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
- 闫志
- 1392字
- 2021-03-29 11:33:15
技术与经济
伴随大变革时代而来的是技术的进步,而冶铁技术的突飞猛进最为耀眼。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冶铁技术起步很晚。商周时期出现了极少数铁质短兵器,且为高等级贵族使用。此时出现在中国境内的铁制品,是间接承袭了西亚的锻铁技术的产物,冶金学上称之为“熟铁”,其延展性和硬度还很差。春秋时期,由于大型冶铁竖炉和鼓风设备——槖的使用,出现了块炼法冶铸生铁技术,这个发明比欧洲早一千九百年。春秋战国之际,大量的铁质农具出现。湖南常德春秋楚墓中出土了铁锄;河北兴隆发现了为数甚多的战国铁范,专门用于制造农具。相比较于青铜器多用于兵器和礼器,铁器在此时期广泛用于农业器械,通过深翻土地、开垦荒地,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自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基本农具多为石器和骨角器。铁质农具出现,才在真正意义上使得农业产量产生飞跃。与此同时,农业耕作技术(包括施肥、轮作、除虫等)的成熟和普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包括各国政府实行的粮食储备和平粜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
商周时期手工业基本上为官营手工作坊所垄断。春秋战国社会,私营手工业作坊大量涌现,手工业技术水平也有极大提高。春秋中期出现的失蜡法青铜铸造技术,可以造出镂空效果的细密纹饰。相比较于范铸法,失蜡法在塑造器形方面更进一步。此时还出现了嵌错纹饰的装饰技术,大量嵌错金、银、红铜、绿松石、珊瑚等材质的青铜器丰富了器物色彩。在青铜冶铸技术的带动下,商周以来出现的高温烧造的原始瓷此时大放异彩。原始瓷釉色呈青绿色和黄绿色,少数呈现古铜色。同时期江南地区的印文硬陶器也十分发达。印文硬陶主要出现在大都市遗址和贵族墓葬中,表明其地位的崇高。原始瓷与硬陶,在造型上承袭了青铜器器形,同时开启了后世瓷器的先河。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的漆器,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迎来了第一次繁荣,尤其以南方楚国最为发达。二十世纪20年代以来,在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楚国版图内,出土了大批各式各样的漆器制品,包括屏风、床榻、几案、鸟形或鹿形鼓架、镇墓兽、棺椁等大型器具,还有如耳杯、盒、豆、壶、盘等小型器皿。其他如玉器、丝织品等手工业,均有长足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的巨大进步,自然带来商业的繁荣。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弃官从商的大富翁陶朱公(范蠡),依靠贩卖食盐和珠宝致富的猗顿,经营四方、家累千金的端木赐(子贡),经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大商人白圭,以及最为著名的“阳翟大贾”吕不韦等。他们交通南北,转运货物,积累大量财富,史称“富埒王侯”。随着天下财货的流通,各国都有商贾聚集的经济型城市。如魏国的安邑(今山西夏县)就是战国时著名的池盐业的中心,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和赵国的邯郸(今河北邯郸)都是当时冶铁业的都会,而宋国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地处交通要冲,成为“货物所交易”的“天下之中”。发达的商品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人口涌向城市,促使重要都邑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布局也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以齐国都城临淄为例,大郭南北约四公里,内嵌周长五公里的小城。史称战国时临淄有户口七万,人口大约三十五万(按每户五口计算),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临淄城大郭的扩建应当是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而城市布局上,宫殿区域在小城,大城西部为市区。小城南部的冶铁、制骨作坊可能属于官营手工业,同时大城北部也有很多冶铁和制骨作坊,有可能是私营手工业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