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产阶级的优良品格?

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开豪车不是近年来才有的事情,十几年前我在美国就见过了。最近应该是富起来的人更多,他们送子女出国更多,因此留学生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也有所变化。人多了,飙车和违章违法事故不免也有增加,有些还很严重,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也随之加大,让人感觉我们的中产阶级很轻浮。近代以来在西方,除了极少数超级富豪,富有者常常被称为“中产阶级”,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他们的为人行事往往低调收敛,往往在道德上成为主流社会楷模,与“土豪”有鲜明对比。

丹尼斯·谢尔曼与人合写过一部漂亮的西方文明史,偏重由社会史的角度讲述文化的演变。他强调说,19世纪工业革命中兴起的中产阶级,即所谓的“布尔乔亚”,不仅是指商人和工厂主,也包括律师、医生、工程师和其他各类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他们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不仅仅是致富的热情和专注,也体现在一系列所谓的中产阶级品格上。与喜欢奢侈和炫耀的旧贵族完全不同,他们身着整洁、实用、颜色素朴的服装。他们崇尚的作风是精干、称职、善于与他人协调和控制个人的喜怒。他们对家庭和社会有责任心,对感情有更多非功利性的考虑。

在工商业者和专业人士地位快速上升的这个历史阶段,他们作为中产阶级也发展出比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更加重视个人情感和家庭的生活方式。谢尔曼教授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他认为中产阶级在工作场合面临冷酷竞争,而他们营造的温柔家庭环境对他们是重要的慰藉和支持,因此他们在处理感情和婚姻的时候反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理想主义。中产阶级父母对子女悉心爱护,对他们个性和正规教育都十分重视。夫妻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不再像封建贵族那样有浓重的政治和经济利害的考虑。在夫妻关系中,独立自尊、爱慕体贴以及为对方做出牺牲被看作是特别珍贵的品质。在当时的爱情小说里,感情的元素往往战胜金钱的诱惑。社会财富的激增被看作是稳定家庭生活的基础,并没有引发“小三”流行这样的伦理乱象。换言之,在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西方中产阶级在事业上不懈进取,在家庭伦理上则是保守的,试图在私人情感与市场上的贪婪和玩世不恭之间,划出清楚的分界线。

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是让他赢得诺贝尔奖的作品,描写了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英国中产阶级,也写到了他们对财富与人性二者关系的思考。小说揭示了他们的弱点,同时也展现了这些物质生活优裕者在道德上的闪光之处。在富裕的福尔赛家族里,索姆斯被亲戚们讥讽为“留心财产的人”。这是因为他是有名望的富有律师,收集了大量值钱的绘画,还有谨慎成功的房地产投资,更是因为他为人过于冷静和务实。他对妻子艾琳、第二位妻子安妮特的追求以及对女儿福乐的娇惯,反映出他在“美丽和热情”面前的妥协。两位妻子都没有遗产,艾琳是已故贫寒教授的女儿,安妮特家庭则经营一家小餐厅。然而正如他的堂兄、艾琳的第二任丈夫小乔利恩所批评的,索姆斯对待家人就像他对待财产一样理性和富有占有欲。他虽然一片真心,却不懂得她们的内心,最终难以获得自己渴望的感情。索姆斯最实用和猥琐的一面,表现在他在安妮特难产时刻做出不放弃婴儿的决定,其目的是保证自己有一个男性继承人。高尔斯华绥所描写的索姆斯是一个失败的中产阶级人士,让自己务实经商的一面侵入到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和家庭生活。而艾琳和家族里同情她的许多人,则把情感放在更高的位置,用艾琳的话说,“爱情战胜一切,而且是永恒的”。

在高尔斯华绥的笔下,《福尔赛世家》的几代人中间都有投身慈善活动和社会改革的热心人。从艾琳对妓女的救助开始,家族里面的青年人纷纷投入到英国的各项改革运动中,包括支持工会和争取妇女选举权的活动。一些激进的西方学者并不欣赏中产阶级,认为他们的慈善行为和改良主义都不足以抵消他们的贪婪,而贪婪一定导致他们对劳工和底层民众的冷漠,并使得改良成为表面文章。这种悲观的看法逼迫人们意识到,中产阶级如果要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直面社会公平问题。这一涉及社会结构的高难度问题可否完好解决,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中产阶级能否认同和实践具有强大说服力的价值观念,譬如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不过在进行宏大叙事之前,中产阶级需要让自己变得成熟和有品位。

与高尔斯华绥同时代的英国散文家切斯特顿曾经说,中产阶级的最大“缺陷”就是他们的认真和完美:凡事讲究规矩,敬业守时,为人一丝不苟,服装绝不追逐时尚。的确,对成熟的中产阶级人士,抢眼的奔驰和宝马可能都不是有格调的家用车。也许,一辆坚固、色彩低调的沃尔沃才是,甚至一辆朴素低档的雪佛兰和大众捷达也未尝不可。除了沉稳含蓄的审美和生活方式,他们需要有保守正派的家庭伦理观念,有超越自身利益的社会关怀。这样的成熟越来越成为中国的中产阶级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如果他们要在道德上也引领社会,而不仅仅是成为满世界游走的富人。

守卫温暖稳定的家庭和投身于关怀底层民众的社会改革,才是中产阶级的优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