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宏大的、作风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50]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选人用人思想为指引,着力锻造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切实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

一、好干部标准提出的时代背景及重要意义

(一)好干部标准提出的时代背景

1.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

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历来是关系我们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干部,这是中国革命能够持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当前,党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党员干部队伍的状况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既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新机遇,也带来了新风险新挑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党员领导干部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理想信念坚定、能力素质过硬、作风纪律够严、精神状态优良、善做善为的好干部队伍。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提出,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好干部,为党化解“四大危险”,应对“四大考验”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组织保障。

2.我国干部队伍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党员、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识迷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足的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调研现场成了“秀场”;一些单位“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一些地方注重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有的地方层层重复开会,用会议落实会议;部分地区写材料、制文件机械照抄,出台制度决策“依葫芦画瓢”;一些干部办事拖沓敷衍、懒政庸政怠政,把责任往上推;一些地方不重实效重包装,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上,搞“材料出政绩”;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将责任下移,“履责”变“推责”;有的干部知情不报、听之任之,态度漠然;有的干部说一套做一套、台上台下两个样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仍然十分突出。这些现象激化了党群、干群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发展的进程和社会稳定。此外,不少干部素质能力和精神状态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因此,应对和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锤炼、打造一支过硬的好干部队伍,从而带领人民一道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也是好干部标准提出的重要背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干部新的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新使命呼唤一批好干部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必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对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干部必须勇于担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不断提升政治素养、执政本领、专业能力、精神境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脚踏实地干事创业,不断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奋斗。新时代新使命催生出更高的干部标准,这是好干部标准提出的重要时代背景。

(二)好干部标准提出的重要意义

1.好干部标准丰富和深化了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现在,我们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突出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概括起来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给好干部的标准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各种各样的诱惑,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坚定理想信念,耐得住寂寞和艰苦,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干事创业,对党和国家的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一方面将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加以重申,另一方面又丰富和深化了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凸显了新时代对干部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2.好干部标准为新时代干部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好干部标准是对新时期干部提出的要求,也是干部成长和发展的根本遵循。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决定领导干部的成长方向。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党的事业发展确定目标,坚持把组织需要、人民期待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做事与做“官”统一起来。这就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不懈奋斗,努力干事创业。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正是指明了党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所应秉持的基本价值,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才能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好干部都是奋斗出来的,他们不负春光、不负奋斗者的时代,勇做新时代的实干家。而奋斗需要动力,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为民服务的情怀,需要有勤政务实的精神,需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需要有清正廉洁的操守。也只有遵循好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事业为上,干部才能成才成长,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3.好干部标准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坚实保障

新时代呼唤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优秀干部共同担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好干部。当今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面临的困难也更加集中、任务更加繁重。如何看清形势、适应趋势,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艰巨繁重的任务和各种矛盾的交织中发挥优势,这些都对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坚强组织和人才保障,必须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历练本领。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正是适应这一要求应运而生。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好干部标准为遵循,以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杨善洲等先进典型为榜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要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真正做到头脑始终清醒、立场始终坚定;做发展的开路人,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群众的贴心人,真正做到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做班子的带头人,真正做到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只有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目标才能实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才能够有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才能完成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

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丰富内涵

(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根本标准。德即道德素质。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为责任心、事业心、坚持原则、廉洁自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意识、勇于克服困难、团结等精神。才即干部的技术、能力等。包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的管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可以说,德才兼备是对干部各方面素质能力的综合要求,而以德为先则体现了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必须把德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立德”是干事的前提,是干部干好工作的“第一标准”。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用人理念,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丰富并体现时代要求。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1951年,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干部专业化的思想。专业化即是对干部“才”的要求。1957年,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又红又专”的重要思想。“红”指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专”指专门业务和技能。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首次提出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对干部的德、才提出了要求。1996年6月,江泽民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高素质的要求既包含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也包含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这是我们党首次以决定的形式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党内选人用人的根本标准。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选人用人思想,对好干部标准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现在,我们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突出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概括起来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习近平总书记用辩证统一的思维将“德”与“才”两者的关系有效揭示出来,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更加具体并与时俱进。“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仍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选人用人标准,也是根本标准,深刻理解和始终坚持这一根本原则和标准,对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意义重大。

(二)“二十字”好干部标准

1.信念坚定

坚定理想信念,是好干部标准中占第一位的标准,也是其他标准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补足精神之“钙”,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在正确的道路上干事创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毫不动摇,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了一生。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持和激励着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也正是在老一辈革命家所打下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了今天我们强大的祖国。当前,坚定理想信念的基本要求是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新时代好干部应当不忘初心,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矢志不渝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我国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甚至拿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消遣取乐,讽刺挖苦嘲笑歪曲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的干部思想境界不高,不思进取,不修专业,经不住纷繁世界的诱惑,浑浑噩噩,混迹于各种工作之外的“场子”和“局”,虚度年华。究其根本,就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彻底丧失的原因。

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第一条提出信念坚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就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矢志不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咬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放松,正确理解和认识我国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决策部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好干部的最重要内涵。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工作由人民来检验的执政理念。在无数好干部的身上,无一不是闪烁着为民服务的光辉,他们始终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忧愁。无论是历史上于成龙式的官员,还是现代焦裕禄、谷文昌等人民赞誉的好干部,都是为民服务的典范,他们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新时代需要千千万万名党的干部更加突出为民服务的宗旨,特别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人民的要求更多元也更高,这就要求党的干部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适应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和新使命。新时代好干部坚持为民服务,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走出去的方式去了解民情,问民之所需,真正立足当地实际,解民之所忧。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曾指出,领导干部要让群众看到自己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看到自己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的襟怀,看到自己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行动。这就要求新时代好干部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先进典型

为东山人民造福的共产党人——谷文昌

福建省东山县至今传颂着老书记谷文昌的动人事迹。随着东山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他的怀念与日俱增。谷文昌生于1915年,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5月随军渡海解放东山岛,先后在这里担任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县长、县委书记。解放初期,东山县一年中刮六级以上大风的时间长达150多天,全岛1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仅为0.12%。解放前被风沙掩埋了11个村庄。当地农民一年到头缺吃缺烧,不少人只得端着破碗讨饭。

面对生活贫困的群众,谷文昌下定决心,率领群众战胜风沙,根治旱涝,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多次失败面前他发出誓言:如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为了找到适宜沿海种植的树种,东山县委组成了由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老农三结合的实验小组,谷文昌亲任组长。他们在飞沙滩上,“旬旬种树”,定时观察气候、湿度、风向、风力对新种木麻黄回青、成活的影响,终于摸清了规律,总结出了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点。每逢雨天,各级干部率领群众在百里海滩上摆开造林战场,几年下来,177条每条宽50米至100米、总长达194公里的林带,覆盖了东山大地,战胜了危害东山人民的风沙,改变了东山旧貌,为今天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山岛风高浪急,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解放前的一次翻船事故十人死亡。1960—1961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筑起一条高16米、长600米的海堤,实现了自古以来东山人民“天堑变通途”的梦想。

国民党军队败退前夕,从海岛抓走4700多名青壮年去台湾当兵。谷文昌对他们的家属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予以照顾,受到全岛人民的拥护。

谷文昌经常深入基层田间,东山的山山水水闪动着他的身影,村村寨寨留下他的足迹,全县四五百名生产队长,他大多能叫出名字来。干部找他汇报工作,群众找他反映问题,什么时候都不烦,三更半夜也不嫌;他常年穿着布鞋、中山装,深入农村,挽起袖筒植树,卷起裤腿犁田,拿起钢钎打石头,群众想什么,就带领群众干什么,以实际行动体现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十年“文革”期间,谷文昌全家下放宁化县红旗大队劳动。他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实现亩产过千斤,群众称他为“谷满仓”。随后县委又任命他为水库建设总指挥,他带领4000多名民工奋战一年,建成库容3000万立方米的隆陂水库,至今发挥着巨大效益。

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病逝于福建漳州,享年66岁。东山人民将他的骨灰埋葬在东山岛上,每逢敬宗祭祖的节日,“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深切怀念这位为东山人民造福的共产党人。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06年1月31日)

3.勤政务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共产党崇尚实干,实干也是工作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总书记的这段话是对好干部标准中勤政务实的最精准描述。一方面,党的干部必须拥有勤奋敬业的精神,拥有求真务实的干劲,拥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要以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为终身追求和奋斗的事业。新时代好干部要按照“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恪尽职守,勤于学习思考,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向百姓学、向优秀干部学;要勤于调查研究,常常到基层,到工厂、到社区、到田间地头走一走,了解第一手的信息,要避免调研流于形式,善于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要勤于倾听群众呼声,以群众的需求为工作重点和努力的防线,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率,及时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广大干部要把发展紧紧抓在手中,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潜心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伟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2018年2月22日是新年后上班的第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听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保持历史耐心,稳扎稳打,一茬接着一茬干。雄安新区的建设如此,领导干部干事创业亦是如此。要坚决避免空谈空喊口号,要把实干真正作为干事创业的基本准则。总书记常常讲实干,讲落实,他本人也是一位真正的实干家。从怀揣着青春的远大抱负踏进陕北梁家河村,到今天带领中国人民迈进新时代,不论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省委书记还是党的总书记,他都一步一个脚印干事创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崇尚实干,始终是他一贯的行事作风。“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改编的这首诗,深刻道明了如何实干的路径。实干,就是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深深扎根于群众中间,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狠抓落实,真正做到一份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总书记曾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二十字”好干部标准中,勤政务实是对干部提出的做出实实在在成绩的要求,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丽图景,要将蓝图化为现实,必须要有实干家的精气神。

4.敢于担当

古语有云,“为官避事平生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为成事之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担当别人不敢担当的工作和任务是十分令人敬佩的。新时代的好干部就要做到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大事敢于亮剑,敢于发声,面对难关敢于挑战,敢于试错,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失败敢于重新站立再出发。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敢担当、不愿担责的问题,一些干部信奉好人主义,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敢负责、不愿负责,工作拈轻怕重,岗位挑肥拣瘦;有的自己不负责任,还对敢于担责的干部风言风语、说三道四,腐蚀正气、助推歪风。那种遇事畏首畏尾,怕这怕那,能躲则躲、能拖则拖、能应付则应付的干部绝不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所需要的干部。对为人圆滑、做实务虚,不愿承担责任、不敢抗硬任务的干部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做出相应的惩戒。肃清干部队伍风气,倡导和坚决贯彻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

先进典型

功成不必在我 福祉留于百姓

——记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义乌老干部谢高华

对于老书记谢高华,义乌人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2017年10月19日,当得知谢老受邀来参加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时,数百名义乌商人自发组织了车队候在高速路口,欢迎老人“回家”。从1995年义乌第一年举办小商品博览会算起,群众这样自发的迎接已持续整整23年。

一位已经离开义乌工作33年、当年任职也仅有2年零8个月的领导干部,为何能让当地群众如此深深感激、久久牵挂?

他冲破藩篱、开拓创新 开放第一代小商品市场

义乌今天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离不开谢高华当年冒着丢“乌纱帽”的风险,果断开放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决策。义乌人铭记谢高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感念他那种一心为民、冲破层层藩篱、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

谢高华很瘦,烟不离手。

很多人不知道,上世纪70年代,谢高华在原衢县工作时,曾因胃部大出血被切除三分之二的胃,之后一直少食多餐。而接到前往义乌工作的调令时,已经51岁的他身体状况并不太好。不过谢高华没有推诿,当场表态:服从省委决定。

当年赴任义乌,可不是什么好差事。那时义乌经济落后,主城区仅2.8平方公里,当地人以“县城一条街,一个高音喇叭响全城”自嘲。1982年4月,刚来任职的谢高华通过对机关大院的印象,直观地体会到了义乌的一穷二白:“机关里有三个‘大’,一个吃饭排队等的大食堂,一个桌椅破败的大会堂,再加一个对着宿舍窗户的露天大茅坑。”

义乌人穷,穷在人多地少田又薄。为提高粮食产量,农村有鸡毛肥田的习惯,农民常在冬春农闲季节走村串巷“敲糖换毛”;为了多点收益,糖担里添了些日用小商品,当时的廿三里镇和稠城镇渐渐地形成了小商品贸易点。

虽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可国家对能不能搞自由市场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农民经营仍被视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部门一如既往对此采取一禁、二堵的简单做法。

1982年9月5日,是义乌群众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位于城区的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宣布开放,大家奔走相告。有关部门还投资9000元在旧城中心的湖清门,沿街露天铺设700个水泥板摊位,这是义乌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在当时铁桶般的计划经济藩篱中开了一个重要口子。

不过市场的发展壮大,仍需要不断突破压力和思想禁锢。在谢高华的力挺力推之下,义乌县委、县政府后来发出通告,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放开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1984年,谢高华又大胆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农业小县义乌因此弯道超车,逐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他敢于试错、勇于担当 屡受压力仍不改初心

谢高华在金衢两地担任领导干部时作的很多决定,现在回过头看都承担着很大风险,但他并未因此退缩回避。改革创新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今天我们的改革同样呼唤这样的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坚定不移地干。

时光回到30余年前的一个上午,刚到义乌工作不久的谢高华在一次县委常委会议上,说了一段别有意味的开场白,袒露了自己的为官立场。他说:“新的班子很好,常委都比我强,都很年轻,学历也比我高。”随后话锋一转,提到自己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犯过的错比你们多”。

这是谢高华经历的真实人生,也是他勇于担当的生动写照。

早在担任衢县县委书记时,他就因“助长高价买卖橘子”而挨过批评。当时国家对橘子实行统购统销,衢县一年只产8万担橘子,却要统购上交6万担。“农民统购上交的任务重,特别是航埠这个老橘区,由于收入低,有的农民还上街要饭了,这个样子怎么行!”谢高华经过深思熟虑,在一次会议上大胆提议:“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农民多余的自留橘,哪里价格高就卖到哪里去……”这么一来,外地人纷纷来衢县收购橘子,农民收入多了,但也导致当年国家定购的6万担橘子任务没有完成。

这下子,谢高华挨批了。1981年1月的一期《人民日报》二版刊发了文章,把谢高华作为“破坏国家计划搞市场自由化”的反面典型。后来记者再赴航埠采访农户时发现,“县里这样的做法,让农民增加了收入,种橘积极性也更高了。”于是这位记者又发了一篇稿子,衢县的做法得到了肯定和表扬。

评价谢高华当年的“出格”行为,有干部用了两个词语:敢想敢试,敢做敢当。而在谢高华看来,只要符合中央的大方向,有利于发展、有益于群众,任何事都值得去做。

这样的初衷也促成他在义乌工作期间继续锐意改革、大胆实践,有很多“税改风波”似的实例。

他崇尚实干、积极作为 脚踏实地走出了义乌发展新路

问起“谢书记穿什么鞋”,当年有很多人都知道谢高华穿的是“大号解放鞋”,正是踩着解放鞋,他走遍义乌大地,“走”出了发展的新路子。新时代新征程,崇尚实干、积极作为仍然是对党员干部不变的要求和期待,唯有踏踏实实、干在实处,才能真正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谢高华的小儿子谢建彪告诉记者,他曾在父亲退休后问过他一个问题:当年到底凭什么作出开放市场的决策?

谢高华的回答是:一靠调查,二是吃透了中央的精神原则。

底气来自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更要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去守护捍卫。谢高华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官吏尚能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的干部!”

谢高华的调查研究有多细?从1982年9月举行的一次县委工作会议上可窥一二。那次会上,他提到某加工作坊的一个情况,说业主带了6个学徒制作工艺品,每刻1只给学徒0.3元,自己留0.1元,一天可刻20只,学徒得6元,业主得2元,业主从6个学徒身上每天获利12元。随后他支起身子问与会人员:“这样做,政策是否允许?方向对不对?有的干部连去都不敢去。我看不要怕,不要着急,我们要取其利去其弊。”

事实上,在1979年到1982年期间,全国沿海许多地方都出现过市场萌芽的现象,但在与原有体制的碰撞中,不少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选择了逃避和退缩,使得无数脆弱的萌芽悄然夭折。

而在以谢高华为代表的一批义乌干部的勇敢坚持和积极作为下,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摊位从1982年底的700余个增加到1984年的1800余个,为义乌市场后来的辉煌打下了重要基础。

他一心为民、兢兢业业 不辞辛劳建成“江南红旗渠”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谢高华在担任衢州市乌溪江引水工程总指挥时的倾力付出和后来受到的褒奖充分说明,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会信任他、支持他、记住他。

许多去过谢高华家的人都注意到,谢家客厅墙上最显眼的就是谢高华自书的“信仰”二字。

在谢高华的子女们看来,父亲的信仰一直朴素。“他做什么事都有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只要对老百姓有利,他都会特别尽心尽力。”谢建彪说。

回头看谢高华这一路的经历,他为之费心操劳了20余年的乌溪江引水工程,无疑是特别值得记录的一笔。

当时,谢高华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衢州农村历来有两害,一是战乱,二是缺水,现在战乱没有了,但水害还在,“我们怎么能安心?”

工程难度巨大。根据规划,工程在黄坛口水库拦江筑坝,通过83公里渠道,横跨衢州、金华两市五县。其中衢州段53公里渠道,要拦截乌溪江,架过灵山江,跨越10条溪,打穿18座山,并建设30处大型建筑物。

在工程建设中,许多建设者吃在田头、住在工棚,工地上时有万人会战的壮观场面,谢高华更是身先士卒,几乎把家安在工地,“他白天经常和干部群众一起坐在泥地里,边吃饭边商谈工作,晚上和我们开会开到12点是常事。”时任衢州市水利局副局长、乌引工程副总指挥的佘治平说。

他没有食言,随后虽因年龄原因,谢高华不再担任衢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可又苦又烦的乌引工程总指挥职务,他放不下。谢高华当时向市委请求,自己对乌引工程有感情,一定要亲手建成它!于是直到1994年8月4日,乌引工程胜利竣工、全线通水,彻底解决了数代金华、衢州两地百姓的干旱困扰,他这才功成身退。

在接受采访时,许多衢州干部群众忍不住感慨,没有谢高华的执着努力,这项被后人誉为“江南红旗渠”的乌溪江引水工程肯定做不下来!

如今33年过去了,谢高华可以说用一生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忠诚于党、忠诚于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宗旨。在他身上所展现的那种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精神,令人敬佩,更值得新时代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传承!

(资料来源:《浙江日报》2018年1月11日)

5.清正廉洁

清正廉洁,是我们党一贯鲜明的政治本色,是新时代好干部的重要评价标准和基本从政要求。不求曰清,不偏曰正,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不求曰清即不贪图名利,不谋求个人私利和特权,是清雅高尚的品格。不偏曰正即不偏不倚,事事出于公心,秉公用权,坚守原则,不拿公权徇私情、作交换,养成浩然正气。不受曰廉即不接受他人馈赠的财物,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意外之财不可取,非己之物不能拿,这是最浅显又是最重要的道理。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应当两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党员领导干部应甘于清贫,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抵制歪风邪气。不污曰洁即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洁身自好。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在不良风气和诱惑面前,要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敢于对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消极腐败现象说不。以清正心,以正用权,以廉自律,以洁修身,这就是清正廉洁的要求。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少数领导干部就是丢掉了这一政治本色,公私混淆,丧失原则,滥用职权,最终从人民公仆堕落为阶下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新时代好干部在物欲横流和权力带来的各种诱惑面前应坚持事业为上,淡泊名利,怀一身正气,洒两袖清风,时常反省是否做到自律,时常警示自己贪腐之害,时常扫除自身非分之想,严格规范自身和身边亲友的行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清正廉洁是干部必须牢记于心和坚决守住的道德底线,也只有做到清正廉洁,干部自身才能得以在事业中立足和发展,干部队伍才能风清气正,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建功立业,而突破底线则会身败名裂,葬送个人前途,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除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二十字”好干部标准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在各种场合谈到好干部的标准,如2014年10月,在对云南工作进行指示时,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2015年12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培养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这些好干部标准与上述“二十字”好干部标准是一致的,统一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要求,是干部成长和发展的标杆,是干部选拔和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特殊干部群体的好干部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干部标准的思想,还表现为他专门针对各类特殊职业、特殊干部群体所提出的要求,这也成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对政法队伍建设提出“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和外延大幅扩展,安全成为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并且人民群众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各种新矛盾新情况层出不穷的今天,政法队伍肩负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因此,政法队伍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过硬”好干部标准,提升干部政治理论素养、业务素质能力、责任担当意识和纪律作风建设,每一位政法干部要身体力行,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办视察调研时,对党委办公厅(室)干部提出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五个坚持”的要求。“五个坚持”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涵盖了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业务建设、作风建设、品德建设等各个方面。“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是灵魂,“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是前提,“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和“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是保障,“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是底线。这“五个坚持”也是对所有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重要要求和殷切希望,丰富和深化了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这是新时代军人和军队发展的基本遵循,要求新一代军人政治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勇敢奉献,能打仗、打胜仗,只有这样的军人和军队才能成为我国强军兴军的重要保障。

此外,针对各行各业的党员领导干部,还有需要遵循和把握的更加具体的好干部标准,其实质与“二十字”好干部标准是统一的,其鼓励干部成才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可以说,虽然这些好干部的标准和要求是在特殊的场合针对特定群体提出的,但对所有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和价值。

三、坚持和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

(一)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核心是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坚持好干部标准,核心是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干部的“高素质”,第一位的就体现为具备高强的政治素质。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是对新时代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培养选拔干部,必须突出政治标准,看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提拔重用政治过硬是基础、是灯塔,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本领再高强,都难以把握好施展本领的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党的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是为党和人民工作,必须克己奉公、服从组织安排,尽全力高质量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是否做好的根本标准。党的干部要始终坚持政治修炼,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党的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还要求在干部考核和选拔中突出考察干部的政治表现,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但要听其自己言,也要听群众对其政治素质和工作表现的评价,从群众的口碑中考察其是否政治过硬。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还要求各级党组织严格把好干部的政治关、廉洁关、品行关、作风关,对于政治上不合格的干部采取“一票否决”,严防政治上不合格的干部扰乱干部队伍风气,坚决守好干部队伍入口第一关,真正做到把政治过硬的好干部选拔上来,真正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心怀公义、心怀人民又一心为党和人民工作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必须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是衡量干部是否合格、是否优秀的根本标尺。党的干部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以好干部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根本依据,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始终对照好干部标准,把符合标准的好干部聚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来,坚决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必须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强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导向,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突出作风要求,强化勤政为民务实重干导向,选拔重用始终心怀人民、勇于艰苦创业、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勤奋努力工作的干部。突出能力素质,强化敢于担当注重实绩导向,提拔重用勇于开拓创新、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人和具备高强的专业素质、本领,既立足实际扎实推动当前工作,又善为长远发展做科学谋划的好干部。突出廉洁自律,强化严以用权洁身自好导向,提拔重用淡薄名利、一心为公,善于自律自省又两袖清风的好干部。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坚持在党委领导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本领域的具体实际,把好干部标准进一步细化、指标化、可操作化,为党员领导干部提供可对照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使好干部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干部的考核评价中可直接对照、容易检验。只有将好干部标准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干部行为特征和标准,才能确保其落地生根、深入广大干部的内心,外化于广大干部的实际行动,真正发挥规范和提升干部行为、指导选人用人实践的积极作用。

(三)以好干部标准为重要参照,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要求与“二十字”好干部标准高度契合,必须坚持以好干部标准为重要参照,完善干部考评体系。对干部德能勤绩廉各方面的考核要认真对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些好干部的基本要求,把好干部标准对干部的要求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不断拓宽用人视野,扩大高素质干部来源。这就要求结合具体的岗位需求,坚持人员和岗位相适,鼓励敢于担当,勤政务实,在干部选拔任用上推进能上能下,做到客观公正,真正把对岗位和工作最合适、素质能力最强的干部配备到岗位上,使各方面素质过硬干部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释放。只有坚持以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为重要的选人用人依据和参照,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能在建设党和人民需要的、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上做好工作,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组织和干部保证。

(四)以好干部标准为遵循,练就干事创业真本领

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是对广大干部提出的行为准则和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自觉以好干部标准为遵循,始终坚持以崇高理想信念为标杆,坚持以真诚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勤政务实为履职之要,坚持以敢于担当为成事之基,坚持以清正廉洁为正气之源,练就一身高强的本领,更好履职尽责,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建设专业化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的就是干事创业,因此广大干部必须以好干部标准为遵循,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工作需要第一,把事业需要、岗位要求与促进干部自身成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在工作中练就一身高强本领,真正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创新案例

陕西石泉县:对照好干部标准建立“敢抓敢管”机制

陕西石泉县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干部怕丢票不敢管理、怕出事不敢干事、怕追责不敢担责等为官不为、廉而不勤现象,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素质提升、鼓励激励、支持保护、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等“敢抓敢管”系列机制,推动形成“敢”字当先、“干”字当头的政治生态。

建立选拔任用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推动干部敢抓敢管,必须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让敢于担当的受赏识、有所作为的有位子、不在状态的有危机。石泉县对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提出了“能为、敢为、善为、有为,品德好、自律好、实绩好、口碑好”,“重实绩、重公论、重基层,优先在急难险重苦一线选拔干部,优先在年度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优秀的干部中选拔干部”的“四为四好”“三重两优先”选人用人导向。

建立素质提升机制,提升干部担当意识

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干部敢抓敢管,关键是要让干部树立“带入意识”“舍我精神”,变被动负担到主动担当。石泉县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以科级领导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党务干部、村(社区)干部“四类群体”为重点,务实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切实解决当干部为什么要担当、怎样担当的问题,增强敢抓敢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建立鼓励激励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气正则心齐。推动干部敢抓敢管,既要靠好导向、好机制,也要靠好氛围、好风气。石泉县出台《石泉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实施办法》《石泉县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办法(试行)》,优化年度目标考核指标,加大脱贫攻坚、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综治维稳、党的建设赋分权重,并设立单项考核奖。明确工作获得中央、省、市表彰奖励、创新项目得到中央、省、市推广的,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奖励。

建立支持保护机制,增强干部履职底气

制定出台《关于保障领导干部权责一致抓落实的暂行规定》,赋予领导干部问责和调整干部建议权、退回庸劣干部建议权。县级领导发现分管或联系的镇、部门科级领导干部,镇、部门主要负责人发现本镇、本部门科级领导干部,不履行主体责任、不遵规守纪、不积极作为、不密切联系群众的,可直接向县委提出问责或调整建议意见。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消除干部思想顾虑

正确看待干部探索创新中的“成长成本”,出台《石泉县党政干部激励、容错和否决暂行规定》《石泉县党员干部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干部在改善民生、急事特办、探索创新、决策失误、经验不足等方面可以申请容错的具体情形和操作程序。

建立能上能下机制,倒逼干部履职尽责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干部能上不能下,对“为官不为、廉而不勤”者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干部队伍会逐渐失去活力。石泉县结合中央和省有关政策文件,建立“能上能下”机制,通过综合研判、考核考评、问责追责相结合,多维度甄别和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倒逼干部履职尽责。

石泉县建立“敢抓敢管”机制,为改革创新者撑起“保护伞”,为干事创业者吃下“定心丸”,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起到了传导干事压力、解除思想顾虑、推动工作落实的良好效果。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