- 电动车产业的创新思考:硬技术+软技术
- 薛奕曦
- 2021-03-29 13:52:45
第3章 我国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
3.1 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开始部署新能源汽车相关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1991—1995年,我国正式开启“电动汽车技术研究”课题,将其列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
2001—2005年,我国电动车科技研发进入重要时期。2001年科技部在国家“863”计划中特别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确立了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整车控制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为“三横”的“三纵三横”的总体研发布局,为我国电动车的科技研发构建了整体框架,许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均参与到这一项目中。
2006—2010年,科技部再次启动实施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在“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基础上,重点聚焦动力系统的技术平台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除了科技攻关之外,在此期间,我国开始进行电动车示范运营,包括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及2009年“十城千辆”示范工程。
2011—2015年,我国继续坚持“三纵三横”的基本研发布局和电动车示范运营活动,电动车进入产业化初级阶段。在此期间,“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进一步拓展为“三纵三横三大平台”,重点突破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纯电驱动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及下一代纯电驱动的关键技术;突破标准、检测与数据平台、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平台及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平台的公共技术并应用。
自2016年以来,我国电动车产业发展由起步阶段逐步进入调整和加速发展阶段。电动车的市场扩散范围逐步扩大,产品技术不断发展,对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的重视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国家补贴等政策不断完善。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以上。“十三五”期间,将围绕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6个创新链,部署38个重点研究任务,投入国拨经费概算累计将达28.6亿元。
总体来看,我国电动车的产业化水平居世界较为领先地位,与国际电动车技术相比,我国技术研发虽然起步不晚、速度不慢,但基础较弱,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销售预计突破200万辆,中国占比50%以上。从图3.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电动车的市场销量迅速提高。2016年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其中纯电动车产销分别完成41.7万辆和40.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3.9%和65.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9万辆和9.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7%和17.1%。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电动车保有量已达到100万辆。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国产化进程加快,性能指标提升,成本下降,单体、电池包、BMS等方面安全技术研究全面推进。三元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最高达220wh/kg,模块比能量高达140wh/kg,动力电池系统价格降至2.5元/瓦时以下,动力电池产能达100Gwh。驱动电机共性基础技术进一步突破,如导磁硅钢、稀土永磁材料、绝缘材料、位置传感器等,芯片集成设计及电力电子系统集成取得进展。
图3.1 2012—2016年我国电动车销量
数据来源:中汽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