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会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从2017年3月11日起,央视《新闻联播》携手搜狐新闻客户端,推出“两会追踪看实干”系列报道。报道依托于媒体庞大的用户积累带来的海量用户数据,从“大数据”角度,打造更精准、全面的两会热点。据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网民对全国“两会”的关注度逐年上升,开幕前的舆论热度指数从2014年的76.67上升到了2017年的90.62;网民对“两会”持正面评价的比例从2014年的80.7%上升到了2017年的93.6% [6]。虽然,近年来媒体融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两会报道更彰显了媒体融合下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技术只是技术,没有实现与内容的真正融合

1.重心放在技术装备上

媒体融合更多地应该是技术与内容的多方面的融合,而从2017年的两会报道来看,各大媒体将重心放在了技术和设备的展现上。设备再吸引人,也只是进行报道的工具,用户虽然会被设备的新奇所吸引,但更重要的是媒体人如何更好地借助设备呈现出新产品,带来不一样的视角,而不只是换汤不换药,形式大于内容。

2.两会上的VR并非真正的VR

虚拟现实的产品注重沉浸感和交互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从今年两会上的产品来看,虽然VR被广泛使用,但这些VR新闻只是提供了全景拍摄和浏览,与真正意义上的VR还有距离。它只提供了360°观看的功能,整体给人一种眩晕感,难以产生沉浸感和交互感。

3.人工智能仍处于初步阶段

今年两会上,“AI小明”作为人工智能的产物,功能强大,但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在操作时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数据库不健全,很多内容更新不到位;一些提出的问答不能反馈正确的结果;人物关系的标注相对简单,没有具体解释;点击浏览相关新闻、两会热点后,无法返回上一页,浏览不方便。再如,新华社的智能机器人“小新”功能不全,不能准确回答一些问题,数据库有待完善。

(二)形式的创新只是噱头

两会报道中,制作出H5互动、动画短视频、数据新闻、读图解意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但不得不说形式创新只是个噱头。其中真正让用户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全国两会”的形式到底有多少,很难得到确切答案。虽说直播形式新颖,但总体给人一种刻板的感觉,如主持人提问不自然,嘉宾的回答类似于讲课,用户难以三个小时全程参与直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