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析读(全文增订插图本·下)
- 李山
- 1字
- 2022-07-21 11:25:58
雅
小雅
《诗经》分《风》《雅》《颂》,先秦就有。《左传》记吴公子季札在鲁观“周乐”, 《风》《雅》《颂》三部分已大体而具。稍后孔子又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诗》有《雅》《颂》,始见于此。至战国时期,荀子《儒效》篇具论《风》《雅》《颂》三诗大义,知《诗》分三部至战国后期已为沿袭久远的成说。
“雅”的含义为何?前人众说纷纭。《毛诗序》谓:“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是以政治义解“雅”,谓政有轻重,故诗也分大、小。宋人王质《诗总闻》、程大昌《考古编》又先后提出“雅”为乐调之名,乐有“大吕”“小吕”,故《诗》也有“大雅”“小雅”。近代章太炎在其《大疋小疋说》(上下篇)谓“雅”为周人歌唱的声音,李斯《谏逐客书》称秦人歌呼“乌乌快耳”, “乌”即“雅”,即对周人歌声发音的象声。另一种说法,“雅”为地域之称。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已倡此说,近人朱东润、孙作云又予以力证。他们认为,“雅”即“夏”,音近而可以互用(见朱著《诗三百篇探故》及孙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还有人以为“雅”为乐器之名,或以为“雅”为中原正声。后说根据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可知秦地诗篇的乐调延续的是西周之旧,即“夏声”。近人梁启超《释四诗名》、钱穆《读〈诗经〉》主之。此说最有据。
“雅”就是“夏”,而周人又自称“夏”,因而也可以说,“雅”就是西周人群的乐调。《逸周书·世俘解》记载,周武王克商后举行隆重的献俘大典,演奏的乐曲是《崇禹生开》。按,刘师培《周书补正》:“崇禹即夏禹,犹鲧称崇伯也;开即夏启。《崇禹生开》当亦夏代乐舞,故实即禹娶涂山女生启事也。”周人在如此重大的典礼上居然搬演夏人的故事,其与夏人之间密切的渊源关系昭然可见。而且,周人能演奏《崇禹生开》,也表明夏人之乐确实在周人这里得到传承。另外,也是在周武王这次大典上,还有不少“籥人”演奏活动。考诸《周礼·春官》, “籥师”的职责是:“掌教国子舞羽龡籥。祭祀则鼓羽籥之舞。宾客飨食,则亦如之。大丧,廞(兴)其乐器,奉而藏之(即以乐器随葬)。”“籥章”的职责是:“掌土鼓豳籥。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龡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龡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可知“籥”的演奏所用很广。更值得注意的是《籥章》言“土鼓豳籥”,而《礼记·明堂位》则言:“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土鼓”曾发现于陶寺遗址(参《豳风》说明),看来周人乐音确实渊源古老,甚至早于夏代。当然,古乐在传承中也会不断提高和丰富,所以,被称为“夏声”的古乐,应该与“土鼓蒉桴”时代的古乐有很大区别了。至此,可以明白,西周有雅乐,还有《豳风·七月》篇的乐调,前者为新声,后者为古曲。《毛诗序》说:“雅者,正也。”其实这个“正”字,也可作另外的理解,周族是几百年主宰历史命运的人群,他们的歌声,被视为是“正”亦即最标准的,是很可理解的。《论语》载孔子执礼、诵读《诗》《书》,皆“雅言”,那就像是今天山东人说“普通话”了。孔子所说的“雅言”,应该就是以周人的语音为标准的。这可以旁证西周时今陕西一带地区流行的乐调,也该是被视为“正”即标准的了。
“雅”又分大、小,这也是一个多年来纠缠不休的问题。有人说以乐调分,有人说以诗体分,有人说以宗教和非宗教内容分,等等。实则,据本书对大、小《雅》各篇创作时代的推究,大、小《雅》之分,最初的标准很简单,即这些绝大部分为西周作品的篇章,时间早的称“大雅”,时间晚的称“小雅”。本书考证,“雅”“颂”的高潮在西周中期,《大雅》多西周中期及以前作品,《小雅》也有少量篇章产生于西周中期,更多的则为晚期诗篇,个别的作品,有证据显示还是东周初期的创作。其实,《雅》分大小,只表示诗篇创作时间先后这一点,似乎在《左传》所载“季札观乐”中,已经有所显示了:“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言《小雅》为“周德之衰”,不正说的是西周晚期?言《大雅》“其文王之德”,也正与本书考证西周中期因大祭文王而创制许多重要篇章的结论相合。而且,季札之说,又可以得到“上博简”《孔子诗论》的支持。简文说到《大雅》时谓:“《大雅》,盛德也。”(第2简)说到《小雅》时谓:“多难言而怨悱者也,衰矣,小矣。”(第3简)又说《十月之交》《雨无正》及《节南山》等篇“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第8简)。战国竹简文字也说《大雅》为周强盛时期作品,《小雅》多为衰世的诗篇。
不过,今本《诗经》, 《大雅》中有西周晚期作品,《小雅》中也有西周中期篇章。此须分别对待。《小雅》,如上所说,本就有中期作品;有的则可能是错简所致,如《楚茨》《信南山》《甫田》及《大田》等几首农事诗篇,可能本在《大雅》(朱熹《诗序辨说》对上述几首诗篇有“错简”之说,但他认为是“正雅”错简至于“变雅”。与笔者所说不同)。至于《大雅》中有西周晚期诗篇,就应当是后人出于误解的编排了。这也不奇怪。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据此,《诗经》作为礼乐的歌唱,在春秋后期就曾出现过编排序列错乱的情况,而孔子整理,令其“各得其所”之后,《诗》又遭秦火,今天所见的编排顺序,最早也是经西汉学者确定的。其中如“十五国风”的顺序,即与《左传》所载“季札观乐”时的演奏次序,有很明显的不同。所以,今本《大雅》中有西周后期作品,也很可能是后人误排的结果。这些误入《大雅》的篇章,一般都有周王出现,且体式宏大,与中期那些气象宏大的叙述祖先业绩的篇章有某种类似,可能就是被误入《大雅》的缘由。总之,今天所见的《诗经》大、小《雅》的编排,是后来的安排,与当初按时间分大、小《雅》的做法,已经相去很远了。
《小雅》共八十篇,其中有题有诗者七十四篇,有题无诗者六篇,称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