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英语中的“创造”及其相关词汇

英文中的“创造”(create)是由拉丁文creare的过去分词creatum发展而来。creare意为to produce, to make,作“创造”“生产”“创建”讲。create最早于13世纪开始使用,带有浓厚的犹太教—基督教色彩。按照《圣经·创世纪》的记载,天地万物和人类都是上帝在六天的时间内“无中生有”(ex nihilo)创造出来的。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创造”是上帝才拥有的特权。在这个意义上,上帝也被称做造物主(creator)。当时create使用方法也很特别,从语法上讲一般都是用过去分词created。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教授蒲柏(R.Pope)认为,直接的原因是create源于过去分词creatum。POPE B.Creativity:theory, history, practice[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5:37,38,39,39,44.而再往上追问,终极的原因还是来自《圣经》。按照《圣经·创世纪》的记载,上帝的创造在第六天就完成了,第七天上帝就“安息”了。从上帝的角度来看,“创造”是过去了的事,业已完成的事,故此用过去时态。

据蒲柏的考证,现在时态的“创造”(create)在15世纪晚期才出现,此后不久又出现了现在分词creating。这里的create意思是what was created,即“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就是创造物;creating意思是what is being created,即“(事物)正在创造”,侧重于创造的过程。但在这个时期人们更强调的是created,而不是creating。“对于文学艺术作品,人们更倾向于只欣赏最终的成果而不去试图了解其创作的风格以及表现的手法。”POPE B.Creativity:theory, history, practice[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5:37,38,39,39,44.这种现象生动地说明了上帝“无中生有”式的创造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此背景下,creating的出现就很值得我们关注,它表明坚冰已被打破,人们正准备以新的视角去思考创造。

显著的变化发生在16世纪,创造的宗教意蕴被削弱,人开始以创造者的形象出现。“这个词(create)的词义加以延伸,指涉‘现在的或未来的创造’(present or future making)——亦即,一种人为的创造——是人类重大变化(亦即我们现在所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一部分。”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导言,92-93,94.当然,这个时期在人们心中上帝远没有离开创造的舞台,而只是舞台上又增加了一类人:诗人。人们把诗人与创造联系起来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宙斯派缪斯女神把创造灵感传递给诗人和艺术家,再通过这些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表现出来。但按照这种说法,很明显,诗人和艺术家其实只是天神进行创造的工具,而不是他们真的具有创造力。古希腊关于缪斯的神话流传很多个世纪,在文艺复兴时期成为人们摆脱宗教束缚的一个资源。但正如刚刚提到的,人们认为诗人和艺术家只是天神创造的工具,其创造只能算做模仿(imitation),加之中世纪1000年“惟有上帝才能创造”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自身的创造持怀疑、讽刺甚至鄙视态度,这种现象通过当时在负面意义上使用创造一词可以看得出来。比如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中有这样一句嘲讽的话:

Are you a God?(你是神吗?)

Could you create me new?(你能把我创造成新的东西吗?)

又如《麦克白》中麦克白恐惧地看到:

A dagger of the mind, a false creation, Proceeding from the heat-oppressed Brain.

(心中的一把刀,一种幻象,从狂热的头脑中产生出来。)

在17世纪末期,“create与creation这两个词已普遍具有现在的意涵。……(它们)被广为接受并且被解释为‘人的行动’”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导言,92-93,94.。这时候出现了creative一词,意思是“神圣的、奇迹的、具有创意的”,仍然带有旧时的内涵。而进入18世纪,creative一词的意思已经转向“人的心智能力”,创造与人之间的联系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积极意义,而与上帝则渐行渐远。这时人们往往把创造跟人的想象力(imagination)联系起来。如1728年,苏格兰剧作家、诗人马莱(D.Mallet)在其长诗《远足》的开头发出这样的祈祷:

Companion of the Muse, Creative Power, Imagination!

(赐予我缪斯、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吧!)SMITH L P. Four romantic words[M]//Words and idioms. London:Constable,1925.

从上面的引述也可以看出,这时人们谈论的创造指涉的是艺术领域。类似的文献还有:1815年,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W.Wordsworth)在给画家海登(B.Haydon)的信中自信地说:“我们的职业是高尚的,朋友,创造的艺术(Creative Art)。”POPE B.Creativity:theory, history, practice[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5:37,38,39,39,44.当时英国的著名诗人布莱克(W.Blake)曾充满激情地写到:

I must Create a System or be slaved by another man's... my business is to Create.

(我要创造自己的体系,否则就会被别人的体系所奴役……我的事业就是创造。)

这是人的创造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的时期,但神创论的传统认知仍然没有被遗忘,或者根本就是出于宗教信仰不愿遗忘,即使是引领时代风潮的人物也概莫能外。比如英国“湖畔诗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柯勒律治(S.Coleridge),他一方面赞美想象力是人类所有感知能力中最为生机勃勃的力量;另一方面却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想象力(即创造)来自上帝,是对“上帝永恒创造活动的有限重复”。POPE B.Creativity:theory, history, practice[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5:37,38,39,39,44.最为典型的例子出现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之中: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

从“created”“creator”的使用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政治上激进的美国的奠基者们是以传统神创论为背景写下这些“不言而喻”的真理。

当然,整体来说,人的创造主体意识在逐步增强,上帝的“创造特权”逐步地被人类夺取。但这种特权旋即又被少数人所把持。在18世纪,人群中能被看做“创造者”的只有艺术家。19世纪中期,艺术被分为两类:高雅艺术(fine art)和应用艺术(applied art),前者指的是绘画、歌剧、芭蕾舞、诗歌等;后者指的是房屋建造、大众歌谣、民间舞蹈、一般的写作等。只有前者(高雅艺术)才可以称为creative art,而后者则不能。这说明当时创造所指涉的人群很小,范围也很狭小,带有明显的精英主义色彩。

而正是创造所具有的崇高声望以及成为“creator”的向往,使得创造这个词在20世纪的使用范围大幅扩张。据蒲柏的考察,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下面一些词组:creative salesman(1930), creative writing(1930), creative education(1936),显示了创造一词泛化的趋向。到20世纪中期以后,几乎任何活动都可以贴上creative这个标签。1958年的一篇文章曾把广告、设计、模特、公共关系等称做“创造性的商业工作”。事实上,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创造”的标贴已无处不在,这引起了一些人的焦虑。1991年,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 Deleuze)和瓜塔里(F. Guattari)批评这种情形对真正的创造而言是一场“彻底的灾难”。

creative的名词形式creativity出现得比较晚。从目前可知的文献中发现,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A. Whitehead)POPE B.Creativity:theory, history, practice[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5:37,38,39,39,44.,时间是1926年。1933年版的牛津大辞典(OED)中还没有收录这个词,但它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指涉的是事物的“new”(新)或“novel”(新奇)。在西方文化中,创造和“新”(new)、“新奇”(novel)联系起来始于18世纪末期,是针对当时“create”过于鲜明的“模仿”(imitation)意味提出来的。进入20世纪,创造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不仅“新”(new)、“新奇”(novel)之意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原本属于经济学范畴的“innovation”(创新)也涵盖其中。这时的创造就是求新、创新,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管理理论等。1934年,美国诗人庞德(E. Pound)喊出“make it new! ”的口号,其实正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