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主意太当回事

很多人都会同意,创新是从脑子里的主意开始的。主意是一个很严肃、很重要的话题,但请容我先从一个不相干的想象谈起。

想象你是一个有创意的人。有一天下午你下班出来,和同事一起往地铁站走。途中走过一个汽车站。你看到很多人辛苦等车,然后费力地挤上汽车。你心里想,谢天谢地,我的家在地铁线上。又走了五分钟,你们到了地铁站。你和同事道别,然后走向地铁站入口。入口处有一个售报亭。你买了一份晚报,准备在地铁上看。在售报亭的展示窗里,你瞥到一本旅游杂志的封面,醒目的标题是“坐在电脑前看世界——不出家门领略世界最美的五个自然公园”。你喜欢旅游,但是没有买这本漂亮的杂志。

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你突然眼前一亮。你想到你和别人上班的辛苦,以及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远程观光的可能,你想:“如果做一个公司,可以开发一个产品,让很多人可以在家里上班,那有多好!”

这个想法,就叫一个“主意”,英文是idea。

如果类似这样的事件对你不陌生,那么祝贺你。你是一个脑筋活跃,喜欢思考的人。从有了这个主意之后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严肃的创新者和一个业余发明者。

如果你想道我的主意真好,可以节省时间,可以提高效率,便利交通,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回家你和家里人说,家里人夸你真有主意。第二天上班你和单位的同事说这个想法,同事说你的想法很好。你也挺高兴,觉得自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对世界贡献很大……这一切都没有问题。但如果你从此打住了,第二天、第三天周而复始地重复下班的过程,回忆自己主意的美好,直到报亭的期刊换了月份,你又开始了下个月的新主意。如果这样,那你就是一个思维敏捷、有创造力,但是很单纯的业余发明家候选人。

这个主意好吗?这个主意有用吗?答案都是很坚定的“是”。远程上班当然是个好主意,省时、省力,公司可以提高效率,员工可以更加快乐,不受上下班交通之苦。这个主意容易吗?技术上肯定不是像想象中的容易。远程上班需要安全的高速网络;手工劳动者无法远程上班;看病就医还无法远程;而且远程上班会打乱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人员互动。这些矛盾需要很好的技术来解决。

当然,无论如何,这不是个坏主意。但是且慢,这个主意是你的吗?你可以说是你的,因为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是在你自己脑子里自主地冒出来的。但是换个角度想一下,每天经过和你一样的下班之路,看到拥挤的车站,再看到报亭,瞥到这份杂志封面,想了想,但没有买的人是成千上万的。这里面很多人都在回家的路上产生了和你同样的想法。更多的人不走和你一样的下班的路,但也会产生同样的想法。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个主意同时会植根在很多人的脑子里。在这个大千世界上,和你同时产生同样主意的人可能有很多。

这个假想的故事说明以下重要的道理:

——你的主意不一定是你的;

——不要把主意太当回事。

在《技术想要什么》这本书里,作者阐述了一种观点,就是说新的技术实际上不是人从脑子里抓出来的,而是随着时代的知识流动自然产生的。换句话说,当时代进入到一定的阶段,科学技术的地貌发生改变,很多人都会自然地产生同样的想法,只是先后顺序可能稍有区别而已。有的时候,同样的想法会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出现。真正原创、独有的主意很少,几乎没有。有句话说“天才就是会隐藏思想的源泉的人”(A genius is someone who is good at hiding his source.)。也就是说,任何天才的思想都是从社会里、从书本里捕捉来的。所谓“原创”的主意,只是先例不明显,视角独特而已。这话其实有一定道理。这句话不是给创新者泄气。有的时候,想法越实际,越有成功的可能。

爱迪生的电灯发明,一般人都认为是史上第一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实际上,正如我们在案例中讲到,爱迪生的电灯概念实际是找别人“借”的。很多人都想到了电灯的概念,只是没有人真正做出长效的灯泡。

达尔文被公认为发现自然进化论的鼻祖。可是达尔文的想法也是“借”的。达尔文有关进化论的主意,是受Thomas Malthus的书启发产生的。和达尔文同时代的Alfred Wallace和达尔文同时产生同样的想法,也是受Malthus的启发。要不是Wallace得病耽误了时间,物种起源论可能就要归功于Wallace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创了新的时空观。爱因斯坦的想法,实际上是在瑞士苏黎世专利事务所时,看到很多有关钟表远距离对时的专利受到的启发。要知道,瑞士是世界上著名的钟表大国。在无线电产生之后,如何把巴黎和日内瓦的两个钟对时,是个很难的问题。

这样的“发明撞车”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电报,就是在1936—1939年间由至少三个团队在大西洋两岸独立发明的。在贝尔实验室发明三极管之后的两个月,一个德国团队也独立发明了三极管。很多人知道冯·纽曼发明了二进制计算机。但是在他发明之前几年,德国的科学家也发明了同样的东西。之所以说他们是独立发明,是因为“二战”时的保密工作使大洋两岸敌对国的科学家不可能有任何交流。

其实新的想法是不存在的。人的思维受时代限制。世界历史进程到了一个地方,新的主意就会被释放出来,弥漫在空气里。聪明的人,如果脑子里冒出一个主意,很多时候只是从空气里抓住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不是自己独有的,甚至从严格意义上说不是自己的。创新者要做的重要事情,不是自我欣赏,而是要把主意变得细化,变得可行。

原始的、“生”的主意,不值一文

原生态的主意,半生不熟的主意,很多人都有。很多人把这些主意视作自己的宝贝。实际上,这些主意是一文不值的。英文里有一句话,“ideas is a dime for a dozen”,就是说,主意是一分钱就能买一笸箩。比如,可能有一万个和爱迪生同时代的人有过用电照明的念头,一千个人想过用电生热照明的原理,甚至可能有一百个人意识到要抽真空提高灯丝寿命。但这些想法都不够。最后,只有很少的人(10个以下)把可燃数百小时的实用电灯做出来,而只有爱迪生一个人既发明了可行的灯泡,又创立了产业,并找到合作的资本,把人类真正带进电照明世界。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行为。很多时候,当思想已经在空气里面飘舞,很多人都会同时抓到。创新者很多是在看不见的思想角逐中成功胜出的(见下表)。比如说,可能有1万人想到一个主意的可能性。其中1000人可能会比较具体地想到正确的技术方法和路径。这其中,可能只有100人会解决最重要的技术细节。在这100人里,可能只有10个人有资源和个人能力把样品做出来。最后有一个人可能胜出,被历史认定为创新者。

刚才用电灯的发明作例子。对于其他的发明,比如电话、音乐播放器、脸谱网站等,都有同样的故事,只是很少被提及。

想出一个主意,不要马上去庆祝

我们这本书讲创新,就必须为“新”正名。我们在第二章讲过,新不是异,新不是不同。希望读者还记得。这一节里,我们对新作更进一步的解释。对于每一个单独的人,每一个新的想法都是令人振奋的。可是,在产生一个想法的时候,不要心花怒放,马上跑出去庆祝,要记住:

(1)你的想法可能有很多人同时想到;不要天真地以为这是你自己的独创和创意。

(2)你的想法不一定是新的,只是对你是新的;可能是一个已经被产业化的主意(只是你不知道),可能是一个被别人琢磨完扔掉的主意。

(3)重要的是把你的想法记下来,并马上进行筛选、提高、运作。不要停步。

一个创新者,不会沉迷于自我陶醉之中。他会想到,这个点子,能满足什么需求?可以极大化满足什么商家的利益?在实现上有什么难点?是不是会遇到竞争和风险?

创新者不能只想一个自认为新的主意,而要想一个真正新的好主意。想产生一个好主意的唯一办法,就是产生一千个好主意,从里面挑出一个。比如用本节开头的假想例子,创新者应该想到,如果要做一个远程上班系统,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价格低?保密性强?有什么风险和难点?成熟的创新者会同时想出几个技术可行的方案,比较价格、功能、可靠性、用户培训的难度、附加值等。成熟的创新者会让这些主意在他的脑子里螺旋上升,一直提炼到一个具体的、优化的解决途径。这个过程,就像爱迪生在实验室里优化灯丝材料一样。直到原来的“半生”的主意变成一个可行的、独特的、有竞争力的、有生存能力的主意。这个主意,就可以用来申请专利,再进一步寻求初始投资,从此走上创新之路。

一语道破

主意只是发明的开始。发明只是创新的开始。主意是炭笔素描,创新是清明上河图。你抓住一个在空中飞舞的主意,不要狂喜。创新不在于想出一个美妙的主意,而在于想出这个美妙的主意如何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