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震惊之事

看着这一幕,李宽很是沉默,我没有经历过这些,他从以前开始,就是一个人,从来没有过人说是为了他去做什么,或者说是给他遮风挡雨。

前世的他,当他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所以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当别人还在有人帮助的时候,他已经独自去面对这一切。

这一世,他和李孝恭等人接触的时候,他已经是楚王之尊,是李性皇族中的一支家主了,所以众人无法以后辈之资看他。

私底下愿意帮他,不过那个时候已经无法再为他遮风挡雨了,就连李宽和清河崔家战斗时,众人帮他也有利益在里面。

很快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次的茶话会也就散了。

李世民坐在书房里,看着手下送来的数据,越看越是兴奋,真的是太棒了。

这样一来,他心中的计划更可以执行了,本来他对于自己心中的计划还有点犹豫,但是现在可以了,他彻底的放心了。

华胥学院,他是校长,所有的学生都是天子门生,只需要再过两年,他就可以收获果实。

这个数据充分的表明,大唐现在拥有充足的后备人才,华胥学院将会为大唐提供远远不断地人才,到时候有了这些人才存在,李世民无论做什么都有充足的底气,他的“口袋”里也会进入更多的人。

现在的大唐虽然也有很多人才,但是他们都有很多的缺点,不可否认他们的才华,但是也不能忽略他们的缺陷,所以李世民再用人的时候总有一些顾虑,现在有了华胥学院提供,不说有多少完美的人,只需要人才足够,到时候就能够互补,李世民再用人的时候就能省点心,不过李世民现在要执行另一个计划。

李世民是一个果断的人,想到就做到。

果断的从自己的书桌上翻出一份计划书,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大名,让人给房玄龄等人送过去。

这份计划是李世民从李宽的南北分割里得到的启发,在李宽看来,既然已经南北分割了,那么就分的彻底一点。

这一天,大唐震动,朝廷,地方,所有的人全都震惊,就连在家待着的李宽都被震到了。

李世民下令,南北分割计划彻底实行,从今开始,大唐主要招兵在北方,南方只招收一部分水军,南方人允许花钱赎兵役,从今天开始南方以经济为主,北方以政治军事为主。

这件事大家都早有猜测,毕竟李宽做“五年计划”的时候就有所提,大家也都在心中早有预料。

更何况在贞观元年的时候,李宽曾经做过南方调查,大家都知道南方开发的重要性。

第一次消息传来的时候,大家还都不信,然后大司农亲自带队去了一趟,最后确定南方只要发展起来,足以提供整个大唐的粮食,还绰绰有余,这一次,所有人都震惊了,那个时候有点常识的,都知道发展南方已经成为定居。

这一次,所有人又一次知道武德四余老的厉害,先不提裴寂和萧瑀的战绩,现在就说陈叔达,他是现在南方的主政人,在所有人都没有看出来时,他就亲自写血书给李世民,现在结果显现出来了,现在陈叔达手里握着大量的“机会”。

不过这也没什么,这只是显出来陈叔达的能力,并不能说陈叔达的势力变强了,先不说现在不能轻起战端,就陈叔达自己的性格都决定他不会居功自傲,所以现在陈叔达还能够做稳自己的位置,李世民才没有派人去取缔他。

南方开发现在先放在一边,毕竟这是个人都能看出来,所以从这里延伸出来的南北分割大家也都没什么。

南方人打仗不行,这是个人都知道,北方人从秦国的二十爵制开始就奠定了北方善战的基调。

关中的汉子自古以来就能征善战,也喜欢战争,在他们看来,打仗不光能养活全家,还有机会能够加官进爵,发家致富,所以关中,北方的汉子都不介意自己上战场。

所以这都是小事,大家都知道这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大家一点都不夸张,不震惊,让大家震惊的是后一件事。

李世民下令,从今以后,文武分家,文官不许管武将事武将也不许管文官的事,文武以后只能选择一条路,不能在进行转换,武将直属皇帝所有,直听皇帝命令。

这个消息一出,所有人都震惊了,不过震惊之后,所有人又都平静了下来。

这不很简单吗,看最后一点大家就都知道了,李世民这是在为后人做准备呀,防止以后有人从军队上动手脚。

现在所有军队都听皇帝一人的,到时候皇帝拥有一个人镇压所有政斗的能力,这个能力一看就是李世民为后人做的准备。

至于为什么李世民现在才公布这个消息,为什么看到华胥学院的数据才发出,那就更简单了。

文武分家,到时候人肯定要出现紧缺的情况,现在简单了,只需要抗过这几年,华胥学院的学生就能出来了,到时候人才紧缺就有所缓解,以后就会越来越好。

至于为什么不等到华胥学院的人出来发布,那个时候连这个紧巴巴的时间都不用有,直接完美无缺。

当然这只是想想,李世民可是知道,现在权利、利益还没有分配完毕,什么都可以做,也很方便,要是过两年的话,那个时候这样做肯定要触犯一堆人的利益,那么就很麻烦了,那个时候就肯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李世民宁可现在紧巴巴的过一段时间,也不要到时候麻烦,现在李世民也在李宽的影响下也开始讨厌麻烦。

宁可自己提前动手,苦一段时间,也绝对不要到时候和一群人扯淡,大家一起麻烦。

其实整个大唐现在都有这样的一种气氛存在。

对于像魏征和王珪这样的人看来,这样的气氛又好又不好。

好的地方在于大家都开始提前解决问题,不好的地方在于人变的慵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