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
- 杨凤池
- 9555字
- 2020-08-28 23:49:18
第三节 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的指导思想
一百多年前,科学的心理学在西方诞生,可是,这朵造福人类的科学之花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中华大地上重获新生。二十余年来,她在这片西方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东方土地上茁壮地生长着,并为许多人带来心灵的自由。然而,这门源自西方世界的学科深深地打着西方哲学思想、思维方式的烙印,在与东方文化的碰撞中,她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质疑和拒绝。因此,探索一种兼具中西方文化精华的心理咨询技术对于中国的咨询师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一、西方理念指导的心理咨询
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来源于西方心理学,西方的心理学起源于西方的哲学。因为我们当前学习的科学心理学源于西方,所以西方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深地影响着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之路。临床心理咨询的实践在西方国家已经普及,成为自然生长在本国社会文化土壤上的众多科学之花的一枝。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培育了独特的灿烂文化,中国文化土壤中一直没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以西方心理学为指导的心理咨询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
(一)寻求终极之理对心理咨询的影响
寻求终极之理是西方哲学思维的总体目标,其含义是寻求一切事物中蕴藏着的最根本的理。在西方哲学的范畴内,理是两个观念间清晰的关系,这样的定义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即通过理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理清所有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认识世界。我们如何认识一个事物呢?按照西式思维,我们先把该事物剖析成若干小事物,然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A与B是因果关系,C与D是递进关系,诸如此类,然后我们就可以对事物的总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我们已经对其内部逻辑关系了如指掌。谈到这里,我们对西方哲学的总体思想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而西方心理咨询从理论到实践均充分地体现出了这种哲学思维理念。
1.还原论和决定论对心理咨询的影响 还原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不断剖析研究对象,化复杂为简单,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行为主义理论中还原论的痕迹最为明显。经典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或强化而形成的,例如孩子看到老师就感到紧张,被解释为老师引起了孩子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导致肌肉收缩、心跳加快、出汗这些行为反应,这就是紧张。还有孩子帮妈妈做家务事后就会得到妈妈的奖励,这样奖励就是强化物,使孩子形成帮妈妈做事的好的行为。所以,在行为主义的理论看来,所有的心理行为都被还原成低级的机体运动了。
不仅如此,行为主义理论也体现了决定论的观点。决定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普遍的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从行为主义理论的角度看,研究人的心理,就是要追寻导致B行为的A行为,因为A与B是因果关系,所以治疗时只要撤销A行为,B行为也自动消失。在上个例子中,妈妈的奖励是原因,得到的结果是孩子形成了一种好的行为,如果妈妈不再给予奖励,那么孩子的好行为就会消失。
认知治疗同样也深受还原论和决定论的影响。认知理论认为,人们产生各种心理困惑是因为不合理信念的存在,如果可以找到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并加以纠正,就可以消除困惑。例如,一个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成绩不好,这以后他在家中就表现出与妈妈疏远、焦虑等现象。在认知学派心理咨询师的眼中,看到的是考试成绩不佳和与妈妈疏远、焦虑这两个事实,那么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呢?咨询师发现,这二者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在考试成绩不好时,孩子还产生了不合理的信念——妈妈从此不会再爱我了!这才真正把前面的两个事实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联系。于是,只要改变“妈妈从此不再爱我”的不合理观念,那么考试成绩不好其实是不会给孩子造成任何困惑的。在这里,对人类心灵的探究被转化成了探究与来访者相关的各种具体现象。而因为不合理的信念是导致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所以消除原因,必然消除结果。
除此之外,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潜意识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驱动着人的行为,由此带来心灵的苦恼。所以排除心理障碍的途径就是打开潜意识之门,修通潜意识与行为之间出现障碍的路径。很明显,这仍然在探寻潜意识与行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不管是还原论还是决定论,无不或多或少地在探寻着与人的心理相关的种种元素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西方思想体系所追寻的理。
2.咨询框架的逻辑性 在实践中,源于西方的心理咨询提倡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咨询。例如在访谈的初始阶段,咨询的主要内容是收集有关来访者的资料,评估来访者的问题,确定咨询目标等等。在此过程中,主张用一些结构化的问卷或问题来完成上述咨询内容。在访谈的中间阶段,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师可能会用实验观察的方法找出与来访者问题行为关联的强化行为;而认知取向的咨询师则常常采用自助表寻找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例如表5-1即为认知疗法A-B-C技术使用的自助表。通过填写这些表格,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目前问题的内部联系,从而加以解决。
表5-1 认知疗法A-B-C技术的自助表
可以看出,西方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咨询遵循逻辑推理。在对来访者进行咨询的时候,将来访者的问题进行多重分割,化解为许许多多的小元素,然后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通过这种逻辑联系的确立,又将分割开的元素拼合而串联成问题的终极因果体系。逻辑联系的错误导致来访者问题的出现,所以将出错的逻辑联系纠正过来,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二)心理咨询中的有意识思考
在咨询室中,从面对来访者的那一刻起,咨询师就开始调动自己的每一根神经思考有关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通过观察来访者的言谈举止、询问自己希望得到的信息、倾听来访者的故事,然后找出他们背后的联系,试图弄清问题的根源所在。无论何种取向的咨询师,咨询中基本都采取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策略。比如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尽力思考来访者行为的潜意识意义;认知取向的咨询师努力找寻来访者对事件的不合理信念等等。主动态度使得咨询师对咨询室中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能够在来访者提供的大量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明辨事实的真相。
然而,咨询师对问题进行的这种探索仍是建立在解构来访者问题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把来访者的困扰化解为许许多多的小问题,然后逐一理解它们。这有可能误导咨询师仅仅注意到分解的小问题,而忽视了从整体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咨询的进程。另外,咨询师的这种有意识思考一方面使咨询师在理解来访者的问题上占据了先机,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咨询师陷入先入为主的误区。
(三)学以致知的心理咨询
自从心理咨询问世以来,西方心理学家们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咨询是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安全的关系,让来访者在这种关系中接纳自己、整合自己的过程;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咨询是咨询师运用专业技术帮助来访者认识自我、理解自我,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另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分辨他们对生活的看法,通过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人际关系的问题,使他们学会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这些心理学家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咨询强调来访者自我认识的增加、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个人的成长。西方的心理学家并不认为帮助来访者解决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意味着咨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认为只有协助来访者超越了原来的自我,才是对来访者有重大意义的帮助。
确实,超越是一种境界。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来访者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这时,问题本身可能并不是问题,问题后隐藏着的内心中更深的伤痛才是来访者要面对的。例如一个来访者抱怨工作压力太大,令他崩溃,同时他感到同事、爱人都疏远他,并坦言自己存在过度饮酒的问题。咨询师在经过深入的访谈后可能会发现,这些问题背后是他渴望与母亲保持紧密联系的想法。这时,来访者要处理的是如何与母亲在心理上实现分离。这对一个仍期盼母亲怀抱的成年男子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可能要放弃很多东西、克服很多障碍,还要适应很多东西。如果能够成功地做到,那就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但是,如果帮助他解决一个现实的问题,让他学习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对他而言也是一种成长。
(四)侧重改造的心理咨询
从心理咨询几大经典流派在咨询时使用的技术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咨询的工作似乎是在塑造一个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都与原来不同的来访者。例如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师要通过他们的工作塑造来访者的新行为;认知取向的咨询师希望他们的来访者在思考问题、看待人生的时候能有一种全新的、合理的价值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取向的咨询师则更专注于让来访者实现心灵的超越,达到一种比以往更豁达的境界,实现人格的提升和成长。总的来说,咨询的目的是促使来访者发生咨询之前没有的积极的改变,通过这种改变,使得来访者的生活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
总之,西方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咨询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因为心理现象十分复杂,所以西方这种科学的方法还原了心理现象的物质性和实在性,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揭示人类心理的规律来说是可取的和必需的。然而,又正是因为心理现象如此复杂,我们无法忽视人的意识性,所以仅仅使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又显得过于简单了。也许我们需要一些更流动、更空灵的思想来丰富心理学的咨询理念。
二、中国传统思想指导的心理咨询
当我们徐徐展开人类历史千年的卷轴,会发现无数闪烁着中华文明灿烂光芒的瑰宝将这幅史诗般的画卷点缀得熠熠生辉——这里有神秘的传统医学,有深不可测的哲学思想,有似有还无的宗教学说……如果说西方文明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科学的理性,那么中华文明则告诉我们还原事物本真的智慧。
(一)传统医学思想指导的心理咨询
1.辨证论治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传统医学中的“证”指的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所以辨证论治就是治疗疾病时,不仅根据当前个案与以往个案的共同性症状确定治疗措施,更要根据这一个个案的个性化特点正确施治。在传统医学体系中,辨证论治让我们从一个更具体的情境之中去看待患者当前的症状,使我们对疾病的治疗更全面、更彻底。这也给我们从事的心理咨询工作极大的启示。
咨询中,来访者向咨询师叙述了很多烦恼,咨询师的工作常常就围绕这些烦恼展开了。比如一个来访者说他和妻子总是吵架,那么咨询师的头脑里就会浮现数例丈夫和妻子吵架的案例,这时咨询师就开始回忆与比较,找出这一例吵架的个性化特点,具体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某个原因强化了他和妻子的吵架行为?还是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导致了和妻子之间的问题?或者他在和妻子的互动情境过程中存在不合理信念?当咨询师发现了这个个案与妻子吵架的特异性之后,就可以形成与本案相关的假设,并进行验证性探索。显而易见,咨询师对本案的这些假设和探索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咨询能够对来访者有所帮助是自然要发生的事情。
2.治疗中的整体观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整体观是祖国医学的又一重要治疗思想,这种观点认为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应该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也应该看到人的问题的内部联系。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医生会全面地去看一个人,而不是将人分割成若干个症状然后逐一研究,这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我们前面提到,西方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咨询偏重逻辑推理,倾向于把人的问题简化为很多的小问题,然后一一加以解决。这种方法对于详细了解来访者是很有帮助的,但如果能再以整体的思维全面地看看来访者,可能咨询的效果会更好。比如我们帮助来访者解决了与妻子吵架的问题、孩子不听话的问题、工作压力太大的问题,我们再想想这三个问题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它们又是否与来访者其他的问题或经历还有联系,这样我们对来访者理解就更加全面和深刻。
3.未病先防的预见观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可知,又可防治,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这是一种非常精妙的思想,她不仅注意到了已经发生的事情,还强调对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预见性。这种预见观可以让医生防治疾病的发生或者疾病的转变,使患者免除许多疾病的痛苦。这种治疗观点的提出也提示了咨询师,是否能在来访者现有困扰的基础上就能预见来访者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困惑,进而采取措施阻断这种困惑的出现,让来访者免受心灵的创伤。更进一步说,咨询师能否致力于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使更多人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如果我们都能以未病先防的预见观来指导我们的心理咨询,相信我们能够帮助来访者更快更好地获得心灵的自由,而不仅仅是没有障碍和疾病。
(二)儒道思想对心理咨询理念的启示
1.以“顺其自然”的理念调整咨询师的心态 世事纷繁,令人怅然,然而老子一句“顺其自然”,指引了摆脱迷惘的明路,这便是老庄哲学的魅力。如果我们以顺其自然之心对待咨询,就能使咨询更具包容性。
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通常在生活中陷入种种困境。他们有的在事业上遇到阻碍,有的在婚姻上亮起红灯,有的疾病缠身,有的用酒精、毒品来麻醉自己……不仅如此,即使是相同问题的来访者在咨询师面前呈现出的状态也千差万别。有的显得被动退缩,有的表现得目中无人,有的少言寡语,有的高谈阔论……凡此种种,咨询师应该怎样做便是顺其自然呢?人生百态,尽在来访者的喜怒哀乐中,这不正是最自然的规律吗?来访者的现状背后皆有其深刻的原因,现在的状况就其原因来说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因为这种症状和起因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微妙的自我平衡,当然,来访者取得的这种平衡是令人痛苦的。然而,咨询师如果能够包容这一切,遵循自然的变动和平衡规律,就能促进来访者到达一种新的和谐而愉快的平衡状态。
用一个例子可能会更好地说明上述观点。一位来访者声称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小时候父亲酗酒,对孩子使用暴力。母亲因自己的不幸也常常把愤怒、痛苦变相地加诸于孩子身上。所以,该来访者对一切都采取仇视的态度。上学时欺负别的同学、打架、逃学,辍学后与一些不良青年一起行窃、搞恶作剧。从我们所说的自然规律来看,来访者实际上在用自己的行为来为自己寻找平衡。因为从小到大,他一直被父母用敌视的态度对待,这种敌视远远超过他能接受的范围,所以他把接受到的负性情绪输出,以维持自我的平衡。既然如此,来访者出现这些行为就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咨询师可以接受来访者的这种状况,来访者就可能有机会按照自然的规律实现新的、更和谐的平衡。比如来访者渐渐发现,父母其实也有爱自己的一面,当他感受到这种爱的时候,他也就学会了把爱给他人。
概括起来说,咨询室中的顺其自然可以解释为:来访者的一切表现皆可以理解,咨询师如果能像大自然包容万物一样,包容咨询室中发生的一切,相信来访者自己的力量,来访者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生命中实现新的平衡。
2.以“知和处下”之德塑造咨询师的品格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总是愿意做高高在上的人上人,可水却总愿意处在金字塔的最底端。处在最低处真的就像人所想象的那样不好吗?看看大海长江吧!因为她们总是处在下游,所以它们才能纳百川,而成为百谷之王啊!从老子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水的这种特性是一种“知和处下”的大德。水不与万物争名夺利,不贪图高处的无限风光,甘守低处以求得内心的平和宁静,可谓大德。有大德者成大事,纳百川而成百谷之王即是对这种大德的褒奖。
咨询室中每一个细微的互动都可能导致咨询关系的中断,这让有些咨询师对咨询过程产生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面对这种考验,“知和处下”可能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那么,咨询师该如何在咨询室中做到知和处下呢?我们以咨询情境为例加以说明。对每一个来访者来说,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咨询师神话。他们常常觉得咨询师无所不能,能为他们解决一切困难。而这种神话的存在对心理咨询有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当一个来访者对咨询师说出诸如“我觉得您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又接受过高等教育,学识渊博,谈吐不凡”之类的话的时候,咨询师如果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并不像来访者说得那样神奇,这个咨询师就明白了“知和处下”的意义。成长中的咨询师在咨询中容易犯急躁、自大的毛病。比如一个咨询师发现了来访者的一个不合理信念,就急于向来访者指出他的这种歪曲观念。可有时这种直截了当的做法会让来访者感到深深的自卑与自责,于是使用反向机制,不断否定咨询师的阐释。面对这种情况,咨询师如果能学会以水一样处下的姿态、用水一样轻柔的语言向来访者解释一切,那么他也已经学会“知和处下”了。与此同时,来访者也能很容易地接受咨询师的观点,而咨询师的包容作用也因他的“处下”态度更加突出。
与世无争、甘处下风,却能王者天下,这是水的特性。它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向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的咨询师们展示了一种淡泊而崇高的意境。
3.“入世”哲学对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启示 相对而言,道家的“无为”说让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儒家的“入世”观让人充满了奋进的激情和为实现梦想百折不回的信念。在讨论了咨询室中“无为”的理想境界后,我们要看看“入世”哲学如何实现对现实目标的追求。
孔子主张人来到世间就应该刚健有为,积极入世来施展人生的抱负,这就是“入世”哲学。“入世”哲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观点,它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大家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创造自己的人生。在心理咨询中,“入世”的意思可能就是咨询师要积极地寻求来访者问题的原因,尝试主动地帮助来访者获得改变,而不是静待来访者自发改变的出现。实际上,在西方体系的心理咨询中,这种“入世”思想表现得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行为主义取向和认知取向的咨询师都会较积极地发现来访者的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改变。
“入世”不仅是咨询师的咨询策略,也是指导来访者生活的一种哲学思想。“入世”的意思也是咨询师要启发来访者摈弃传递负能量的倾向,积极地解决问题,或尝试性地做出改变,而不是消极等待他人改变自己的命运。许多来访者因为曾经的挫折而悲观绝望、自暴自弃。他们或者陷入深深的抑郁状态,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只有无尽的负疚和自责;或者沉迷于酒精、毒品、网络,过着没有未来的生活。这时咨询师要做的事情之一是鼓起他们生活的信心和挑战困难的勇气,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创造自己的生活。只有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命运也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里,咨询才有更进一步推进的契机。事实上,对于任何人来说,“无为”和“入世”都是一把剑的两面,两面都锋利才是一把好剑,所以学会“入世”将使我们在人生中迈出重要的一步。
需要说明的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无为”和“入世”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对于咨询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机。也就是说,“无为”和“入世”都是很好的咨询原则,但有时“无为”能使来访者受益匪浅,有时“入世”能使咨询达到最佳的效果。咨询师需要灵活机智地巧妙把握,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三)“禅”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禅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强调参悟,注重人生态度的修炼。“无分别心”和“禅在当下”描述的就是禅的境界。
1.“无分别心”的心理咨询 无分别心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态度或者说心境,是一种超越对立,甚至超越统一的观点。惠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能是对无分别心的最好诠释吧。我们如果能以无分别心来对待每一次咨询,那么咨询应该可以达到一种新境界。世间万物各有不同又皆无分别:咨询室内与咨询室外无分别,咨询师与来访者无分别,来访者与来访者无分别,来访者的不同问题无分别,成功与失败无分别,对与错无分别……既然是无分别的,那么咨询师就可以淡定从容地面对咨询中发生的一切。相信这样的咨询工作境界也一定会感染来访者的。无分别心在心理咨询中也是一种意境,一种咨询师的意境、来访者的意境、整个咨询过程的意境。有了这种境界,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就一切皆由心生,我们希望的结果就水到渠成了。
2.“禅在当下”的心理咨询“当下”简言之就是现在的意思。禅强调在当下即强调了对当前情境的重视。人生不能把握过去,不能把握未来,只能把握现在。而当我们把握了现在,我们也就把握了未来,释怀了过去。这与心理咨询重视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是一致的。来访者滔滔不绝地讲述他过去的故事,描绘他未来的生活,然而我们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他们用口头语言所呈现的一切。我们只是看到一个人坐在我们面前在不停地说些什么。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去理解他,帮助他。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来访者会感到咨询师对他的尊重。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也尊重了我们自己。
三、整合中西方理念的心理咨询技术
(一)中西方理念的整合
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看见西方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咨询注重科学性、逻辑性,这有助于了解与人相关的问题的局部特性。而中国哲学讲求境界,善于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人的问题,认为只要达到了某种境界,那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两种理念差异很大,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人的问题罢了。在咨询中,我们可以用中国哲学思想所提倡的境界来充实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心灵,同时用西方理念所倡导的逻辑性、实证性来探究外部世界的问题。这样,中西方理念共同指导下的心理咨询的视野和胸怀将变得更加博大、更加宽广。
(二)中西合璧的心理咨询技术
西方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咨询技术讲求规范,不同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泾渭分明。接受精神分析培训的咨询师只为来访者提供专业精神分析的帮助,不会向来访者提供建议;人本主义取向的咨询师绝不会试图去指出来访者的某种歪曲认识;认知心理咨询可能会指出来访者的非理性思维。但是,中国人普遍心理特点是好面子,讲求中庸、务实。所以,我们需要一套适合中国人价值观和心理特点的心理咨询技术。简单地说,探索建立一套以中国人的价值观为基础,将不同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和技术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咨询过程中去的心理咨询技术,为中国人服务。
在此,我们可以总结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大致的临床操作思路:就是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基础上,收集资料、评估分析、进行修通,而后针对焦点问题综合运用干预技术,让来访者在体验中成长。这一技术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首先,遵循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原则,真诚对待来访者,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些观点符合中国人关注面子问题的价值观,可用于指导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咨询关系;其次,依照精神分析理论,从潜意识的层面来解释人的问题,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能够深刻地理解来访者,因此可用于解读来访者的问题,而精神分析的权威性也与中国人崇拜权威的心理相契合,启发领悟也符合中国文化中的含蓄,“禅”的参悟精神;最后,在分析性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引入来访者情感体验阶段。在制定体验性干预方案的时候,我们则可以遵循百花齐放的原则,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不同流派的咨询技法。例如领悟力强、经济条件好的来访者我们可选用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注重实效的来访者我们可选用行为主义或认知取向的心理咨询;希望接受短程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则适合焦点解决心理咨询;需要处理未完成事件的来访者可以使用格式塔或心理剧技术。心理咨询师应该通过个人成长达到较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在心理咨询全过程中始终贯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东方哲学的智慧推进咨询进程。
当然,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其中深邃绝非本书寥寥文字所能言尽,故其对心理咨询的启示也绝不仅限于上述讨论内容。我们要将中华文化精神贯穿于应用西方心理学理念和技术帮助个案的全过程,努力探索总结出不同风格的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咨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