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古人制造

山东地区所发现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数量很少,除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征调和山东大学收藏外,多数珍藏于山东博物馆,展览于“山东历史文化展·史前”展厅,不但为本馆的镇馆之宝,而且也是国家级的“国宝”。

吴金鼎

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对龙山文化的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史上,都称得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龙山文化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

让世界考古界如此震惊的蛋壳黑陶杯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1928年春天,我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在山东章丘龙山镇附近进行考古调查的时候,在一河畔台地上,凭自己丰富的考古经验,发现了一处古人生活的村落——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

1929年夏秋之间,吴金鼎先生又先后4次前往龙山镇附近详细调查,确认城子崖遗址的灰土层为“龙山文化之最古层”。城子崖遗址发现之后,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

1930年秋,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和吴金鼎同往龙山镇实地考察,认为城子崖遗址有进行考古发掘的价值。同年11月,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合组的山东古迹研究会成立,并确定了发掘城子崖遗址的计划。在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过程中,一些碎片样的东西引起了吴金鼎的注意,它们又薄又轻,却有着瓷器般的坚硬,当吴金鼎用水洗净碎片上的灰土以后,它顿时绽放出了一种黑色的美,一位在场的考古学者激动地记录下了它们的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经过测量,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过0.2毫米。于是,大家给了它们一个新名字——“蛋壳陶”。只可惜此时发现的蛋壳陶都是碎的。经过1930—1931年两次发掘,确认了这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来根据发现地而命名为“龙山文化”。至此,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继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之后又一引起世界震惊的新文化——龙山文化重现于世。

龙山文化的确立,是继仰韶文化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它不仅在时间上填补了仰韶文化和殷商之间的空白,而且彻底动摇了当时中国文化西来之说,为在中国本土追寻中华文化的来源,迈出了十分关键的一步。

1974年城子崖遗址的再次发掘,让大家有幸见证了一个完整的蛋壳陶复原。

1974年发掘的一天,在一个普通的墓葬里,发现了一堆碎片,著名考古学家张学海先生和郑笑梅女士迅速判断出来,依这堆碎片的厚度,应该是属于蛋壳陶的。但是令张学海遗憾的是,他没有见到想象中完整的蛋壳陶。可是郑笑梅却不那么认为,而且主动提出要独自将蛋壳陶复原:“就是一片一片地把这些碎片重新黏合起来。这可是一个大工程,不但要细心,还要有耐心,毕竟那个东西已经全部碎了。”

从那以后,张学海和同事们开会研究或忙别的事情,而郑笑梅却在边上一片一片地拼凑蛋壳陶碎片。半个多月以后,郑笑梅将一件完整的“蛋壳陶”放在了张学海面前。

蛋壳陶

蛋壳陶通体漆黑油亮,里表一致,仅为山东龙山文化所特有,因其陶胎薄如蛋壳而得名,其典型特征为“黑、亮、薄、轻、硬”。蛋壳陶的陶胎之薄,无与伦比。最薄部分多在盘口部位,一般0.2至0.3毫米,最厚的地方也不足0.5毫米。器身最高不超过25厘米,重量不超过70克,有的仅重40克左右。蛋壳陶质地坚硬,且几乎没有渗水性。

蛋壳黑陶杯(一)

蛋壳黑陶高柄杯(二)

“震撼,实在是震撼。真的跟纸一样薄,看着很大,上秤一称,才10克左右的重量。”张学海被这件蛋壳陶惊呆了,他急忙将这个完整的蛋壳陶带回了自己所在的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当他把蛋壳陶带回考古所,整个所都轰动了,人们争相来看这个蛋壳陶。

当时,后来被誉为复制蛋壳黑陶第一人的钟华南也在人群里面,他被蛋壳陶的美所震撼:“太不可思议,那时候无论是手工业还是工业都不发达,他们是如何烧制成这种陶器的?”这个疑问久久萦绕在钟华南的心头,自此以后,钟华南下定决心,今生必复活蛋壳陶。

蛋壳黑陶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