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成长战略
- 蒋学伟 路跃兵 任荣伟
- 8332字
- 2021-03-30 20:34:48
第六节 国际化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全球化产业。也就是说,它的竞争优势源于全球市场,也体现于全球市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没有一个汽车企业可以在一个封闭的市场环境中称王称霸。所有的资源都要在全球化的平台上配置和组合,形成综合竞争力。上汽集团的全球经营工程就是践行“集成全球资源”价值理念的运作平台。
对于上汽集团来说,它是国内最早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的国有企业,所以它的眼界具有明显的世界开放性。2000年9月22日,时任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在“上汽集团全球化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出海跨洋”。“出海”,就是走出上海、跨地发展;“跨洋”,就是跨越重洋走向世界,全球化经营。首次提出“全球化,或者被全球化”命题。那年,上汽集团制定了“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引进来”实施三大转变,即国产化向国际化转变,单一制造向多元经营转变,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变;“走出去”实现三大突破,即整车出口批量化、零部件出口规模化、海外公司本土化。
这种开放性已经贯彻于上汽的企业文化,即集成全球资源。这里的“集成全球资源”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国外开设公司、收集信息、了解市场行情;二是收购著名海外公司或品牌,直接为我所用,缩短与世界的差距;三是吸引海内外专业人才,迅速提高技术研发与企业管理能力;四是直接产品出口或借助于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发挥国内生产低成本优势,同时熟悉海外当地市场需求;五是在海外开设工厂,进行产地销,全部融入海外当地市场。
一、海外开设公司
上汽集团在2000年前后在海外开设了多个公司,但是这些都不是实体的生产性公司,实际上只是服务性的办事处。90年代组建了北美公司、欧洲公司。2002年又成立了日本公司、香港公司。其主要功能在于收集行业信息,开展零部件采购和销售,引进资金和技术,培训专业人才等。这些海外公司是上汽集团的对外窗口,它们能够及时将海外市场的变化反馈回来,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支持;同时也引进一些海外资源,支持公司的发展。
二、收购海外公司或品牌
上汽集团一方面与其合作伙伴合作共同参与海外项目的收购,另一方面独立收购海外项目。通过海外收购获得相关的技术和品牌,为其自主品牌建设服务。
(一)通用—大宇项目
上汽集团选择的“探路”地点都在近邻韩国,从参股到控股,“远交近攻”。跨国购并使它找到了进入国际汽车产业的“切入口”。2002年10月,上汽集团参与通用—大宇项目。投资5970万美元,参股10%。这开创了中国汽车企业购买国外汽车企业股权的先河,中国大型汽车集团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全球汽车工业的重组。
上汽集团参与通用—大宇项目是其实施“出海跨洋”战略的重要举措,股份虽然不多,但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是难能可贵的第一步。这不仅能促进上汽集团在资本、产品、管理、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融入国际市场,积累国际经营管理经验,而且能集成全球资源,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这次合作,对于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来说,也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双龙汽车公司
2003年9月8日,上汽集团董事会批准参与收购双龙股权竞标,启动收购行动。2004年7月28日,与韩国双龙债权方(韩国朝兴银行)签署收购备忘录。2004年10月28日,双方签署重组双龙汽车公司协议。上汽集团投资5亿美元,占48.92%的股权。2005年1月27日,股权收购案获得双龙汽车公司的股东会批准。
双龙汽车公司大约有一半的产品销往西欧等成熟市场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拥有较为成熟的经销商网络。公司的主导产品为SUV和柴油发动机,与上汽集团现有产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通过这次收购,上汽集团不仅可以完善其产品类型与系列,还将获得双龙汽车公司制造的核心技术——发动机和变速器的研发能力,以及双龙汽车公司在其强项SUV车型的整车技术。同时,还可以利用“双龙”品牌开始尝试开拓国际市场,做出品牌、做大规模(双龙有较大规模的出口)。
上汽集团股份公司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增持股份。截至2008年年末,获得双龙汽车公司51.33%的股份,绝对控股。经过一系列的整合,2006年1月,对外公布双龙汽车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06—2010年),使其成为“具有世界级的专业RV(Recreational Vehicle)汽车制造商”。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完成,标志着双龙汽车公司已经融入上汽集团的整体规划。
上汽集团接手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并且,由于存在中韩文化的融合、相互的沟通等问题,公司工会与韩国当地舆论一直担心上汽集团的入主会将公司的核心技术转移到中国,从而导致工人的就业受到影响,从而屡屡爆发罢工,严重打乱了上汽集团重振双龙汽车公司的计划。
2006年,双龙汽车公司在上汽集团收购后扭亏为盈,首次实现主营业务盈利。但是由于公司整合的困难、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及企业工会的不合作,公司进入所谓的“回生程序”,当地法院任命了新的管理层,在企业“回生程序”期间实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上汽集团被迫放弃对它的管理控制。从短期来看,这使上汽集团失去利用双龙汽车 SUV抢占国内高速增长的SUV市场机会,但是由于双龙汽车 SUV以大排量为主(2.0L及以上),其高端轿车“主席”的市场主要限于韩国国内市场,难以在国际市场推广,所以从长远来看,放弃双龙汽车可能是上汽集团的明智选择。
在进入“回生程序”后,双龙汽车公司进行经营体制改革,强化财务管理,进行战略联盟,努力高销量及恢复占有率。2011年1月,印度最大的多功能汽车制造商马恒达公司收购双龙汽车公司70%的股份。
(三)MG罗孚集团
2003年5月,上汽集团启动罗孚收购项目,开始与英国方面进行合资合作的意向接触和谈判,其主要意图在于整合自身、MG罗孚、双龙汽车公司的优势,建立自主品牌并进行国际化扩张,谋求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主角之一。
2004年6月16日,上汽集团与 MG罗孚集团签署一项长期合作的战略性协议,谋求全面收购MG罗孚集团,其中约定先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将其几乎所有的未来车型都纳入合资企业进行开发和制造,以拓展中国市场为重点的全球市场。
2004年12月上汽集团出资6700万英镑,购买几乎囊括MG罗孚集团技术核心知识产权的“罗孚”1.1~2.5L全系列发动机(K系列汽油发动机和4/6缸L系列柴油发动机)、75型和25型两个核心技术平台。但是,不包括MG品牌和“罗孚”品牌。上汽集团在收购完MG罗孚集团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后,以“交易不具备合理预期”为由退出收购。2005年4月7日,MG罗孚集团宣布破产保护程序。破产后的MG罗孚集团由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托管。
上汽集团的如意算盘是:MG罗孚集团破产后,由于其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在手,应该没有谁再去收购MG罗孚集团。但是,却不成想来了两个国内搅局者:一个是吉利汽车公司,另一个是南汽集团。前者在权衡后主动放弃,但是后者却表现志在必得,也不怕国外企业所担心的所谓知识产权问题,因为它是获得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国有企业。
2005年7月13日,急欲国际化的南汽集团抢先正式竞标破产的 MG罗孚集团。由于上汽集团的谨慎,并提出一系列的附加条件,最终使得没有提出附加条款的南汽集团在7月22日通过无条件方式,以5000万英镑收购倒闭的MG罗孚集团及其PTL动力总成公司的资产。但是,南汽集团只是买到了MG罗孚的一堆生产设备,而上汽集团拥有的是技术,没有生产“罗孚75”车型的设备和人才。
经过2007年的上南合作,MG罗孚集团相关资源的中国所有权人合二为一,都归入上汽集团。这样上汽集团就能够充分利用其拥有的发动机知识产权及其相应的生产设备,从而为其自主品牌的成功奠定基础。
2007年,上海汽车公司在英国成立“上海汽车英国控股有限公司(SAIC Motor UK Holding Co., Ltd.)”,作为在欧洲地区进行国际经营的业务平台。当年5月,收购 Ricar-do2010公司,保留其独立法人身份,并更名为“SAIC Motor UK Technical Centre Limited”(上海汽车英国技术中心)。2010年6月18日,位于英国伯明翰长桥的上海汽车集团 MG英国设计中心正式揭幕。它不仅全面负责 MG品牌未来车型的造型设计与工程设计,并且将会在未来发展成为上海汽车公司的全球设计总部。
在2007年上南合作之后,南汽集团收购 MG罗孚集团的伯明翰长桥工厂(MG汽车英国有限公司)成为上汽集团的英国生产基地。长桥工厂于2008年8月恢复批量生产,产品为MG TF。2011年6月26日,MG6 Magnette(MG6 Saloon海外版)下线。这个项目创造了“英国设计、中国生产、英国组装”的新模式,有效利用了中国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及英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优势互补。上汽集团成为第一家在欧美国家实现批量生产轿车并销售的中国汽车企业。
(四)LDV公司
在商用车领域,上汽集团已经拥有包括跃进、汇众、上柴、重庆红岩、申沃和上汽通用五菱等品牌,但除上汽通用五菱在微型客车领域做大外,商用车板块仍是上汽集团的短板,尤其是客车和中重型载货车业务。
2009年年底,上汽集团利用全球金融危机成功对英国 LDV公司进行资产收购。1993年,英国LDV公司开始生产轻型货车。主要生产厢式货车、轻型载货车和小型客车,其中Maxus是其最新系列产品,于2005年上市。收购 LDV公司,上汽集团看中的也是它在轻型商用车领域的技术,希望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轻型客车生产能力,尤其是宽体商用车,主要满足中高端用户的运输需求。上汽集团收购了 LDV公司全部的生产设备、品牌、知识产权。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上汽集团商用车技术中心对产品进行二次技术开发。
为了不与菲亚特汽车公司的合资项目发生冲突,这家企业将生产比目前中国市场上“依维柯”车型更小的商用车型,设备将搬至无锡,利用原南汽集团的无锡基地。2010年6月,上汽商用车无锡基地项目获得江苏省发改委批准,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备案,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于9月挂牌成立。在上汽商用车公司新设成立后,无锡工厂成为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商用车基地。上汽集团将以LDV项目为平台,延伸开发其他轻型商用车产品,并形成多系列的产品型谱,同步进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2011年2月28日,上汽集团宣布其全新商用车品牌——“大通”(Maxus),未来要进入中国商用车市场前三强。“将在乘用车领域的发展经验复制到商用车身上”,是上汽集团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路径。“大通”品牌将涵盖轻型客车、轻型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大中型客车等全线商用车产品。上汽集团还将上海申联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整合到无锡基地旁,增强“大通”的改装能力。2011年6月29日,第一款车型——“国际基准商用 MPV”V80下线。9月5日,产品上市销售。上市后的开局还是比较好。2012年2月2日,“大通 V80”专用校车下线。2012年9月,大通无锡专用车工厂建成,设计年产能为6000辆。“大通”已经开始出口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地。
(五)合作开发海外新市场
尽管这次世界金融危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重组海外企业迅速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通过韩国大宇项目和英国罗孚项目的教训,上汽集团的大规模海外重组就变得非常谨慎。在众多国内企业海外重组和建立世界级企业的政治压力之下,上汽集团又被动地进行海外企业的重组,尤其是吉利集团成功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之后。但是,上汽集团不敢再单挑行动。
2009年12月5日,上汽集团股份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宣布,双方将以印度市场为起点,联手拓展亚洲新兴市场。上汽集团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上海汽车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的子公司通用汽车(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双方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通用上海汽车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通用上汽投资”)。双方将利用在中国合资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以及本土化开发的、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合力抢占亚洲新兴市场发展机会。通用上汽投资公司收购通用汽车公司全资子公司印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完成后,通用汽车印度公司就成为上汽股份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的合资企业。印度合资公司除生产原通用汽车印度公司生产的雪佛兰Spark、Aveo和 Optra等车型外,还将引入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新赛欧”及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的多款微型车。此前,在中国成立的诸多合资公司中,外方往往会限制其进入海外市场。上汽集团与通用汽车公司共同拓展亚洲市场的举措,使“借船出海”成为一种突破。
通用汽车印度公司获得重组之后,双方首期各投入5000万美元,扩建了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工厂,这家工厂主要用来生产轻型商用车和从上海通用五菱汽车公司引进的车型,并扩建了经销网络。由于通用汽车印度公司股权全部买下需1.8亿美元,上汽集团购买的是期权,与通用汽车公司约定先支付5000万美元,其余8000万美元待印度公司达到既定的盈利预期后再投入。但是,上汽集团决定放弃在印度市场继续增资。其主要原因在于,通用汽车印度公司短期实现盈利的可能性比较小,出于对上市公司业绩考虑,同时由于印度合资公司不能使用上汽品牌。今后的通用汽车印度公司发展还将继续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或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引进车型,在当地进行 KD组装。上汽集团更多的是以投资者和供应商的身份出现。
2012年10月16日,通用汽车公司对外表示,公司已经从上汽集团手中回购了公司对印度业务部门50%股权中的绝大多数份额,增至93%。通用汽车公司表示,这项回购股权的交易意味着,公司对印度汽车市场的发展深表信心,在目前的情况下,不会对印度市场的发展计划进行调整。
(六)参与通用汽车公司IPO
2010年11月18日,新通用汽车公司正式回归纽约证券交易所,同时在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创下美国有史以来最大 IPO纪录。11月19日,上海汽车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上汽香港公司参与新通用汽车公司IPO发售普通股认购。上汽香港公司以一般投资者身份以4.9亿美元(约合33.2亿元)对价获售1515万股,约占通用汽车公司总股本的0.96557%,这占其公开募集的31%股权中的非常小的部分。上汽集团是第一个入股通用汽车公司的中国公司,而且是公司新股东中唯一的汽车公司。
这项投资是上汽集团与通用汽车公司的互惠交易,这是双方强化合作的战略行为。这次上汽集团不是单独进行海外投资,获取通用汽车公司的股权,而是在新通用汽车公司未来良好发展预期、众多机构投资者看好、市场风险比较明确的条件下参与 IPO。这是一种“搭便车”式的重组。其实,这样规模的投资额对于双方来说并不重要,更多的只是表明或象征他们的互相合作的态度。
三、吸引海外专业人才
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尽管在世界范围内是成熟产业,但是对于后起国家来说,还是属于先进技术。而且,由于近年来的技术发展,尤其是电子化、轻量化、高安全、低排放及新能源趋势,汽车产业又成为高技术的载体和代表。这就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持和基础。
上海汽车工业起步于装配与维修。无论是在产品研发还是生产方面都非常弱。当年,上汽集团为了发展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尤其是相关的零部件国产化,在全国范围内征寻人才,吸引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的加入。随着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成长和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建立,更多的国内人才加入上汽集团,这些人才主要流向了上汽集团下属的合资企业和技术研究中心。
从总体上来看,原来的上汽集团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能力还不完整,也并不高。要进行自主研发,尤其是决定从中高端切入市场时,所要求的研发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再从头培养起来,所需代价,包括金钱和时间都将非常巨大,而且如果没有具体开发产品,不在实践中提高也不可能培养出来。基于此,上汽集团从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技术工程部门和泛亚技术中心抽调大量有经验的研发人员,组成专业团队。同时,大规模在国内外招聘专业技术研发人员。
上汽集团还通过海外收购,充分吸收和利用既有的海外研发资源,主要是英国罗孚的研究团队。这些研发团队富有研发经验,技术非常成熟。他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原先的研发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研究培训国内研发人员。通过这种密切的“帮带教”,上汽集团的国内研发人员迅速提高了能力。
上汽集团多次组织海外人才引进活动。国内汽车公司大规模进行自主研发的热潮吸引了大量的海外人才到中国为国内汽车企业服务,一部分是看好中国汽车市场和汽车企业的外国技术与管理专家;另一部分是海外的华人工程师,他们在海外难以完全施展才能,希望回国大展宏图。除专业技术人员以外,还有一些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加入为上汽集团自主发展能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入上汽集团的高级人才的代表是墨斐和汪大总。现在上汽集团的技术团队已经粗具规模。自主品牌乘用车共有8000多人,其中有海外研发专家近30名,这些海外专家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
四、产品出口
从总体上来说,尽管国内生产要素成本较低,但是其生产效率更低,导致国产的整车与零部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不强,尤其是产品价格仍高于国际市场。上汽集团旗下的合资企业的产品也基本如此。只是少数车型和零部件在国际上还有些竞争优势。产品出口主要是靠合作外方的支持,通过其国际营销网络出口,而以自有品牌进行直接出口的产品还比较少。
(一)整车
从整车来看,上汽集团的实施主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旗下的合资企业,它们利用其合作外方的销售渠道,为其合作外方进行拾遗补缺式出口。这些出口只是零星的,还没有形成规模。相对而言,通用汽车公司对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出口支持力度更大,出口的车型与产品较多,出口的地域也更广。
二是旗下的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利用其自有竞争优势,通过其自有销售渠道,向国外市场进行大规模出口,主要是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它一直是国内微型车的重要企业,“微车之王”。它的规模经济非常明显,所以成本优势明显。由于消费习惯和政府规制方面的原因,微型车在国内市场的增长空间较小,所以公司将海外市场作为其重要的业务增长点。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产品就开始出口。在经过上汽集团与通用汽车公司重组之后,企业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出口量也迅速增长,2011年的出口量已经超过1.4万辆,出口至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2年11月5日,上汽商用车公司发布海外业务的“十二五”规划目标:5年内海外销量达到公司销量的20%。海外业务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11—2012年,这一阶段以订单驱动为主,整车出口优先,散件组装并进;2013—2015年为第二阶段,该阶段主动营销和订单驱动并进,在保持整车出口增长的基础上,以散件组装出口为主攻方向;从201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20年,以海外投资建厂或者投资并购的方式生产并建立自己的渠道进行营销。
(二)零部件
从零部件来看,它们的出口基本上还是依靠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外方销售渠道,而且,这些出口产品通常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来样加工的加工工艺简单的产品。上汽集团旗下的零部件出口大户主要包括联合电子公司、延锋伟世通公司、延锋江森公司等,主要产品包括汽车电子、门内板、座椅面套、机械零件等。每年的零部件出口额大概为6亿美元。
合作外方选择国内合资企业进行产品出口的基本原因在于其低成本。一旦这些零部件跨国公司找寻到更低成本的生产基地,他们就会转移出口订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汽集团目前的零部件出口能力还比较弱。
随着世界汽车行业内“全球定点”方式的流行及国内零部件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际零部件企业将其在华合资企业作为其低成本生产基地和生产体系网络中的一环。国内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另外一种方式的国际化,其实质是一种真正的 OEM生产。许多国际零部件企业在国外要想获得同步在中国生产车型的业务定点,就必须利用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否则就可能连国外的业务也拿不到。上汽集团下属的零部件企业中有许多是与国际著名零部件公司的合资企业,所以这样的机会比较多。例如,延锋伟世通公司,作为伟世通公司在中国的业务运营平台,合作获得通用汽车公司全球的 Epsilon短轴门内板,长轴仪表板、门内板和座椅,Delta座椅等。
五、海外建厂
对于上汽集团来说,尽管已经参与或独立重组多个国外著名公司并取得明显成绩,但是到海外直接开设工厂才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规模。上汽集团希望以微型车著称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开拓东南亚市场(东南亚是世界微车销量非常大的区域之一)。在上南合作之后,南汽集团在英国的长桥工厂就成为上汽集团的英国生产基地。
2012年12月4日,上汽集团与泰国正大集团联合宣布,双方计划在泰国建立合资公司,面向东盟市场生产和销售上汽集团自主品牌 MG系列产品。根据规划,项目初期总投资约18亿元。上汽集团将通过上汽香港投资公司和上汽英国公司共持股51%、正大集团持股49%。上汽集团以技术许可和商标许可方式,授权泰国合资公司生产和销售MG系列轿车。泰国合资公司计划第一步于2014年开始陆续投放产品,逐步形成5万辆/年产销规模;第二步,合资企业还将利用东盟内部税收优惠政策,引进更多的、满足需求的产品并出口至东盟及其他右舵国家,力争实现产能规划20万辆。合作方正大集团主要提供市场和渠道支持。
上汽集团作为一个中国传统三大集团中的地方国有企业,利用改革开放的先机,与大众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合资建立了两个强大的合资企业。基于时代背景这样的对外合作为上汽集团创建了强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同时培养了国际化的视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政府倡导自主开发的政治压力、合作伙伴的制约的共同作用之下,上汽集团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干中学”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