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党政号召

第一篇:向上攀登,向下深入——习近平青年群众工作思想研究

吴庆

当前,共青团组织正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好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更好地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如何学习讲话?核心方法是“向上攀登,向下深入”。所谓“向上攀登”,就是指在理论层面,要深刻领会讲话精神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重要要求,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讲话的核心要义,着力把握系列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所谓“向下深入”就是指在实践层面,要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融入理解新时期青年群众工作的全过程,以讲话精神为指导把握青年群众工作的根本方向,推动青年群众工作改革创新,推动共青团组织的发展。

一、向上攀登:把握新时期青年群众工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明确方向。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青年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把握青年群众工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决定了工作的方向。

1.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政党的宗旨就是政党的立场。青年群众工作要紧紧把握党的宗旨。党的宗旨反映党的性质和理想,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来不得半点含糊。关于党的宗旨,习近平同志指出:“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只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共产党才能立得住。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中延伸出来的。把握青年群众工作立场,共青团干部要对青年群众有真挚感情,急青年所急,想青年所想,盼青年所盼,忧青年所忧,不做青年官,要做青年友,始终保持与广大普通青年的密切联系。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践自己的宗旨,总是和自己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今天,为实践宗旨所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这更是当代青年受惠、同时福泽后代的伟大愿景。习近平强调,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而奋发努力,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迈进。这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团的工作要把握住根本性问题,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

2.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充分尊重和爱护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地融自身于群众之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树立正确青年群众工作的观点就是要求我们坚定地相信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值得信赖,能担当重任,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共青团工作全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坚持思想上尊重青年,感情上贴近青年、工作上依靠青年、从青年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青年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3.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群众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总结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30字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针,它成为我党从群众中汲取营养、智慧和力量的金钥匙。

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人民群众中有的是能者和智者,要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之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收营养和力量。”要“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做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

把握正确的青年群众工作方法从根本上要求各级共青团干部要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密切联系青年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从青年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青年的民心民意。在具体方法上,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建带团建,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党的群众路线;要反对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要充分引导和支持青年群众当家作主,发动青年群众的主动精神,要尊重青年群体的主体性,注重青年参与、使青年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广大青年的自觉行动;要充分照顾青年群众的特点,坚持教育青年和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要依靠法律代表青年利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反映青年诉求,引导青年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等。

二、向下深入:突破青年群众工作实践的几个重要问题,推动工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重在落实,在实践中推动青年群众工作的发展是学习的效果最重要的显现。当前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

1.准确把握青年群众需求

习近平指出:“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努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团组织要努力做广大青年值得信赖的贴心人,深入青年之中,倾听青年呼声。”

团组织要对当代青年群众的需求有科学和准确的把握。当代青年的需求已日趋多样化,已远离大一统,走向小而散、散又多、多又特,呈现明显的分众和小众趋势,这急需团组织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要对青年群众的需求加大研究力度,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

要研究青年思想的多样性,围绕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的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注重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群体青少年在知识背景、生活阅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放矢地做好工作。要建立分层分类的青年群众工作格局,形成差而有序、和而不同的生动局面。

2.再造青年群众工作阵地

习近平指出,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这对青年群众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团组织要对当代青年聚集的场所有深刻的认识,在市场经济和网络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有效的基层覆盖方式。要大力创新基层团组织方式,团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处在共青团和青年的边界上,普遍性的青年群众工作只能靠基层去做。因此,没有覆盖广泛、充满活力的基层团组织,共青团就不能与广大普通青年保持密切联系,就会失去生命力的源泉,更不用谈去履行根本职责和四项基本职能。

要高度关注青年普遍聚集的“结点”。当前,单位的结点依然可以发挥功能,但今后更重要的结点会往社区转移,而兴趣和利益结点将是更有未来发展前景的基层组织核心聚集点。网络化生存已成为许多青年的重要选择,不走近网络社会就意味着脱离青年群众。在此过程中,不仅要积极建设共青团组织的网络主阵地,更重要的是要走进青年自发形成的网路聚集场所。要将全团的工作资源、工作力量、工作载体等向基层青年群众工作地转移。

3.塑造青年群众工作语言

习近平强调,团的工作要把握住广大青年的脉搏。要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关键是要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共青团要做好青年思想引导工作、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只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是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共青团要努力帮助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使他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增进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对于新时期青年群众工作来讲,如何高扬理想最核心的是塑造生动的青年群众工作新语言,更加有效地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团组织要积极适应青年群众的话语体系。要学会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去交流传递党的意见主张、回答青年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克服抽象空洞式说教、不切实际指手画脚“指示”式和“传声筒”式宣讲。要深入生活,准确把握社会肌理,不仅要说正确的话,更要说青年喜欢听的正确的话。要善于运用情感、艺术、时尚等元素,通过互联网、手机、动漫、短视频、移动媒体等手段,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时效性。要体现工作手段的时代性,就要针对当前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交际聚集、观念更新的主要渠道,在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工作手段和载体的创新,搭建互动式的网络平台,使思想舆论引导更接近青年、深入青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书记处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共青团大力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好青年工作,充分发挥团组织和8900万共青团员作用,传播网络正能量,参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共青团新的阵地和新的“阵地战”在2015年日益突出。

4.获取青年群众工作资源

习近平指出,共青团要发挥组织优势,调动社会资源,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使团组织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调动社会资源成为新时期共青团获得群众工作资源的重要方式。

资源从哪里来?团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团组织在社会参与中的枢纽型作用,激发青年社会组织活力,明确提出实现主要靠单位资源向社会资源并重的转变,由自上而下的行政化动员转向自下而上的群众化动员。这是一种重大变化的信号。

5.完善青年群众工作制度

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要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团的工作的领导,为团组织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条件。各级党委要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团干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做他们建功成才路途上的良师益友。我们党从来都是在重大政治任务中、在火热社会实践中锻炼干部、培养干部的。团干部要敢于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地方,砥砺品质,提高本领。这进一步指出了完善青年工作制度的方向。要发挥党建带团建的制度作用,同时不断完善了解联系青年制度、服务青年制度,健全维护青年群众利益制度。特别要注重发挥基层的创造力,完善创新制度,鼓励基层大胆创新,挖掘、提炼、推广基层青年群众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

三、重在主体:提高共青团干部青年群众工作本领,强化动力

无论是向上攀登,还是向下深入,最核心的问题是共青团干部投身青年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根本动力。

习近平对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推动共青团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关键在团干部。团的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应该最富有理想、富有理想主义,团干部要在广大青年中树立威信、形成号召力,首先要高扬理想旗帜。团的干部必须心系广大青年,坚持以青年为本,深深植根青年、充分依靠青年、一切为了青年,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努力增强党对青年的凝聚力和青年对党的向心力。团的干部必须提高工作能力,勤奋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青年学习,在同广大青年的密切交往中提高工作本领,在同他们打成一片中找到做好青年工作的有效办法。团的干部必须锤炼优良作风,既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更要有脚踏实地的作为。要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养成慎始、慎独、慎微的意识,走好人生每一步。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着力解决广大青年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做好团的工作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可以看到:在新形势下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既要发挥“传统青年领袖”的政治优势,更要打造“现代青年领袖”的个人魅力。要高度关注团干部人格魅力和对青年的感情等重要因素在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再先进的思想离开传授者的个人魅力都会变成枯燥的说教,而无论是对青年合理利益诉求的尊重和服务,还是对青年特有兴趣的满足以及青年社会化技能的培养,如果缺乏团干部的魅力和情感这一因素,总会事倍功半。团的各级干部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魅力,特别要在政治有高度、工作有本事、作风过得硬、青年信得过上狠下功夫。要着力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在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大下功夫。对于基层团干部,尤其要提升非权力性影响力,努力通过形象吸引青年、通过语言感染青年,通过兴趣融合青年,通过知识征服青年,通过能力推动青年,通过沟通协调青年,通过远见引导青年,通过时尚引领青年,通过真诚取信青年,通过责任感召青年,通过尊重感动青年,通过热情融化青年。真正增进青年信任,增强工作的亲合力和感染力。

第二篇: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观——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视角

吴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青年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从1919年的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青年登上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的历史舞台。自此之后,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救亡图存、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青年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观,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潮流下党对青年的期望与要求,更好地进行青年工作。本文概括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主要和青年相关的工作和观点。

一、正确评价青年,重视青年作用

评价青年是政党青年观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上胡锦涛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对青年作用的评价及系统阐释。能够正确评价青年、重视青年作用是我们党一向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继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充分说明要想实现这两个长期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不懈努力,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只有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健康成长,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继有人,才能够达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二、高度重视青年干部成长

纵观历史,对青年干部成长的重视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青年观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自十八大以来,要继续为青年干部压担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的原则没有变,而且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的今天,给年轻干部进一步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体现着党对青年干部的深切期望与重视。青年干部作为我国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代表,有责任、有义务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谈举止为青年表率,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为人民服务,为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针对近年来领导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加强党政正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公务员制度。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详细阐释了十八大的精神,在深入改革的浪潮中,干部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培养一支优秀的党的干部队伍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实施严格、公平、高效的选拔、监督与问责机制尤其重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坚决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青年干部作为党的后备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更应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在继承党的干部的优良传统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祛除一些在日常工作中遗留下的糟粕思想,时刻提醒自己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力争上游,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干部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历程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了贡献,但同时我国目前的法治社会工作受到了巨大影响,各级领导习惯性插手司法系统,干扰司法公正,行政指令高于法律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人民法治意识迅速提升的今天,法治社会的建设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青年干部作为新时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更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学习法治知识、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时时不忘依法办事。

三、重视青年人才培养

我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说: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也说过: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充分说明无论在任何时期,人才都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一环,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努力使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

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和全面采用国家统一的法律类专业核心教材,纳入司法考试必考范围。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完善军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在政党的倡议下,政府的人才工作在这些年也得到了强化。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统筹重大人才工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人员报酬与市场业绩挂钩机制,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期,站在全球战略眼光上,立足于提高综合国力,打造一流强国的重要战略规划。青年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优秀的青年人才更是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未来领导者。

四、重视青年组织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提到了重视以共青团为代表的青年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指出:全党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各级党委要领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依法治国中积极发挥作用。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

近些年,中国共产党对群团组织提出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任务。指出要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五、抓好各项青年工作

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继续保持了加强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的传统,在此同时,大力完善青年就业创业、青年教育、贫困青年救助等工作。

重视青年就业创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自主择业成为主流,党的历次会议对于青年就业、创业十分关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以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明确公职律师、公司律师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理顺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管理体制机制。

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了过去该项工作的成绩: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完善就业促进政策,推出创业引领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稳中有升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拖动措施。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毕业生到新兴产业创业。

青年教育领域也是青年工作中的重要领域。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完善国家助学制度的优势,指出: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全覆盖,每年资助金额近1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000万人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中指出: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大幅上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政策扩大到三年。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经过努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

综上所述,能够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然是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激昂的青春必将焕发出绚丽的色彩。中国共产党的青年观也必将在实践与总结中不断前行,使得党活力永续,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行。

第三篇:五四运动的青年启示

2014年是五四运动95周年。在座各位年轻干部都参加了“重走五四路”的活动,重温了那段历史。对于一个优秀的共青团干部来说,哲学基础和历史基础非常重要。只有哲学的智慧和历史的沉淀,才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刚刚有干部提到了团中央的地址为前门东大街10号,这个门牌也承载了历史,每一个年轻的干部都可以想想在这个大楼里工作过的老团干和做过的团事,想到历史所赋予这里的每个人的的责任,感觉会很不一样。

年年都纪念五四,核心是什么?五四这个事件对于青年启示,应该包括三个视角、六个维度,理解了这9个方面,我们就会对五四有更深的认识。

三个视角。五四运动是什么?第一视角:它是一个“事件”。1919年,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云集天安门、火烧赵家楼,是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非常重要的事件,是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这样的历史、这样的事件是以拒绝签约、挽救山东危亡而始,最后达到预期的目标而结束的,这是95年前在中国发生的非常重大的事件,这个视角很重要,但如果我们仅仅将五四运动理解为一个事件就太简单了。

第二个视角,就是“国耻”,这个词非常关键。为什么那个时候会爆发这样的一场运动?为什么3000名学生在北京参加的游行能够波及到全国?在那个时候中国人的心中萦绕着一种浓浓的国耻感,而北大学生点燃了这种情绪。它是怎样的国耻?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国力衰败,过去的东方大国被列强欺凌,很多仁人志士寻找振兴中国的道路,整个民族被一种情绪压抑着,而在1919年,被“巴黎和会”这个事件所激化。在纪念五四运动的过程中想想“国耻”,这个很重要,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国耻、耻辱一定要记在民众心中,化作行动。1919年,当时的北京学界宣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但不可以被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但不可以低头。说“同胞们要起来,我们要亡国了。”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就是这样一种精神让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因此不忘国耻才能发展未来。

第三个视角:启蒙。启什么蒙?启封建之蒙,中国这么多年处于封建社会中,需要开启一种新的反封建文化。在五四运动中加入了反帝的文化,“爱国、进步”针对的是反帝,“民主、科学”针对的是反封建。在21世纪,反帝可以说阶段性地结束了,但是反封建依然还有很漫长的道路。在研究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大部分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是五四运动,所以不要小看五四运动,它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很关键的时期所爆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在这个启蒙上中国还需要很长时间,当今的中国仍然走在追求“民主、科学”的道路上。

但是,做青年工作的人不能光从这三个视角去理解。从研究青年的角度思考五四运动,应该有六个维度需要把握。

第一个词是青年,第二个词是青年思想,第三个词是青年导师,第四个词是青年组织,第五个词是青年领袖,第六个词是青年力量。跨越95年这六个词仍然是我们所寻找的规律,对指导青年工作有莫大的帮助。

第一个词是“青年”。这个词很重要,过去的中国没有青年这个词,中国出现青年这个词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但真正把青年当成一种现象,是从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那个时候很多青年人不知道该干什么,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通过科举制度走上升官发财的道路。也就在当时中国突然有了西式的学堂,有了很多留学生,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缔造者。这个时候的青年人,改变了在私塾里读书的面貌,有了更多的同学,成群结队和集体生活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青年现象,一种特有的权力在发展。在这个时候“青年”就突出来了,因为成群结队和集体生活的群体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所研究的“青年”概念,特别是世界上“青年”的概念是从大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在中国“青年”的概念是由学生、工人游行而产生的,所以大家看五四运动和青年的成群结队有关系,这就是独特的青年现象。

第二个词“青年思想”。那个时候很多青年很困惑,参加五四运动的一些青年已经觉醒了,但是当时大部分中国青年都是很迷茫的,他们看到国家最惨的一面,但是根本不知道国家该往哪里走,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提倡民主科学,包括《新青年》等杂志,包括新文艺对社会的广泛印象,包括白话文对社会的广泛影响,使得青年从各种各样渠道了解了国家发展的道路。首先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他们认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开始粉碎一些传统的教条,偶像的权威开始被怀疑。他们也同时看到俄国革命的胜利,共产主义的思想来到中国,一开始这些思想杂糅在一起,他们并不知道中国该走哪条路。在那个时代由于有新文化运动,青年人比那个时代的老年人更加的先进,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如果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思考,青年开始影响落后的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那个时候年轻人比父母先进很多。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背景。假如历史能够再现,我不知道那个时候的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冲上北京的街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青年思想。

第三个是“青年导师”。青年的思想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不能忘记铭刻在五四运动中几个非常有影响的名字: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他号召青年“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在新文化纪念馆可以看到很多李大钊的照片,里面很多是李大钊指导学生社团的照片。他被北京大学学生称为青年导师,他在那里传播进步理想,让青年感到非常的振奋。我们不能忘记陈独秀,他在《敬告青年》中讲:“青年要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说要培养一代“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我们不能忘记蔡元培,他的兼容并包、自由主义的思想影响北大的一代学生,更不能忘记在五四期间,蔡元培对学生的支持。我们也不能忘记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他的作品既让人看到社会的黑暗面,也给人以信心,把知识、信念、信仰结合起来,鼓舞一代年轻人,当然还有胡适等学者。这些人当时也都四十多岁,他们被人们尊称为“青年导师”。我觉得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这些人的出现有很大关系,他们将思想融合到学生运动当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老师带领学生改变社会的作用。

第四个关键词是“青年组织”。在五四运动中出现了很多青年组织,比如,“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学生救国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等等。当时的运动除了游行之外,这些组织里的青年人还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发展、组织、成长了一批青年领袖,他们后来也成为了政党的领导人。比如说“平民教育讲演团”的邓中夏,他率领为数不多的人在北京宣传革命主张,采取各种方式让群众接受,他们在街头、在学校、在企业,宣传他们的主张,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年的青年组织非常活跃,这都是不同时代的共同青年气息。

第五个就是“青年领袖”。五四时期的“青年导师”就40多岁,当时五四运动最重要主体——领导街头游行的人是多少岁呢?罗家伦是23岁,邓中夏25岁,傅斯年25岁,张太雷21岁,周恩来25岁,这个年龄比在座的各位都年轻。毛泽东当时25岁,他在湖南组织革命运动,也经常往北京这里,后来写下了很多回忆录。他说,当时在北京,博览群书,终于接触了俄国革命,认为共产主义是解救中国唯一的道路,并一再强调,中国人要根据中国实际,不要盲目跟西方学。这些青年领袖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他们的丰功伟绩后来留在了历史的丰碑上。虽然当时他们大多才20多岁,但心中有理想,敢行动,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影响,他们改变了中国。这在过去的封建制度里,无论如何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一个词就是“青年力量”。由青年组织和青年领袖在青年导师的影响下,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中所鼓起的青年力量爆发在五四运动中。实际上在北京游行的只有3000多名青年学生,但由北大发起,影响到13所大学,进而由北京向全国大学蔓延,从大学之后又影响到全国,上海举行了“三罢运动”——“罢工、罢课、罢市”,进而影响了全部个国民。学生不是仅仅点燃了赵家楼,更点燃了全民族的情绪,为什么当时的青年能够产生这样的力量?因为青年创新的精神与大无畏的精神激发全民族考虑共同的话题,这才是青年人发挥力量的关键所在。还有一些这样的事件应该被记住,比如三个在巴黎和会的官员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陆宗舆是浙江人,他老乡还给他立了一块碑,说他是卖国贼。他被解除职务后,家乡万人开会,要罢免他的乡籍,这个重要的民族情绪,就是青年激发的。还有在巴黎和会上,我们的外交官得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还在犹豫到底签不签约的时候,有很多华侨聚集在门口,甚至带着枪冲进门里说,你们要是签,就不要走出这个房间。外交官每天战战兢兢,终于没有签,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在这种协议上没有签字,五四运动由青年的力量引发进而动员起全国的力量。

时间跨越95年,这六个维度仍然非常重要。五四运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辩证关系:一方面是时代造就了青年,比如青年概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变化,比如青年的思想受到新文化的影响,是因为李大钊、陈独秀写的这些文章,比如青年导师影响了这些青年学生,时代造就了青年;另一方面,青年也创造了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造就青年的基础上,由我们青年领袖领导青年组织产生的青年力量在五四时期爆发了,从而推动了我们社会的发展。今天的中国依然如此,比如今天要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类似于当年五四期间爱国、强国的目标,也需要立足于青年的本职特点,激发我们青年组织、青年领袖,进而产生强大的青年力量,这种力量是发源于爱国,而且还要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这种青年力量还需要摸索其途径,需要青年从学理论到深入基层,接触群众。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足以激励每一个人。中国梦是我们的,也是我们的孩子的,因为“中国梦”是激励两代人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从五四运动中得到这些启发,指导我们青年工作。在往前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更加积极的思考:毛泽东在总结五四运动的时候,也指出五四运动有不足,这种不足还是青年和群众接触不太够。我认为这就是青年的一个努力方向。国外学者研究五四运动,经常拿中国和美国相比,提到中国和美国不同,不同在于他们有很多足够的变革和回旋余地,在这样一个充满传统和迷信的文明古国中实现“民主”和“科学”绝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五四运动的青年想法也许比较简单,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走上街头实现民主科学,现在看来可能还需要更长的过程。我们理解“中国梦”的目标,就是沿续五四精神的强国梦,还要看到我们国家的一个文化背景,当前的中国人和下一代,很多代青年都需要在“民主”“科学”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地前行。套用孙中山的一句老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