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汽车美容与色彩

1.5.1 色彩基础知识

色彩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光学、视觉生理学、视觉心理学和美学等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科学。掌握色彩理论是为了运用这一理论揭示色彩本质,正确分析色彩,合理运用色彩。

(1)色彩特征 现代色彩学把色彩分为无彩色系与有彩色系两大类。无彩色系是指白色、黑色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有彩色系是指除黑白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试将纯黑逐步加白,使其由黑、深灰、中灰、浅灰直至纯白,分为11个阶梯,成为明度渐变,做成一个明度色标(也可用于有彩色系),凡明度在0°~3°的色彩称为低调色,4°~6°的色彩称为中调色,7°~10°的色彩称为高调色。色彩间明度差别的大小,决定明度对比的强弱,3°以内的对比称明度的弱对比,又称短调对比;3°~5°的对比称为中对比,又称中调对比;5°以外的对比称为强对比,又称长调对比。

有彩色系有三个基本特征,即色相、纯度及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色彩的三要素或三属性,它们是鉴别、分析、比较色彩的基本因素。色彩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23来表示,用圆心和圆周距离来描述,越靠近圆周,饱和度越高,越靠近圆心饱和度就越低;用圆周来表示色彩的色相(色调),旋转一圈360°表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万紫千红的颜色;色彩中轴是无彩色的灰白度中心轴为无彩色系,由上至下由白至灰至黑,亮度逐步降低。

图1-23 三要素色彩体系图

①色相是指颜色的种类、名称,也是颜色之间的区别,它是一定波长单色光的颜色相貌,是区分颜色的基本手段。颜色的种类可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本色相。上述七种颜色相邻的颜色相混合成中间色,中间色之间又可混合成再间色,这样继续把颜色混合,加上在混合时采用比例的差异,所能形成的颜色的数目是很多的,但是因为人眼结构的限制,人眼能辨别出的色相是不多的,只为色相的一小部分。

②纯度是指色光波长的单纯程度,也称为艳度、彩度、鲜度或饱和度。在七色相中各有其纯度,七色光混合即成白光,七色颜料混合成为深灰色;黑白灰属无彩色系,即没有彩度,任何一种单纯的颜色,倘若添加无彩色系任何一色的混合即可降低它的纯度,也即当某一颜色浓淡达到饱和,而又无白色、灰色或黑色渗入其中时,即呈纯色(也称正色),如果有黑、灰渗入,即为过饱和色;如果有白色渗入,即为未饱和色。在七色中除各有各自的最高纯度外,它们之间也有纯度高低之分。可以通过一个并列的色散序列色相带,将各色同样等量加灰,使其慢慢变为纯灰,通过实验可以明确看到红色最难,青绿色最容易,这就表示红色纯度最高,而青绿色纯度最低。普通颜色总夹杂着一些杂质成分,因此颜料在反射色光的同时,杂质反射的色光也会附带反射,因此表现出的颜色是不及色谱上的标准色。因此凡是接近标准色的颜料即是纯度较高的颜料,它呈现的色彩也就越鲜艳。

物体颜色的纯度一般与物体的表面结构相关。若物体表面粗糙,光线的漫反射作用将使颜色的饱和度降低;若物体表面光滑,颜色的饱和度就较高。色漆为什么湿的时候色泽觉得鲜艳,干了之后颜色会变暗呢?因颜料是由极细颗粒组成的,湿的时候,颜料颗粒之间的空隙被溶剂填满,表面变得光滑,减少了漫反射的白光掺和,所以颜色的饱和度就较高。色漆干了,溶剂被蒸发,颜色颗粒显露,表面变粗糙了,所以色泽就变灰暗了,颜色就变深了。

③明度是色彩本身由于受光照射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深浅、明暗,又称为光度或亮度。它有两个含义:一是表明了物体表面相对明暗的特性;二是在同样照明条件下,以白板作为基准,对物体表面的视知觉特性给予的分度。

不论投射光还是反射光,在同一波长中,光波的振幅越宽,色光的明亮度越高。在不同波长中,振幅比波长的比数越大,明亮知觉度就越高。同一色相可以有不同的明度。例如,红色就有红、紫、深红、浅红、粉红等之分,即看上去有深浅之别。不同色相也有不同的明度,在太阳光谱中,紫明度最低,红和绿明度中等,黄明度最高,人们感到黄色最亮即是这个道理。七种标准色明度的排列顺序是黄、橙、红、绿、青、蓝、紫。

白颜料属于反射率高的物体。在其他颜料中混入白色,能够提高混合色的反射率,也就提高了混合色的明度。混入白色越多,明度提高越多,黑色颜料属于反射率极低的物体。在其他颜料中混入黑色,能够降低混合色的反射率。稍混一些,反射率就显著地降下来,也就降低了混合色的明度。混入黑色越多,明度降低越多。汽车修补漆正是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微调从而达到与实际车漆颜色相同的目的。

(2)色彩混合 色光和颜料的原色及其混合规律有一定的区别。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蓝紫色),颜料的三色是红(品红)、黄(柠檬黄)、青(湖蓝)。色光混合变亮,称为加色混合。颜料混合变暗,称为减色混合。

①加色混合。从物理光学试验中得出,红、绿、蓝(蓝紫)三种色光是其他色光所混合不出来的。而这三种色光以不同比例的混合几乎能够得出自然界所有的颜色。因此红、绿、蓝(蓝紫)是加色混合最理想的色光三原色。用加色混合可得出:

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紫光=品红光

蓝紫光+绿光=青光

红光+绿光+蓝紫光=白光

若改变三原色的混合比例,还可获得其他不同的颜色。如红光与不同比例的绿光混合可以得出橙、黄、黄绿等色;红光与不同比例的蓝紫光混合可以得到品红、红紫、紫红蓝;紫光与不同比例的绿光混合可以得出绿蓝、青、青绿。若蓝紫、绿、红两种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得出更多的颜色,一切颜色均可通过加色混合得出。因为加色是色光的混合,所以随着不同色光混合量的增加,色光的明度也逐步加强。因此也叫加光混合,当全色光混合时则可趋于白色光,它较任何色光均明亮(图1-24)。

图1-24 加色混合

加色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器官来完成的,所以是一种视觉混合。彩色电视的色彩影像即是应用加色混合原理设计的,彩色景象被分解成红、绿、蓝三原色,并分别转变为电信号加以传送,最后在荧屏上重新由三原色混合成彩色影像。

②减色混合。如前所述,有色物体(包括颜料)之所以能显色,是由于物体对色谱中色光选择性吸收和反射所致。“吸收”的部分色光,也就是减去的部分色光。各种颜色的汽车涂料混合或重叠,均属减色混合。当两种以上的色彩相混或重叠时,相当于照在上面的白光中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其剩余的反射光混合结果就是色料混合和重叠产生的颜色。色料混合种类越多,白光中被减去吸收光越多,相应的反射光量也越少,最后将趋近于黑浊色,这就是减色混合(图1-25)。

图1-25 减色混合

过去习惯把大红、中黄、普蓝称为颜色的三原色。从色彩学上讲,这个概念是不确切的。理想的色料三原色应当是品红(明亮的玫红)、黄(柠檬黄)、青(湖蓝),由于品红、黄、青混色的范围要比大红、中黄、普蓝宽得多,用减色混合法可得出:

品红+黄=红(白光-绿光-蓝光)

青+黄=绿(白光-红光-蓝光)

青+品红=蓝(白光-红光-绿光)

品红+青+黄=黑(白光-绿光-红光-蓝光)

从以上叠色混色中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加色混合的三原色,正好是减色混合的三间色,而减色混合的三原色又正好是加色混合的三间色。

根据减色混合的原理,品红、黄、青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从理论上讲可以混合出一切颜色。所以,品红、黄、青三原色在色彩学上称为一次色;两种不同的原色相混所得色称为二次色,即间色;两种不同间色相混所得色称为三次色,也称复色。

③中性混合。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改变色光或发色材料本身。因为混色效果的明度既不增加也不减低,而是相混合各明度的平均值,所以这种色彩混合的方式被称为中性混合。中性混合有以下视觉混合方式。

a.颜色旋转混合 图1-26是一个颜色旋转混合的试验,取一圆盘,一半红、一半绿,当高速旋转后可以看到盘中色是金黄。可见,将两种或多种色并置于一个圆盘上,通过动力令其迅速旋转,此时就会看到新的色彩。

图1-26 颜色旋转混合的试验

所谓的陀螺的旋转游戏,即把一个涂着鲜明对比色彩的陀螺转动之后,看不见陀螺原有的彩色图样,呈现出混合起来的新色,当陀螺停止转动时,又恢复了原来的色彩与图样。这是因为转动的陀螺使眼睛的视网膜在同一位置上不断迅速更换色彩刺激的缘故。在颜色旋转的过程中,当第一个色的刺激在视网膜上尚未消失之前,第二个颜色刺激已发生作用,当第二个颜色刺激尚未消失之前,第三个颜色刺激又发生作用,由不同的颜色刺激迅速先后作用,就在人的视觉中产生了混合色。

颜色旋转混合效果在色相方面与加法混合的规律相近,但在明度上却是相混颜色的平均值。

b.空间混合 空间混合是另一种色彩的视觉混合方式。一个物体在视网膜投影的大小,除了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外,还取决于物体和眼睛的空间距离。同样面积大小的一块色,当它向眼睛靠近时,视角增大,这块色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即会增大,当它远离眼睛时,视角缩小,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就会变小。若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当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小至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不同的颜色刺激就会同时作用到视网膜上非常邻近部位的感光细胞,使得眼睛很难将它们独立地分辨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视觉中产生色彩的混合。因为这种色彩混合受空间距离的影响,称其为空间混合。空间混合属于中性混合,既不加光也不减光。同样的颜色,用空间混合的方式达到的混色效果比用颜料直接混合的效果要明亮、生动。

c.补色 如果两种色光相加呈白光,两种颜料相混呈现灰色,那么这两种色光与这两种颜料即互为补色。红与青(湖蓝)、绿与品红、黄与蓝是常见的互补关系。

颜色在对比时,互补色均在自己的周围诱导出与自身色调相反的颜色来,从而两个对比色都加强了。例如,品红色与绿色并列,这两个颜色是一对相反色,对比作用极强。这样,在挨着品红色的边缘诱导出品红色的相反色——绿色,在挨着绿色的边缘诱导出绿色的相反色——品红色,彼此均加强了颜色的浓度。因此品红色与绿色放在一起,会显得品红更红、绿色更绿。同样,若将黄色与蓝紫色放在一起,因为对比的作用,也会显得黄色更亮、更黄,蓝紫色更暗、更蓝。这种现象是因为对比引起眼睛中产生的错觉导致的。像黑色与白色单独存在时,不显得白色很白、黑色很黑。若将两者并置在一起,会感到黑色更黑,白色更白,这就是对比作用引起的错觉。

1.5.2 色彩视觉

(1)视觉器官 眼睛是视觉的专门器官,其构造如图1-27所示,眼球的球壁分为三层,外层为巩膜与角膜,巩膜不透明呈乳白色,起保护作用;角膜在眼球前方,完全透明,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敏锐中层为血管膜,它的最前面是虹膜,虹膜中央的圆孔叫作瞳孔。血管膜中部分是睫状体,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房水及调节晶状体凸度,使远近特性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清晰。血管膜后部为脉络膜,它主要提供眼内组织的营养,同时它所含色素起着遮光作用,使光线只能从角膜进入眼内。内层是视网膜,它是神经组织,能感受到光线刺激发出视觉冲动传入大脑。

图1-27 眼睛的解剖示意图

在眼球内有一个透明而有弹性的晶体,像一个凸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在宽敞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称为晶状体。晶状体和角膜之间的间隙充满着房水,虹膜将这一间隙分成前房与后房。晶状体后方充满五色透明的胶状物体为玻璃体。

物体的光线透过角膜进入眼球,穿过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经由视神经传给人脑,于是就看见了形形色色的物体。

(2)色彩视觉机理 有关人眼睛的色彩视觉机理有多种学说,现在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是三原色视觉学说。

该学说表示人眼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含有一些红、绿、蓝三种感光色素。当单色光或各种混合色光投射到视网膜上时,三种感光色素的视锥细胞受到不同程度地刺激,经过大脑综合而产生色彩感觉。如当含红色素的视锥细胞兴奋时,其他两种视锥细胞相对处于抑制状态,就产生红色感觉;当含绿色素视锥细胞兴奋时,其他两种视锥细胞相对处于抑制状态,就产生绿色感觉;若含红、绿两种视锥细胞同时兴奋而含蓝色视锥细胞处于抑制状态,这时产生黄色感觉;三种细胞同时兴奋时,则产生白色感觉;三种细胞同时抑制则产生黑色感觉;三种细胞不同程度地遭受刺激,则产生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感。若人眼缺乏某种感光细胞,或某种感光的视锥细胞功能不正常时,就会产生色盲或色弱。

(3)色觉异常 颜色视觉正常的人,可以用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匹配光谱上的各种颜色,具有三色视觉的称为三色觉者,能够分辨各种颜色。色觉异常指人的辨色能力缺陷,包括色盲与色弱。

①色盲是指人眼缺乏辨别某种颜色的能力。因为所能辨别的颜色不同而分为部分色盲和全色盲。全色盲是指完全不能分辨颜色者;部分色盲是指不能分辨某种颜色者。在色盲患者中,较多的是部分色盲,全色盲的人数极少。中国人的色盲率,男子约占6%,女子约占1.5%,男性多于女性。

②色弱是指三色视觉中某一种感光色素异常(不是缺失),具有对三原色的感受能力,但对色相和纯度的辨识能力差,对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混合的识别力不如正常人,又称异常的三色视觉患者。色弱的人对颜色的感受性较差,与颜色视觉正常的人相比,辨色力的程度上有些差别。色弱在程度上差异较大,重度色弱接近于色盲,而轻度色弱又和正常色觉相差甚微。

(4)错觉 物体是客观存在的。但视觉现象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东西在起作用。当人的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物进行分析、综合发生困难时就会产生错觉。错觉一般包括几何对比错觉和色彩对比错觉。

①几何对比错觉。常见的几何对比错觉包括光渗错觉、长度错觉、变形错觉、角度错觉等。

a.光渗错觉见图1-28(a),图中是尺寸相等的图形,因为光渗作用而产生尺寸不等的错觉,白色图形显得比黑色图形大些。

b.长度错觉见图1-28(b),图中是两条等长的直线段,因为受其两端的斜线和小圆的影响而产生不等长的错觉,斜线向外和圆在直线端点向外的线段显得比另一组长些。

c.变形错觉见图1-28(c),图中是两条平行的线段,被不同的斜线分割后产生不平行的错觉,被一组放射线分割的平行线显得向外凸,被一组锥形线分割的平行线显得向内凹。

d.角度错觉见图1-28(d),图中是两个相等的角(黑色部分),受到相邻角的影响而产生不等的错觉,相邻角大的角比相邻角小的角显得小些。

图1-28 几何对比错觉

②色彩对比错觉。色彩对比错觉是指眼睛同时受到色彩刺激时,色彩感觉发生相互排斥现象。刺激的结果使得相邻之色改变原来性质的感觉向对方发展。例如,同一灰色在黑底上发亮,在白底上变深;同一灰色在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不同底色上呈现补色感觉。红和紫并置,红倾向于青;红和绿并置,红显得更红,绿显得更绿。各种相邻的色在交界处,对比表现得更加强烈。由此可见,色彩对比错觉可得以下规律。

a.亮色与暗色相邻,亮色更亮,暗色更暗;灰色与艳色并置,艳色更艳,灰色更灰;冷色与暖色并置,冷色更冷,暖色更暖。

b.不同色相邻时,均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地位。

c.补色相邻时,因为对比作用,各自均增加了补色光,色彩的鲜艳度同时增加。

d.色彩对比作用效果,随着纯度增加而增加,相邻之处,即边缘部分最为显著。

e.色彩对比作用只有在色彩相邻时方可产生,其中若一色包围另一色效果更为醒目。

图1-29出现在每四块黑方角相对空白十字中心有灰色影子的现象,其原因是黑白对比所造成的,即黑方块每黑边将间隔的空白地带向更白色度推。这样使得白十字中心无黑色对比,显得十字左右上下,横竖均比它亮,故使中心出现灰色影子。

图1-29 黑白二色同时对比所产生的错觉

在汽车美容中利用色相、纯度、色块、彩条等进行搭配组合,人为地制造产生错觉的条件,利用错觉现象矫正汽车存在的不足之处,或者使汽车产生动感、稳定、迅速、变形等效果。

1.5.3 色彩的心理理论

色彩的心理作用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在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感情的心理活动。事实上,色彩生理与色彩心理过程是同时交叉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有必需的心理活动时,也会产生必需的生理变化。例如,红色能使人生理上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心理上具有温暖的感觉。长时间红光的刺激会使人生理上产生烦躁不安,在生理上欲求相应的绿色来补充平衡。所以色彩的美感与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快感相关。

(1)色彩感觉效应 色彩的感觉效应是指色彩对人所产生的心理、生理作用和影响。人类通过实践、生活的体验及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对不同的色彩形成了不同的印象与联想,并有必需的共性。根据实验心理学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色彩的冷暖。红、橙、黄色常常使人联想到旭日东升和燃烧的火焰,所以有温暖的感觉;蓝、青色常常使人联想到大海、晴空、阴影,所以有寒冷的感觉;凡是带红、橙、黄的色调均带温暖的感觉;凡是带蓝、青的色调均带冷感。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也相关。高明度的色通常有冷感,低明度的色通常有暖感。高纯度的色通常有暖感,低纯度的色通常有冷感。无彩色系中白色有冷感,黑色有暖感,灰色属中性。为此,根据汽车的使用环境合理地应用色彩,可以调节人们对冷暖的感觉,从而提高汽车的心理舒适性。如在低温或严寒地区应采用暖色,在高温或炎热地区应采用冷色。几种常见车用色彩的冷暖次序见表1-7。

表1-7 几种主要色彩的冷暖次序

②色彩的进退感。色彩根据人们视觉距离的不同可分为前进色和后退色。例如红、蓝两种颜色的物体和观察者保持等距离,但在观察者看来,似乎红色物体离观察者要近一些,蓝色物体要远一些。所以,把红、黄等色称为前进色,把蓝、绿等色称为后退色。通常而言,暖色是前进色,冷色是后退色;明色是前进色,暗色是后退色;纯色是前进色,灰色是后退色。但这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深色底上,进退的感觉决定于色彩明度,在灰色底上一般决定于色彩的统一纯度。在车身色彩设计时,通常前进色用于汽车的主要和突出部位,后退色用于次要部位。

③色彩的胀缩感。色彩根据人们视觉面积的不同可分为膨胀色和收缩色。通常情况下,明度高的暖色给人以膨胀的感觉,明度低的暖色给人以收缩的感觉;光泽度高的使人产生膨胀感,光泽度低的使人产生收缩感。实际上,物体的大小是不因为人们的视觉感而发生变化的,而是人们产生的错觉而已。在车身色彩设计中,利用色彩的胀缩感,有意使人们产生错觉来调节车身形体的比例关系,以求得整体的比例和谐。

④色彩的轻重感。人们看到不同的色彩,在心理上存在重量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主要是由联想引起的,对钢铁、岩石等颜色感到重,对羽毛、雪花等的颜色感到轻。色彩的轻重感主要是由色彩的明度来决定的。通常明度高的浅色感觉较轻,其中以白色最轻;明度低的深暗颜色感觉重,其中以黑色最重。此外,色彩的冷暖不同,也有不同重量感觉的差别,在同等明度条件下,冷色通常比暖色显得轻一些。利用色彩的轻重感,可在处理形态的均衡与稳定上起着平衡的作用。它能够使重的形态显得轻巧,也可以使轻的形态显得稳定。例如,在客车车身下部配置深色,上部配置浅色,使人感到下重上轻,给人以稳定感觉。

⑤色彩的明快感与忧郁感。色彩的明快感与忧郁感与纯度相关,明度高而鲜艳的色具有明快感,深暗而混浊的色具有忧郁感;低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忧郁感,高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明快感;强对比色调有明快感,弱对比色调具有忧郁感。

⑥色彩的兴奋感与沉静感。这与色相、明度、纯度均相关,其中纯度的作用最为显著。在色相方面,偏红、橙的暖色系具有兴奋感,偏蓝、青的冷色系具有沉静感;在明度方面,明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明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在纯度方面,纯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纯度低的色具有沉静感。所以,暖色系中明度最高纯度也最高的色兴奋感觉强,冷色系中明度低而纯度低的色最有沉静感。强对比的色调具有兴奋感,弱对比的色调具有沉静感。

⑦色彩的华丽感与朴素感。这与纯度关系最大,其次是与明度相关。鲜艳而明亮的色具备华丽感,混浊而深暗的色具有朴素感。有彩色系具有华丽感,无彩色系具有朴素感,运用色相对比的配色具有华丽感,其中补色最为华丽。强对比色调具有华丽感,弱对比色调具有朴素感。

总之,研究由色彩引起的共同感情,对于装饰色彩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恰当地使用色彩装饰,在工作上能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事故;在生活上能够创造舒适的环境,增加生活的乐趣;甚至在医学上也可以用于治病(如眼科医生总用绿色配合治疗眼病)。工厂车间、机关办公室冬天的朝北房间,使用暖色能够增加温暖感;锅炉房、炼钢车间采用冷色能够加强凉爽感。红与绿、黄与蓝、黑与白等强烈的配色容易引起注目,用作交通信号、安全标志,可以避免发生事故;用作商品广告可以引人注意,达到宣传效果。货物箱子用浅色粉刷,能够减轻搬运工人的心理上的重量负担。住宅采用明快的配色,可以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娱乐场所采用华丽、兴奋的色彩能够增强欢乐、愉快、热烈的气氛。学校、医院采用明洁的配色可以为学生、病员创造安静、清洁、卫生、幽静的环境。夏天服色采用冷色,冬天服色采用暖色,可以调节冷暖感觉。儿童服色选择强烈、跳跃、闪烁、明快的配色更能表现儿童的活泼感,以逗人喜爱。美丽娇艳的服饰色调可使得妇女显得年轻、奔放、活泼、富有朝气。朴素、大方、沉静的服饰色调可以衬托青年男子稳重、自信、成熟的性格。如果是大红大绿的花哨衣着被青年男子穿着,就能使人产生轻佻、不稳重的感觉。

(2)色彩的情感功能 自然界的五颜六色引起人们的各种心理活动,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因为人们的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及民族风俗等不同,对色彩的心理反应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体现出色彩的不同情感功能。

①红色。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波最长,处于可见光谱的极限附近,易于引起注意、兴奋、激动、紧张,但眼睛不适应红光刺激,不善于分辨红光波长的细微变化。同时,红光容易导致视觉疲劳。红色光波最长,穿透力强,穿透空气时折射角度小,在空气中辐射的距离远,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深,给视觉以迫近感和扩张感,被称为前进色。红色给人一种喜庆、平安、吉祥如意的视觉效果。

②黄色。在可见光谱中,黄色波长适中,和红色相比,眼睛更易接受黄色。黄色光能照明,早晚的阳光、灯光、火光均趋于黄色。黄色光的明度亮、光感强,有光明、辉煌、灿烂、轻快、柔和、纯净、充满希望的感觉。

③橙色。在可见光谱中,橙色光波居红、黄之间,色性也在二者之间,既温暖又光明。它的冷暖感属心理色性。火、钢水、岩浆不是红色而是橙色,因此橙色较红色更暖,是色轮中最暖的色。它明亮、华丽、健康、向上、兴奋、温暖、愉快、芳香、辉煌,最易动人。

以上红、橙、黄三色均是暖色、注目色、芳香色、宣传色,能引起食欲,又是迫近色、扩张色。

④绿色。太阳光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光源,它投射到地球上的光线中绿色光占50%以上。人是适应环境能力最强的动物,人的眼睛最适应绿色光的刺激。绿色光在可见光谱中波长居中,人眼对绿色光波的微差分辨能力最强,对绿色的反应最平静,绿光在各高纯度的色光中,是使眼睛最能获得休息的色光。

⑤蓝色。在可见光谱中,蓝色的光波短于绿色,比紫色稍微长些。它在穿透空气时形成的折射角度大,辐射的直线距离短。每天早晨和傍晚,太阳光线穿越比中午厚三倍的大气层方可到达地面,其中蓝紫色早已被折射在大气之中,达到地面的大多是红、黄、橙、绿光。因此早晚的太阳看上去是橙红色的,高天、远山等则是蓝色的(空气中折射着大量蓝色光)。它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最浅。红橙色被看做是迫近色,而蓝色则是远逝色(后退色)。

⑥紫色。在可见光谱中,紫色光的波长最短,波长再短就是看不见的紫外线了。所以,眼睛对紫色光的细微变化分辨力弱,易感到疲劳。紫色光不导热,不照明,眼睛对紫色光的知觉度最低,纯度最高的紫色同时是明度最低的色。

⑦白色。白色是由全部可见光混合而成,称为全色光,是阳光之色,是光明的象征色。白色明亮、干净、卫生、畅快、朴素、雅洁、直率、坦荡、明洁、圣洁、一尘不染。

就色彩的应用来说,白色的性格最为谦逊。它如果作衬色可使其他色显得格外纯净、美丽、个性强烈:衬红色,红色显得更鲜艳;衬绿色,绿色显得更可爱;衬灰色,灰色显得更高雅;衬黄色,黄色显得更娇嫩;衬复色,复色显得更成熟,沉着;衬黑色,黑色显得更醒目。白色唯独不显示自己,可以说是“品格高尚”。若用它来混合其他色彩,可使其提高明度,降低纯度,削弱其对比,增强其调和。例如,一组或几组补色关系的色或对比色放在一起很难相处,非常吵闹,若加入白色混合其中,使它们显得既对比而又调和,也显得明朗、艳丽、洁净、欢快、热烈且舒适。因此,白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色彩。

⑧黑色。从理论上讲,黑色无光,是无光之色。在生活中,只要光照弱或反光弱的物体,均呈现黑色。

用它去衬亮色,亮色显得更亮;用它去衬暗色,暗色显得更有层次;用它去衬艳色,艳色显得纯度更高;用它去衬复色,复色显得更沉着、成熟。但它自己仍“默默无闻”。别人只会夸被它所衬的色如何美,从不会提及它有何等妙用。若黑色单用,则显得大方、高雅。如黑色卧车是同等卧车档次感觉最高的,黑色皮鞋最大方,黑色皮包最雅致等。但在与其他色彩并置使用时不得太频繁,要慎重使用,用多了会使很高档的设计显得低劣。其次,若与其他色混合使用,会使其降低纯度、明度,显得沉着、成熟、稳重,但也要适可而止。

⑨灰色。灰色原意是灰尘之色,从光学上看,它居黑、白之间,属中明度无彩色或低彩色系。从生理上看,它对眼睛刺激适中,既不炫目,也不深沉,属于视觉不易疲劳之色。所以,视觉以及心理对它反应平淡、乏味、休息、抑制、枯燥、单调,没有兴趣,甚至沉闷、寂寞、颓丧。在生活中,灰色与含灰色量大的物体其鲜艳度低,因此最不引人注目。

因此不难理解,消防车采用红色,除红颜色亮度高、醒目、容易发觉外,主要是人们一见到消防车的红色,马上就会联想到火灾的发生,因此赶紧避让;白色用于医疗救护车,是运用白色的洁白、神圣、不吉的联想含义;邮政车选择绿色,是由于绿色给人以平和、安全的感觉;作为军用车辆,通常都漆成深绿色,使车辆与草木、黑色的沥青路面颜色相近,达到隐蔽安全的目的;工程机械、装载机、吊车等,多涂有黄黑相间的颜色,也是运用黄色亮度高、醒目的特点,以引起行人和其他车辆的注意。另外,由于底色被大面积地涂饰成单一色彩,所以使其上的功能标志或装饰图案更为醒目。例如,白色救护车上的红十字标志,冷藏车上的企鹅、雪花、水果、蔬菜、海鲜等图案,在底色衬托下更加鲜明。专用汽车色彩设计还应符合人们的传统意识,接近人们的思想情感,如殡仪汽车的色彩需要体现出肃穆、庄重的气氛,黑色是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