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桑蚕丝尘
桑蚕,又称家蚕,习称蚕,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吐丝昆虫。以桑叶为食料,茧可缫丝,丝是珍贵的纺织原料,主要用于织绸,蚕的蛹、蛾和蚕粪也可以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也可以作为植物的养料。
桑蚕在化蛹前吐出作茧用的大量蚕丝,吐丝结茧是桑蚕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一种本能,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成虫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整个世代只幼虫期摄食,并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活动积贮营养。
【商业价值】根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植桑养蚕。蚕丝的利用开始于渔猎时代的末期,而养蚕开始于农业时代的初期即黄帝时代。在周朝蚕桑生产已形成专业化,并受到官方督察管理。到战国时期达到高度发展,蚕丝已成为百姓的日常衣服和自由贸易的物资了。中国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很多,有罗、绫、纨、纱、绉、绮、锦、绣等产品,其图案与色彩的美丽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宋、元时期的蚕丝生产和丝织业达到另一高峰,宋朝年产丝绸达340万匹,统治者对蚕丝业与农耕同样重视。中国古籍中常有“农桑并举”的记载。“一妇不蚕,或受之寒”的成语,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蚕业的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社会的衣着以丝绸和棉麻来区分贵贱。官员富豪无不以衣锦为荣,成语“衣锦还乡”应运而生。劳动人民则穿棉麻布衣。唐朝以前,丝绢与粮食同样作为人民负担缴纳的实物,朝廷或官府以丝绢作为对有功臣民的赐赏。现今藏族和蒙古族在迎送、馈赠、敬神及日常交往礼节中仍使用丝质素布条(哈达)以表达敬意和祝贺。
丝绸业的发展与普及也影响到中国的文化生活,除了有许多描述采桑、养蚕的美好诗句外,成语“作茧自缚”被用来比喻自己束缚自己,唐代白居易有“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缚萦”。宋朝释道原有“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的诗句。由于蚕一生只吃桑叶,到老时却吐尽它那柔软、光滑、洁白的丝,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就被用来赞扬那些有奉献精神的人们。
【接触机会】桑蚕丝,它与羊毛一样,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之一,根据食物的不同,又分桑蚕、柞蚕、木薯蚕、樟蚕、柳蚕和天蚕等。从单个蚕茧抽得的丝条称为茧丝,它由两根单纤维借丝胶黏合包合而成。桑蚕丝与柞蚕丝统称为蚕丝。除去丝胶的蚕丝,叫做精炼丝。以它们为原料,可织机加工成各类品种的织物。
桑蚕丝是制作蚕丝被的最佳原料,桑蚕丝做成的蚕丝被不仅柔软贴身、保暖透气,还因其绿色健康的特性,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作用。而且蚕丝的吸湿性是纯棉的1.5倍,所以能保持皮肤水分的平衡,对皮肤干燥的老年人有很好的疗效。
桑蚕丝不仅是丝绸织造最主要的原料,而且还可用于制成人造血管。蚕丝与人体的角质和胶原同为蛋白质,结构十分相近,具有极好的人体生物相容性。桑蚕丝人造血管在体内不会引起过敏或致癌作用,还可以与活体血肉相连,长成与真血管一样的外壁和内膜。
桑蚕丝还可开发成许多高科技副产品。将桑蚕丝脱胶、溶解、透析提纯后,可制成纯净的丝素溶液,再将丝素溶液置于塑料模具中,经烘干制成薄膜,最后再经60Co辐射消毒形成“丝素膜”。该膜专门用于烧伤创面覆面,有助于创面愈合,称为“人工皮肤”。
【接尘工种】见《防尘口罩四位一体适用指南》。
【个体接受途径】经呼吸道吸入。
【临床表现】尘肺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长期吸入桑蚕丝尘可引起蚕丝尘肺、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肺间质纤维化。
【工作场所空气中容许浓度/职业接触限值】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总尘8mg/m3。
【个体防御措施】佩戴标准制式防尘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