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一个君子,与其精明圆滑,不妨朴实笃厚;与其事事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坦荡荡、不拘小节。而一个有道德懂修养的君子,就应该像青天白日一样坦荡荡做人,没有什么不可告人。而他的才华和能力更应该像珍珠美玉深藏不露,不会让人轻易发现。
宁受一时寂寞,不取万古凄凉
【原典再现】
栖守道德①者,寂寞一时;依阿②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③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④,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重点注释】
①道德:指人类所应遵守的法理与规范。
②依阿:胸无定见,曲意逢迎,随声附和,阿谀攀附。
③达人:指心胸豁达、智慧无穷、眼光远大、通达知命的人。
④身后之身:指死后的名誉。
【白话翻译】
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遭受短暂的寂寞;而那些以攀附权贵为人生目标的人,终究会孤独一生。有远见的人能够通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能够看到不远处的未来,所以他们宁可忍受暂时的寂寞,也不会趋炎附势,而遭受永久的凄凉。
【深度解读】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记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可见,成功者都是孤独而执着的。耐得住寂寞,是一个人思想灵魂修养的体现,是难能可贵的一种风范。
电视剧《新三国》中司马懿说得好:“我挥剑只有一次,而磨剑用了几十年。”司马懿跟随君王南征北战,纵横天下,功勋累累。历史记载,他先后辅佐过曹操、曹丕、曹睿三位君主,虽位极人臣,荣显三代,但曹家对他十分不放心,历有防范。原来,曹氏用他只是倚借其才干治军理政,用他对抗外部的强大敌人诸葛亮等人而已,并没有将他真正视为自己人,对他处处设防。
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懿位高权不重,偶尔权重一时复又被夺。如果换了常人,应该是相当苦闷。但司马懿的心量非一般人能比。他以小火慢烹的高超技法,默默忍耐,明哲保身。国家用人之际,就是他人生的巅峰,他总是勇效犬马之劳。一旦大功告成,则主动请辞,绝不贪恋权位;每当受到猜忌,事业处于低谷,他就以佯病为常事,深居简出,在寂寞中修炼。
终于,在坚守寂寞几十年如一日之后,他趁着曹爽大意出城的空当,先下手为强,赢得了天下。试想,如果司马懿失去了在寂寞中几十年的忍耐,恐怕早就成了刀下鬼了。
人生中,寂寞是难以摆脱的,它如同喜怒哀乐一样,时刻伴随着我们。人生可以不甘寂寞,却必须学会耐得住寂寞。人的一生中,那种轰轰烈烈、热烈精彩的场面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工作、学习、生活,对于漫漫人生来讲,微不足道,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需要你一个人慢慢地熬着。
司马迁受宫刑后,潜心努力十九年,方有传世佳作《史记》;李时珍历时四十年的辛苦著作,才造就了医学圣经《本草纲目》;诺贝尔多次死里逃生,废寝忘食数年,终于研制成功TNT炸药;爱迪生失败了无数次,才发明了电灯泡;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二十二年时间,才写出《物种起源》一书,等等。
当初又有多少人认识他们,多少人笑话他们,在其他人眼里或许不可能的事但是在他们自己眼里就可能,这期间又有多少外界的诱惑、评论、讽刺,而他们不就是能克制自己的心,耐得住寂寞而不受外界的影响,才成功的吗?
其实,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究都是要用寂寞去偿还的。没有寂寞的人生,只能是肤浅的人生、平庸的人生。想要抵挡寂寞,不如去享受寂寞,享受心灵空旷的刹那,享受漫无边际的漂流,享受寂寞如黑夜般弥漫的感觉。
要知道,只有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经历一段没人支持、没人帮助的黑暗岁月,而这段时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犹如黎明前的黑暗,挨过去,天也就亮了。
坦坦荡荡真君子
【原典再现】
涉世浅,点染①亦浅;历事深,机械②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③,不若朴鲁④;与其曲谨⑤,不若疏狂。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重点注释】
①点染:这里是指一个人沾上不良社会习气,有玷污之意。
②机械:原指巧妙器物,这里比喻人的城府。
③练达:指阅历多而通晓人情世故。
④朴鲁:朴实、粗鲁,指憨厚,老实。
⑤曲谨:拘泥小节、谨慎求全。
【白话翻译】
初出茅庐的人,尽管没什么阅历,但是也没什么不良嗜好;而那些早已混迹江湖的,却有着极深的城府,满脑子阴谋诡计。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君子,与其精明圆滑,不妨朴实笃厚;与其事事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坦荡荡、不拘小节。而一个有道德懂修养的君子,就应该像青天白日一样坦荡荡做人,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而他的才华和能力更应该像珍珠美玉深藏不露,不会让人轻易发现。
【深度解读】
简简单单做人,坦坦荡荡生活
人生何其烦,做人要简单。简单,是一种精神,一种高贵,一种令人心仪的气质,简单做人,简单做事,简单生活,耐得住寂寞,人生就会有深厚的积淀。耐得住寂寞,邂逅真正的自己,是人生最大的惊喜。很多时候,生活就是一种体谅,一种理解,多学会体谅别人,理解别人,就是一种宽宏大度的胸怀。
人活一世,有荣有辱,恰如日月,总有阴晴圆缺,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不足为怪。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对此我们应荣宠亦淡然,毁辱亦坦然,豁达大度,所有一切我们都应该用平常心微笑面对。这样一来,我们必能享受渔夫“富贵银千树,风流玉一蓑”的风趣。
坦荡者,可以宠辱不惊,坐观窗外叶枯叶荣,静品天外云卷云舒;可以站在高处俯瞰,享受登高远眺的悠然;可以看淡人间一切得失、恩怨。他们正直、诚实、清廉、无畏,不愧天地神明的优秀品质,让无数人敬仰。
晋国老臣祁奚是一个襟怀坦荡之人。当年祁奚年事已高,将要还政于君。悼公问何人可以接替他,祁奚推荐了解狐。
悼公吃惊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何要推举他呢?”
祁奚道:“您问的是谁能接替我的职务,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
悼公又问谁可以担当都尉,祁奚推荐了祁午。
悼公听后又是一惊,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祁午不是您的儿子吗?”
祁奚道:“您是问谁可以担任这项职务,没有问他是不是我的儿子。”
后来事实证明,祁奚推荐的这两个人都很称职。如果祁奚没有坦荡的胸怀,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吧。
被祁奚推荐的解狐为人耿直,公私分明,他和当时晋国一个势力强大的大夫赵简子关系很好。后来,赵简子领地的国相职位空缺了,他就让解狐帮着推荐一个人,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解狐竟然推荐了夺走自己妻子的荆伯柳,因为他觉得只有荆伯柳可以胜任。
果然,荆伯柳把赵简子的领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唐朝大臣陆元方准备卖掉位于东都洛阳的一处不动产,找到买家后,就在买家将要付款买单的时刻,陆元方说:“这个宅院虽然很好,但没有出水的地方。”结果,买房人不买了。陆元方的家人对此议论纷纷,但他却说:“如果不说实话,就是欺骗人家。”
北宋大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之言迄今仍回荡在关心国事天下事中的国人心中。他不仅是个忧国忧民之人,更是一个襟怀坦荡、敢于直言的忠臣。北宋张舜民在《画墁录》中还记载了一则故事。
范仲淹在修史时将以前一个官员的丑行写了进去。夜里,他梦见这个人前来威胁:“如果不改掉我的事,我就杀了你的儿子。”范仲淹当然不为所动。没想到几天后,患病的大儿子果然死了。当晚范仲淹又梦见了这个人说:“你要再不改,我就杀了你的二儿子。”几天后范仲淹的二儿子果真生了病。家人都十分着急,恳求范仲淹修改书稿,他却坚持不改,并说:“我写书要实话实说,就算孩子死了,我也不能违反事实。”不久,范仲淹的二儿子病好了。范仲淹坦荡的正气和坚持,让世人着实佩服。
如果一个人处世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那必是坦坦荡荡的真君子。在生活中,我们遇事不要只求练达,应特别注重抱朴守拙的忠厚作风。太讲究练达和圆通,就会失去本性,变成一个老奸巨猾不受人欢迎的人,如此反而不如保持一切都不加修饰的纯朴面目。练达、曲谨、朴鲁、疏狂都是相对的。在一味追求金钱权力并为此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多些真情,多些真诚,多些朴实,多些洒脱是很可贵的。
污泥不染,知巧不用
【原典再现】
势利①纷华②,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③,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重点注释】
①势利:指权势和利欲。
②纷华:指繁华的景色。
③智械机巧:运用心计权谋。
【白话翻译】
面对人世间的金钱和权力,能够主动远离,不去接近权势名利是志向高洁的,然而身在其中,却不为所动,这样的人品格更为高尚;面对名利场的各种权谋手段,不知者可谓身心高洁,而那些懂得其中厉害却不以这种手段达到目的的人,更加高尚可贵。
【深度解读】
洁身自好,不染泥垢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在生活中,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脑袋往里钻,贪一点便宜;而在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周围,天天都有趋炎附势者聚集一堂,由于都是怀着一个“贪”字有求而来,所以以利益为驱动的组合不可能有人间真情,世态炎凉是不足为奇的。
“富贵不能淫”。权势名利是现实生活中必然遇到的,有人格、有原则的人才可能出淤泥而不染;也正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人们才耻于机巧权谋的运用,而视权势如浮云。
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不与同朝贪官同流合污,被人陷害遭到流放。他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着楚国的诗歌,心中牵挂着国家大事。
有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他后惊讶地问:“你不就是屈大夫吗?为何落到这般地步?”
屈原叹息道:“整个世道都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
渔夫故意说:“世道浑浊,你为什么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何苦洁身自好,遭此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弹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我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被脏物污染呢。”
渔夫听这番话后,对屈原正直和高尚的品格十分敬佩,于是唱着歌,划着船离开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在屈原跌宕起伏的仕途之中,一直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与世俗小人、奸佞官宦之族同流合污,并且最终因为忧世忧国忧民,也因为他的主张没有得到采纳,百姓备尝艰辛自己却无能为力,而终怀忧愤魂断汨罗。
如果每个人都能如屈原一般独善其身,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我们的民风也会日渐淳朴。有的时候,不要小看一己之力,更不要以善小而不为,因为一小点积极的力量会传染带动身边更多的力量。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因此,即使身在污浊的环境,也要拭去尘埃,保持心境的澄净,而不应就此沦落。
出淤泥而不染,应成为处世的准则。它是对心灵的契约,对人格的坚守。洁身自好的生命,定能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一抹清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该如莲花,不染泥垢,清丽脱俗。
听人劝,吃饱饭
【原典再现】
耳中常闻逆耳①之言,心中常有拂心②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③。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④中矣。
【重点注释】
①逆耳:刺耳,使人听了不高兴的话。
②拂心:不顺心
③砥石:指磨刀石。粗石叫砺,细石叫砥。
④鸩毒:鸩,是一种有毒的鸟,其羽毛有剧毒,泡入酒中可制成毒药,成为古时候所谓的鸩酒。
【白话翻译】
一个人的耳朵如果能常听进些不中听的“坏”话,心里总想些不顺心的事,这正是修身养性、磨炼自己的好方法。反之,如果总是听“甜言蜜语”,遇到的事件件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了。
【深度解读】
忠言逆耳利于行
在我们身边,为什么有人虚怀若谷,有人刚愎自用?为什么有人知错必改,也有人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如果你能自己解开心中的那个结,学会劝说和听劝,不仅能让你赢得朋友,还会让你今后的路越走越宽。否则,宽严皆误,不仅让自己,也让家人、朋友都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一个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他人的批评指正,能促使自己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从而获益匪浅。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虚怀若谷,正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由于不纳忠言而惨遭失败的悲剧。商纣王不听比干劝告,沉迷酒色,导致国破家亡;隋炀帝不纳忠言,仅十几年就把隋朝弄得天怒人怨,最后民变四起,自己被杀,隋朝也瞬间灭亡;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神医扁鹊的劝告,当病入膏肓时,只有一死。这些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统治者狂妄自大、不听忠言的结果是国破身亡;个人疑心过重,不纳良言的结果是命丧黄泉。
只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就一定可以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否则一定没好日子过,甚至还会因此丢了性命。
比如汉朝的刘邦,比他能耐大的人多了去了,可他就能当上皇帝。那个大吼着秦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怎么就不行?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怎么这次却是后起的刘邦占了那个王侯的窝呢?
当刘邦大军冲进关中时,虽然对美女、财宝垂涎三尺,但还是听了萧何的劝告,全部封存等待项羽;当刘邦面对项羽的“鸿门宴”不知所措时,没有逞匹夫之勇,对张良的建议言听计从;尤其是刘邦面临项羽大军压境需要韩信的帮助,韩信却趁火打劫要求封王,他正要站起身大骂韩信使者时,张良的一脚顿时让他清醒过来,答应了韩信的要求,解了燃眉之急。刘邦知道自己文不如萧何、张良,武不如韩信、项羽,但他善于听从周围人的劝告,结果最后当了皇帝。
而刘邦的对手——项羽,有背景,有能力,武艺超群,人脉很广。另外,项羽还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叔叔——范增,韩信当时也只是他麾下的一个小兵。但项羽不听劝,一意孤行,活活气死了自己的叔叔,赶跑了后来的大将韩信,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最终丢了性命。
劝善也好,劝告也好,都是正直的忠言。忠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情绪的渲染,没有奉承的用心,忠言听上去不太舒服,还可能刺耳,甚至伤害人表面的自尊。其实忠言是逆耳之言,更是肺腑之言,拯救之言。忠言能提醒我们关注即将来临的危险,从善恶不辨中觉醒起来,从歧路与危险中逃离开来。
历史的经验证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才是智慧的选择,对逆耳的忠言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就是自暴自弃,就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有与忠言为伴,生命才能走得更远、更美好。
独坐观心,享受平淡
【原典再现】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①;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②。酡肥③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④,至人只是常。天地寂然不协,而气机⑤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⑥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夜深人静,独坐观心⑦,始觉妄穷而真⑧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⑨;既觉真现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重点注释】
①戚戚:忧愁而惶惶不安。
②喜神:欣喜乐观。
③酡肥:酡,美酒。肥,美食、肉肥美。
④至人:道德修养都达到完美无缺的人,即最高境界。
⑤气机:机,活动。气机指大自然的活动,就是天地运转。
⑥贞明:光明,光辉。
⑦观心:佛家语,指观察自己内心所映现的一切。
⑧真:真境脱离妄见所达到的涅槃境界。
⑨机趣:机,极细致。趣,可作境地解。即隐微的境地。
【白话翻译】
狂风暴雨中,飞禽走兽都会感到惶惶不安;而风和日丽的天气,花草树木也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间不可以一天没有祥和之气,而人们心中也不可以一天没有愉快喜悦的心情。美酒佳肴、大鱼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清茶淡饭;标奇立异、超凡绝俗的人,怎能算是真正的伟人,真正的伟人只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天地看似寂静不动,实则每时每刻都在运行;太阳、月亮昼夜不停地运转,但它的光辉万古不变。所以君子在清闲时要有紧迫感,在忙碌时要有悠闲的情趣。夜深人静之时,一个人独自静坐反省自己,就会觉得私心杂念都消失了,每当这个时候才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可是继而杂念依然涌现,于是心灵会感觉惭愧不安,到最后才幡然悔悟而有改过向善的意念出现。
【深度解读】
守住从容,享受淡定
在这个忙碌的世界,生活的焦虑、工作的压力、家庭的担忧,常常让人们感到苦恼和烦闷,那么,怎样做才能幸福呢?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渴望弄明白的问题。
其实,生活原本淡然,浮躁的是我们自己而已。请迈开因思谋金钱而驻足的脚步,抚平因渴求名誉而躁动的心灵,安慰因攫取地位而难眠的灵魂吧!能够从平淡中寻到精彩的人,一定是个幸福快乐的人。
我们切记要做到无欲无争,纵使有百般诱惑,心亦要波澜不惊,面对祸福要处之泰然,把生活调节得有滋有味。只要淡定地面对生活,从容去爱,不生气不抱怨,耐得住人生的寂寞,活在当下,就能成为一位幸福的人。
淡定与从容是一种智慧。佛祖拈花的手指,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只有迦叶使者,绽开会心的一笑,笑得那么自然、那么恰到好处,让人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大彻大悟、超凡脱俗。佛法所说的四大皆空,其实并不是真的不存在,它只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要学会放下,活在当下。
大才子苏东坡原来是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原因,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他历经人生万般劫难后,终于领悟到生活的真正味觉是“淡”。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有的味觉都品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觉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觉。
三国时,街亭失守后,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十五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两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淡定地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叫司马懿退兵。”接着,诸葛亮下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不准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二十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不相信,下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地弹琴。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了。
眼见敌军撤退,诸葛亮的士兵问:“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诸葛亮说:“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如果是司马昭和曹操的话,我是不敢用此计的。”
诸葛亮的淡定值得我们学习。淡定,会让你像鱼在大海里一样,自由地欣赏世界的美妙;淡定,能让你得意时不张狂,失意的时候也不消沉;淡定,能让你从内心找回曾经简单的自我,让你保持一种平和的人生姿态,坦然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尽人事,安天命,顺其自然地生活。
生活中,我们总有太多的抱怨,太多的不平衡,太多的不满足,犹如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总是向生活不断索取着。越是拥有,越是担心失去。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一旦失去,便不容我们找寻。
毫无疑问,有些欲望你可以抑制,有些争执你可以让步,有些人你可以疏远,有些东西你可以不要,有些批评和表扬你可以不屑……只要淡定地面对生活,不生气不抱怨,活在当下,就能成为一位幸福的人。
得意早回头,拂心莫停手
【原典再现】
恩里①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②处,莫便放手。藜口苋肠③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④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⑤丧也。
【重点注释】
①恩里:恩惠,蒙受好处。
②拂心:意指不如意或不顺心。
③藜口苋肠:藜,植物名,藜科,一年生草本,黄绿色新叶及嫩苗可吃。苋,植物名,苋科,一年生草本,茎叶可供食用。此处指粗茶淡饭。
④衮衣玉食:指权贵。衮衣是古代帝王所穿的龙服,此处比喻华服。玉食是形容山珍海味等美食。衮衣玉食是华服美食的意思。
⑤肥甘:美味的东西,比喻物质享受。
【白话翻译】
在受到恩惠时往往会招来祸害,所以在得意的时候要早点回头;遇到失败挫折或许反而有助于成功,所以在不顺心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追求。能享受粗茶淡饭的人,大多具有冰清玉洁的品格;而追求锦衣玉食的人,往往甘心卑躬屈膝。所以,人的高尚志向可从淡泊名利中表现出来,而人的节操也可以从贪图奢侈享受中丧失殆尽。
【深度解读】
得意时早回头,失败时别灰心
大家一定看过《狮子和蚊子》的寓言,讲的是狮子与蚊子间的一场大战。按能力来说,蚊子与狮子无法比拟,但在实战中蚊子却胜利了。因为狮子捕不到它,它却在狮子的眼睛上、耳朵上叮得都是“包”,使狮子有力使不上,最后把自己抓得头破血流,只得认输。
蚊子有了战胜狮子的辉煌战绩,的确风光,于是他得意忘形了,吹着得胜的喇叭到处炫耀,最后一不小心,撞到蜘蛛网上,成了蜘蛛的美餐。
这里虽然讲的是动物,实则讲的是人的行为。当你被上司提拔或嘉奖的时候,常常会自鸣得意吗?如果是,那你就要好好学一番涵养功夫,把你那因升迁而引起的过度兴奋压下去才好。
做人贵在以超然之心看待自己的得与失,要做到得意时早回头,失败时别灰心,这是人们根据长期生活积累而得到的经验之谈。尤其是第一句话,其政治含义很深。在封建社会,有“功成身退”的说法,因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都说明了“知足常乐,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虽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是人人都向往的人生境界。但得意者绝对不能忘形,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姿态形象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时不时地回头看看自己的尾巴是夹在裆下,还是翘到了天上?一旦露出失态的尾巴,就很可能被别人抓住,到那时可能连“落水狗”的命运都不如。
春秋时,燕将乐毅出兵攻打齐国,最后齐国仅剩吕城和即墨没有失陷,后来吕城失守,只有即墨了,齐军已到垂死的边缘,齐国名将田单振臂一呼:“国家就要灭亡了,我们怎还会有家呢?”士兵人人有誓死报国的决心,结果一战收复全部失地。如果燕军在打到即墨城下时主动示弱后撤,齐军怎会有视死如归的豪情呢?
很多时候,我们对事对人太过苛求,太过追求完美,殊不知,正是由于你太过苛求完美,到最后连你应该得到的都会失去。万物皆不完美,人生总有缺憾。把对的推向极端,它就成了错的。
范蠡即行逃走,临逃走时写了一封信给越国的宰相文仲,信上说:“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像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
文仲看完信后大大地不以为然,不相信世上会有这种冷血动物,但他不久就相信了,可已经迟了。勾践亲自送一把剑(吴国宰相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给文仲,质问他说:“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国灭掉,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付谁?”文仲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
文仲不见好就收,还想继续独掌越国大权,结果因为贪心,没有早回头而丢了性命。
谁能保证每一朵鲜花都会长开不败?谁能保证每一条道路都会通向天堂?谁能保证总是顺风顺水不会身陷逆境?不妨对自己宽容一点,对生活释怀一点,见好就收。
凡事都别太贪了,世界上永远都有拿不完的金银财宝,但再多的钱财也买不来长生不老。当你坐拥金山银山却要生命将逝,才明白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时候,一切皆为时已晚。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懂得适度,知道见好就收。
留一步与人行,减三分让人尝
【原典再现】
面前的田地①,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②;身后的惠泽③,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恩。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重点注释】
①田地:指心田、心胸。
②不平之叹:对事情有不平之感时所发出的怨言。
③惠泽:恩泽、德泽。
【白话翻译】
一个人为人处事要心胸开阔,与人为善,才不会招身边的人怨恨;死后留给世人和子孙的恩泽,要流传长远,才会赢得后人无尽的怀念。在狭窄的道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在享受美味可口的食物时,要留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这就是一个人待人处世取得快乐的最好方法。
【深度解读】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几分心平气和
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几分心平气和。”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它能使一个人得到尊重。宽容是一种良药,它能挽救一个人的灵魂。宽容就像一盏明灯,能在黑暗中放射着万丈光芒,照亮每一个心灵。
古时某人在朝为官,一天突然接到老家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家人与邻居发生争执,起因是隔开两家院子的墙塌了,重新砌墙时都想多占些地皮而寸土不让。家人于是写信来请他出面说话,以便让邻居退缩。
不久,官员的家人收到了盼望已久的回信,里面却只有一首打油诗:“千里捎书为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于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主动往后退三尺,邻居一见也不甘落后,也往后退三尺,于是中间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胡同,可供村民行走。村人后来将胡同命名为“仁义胡同”。
不得不说,宽容的人能够理解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从而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反之,只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会使人厌之、惧之、避之。
汉朝发生了“诸吕之乱”,最终还是被平定了。在平乱中,太尉周勃功勋卓著,顷刻间成为朝廷内外的大红人,而作为主谋者之一的右丞相陈平,此时却黯然失色。
文帝即位,陈平十分知趣,知道自己作为老臣应该让位于周勃,于是称病不朝。文帝对陈平的德才是非常了解的,听说陈平称病不朝,便把陈平找来,问个明白。陈平说:“过去在高皇帝时,周勃的功劳比不上臣,现在在平定诸吕中,臣的功劳不如周勃。所以,臣愿把相位让给周勃。”
举贤让能国自安,文帝觉得陈平所言也有道理,于是让周勃当了右丞相。对陈平,文帝也不愿舍弃,便让他当左丞相。文帝以为这样就把矛盾解决了,但矛盾没有就此解决。
有一天,文帝找来右丞相周勃问道:“天下一年要判多少案子?”周勃面露愧色,连说不知。文帝又问,“天下的钱粮收入、开支,一年有多少?”周勃很尴尬,脸上、背上冷汗直冒。
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却说:“各有主事者,陛下要问判决狱案,应该找廷尉;要问钱粮,应该找治粟内史。”
文帝不高兴地问:“如果都找主事的,那还要丞相做什么?”
陈平说:“丞相,就是管住臣下。陛下如果不知他如何控制臣下,那就该拿他问罪。丞相之职,上辅佐天子掌管全局,下管万事,对外镇抚周边各邦,对内凝聚百姓之心,使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文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称善。
至此,周勃知道自己的确不如陈平,于是,他也主动称病辞职,让陈平独自为相。
如果当初陈平不后退一步,踌躇满志的周勃此时会心服口服地让位给陈平吗?真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啊!
有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和力量,不是在他财产、地位或外在关系,而是在他本身之内,在他自己的品格中。”所以,以宽容之德孕育人生,人生才有价值;以宽容之情浇灌生活,生活才有意义。
让我们学会宽容,互谅互让,凡事退让一步,让生活中多一分和谐与幸福,少一分烦恼与仇恨吧。
摆脱俗情,便入名流
【原典再现】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①,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物累②,便超圣境③。
【重点注释】
①俗情:世俗之人追逐利欲的意念。
②物累:心为外物所困,也就是心中对物的欲望。
③圣境:至高境界。
【白话翻译】
做人不需要成就什么伟大的事业,只要能够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就可跻身于名流;做学问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只要能排除干扰,宁静心情的杂念,就可超凡入圣。
【深度解读】
做个脱俗的人
生活总会让人品尝到其中的五味,就把它当成生活的馈赠,坦坦然然、从从容容、不卑不亢、勇敢地笑对人生。淡泊不是看破红尘,不是对人间一切事物的否定,更不是思想麻木、无所作为的得过且过。拥有平常心的人才能体会到淡泊是一种享受。
我们总是博弈于红尘,背负许多忧伤与烦恼,但,那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心动所致,其实都是自找的。迎击人生的风雨,实力很重要,平静也很重要。有实力做后盾,因此内心平静,那不算平静。没有实力,内心仍然平静,那才是真平静。而这种平静,却源于人的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就是平常心。
在今天物欲横流、处处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社会中,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并非易事。只有将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才能做一个脱俗的人。
人的一生要面对的事情实在太多,我们常感叹最近又有多少不如意、不顺心。是的,面对工作的困扰,家庭的琐碎之事,人情世故,朋友间的矛盾等,对任何事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带任何私心和奢求,往往就会迎刃而解,矛盾和心结自然就打开了。
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具备一定修养才可以经常持有的,因为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幸福就在平常心中,幸福的关键在于有一颗善于感受幸福的心。
有人问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
禅师回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
禅师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禅师答:“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因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可见,我们只有心无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才能获得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才能有幸福感。反之,没有平常而淡定的心,就不会体味到生活的真谛,就不会品味到人生的美妙与幸福;不珍惜平常的人,也就不会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与荣耀。
在这繁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会经历许多的事。得也好,失也好,成也罢,败也罢,关键是在得与失、成功与失败面前能审时度势,坚守自己的信仰,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平常心态下,我们便有了广阔空间,就能走出困境与险境。
交友带侠气,做人存素心
【原典再现】
交友带三分侠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②。宠利③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重点注释】
①侠:指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
②素心:心地朴素之意。素,本指未经染色的纯白细绢,这里指赤子之心。
③宠利:荣誉、金钱和财富。
【白话翻译】
交朋友就要抱着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为人处世要保留一颗朴素善良的赤子之心。面对个人的名利,不要抢在别人前面,而积德修身的事情则不能落在人后。享受应得的利益不要超过自己的本分,修身养性时则不要放弃自己应该遵守的标准。为人处世懂得谦让容忍才是高明的做法,因为退往往是更好的进;待人接物宽容大度才是福,因为方便别人就是为方便自己奠定了的基础。
【深度解读】
利人方能利己
天底下的人都不傻,如果你让他获利了,他会记你的情;如果你损害了他的利益,他也会记在心里,关键时刻,给你使绊子。那些天天想着算计他人利益的人,路总是越走越窄。所以,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留一分利给他人,自己才会得到更多。
马云曾经表示,做任何生意,必须想到三个“Win”:第一个“Win”是客户首先要赢;第二个“Win”,是合作伙伴一定要赢;第三个“Win”是你要赢。三个赢,你少中间任何一个赢,这个生意没法做下去。可见,让利他人,不仅仅是做生意的手腕,更是一种境界。若想把生意做大做得长久,就要学会利他。
当然,很多人只顾眼前利益,与人交往的时候想着别人给了自己什么,而很少想到自己能为别人提供什么,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交往是互惠的,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值得。只有积极“投资”,才能换来丰厚的回报。
晚清的胡雪岩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成功有很多原因,但他肯给予别人帮助的精神也确实令人尊敬。
有一次,一名商人在生意中惨败,需要大笔资金周转,他主动上门,开出低价想让胡雪岩收购自己的产业。经调查属实后,胡雪岩立刻急调了大量现银,给出正常的市场价来收购对方的产业。
那个商人惊喜而又疑惑,实在搞不明白胡雪岩为何有便宜不占,坚持按市场价来购买。
胡雪岩笑着说:“我只是代为保管你的这些抵押资产,等你挺过这个难关后,随时都可以来赎回属于你的东西。”商人万分感激,二话不说,签完协议之后,对胡雪岩表示自己的敬意后便含泪离开了。
商人走后,胡雪岩的手下们也纷纷表示不解。胡雪岩喝了口茶,讲了一段自己的遭遇:“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只是店里的小伙计,经常帮着东家四处催债。一次,正赶往另一户债主家中的我遇上了大雨,路边的一位陌生人也被雨淋湿。正好那天我随身带了伞,便帮人家打伞。后来,每到下雨时,我便常常帮一些陌生人打伞。时间一长,那条路上认识我的人也就多了。有时,我自己忘了带伞也不怕,因为会有很多我帮过的人也来为我打伞。只要你肯为别人付出,别人才愿为你付出。刚才那位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几辈人慢慢积攒下来的,我要是占了他便宜,人家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这不是投资,而是救人,到头来交了朋友,还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能帮点就帮点吧。”
众人听后,都对胡雪岩非常佩服。后来,商人前来赎回了自己的产业,胡雪岩因此也多了一位生意场上忠实的合作伙伴。
当别人落难时,我们不要袖手旁观、无动于衷。要知道,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只顾自身的利益,不懂得双赢和共同发展,那么他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所以,做人不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活着。如果对外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对自己也同样苛刻,这样就被人看不起,很难有真正的朋友。我们要抱着感恩之心做人,秉持利他之心做事。
矜则无功,悔可减过
【原典再现】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①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完名美节②,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③;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④养德⑤。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⑥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重点注释】
①矜:自负、骄傲。
②美节:完美的名声和高尚的节操。
③远害全身:远离祸害,保全性命。
④韬光:韬,本义是剑鞘,引申为掩藏。韬光是掩盖光泽,喻掩饰自己的才华。
⑤养德:修养品德。
⑥造物:指创造天地万物的神,通称造物主。造物亦称造化。
【白话翻译】
一个人即使有盖世的丰功伟绩,也承受不了一个骄矜的“矜”字所起的抵消作用;一个人即使犯下了滔天大罪,只要能做到一个懊悔的“悔”字,也能赎回以前的罪过。面对扑面而来的荣誉、名气等,不要独自占有,必须和大家一起分享,只有如此,才不会因为他人的嫉恨而招来灾害,从而保全性命;而面对各种不堪的耻辱和坏名声,也不要完全推到他人身上,自己应该主动承担几分,只有如此,才能收敛锋芒,修养品德。如果做任何事都留有几分余地,那样即使是全能的造物主也不会忌恨我,鬼神也不能对我有所伤害。如果在事业上过度好强,功业追求绝对的完美,那么即使不为此而发生内乱,也必然为此而招致外患。
【深度解读】
懂得分享,才能持续地享有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这样抱怨:“我的世界为何如此无趣?为什么我只能待在一个角落孤芳自赏?”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不会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你就永远也尝不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要懂得分享,才能持续地享有。
白居易曾经说过:“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说的正是分享的道理。要想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首先要向他付出什么。要想让别人分担自己的忧愁,首先学会帮别人分忧。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这样问梁惠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若与人。”就是说,只有懂得与人分享,美好、精彩的生活才会不请自来。
在明朝,帝王朱棣曾经六派郑和下西洋,访问了三十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给他们带去了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不同的民族文化,并同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从而得到了他们的尊重和认可。那些国家都把明朝视为天朝,每年按时进贡,结果明朝变得越来越富裕了。
朱棣运用成功的外交手段,让周边的国家分享了明朝的强大与繁荣,使朱棣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君主。正是因为朱棣懂得分享,才能为明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既分享彼此的志趣,又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财富和科研成果,慷慨地与世人同享,因此成了我们毕生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如果没有了分享,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暗淡无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没有了分享,没有了交流,我们会困在思想的陋室,我们思想的河流很快就会干涸,再也不会激起智慧的浪花。
如果没有了分享,我们会陷入情感的沙漠,一个人的宴会是孤独的,一个人的旅途是凄惶的。没有人和你一起笑、一起哭,也没了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没有了分享,人就难诉衷肠。
有这样一句名言:把你的痛苦与别人分担,你的痛苦会减少一半;把你的快乐与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会增加一倍。分享快乐不会使自己损失什么,却能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情。与别人分享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快乐能够传染。
如果自己是一团火,就点亮别人;如果自己是一盆水,就洗净别人;如果自己是一粒种子,就长出更大的稻穗;如果自己是一弯月,就给夜行人送去清辉。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请不要那么吝啬。
生命因分享而充实,因分享而充满激情,因分享而多姿多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分享才变得如此美丽。让我们懂得分享,让我们试着分享,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让分享这个神奇的词语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诚心和气,胜于观心
【原典再现】
家庭有个真佛①,日用有种真道②,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③,意气交流④,胜于调息观心⑤万倍矣!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重点注释】
①真佛:真正的佛,这里指信仰。
②真道:真正的道理。道,真理。
③形骸两释:形骸,有形的肉体,躯壳。指人我之间没有身体外形的对立,即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④意气交流:彼此的意态和气概互相了解,互相影响。
⑤观心:观察自己种种行为,也就是反省自己。
【白话翻译】
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个真正的信仰,每个人在生活中也应该有自己遵循的原则。人际交往中若能够心平气和,坦诚相见,彼此以愉快的态度和温和的言辞相待,那么与父母兄弟的感情就会融洽,没有隔阂,意气相投,这比起坐禅调息、观心内省还要强上千万倍。生性好动的人就像云中的闪电,瞬时就会无影无踪,又像风中的残灯一样忽明忽暗;而一个好静的人则像熄灭的灰烬,又像毫无生机的枯木。可见过分的变幻和清静,都不是合乎理想的人生。人就应该像在静止的云中飞翔的鸢鸟,不动的水中跳跃的鱼儿,用这种心态来观察万事万物,才算是达到了真正符合有道的理想境界。
【深度解读】
真心实意,坦诚相待
世界之大,包罗万象,有些人整天套着面具,不愿意把真实的自己展示给众人。其实,人不是“装”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做人千万不要太虚伪做作。
老子曾说过一段至理名言,大意是:自以为有先见之明,那不过是玩弄道的虚华,而实际正是愚蠢之至。所以男子汉,选择厚重而不选择轻薄,选择朴实而不选择虚华,不要后者而要前者。
但做人要真诚,不要虚伪,不要做作。毫无疑问,真诚是一项做人的原则,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交到真诚的朋友。真诚是相互的,只有真诚地对待朋友,才能在彼此之间确立稳固的关系。人和人之间只有真诚,才能让生活变得和谐、美丽。
真诚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也是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原则,它是基础,也是关键。比如,一个人有天赋、才能、眼光、魄力,都算不上是伟大,必须加上真诚,才能称其伟大。真诚源自对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面对所有的压力和痛苦,只有用真诚的心去面对,才能得到化解和回报。
古人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胸坦诚、襟怀坦荡的人总能博得别人的好感与尊敬。坦诚之心诚可贵,如果人与人相互之间丧失了坦诚,缺失了互信,总是用怀疑的眼光去看人看事,那么就丧失了共同相处和合作的基础,久而久之还会产生摩擦和隔阂。
以坦诚待人是值得信赖的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人们打开了心灵的大门。坦诚之心不可无,因为坦诚,才更真实。
一个坦诚、问心无愧的人生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有一颗坦诚之心,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老老实实做事,诚心诚意待人。一个人只要真诚,总是能打动人心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也会了解。
洁自污中出,明从晦中生
【原典再现】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粪虫①至秽②,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③而耀采于夏月。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重点注释】
①粪虫:粪,指粪土或尘土。粪虫是尘芥中所生的蛆虫。
②秽:脏臭的东西。
③化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是传统说法。
【白话翻译】
批评别人的缺点时,不要太严厉,要考虑对方是否能够承受;教诲别人行善时,也不要要求太高,要考虑别人是否能够做到,不要使其感到太为难。粪土中的幼虫是最脏的,可是它一旦蜕变成蝉后,却在秋风中吸饮洁净的露水为生;腐败的草本身不发光,可是它孕育出的萤火虫却在夏夜里闪烁着荧光。由此可见,洁净的东西出自污秽之中,而光明在黑暗中孕育。
【深度解读】
出身卑微的人也能成功
对于每个人来说,出身微浅不是有作为的决定条件,不能因此自艾自怨,而要想方设法去改变命运的安排。有的时候,先天的环境可能难以改变,但自我形象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变化。
古语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见一个人不必为了环境不好而苦恼,关键是要自强、自尊、自爱、自律,才有可能实现自我。人在清苦的环境中,最容易激发斗志,古今中外很多伟人,都是从他们青少年时代的艰苦环境中奋斗成功的。
提到石勒,他的出身确实卑微,他是个羯族人,出生在山西武乡一代。出生不久,就遇到了晋末的“八王之乱”,在二十岁时候被卖到一个大户人家当奴隶。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谁也没有想到,他后来横扫整个中国北方,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石勒的起家也和寻常人不同,他选择了当流寇。《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记载,以他为首,招募了王阳、夔安、支雄、冀保、吴宇、刘应、桃豹、元明等十八个人,这十八个人天天到处抢劫骚扰,破坏生产。
为了继续生存,他们这十多人加入了汲桑的军队,后来汲桑在永嘉十年(公元307年)自己称王,以石勒为部将,就这样,石勒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他征服北方的不平凡路。
在汲桑称王的这几年里面,石勒一直都是汲桑的主力军队,石勒的作战能力才开始慢慢地凸现出来。但是好景不长,天下毕竟是晋朝司马氏家族的,汲桑的统治范围只有几个郡县。在公元307年八月初一,汲桑就被打败了。
石勒和汲桑没有了去处,只好向西投奔到刚刚开始反抗晋王朝的刘渊那里。石勒的到来,使得这个军队的实力大增。随着战争不断地胜利,他自己实力也不断扩大,攻下来的这些地方军队大多投降石勒。所以,石勒有了自己的军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攻打荥阳期间,他获得了一个名叫张宾的人,有了这个人的加入,可谓如虎添翼,石勒的战斗力更强了。
公元310年,刘渊去世,他的儿子刘聪继位称帝,此时的石勒已经拥有足够强的兵力与刘聪对抗了。石勒在刘聪称帝的十年里,攻克洛阳,杀死晋愍帝司马邺,继而又转战河南,攻陷江陵一代,从而使得自己的地盘不断扩大。最终,在公元220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称王,建立后赵。
纵观石勒一生,出身卑微,仅仅是奴隶出身,但是很有谋略,很有智慧,更有胆识,正是由于这样,他最终能建立后赵,灭掉前赵,统一北方,当上皇帝。
可见,环境的清洁与污秽是相对的,清洁中未必没有腐物,污秽中未必不出有益的东西。所处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制约也是相对的。
即使是出身再卑微的小人物,也有生存下去的权利,也可以心怀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出身卑微从来不是放弃努力的借口,也并没有低人一等。要知道,出身无法选择,命运我们也无法预见,可能努力了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只要努力,就一定是在往前走,就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性定而动无不正
【原典再现】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①,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俗意识,尽属妄心②,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③现。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④,则性定⑤而动无不正。
【重点注释】
①客气:言行虚矫,不是出于至诚。
②妄心:妄,虚幻不实。指人的本性被幻象所蒙蔽。
③真心:指真实不变的心。
④痴迷:迷,心中只想一事一物。痴迷是指见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对事物做全面的明智的判断,却又全身心投入。
⑤性定:性,本然之性,即真心。定,安定,不动摇。性定即本性安定不动。
【白话翻译】
心高气傲自以为是,无非是因为自身言行虚浮,只有克服自身的这个缺点,才会拥有光明正大、刚直无邪的浩然正气;同样,七情六欲都是由于虚幻无常的妄心所致,只要能够消除它,真正的善良本性就会显现出来。吃饱喝足之后再品尝美味佳肴,食物的甘美是体会不出来的;房事满足之后再来想性欲的情趣,一定无法激起男欢女爱的念头。所以人们如果常常用事后的悔悟,来作为其他事情开端的参考,那么,就可以避免一切错误而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在行动上就有了正确原则,而不至于出格。
【深度解读】
消除欲望,显出本我
俗话说,世无净土,皆因心无净土。意思是人若认为世界处处是尘埃,是因为心灵沾满了尘埃,而心灵上的灰尘,会让人看不到生活的光亮美好,更无法照出幸福的本来面目。所以,一个人只有常常拭去心灵的尘埃,才能宁静自己的心灵。
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可以像水晶一样清澈透明。只是漫漫红尘中,有太多诱惑令我们心旌荡漾,不能自已。金钱、美人、权力、荣誉……为了这些,人们你争我夺,刀来枪往,有的人残了,有的人疯了,有的人病了。人们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却从没有想到停下来歇一歇。
在生活中,人多一份贪欲,就多一份痛苦和烦恼。贪欲如同一根链条,若自己无法摒弃,便会被其束缚;贪欲又如同一个火把,若自己无法熄灭它,便会引火烧身。贪心就像吃咸菜一样,吃得越多越渴。
人若贪心,就会在心理上永无宁日,无法享受生活中从容的乐趣;人若贪心,就不能坚持公道,无法读懂生活中的真谛;人若贪心,就会利令智昏、见利忘义,无法体会天伦之乐,甚至连性命都可能丢失。
欲望就像魔鬼,一点一滴吞噬着人们善良的心灵。欲望就像铁锁,整日整日地将人们囚禁于内,不得解脱。人要有正气为主心骨,因为正气乃天地之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我们的身体如同小宇宙和小天地,在身体中支配我们的主人就是正气,这种正气光明正大,绝不为利害所迷失。人如果真能不受妄心所左右,那正气和真心自然会出现,显出本性,显出一个本我。
禅诗有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确,境由心生,只有内心归于平静才可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心灵一旦被物欲所牵,就等于被蛛网所系,一生不得挣脱,而克制欲望、保持淡泊之心则可让人趋于平静。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均是身外之物,不可没有,亦不可强求。如此,你的内心就可以获得释然。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原典再现】
居轩冕①之中,不可无山林②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③的经纶④。外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忧勤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⑥;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重点注释】
①轩冕:古制大夫以上的官吏,每当出门时都要穿礼服坐马车,马车就是轩,礼服就是冕。比喻高官,或者是显贵之人。
②山林:泛称田园风光或闲居山野之间。与林泉都是比喻隐退。
③廊庙:比喻在朝从政做官。
④经纶:以治丝之事比喻政治。
⑤忧勤:绞尽脑汁用足体力去做事。
⑥适性怡情:使心情愉快,精神爽朗。
【白话翻译】
身居要职享受厚禄的高官,要像隐士般看淡名利;而隐居山林的人,应该胸怀治理天下的大志。人生在世不必千方百计去追名逐利,只要做到不犯错误就是最大的功劳;施舍恩惠给别人不图人家知恩图报,只要别人不怨恨自己,就是最好的回报。勤劳多思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过于执着把自己弄得太辛苦,就失去了它带来的乐趣;淡泊寡欲本来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如果过分逃避社会,就无法对他人他事有所帮助了。
【深度解读】
淡泊名利,宁静从容
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对待名利,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追名逐利,一种是淡泊名利。古往今来,众多的学问家都是淡泊名利的佼佼者,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理想、事业的追求上。
淡泊是对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对人生的一种豁然,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珍惜眼前,从不好高骛远。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淡泊是一种心胸的超脱,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然与豁达,是一种历经尘世间诸多磨难和变迁后的成熟与从容,也是大彻大悟的宁静心态。有道是:“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生活中的我们,只有懂得宁静从容,以静养心,才能达到人生至高的境界。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虽然瞧不起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但身不由己,只得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他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于是,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间陋室,青苔漫上,草色青葱。没有丝竹管弦的喧闹,没有迎来送往的烦扰,没有官府公文的操劳,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交朋识友,皆是高洁之士,抚琴研经,岁月无声静好。
被贬和州后,使刘禹锡远离了红尘喧嚣,远离了名利场所。他寄情山水,静守陋室,与自然交谈,与心灵对话。在生活中跌入低谷,在艺术上攀上高峰,真正进入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泊境界。
《大学》中说道:“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欲望的边缘坚守一颗淡定的心,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矢志不渝,才能不断迈向新的成功。不得不说,人生中有很多东西是多余的,只要得到你该要的、该有的就足够了,剩下的那些,就让它们在心里淡淡地忘掉。即使你一生中什么也没有抓住,只要抓住了幸福,你依旧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