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师风范(先行篇)

王大珩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李绍贵

2015年2月26日,是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大珩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他一生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和杰出的贡献,值得回忆和赞扬;他在科技事业中表现出的探索科学真理,践行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严谨的科学道德和学风……为我们科技界树立了一面高扬的旗帜。他一生所展现出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将鼓舞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下面谈一下我所接触到的事情的几点回忆。

一、对我国计量事业的贡献

王老不仅是光学界的领袖科学家,他的学术涉及激光技术、仪器仪表、计量测试技术、遥感技术等领域。我毕业后先是在核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作,后调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简称计量院),做计量测试仪器的研制和小批量生产工作。从那时起才开始懂得所谓计量就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它涉及整个测量领域,即包括所有量的测量。它对一般测量起指导、监督、保证和仲裁作用。计量的本质特征是测量,但不等同于一般测量,广义而言,计量包括建立计量基准、标准,进行量值传递,建立计量单位制,进行计量监督管理。在技术管理和法制管理的要求上,计量高于一般测量。所谓建立计量基准、标准,就是研制的计量测试仪器、仪表的准确度是最高的,才能进行量值传递和起监督、保证作用。因此,计量测试仪器、仪表在仪器仪表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计量科学、计量测试技术和法制计量构成了计量事业。国际计量局名誉局长奎恩博士说“没有计量,就没有质量”,可以说计量事业在发展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国家计量局成立时起,王老就受聘担任顾问,开始关心计量事业的发展。我国于1977年加入国际米制公约,1979~1992年王老连续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成为我国第一位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他经常参加国际计量局的活动,多次带团去外国考察计量工作,并把国际计量局和各国计量工作情况信息带给我国,促进了我国计量事业发展。

1978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他当选为副理事长,1983年当选为理事长。我曾是学会下设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在他的领导下学会推动了计量科技事业的发展。

王老还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简称计量院)的开拓者之一。该院是研究复现计量量值的方法、研究建立国家计量基准、标准,开展量值传递、计量器具的检定,为各个领域的测量提供统一、一致、准确和有效的保证。国家计量局初建时,他在仪器馆指导开设了光度、温度、长度、电量等计量基准研究课题。计量院建立后,他领导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前期研究工作成为计量院一些工作的基础。他对计量院的研究课题也十分关心,并给予咨询与指导。我参加研制的我国首台双频激光干涉仪,曾得到他的指导,该成果获得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双频激光干涉仪是一种以氦氖激光器波长作为标准,对几何量,如长度、角度、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振动距离等进行测量,能对几十米大量程和微小部件进行精密测量,如半导体光刻的微定位和计算机存储器上记录槽间距离的测量等。如果波长经过细分测量,精度可达微米、纳米量级。激光的干涉条纹用光电接收器接收转换成脉冲后,进入计数器进行计算。回想起来那时还没有PC机和集成电路芯片,计数器都是用D-触发器分立元件搭成的,所以干涉仪很大,光是电气部分就有最老的示波器那么大,另外还有个激光稳频器,也是一个盒子。而那时美国生产的HP55258A型双频激光干涉仪电气部分(包括激光稳频器)只有一个很小的盒子。

另外,目前计量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还有“玻尔兹曼常数测量”。玻尔兹曼常数是关于温度和能量的一个物理常数,国际计量委员会建议釆用该常数来定义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K)。计量院研制的玻尔兹曼常数测量装置和光谱法、噪声测量热力学温度装置的测试能力,使我国进入国际计量前沿研究领域。玻尔兹曼常数的准确测量,对高温热力学温度、流体物性准确测量、温室气体排放计量、核电反应堆等特殊环境温度、空间站和航母编队温度的可靠测量,都有重要意义。计量院要在2017年举办绝对重力仪的比对,展示自己的计量水平。

计量院从1965年开始研制绝对重力仪,先后试制出NIM-1、NIM-2、NIM-3。现在新一代NIM-3A可移动式绝对重力仪的自动化程度和测量效率显著提高,合成不确定度优于5微伽(5×10–8m/s2),测量结果的复现性为3×10–8m/s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精度的绝对重力测量在计量、测绘、地质、地震、地球物理、惯性导航、国防、资源勘探、气象预报和研究、考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激光是一种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强的光,其特性优于任何已有光源,随着稳频和伺服技术的发展,使激光器输出频率的稳定性和复现性提高到了百亿分之一(1×10–10),所以激光器在计量测试仪器中得到广泛应用。

我们知道米(m)是国际单位制中表示长度的基本单位,提高米的测量准确度对物理学、天文学、大地测量、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初把地球子午线的4千万分之一定义为1米,用铂90%、铱10%合金制成X形线纹基准米原器,其准确度为0.1微米(1×10–7),放在巴黎国际计量局供各国比对。后来这个准确度已不能满足精密机械制造业和计量学发展的需要。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米定义为氪86原子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样米的准确度达到10亿分之一(4×10–9)。后由于激光器的出现,测量的准确度可提高到百亿分之一(1×10–10),而后测得的真空中光速值为299792458m/s,准确度也比过去提高了100倍,所以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将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所进行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新的米定义可以通过时间法、频率法和辐射法来复现。这样米原来的实物基准就被自然基准代替了,且其准确度大大提高了。目前,国际上正在研究用自然基准代替公斤实物基准。

计量院的研究工作正在紧跟国际计量技术发展的步伐,并在一些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王老对计量院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老还曾担任过国家技术监督局(它是由原国家计量局、国家标准局和国家经济委员会质量局合并成立的单位)第一、二届计量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主任,我曾任两届委员。由他主持每年都召开一次计量科技成果评奖会议。在评审工作中,他强调不够水平的项目不能充数,没有一等奖水平的成果就不评一等奖,宁可空缺。他那种崇尚科学、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道德学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我们学习。

王老也非常重视计量教育,他曾任世界少有的中国计量学院的名誉校长,指导他们的工作。

王老对计量出版工作也非常关心,曾担任“中国计量杂志”的顾问。2009年由他为首的专家向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提交了《关于抢救性编辑整理新中国计量史料的建议》,并亲自为该书题字—新中国计量史。

离退休还有5年时,由于工作需要,我被调到中国计量出版社(现中国质检出版社),任副总编辑,曾负责《计量测试技术手册》的编辑出版工作。该手册是一部包括实用计量测试技术所有专业(即几何、光学、电磁、力学、声学、热学、无线电、时间频率以及化学量等)的13分册近2千万字的巨著,是由近百位计量科技专家写成,并得到了王老的指导。我到他家请他为手册写了“序言”。与王老接触中感到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非常随和,思路敏捷,智慧过人,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1996年2月4日,我(右)与王大珩院士(中)等在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科技交流会上

二、对高科技产业化的贡献

王老以深远的思想、卓越敏锐的科学预见性,于1986年与科学家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一起提出了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从此,发展高科技成为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使我国科技发展跟上了时代潮流。

王老说:“对高科技的研究开发这只是一方面,是第一步工作,把高科技向产业方面转化,实现产业化才是目的”,这是王老对发展高科技的一个指导思想,即他非常重视高技术的产业化。为了贯彻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题词的精神,由王大珩、王淦昌、马宾等著名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发起,于1993年10月成立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简称中高会),它是由科技界、企业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著名专家、教授、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企业家,以及科技与管理工作者组成的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并在民政部注册的全国性科技型法人社团,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相继挂靠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影响。王老任第一届理事长,后任名誉理事长。从1994年到2011年,我任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中高会的中心任务是促进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在王老的领导下,中高会主要在经济与科技结合方面发挥政策咨询作用,受政府部门委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例如受科技部委托组织了“加速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和政策措施”等课题研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对策、建议;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中介作用,使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例如航天育种技术的推广等;在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组织和咨询作用,经常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研探活动,例如开展“高科技产业的系统工程管理论坛”等,以及承办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以高科技产业化为主题的分会场等;中高会还在促进高科技产业化方面,发挥培养人才作用,举办各种培训班等。

中高会成立20多年来,在王老的领导下,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做出了贡献,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和高度的赞誉。



作者简介

李绍贵,高级工程师、编审,1935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61年毕业于苏联基辅工学院(现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先后在核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计量局情报研究所、中国计量出版社(现中国质检出版社)工作,任副总工程师、副总编辑,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参编《现代计量测试技术》,译有《理论计量学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