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
- 闫志
- 2452字
- 2021-03-29 11:33:18
禅让的悲剧——子之之乱与燕齐战争
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武王灭商,将自己的弟弟召公封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一带,是为燕国。根据周人分封惯例,召公仍旧在王朝任职,由其子克就封于燕。今天我们在琉璃河遗址发现有燕侯克铭文的青铜器。
战国中期,齐威王西破强魏,使魏惠王“变服折节而朝齐”(《战国策·魏策二》),两次伐赵而大胜;秦国则东占西河之地,南灭蜀,扩地千里。一时间形成齐、秦两强夹攻中原之势。为了对抗两强,三晋联合燕、中山,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五国各自称王互相承认,之前已有齐、魏相王)。燕易王是燕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公元前321年,燕易王之子燕王哙即位。燕王哙五年(前316),迷信神仙、方士的燕王听从术士鹿毛寿的劝说,将国政赋予宰相子之,令其“南面行王事”,国内三百石以下官吏听由子之任命。最终,燕王哙仿效尧舜,将王位禅让给子之。燕王哙的禅让,引发了国内极大的不满。第三年,燕将市被联合太子平,发兵攻打子之。市被久围王宫不下,却反戈一击,率众攻击太子平。混战之中,市被死于乱军,太子平则被子之杀死。燕国内乱,士卒民众死伤者以万数。
燕国因禅让而引发的悲剧,连赞成禅让的儒家都难以忍受。孟子此时也劝说齐宣王讨伐燕国,诛暴定乱。齐宣王听从孟子建议,命令田章率“五都之兵”伐燕。燕国士兵根本无心抵抗,齐军所到之处甚至有燕国百姓夹道欢迎。根据考古发现的“中山王方壶”铭文记载,与燕国比邻的中山国也参与此役。
齐国占领了燕国南部地区,但无法有效控制,遭到燕人的反叛。此时列国也对齐国独占燕国感到不满。公元前312年,秦、魏、韩联军击齐军于濮水,齐国从燕国退兵。燕国子之之乱的余波总算归于平静,然而燕、齐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怨仇。
公元前311年(一说前314),燕公子职在赵国大将乐池的护送下,归国即位,是为燕昭王。面对半壁江山,燕昭王奋发图强,在下都(今河北易县)筑黄金台,招徕名士。一时间,剧辛、乐毅、苏秦等政军人才汇聚燕国。一方面,燕昭王假意屈从齐国,甘做附庸;另一方面却积极谋划复仇之策。经过二十多年的积蓄力量,燕昭王终于等来了时机。
图11 燕昭王黄金台招贤
公元前294年左右,当时秦、赵、齐三强争夺宋国土地。苏秦向燕昭王自告奋勇赴齐国行间。苏秦至齐,劝说齐缗王举全国之力灭宋,实际上是利用缗王好大喜功消耗齐国国力,同时加深秦、赵等国与齐之间的矛盾,从而利用国际势力合力攻齐。《战国策·燕策二》记载:“齐兴兵伐宋,三覆宋,宋遂举。”宋国自春秋以来,虽然领土较小,但实力强劲。齐国倾国之力还得“三覆”之才能灭宋,可见齐国实力之消耗。在此期间,为了配合苏秦在齐的间谍工作,燕昭王还派兵助齐攻宋。继而还发生了著名的苏秦合纵五国攻秦。而苏秦的合纵攻秦,其目的并不在秦,而在转移五国注意力,为齐缗王攻宋创造空间。根本是在为耗齐和联合五国最终伐齐做准备。然而,在计划垂成之际,苏秦的身份暴露,遭到齐国的杀害。但苏秦的计策却继续发挥着效力。
公元前286年,秦国攻取魏国安邑,开始宣布讨齐。此时被排挤到魏国作相的齐国公子孟尝君,也积极谋划劝秦出兵伐齐,以谋求自己复位。赵国大臣金投奔走秦、赵,联络两国伐齐之事。中原各国纷纷运动,酝酿着伐齐之战。次年,秦国派遣蒙骜率兵进攻齐国河东,正式拉开了伐齐之战的序幕。
秦国由于与齐相隔数国,又连年与三晋交战,不便主持联军,因此推举赵国主谋,并由赵拉拢燕国,结成秦、赵、燕联盟。联盟推举先后在赵、燕做官的乐毅为“共相”,统帅五国联军,同时秦派御史起贾在魏国主持监督五国联盟攻齐之事。五国联盟迅速结成之后,乐毅率赵、燕联军从赵国东南出击,攻取齐国灵丘(今山东高唐南),继而在秦军配合下大破齐军于济西,歼灭齐军主力。然后,乐毅独率燕军乘胜东追,攻克齐都临淄,齐缗王和太后逃至莒(今山东莒县)地避难。之后,乐毅连下七十余城,唯独即墨和莒两城未下。乐毅打算以德服之,故而围而不攻。
就在乐毅按部就班围困齐国最后两座城池的时候,信任乐毅的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原本与乐毅有嫌隙的燕惠王误中离间,用贪功冒进的骑劫代替乐毅指挥灭齐战争。齐国名将田单大破燕军、恢复了齐国。但是经此一役,齐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到威、宣两朝盛世。秦、齐两强对峙的局面就此打破,秦国确立一超独霸的地位,阻挡其进一步蚕食兼并山东诸国的最大障碍已被基本消除。
燕齐混战的岁月里,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就是白狄族国家中山国(参见民族篇)。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了中山国王陵。此处埋葬着一代中山王,名字叫。出土于此陵墓的中山王方壶是齐燕战争的见证。
中山王方壶(见图12),壶盖上竖立着四个修长的镂空云形盖纽,壶腹两侧各有一浮雕兽面衔环铺首。壶肩四个折角处各塑一龙,张牙舞爪、神采飞扬。外壁铸有铭文450字,记载此壶用中山伐燕取得的“吉金”制作,颂扬中山国伐燕的战绩,阐述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其中特别提到了中山国君世系,填补了史籍关于战国中山王系的空白。
图12 中山王方壶
战国·中山 高63厘米
1977年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 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中山王壶的材料是伐燕俘获的铜器,另外一件青铜器则是用伐齐的俘金铸成。这就是燕王职壶(见图13)。这件青铜壶由上海博物馆于香港购得。器物直口、短颈、圆肩、鼓腹、圈足。颈部和腹部均饰有几何纹饰,内嵌绿松石及红铜。圈足上刻有铭文一周,共计28字。铭文内容根据黄锡全、董珊、陈剑几位古文字学家的释文,隶定如下:
图13 燕王职壶
战国·燕 高20.4厘米 口径12厘米 腹径19.8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唯燕王职,践祚承祀,度计卅,东会盟国,命日壬午,克邦残城,灭齐之获。
铭文大意为:燕王职(即燕昭王)即位后,运筹近三十年,东会盟国,择壬午之日攻伐齐国。铭文是胜利者在俘获的战利品上加刻的。因此这是一件齐国铸造、燕国刻铭的青铜器。
铭文内容证实了燕昭王伐齐的历史事件。燕王职壶正是在燕昭王二十八年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这场战争中,燕国获得的齐国青铜器。燕人在上面加刻铭文,以记战功。燕昭王伐齐,是报复齐威王趁燕国子之之乱伐燕的复仇之战,也是燕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