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汉阳论和

  • 姜夔传
  • 问夔
  • 6825字
  • 2019-03-20 14:58:07

漏壶沙落,流溪水飞。日月轮换,昼夜交替。春去春又回,花谢花又开,人老有人生,史过记史难。

姜夔在鄱阳守父孝三年已过。

乾道七年辛卯岁,正遇鄱阳五月大水,饶州城内房屋倒塌,数千家湮没水中,农村圩堤冲毁,不少良田被泥沙填塞,大部份农家颗粒无收。洪迈在后来的《容斋随笔》中《蕨萁养人》一节记载了此亊说:“村民无粮可吃,就争着去山上挖掘蕨萁的根。往往是天未亮就扛锄出发了,蕨萁根深四五尺,一个壮劳力一天可挖六十斤。回家之后,将其捣烂取出粉,用水过滤,细粉可以煮着吃,形状和细粉条相似,每二斤根出的粉可供一男子一天食用。冬季晴暖时,山野间没有不是挖蕨萁根的人,有的跑到数十里之外,多时可见者有数千人。”把鄱阳周边山上的土翻了个,山上千创百孔,新土呈现眼前,那是一个“惨”字不能了的,经常发生百姓为争一枝蕨萁根打得头破血流的亊。

姜家在支助张思顺读书,也用完了姜天柏的扶恤金,加上佐泽开的小生活用品店被大水浸泡,无法做生意,街上米又缺且贵,无力供生活费用,日子也艰难了。姜夔与兄弟也挤进了挖蕨萁根的队伍。兄弟三人早岀晚归,时常精疲力尽而收获甚微。

姜夔在这一年忙于挖蕨萁根度荒,秋季乡试又未中后,母亲彭氏兰花要让姜夔去汉阳看望一下诗含,也好让姜夔在长身体时增加点营养,度过此饥荒年。兄长佐泽开始不同意,要求他认真读书。他认为姜夔是块读书的料,聪明、善记、应变能力强,是继承父亲官身的最佳人选,争取下次乡试再考。去汉阳怕在诗含那里得到宠爱,影响学习。姜夔就以去汉阳看姐与外甥,态度坚决,非要去外面走走散散心,而后,姜家决定让姜夔独自一人去汉阳,这年姜夔17岁。诗含的第二个儿子宝满月。

姜夔乡试未中的阴霾未脱离就上路了。一路之上他无意留心鄱阳湖与长江两岸山不山、水不水的风光。乘船从鄱阳港口出发,经双港走长山岛过瓢儿山出湖口,逆水向上至九江进湖北达汉阳。一直思考着此次乡试失利之事。平时学的是“道”,是“德”,先生大讲“仁、义、礼、诚、信”。乡试这题就是策问:论和。

“和,有粮“禾”与人“口”则称和。无粮吃,挖蕨萁度命,那能为和?”

“求和而不和,不求和而要和。”

“和缓之和,谦和之和。”

“变宫调是和。”

“众人之歌,合唱,和声是和。”

“和剂之和,药味,药性调和之和。”

“和谐是和。”

“和衣而卧,枕戈待旦,求国和平之和。”

“和解之和。”

“和韵之和。”

“和碧之和。”

“和平天下之和。”

“和议之和。”

“和光同尘之和。老子之言,不污其体,不渝其贞之和。”

“和而不同之和。论语之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和。

“和衷共济之和。皋陶之和”同寅协恭和衷哉之和。

“檀渊岁币买盟之和。”

“和尚原之和,吴阶击败金将没立,金元帅。金兀术火起,率十余万兵士从宝鸡渡渭水而至,欲与吴阶决一生死,吴阶兄弟二人,摆开驻队矢,箭如雨发,兀术身中两箭,差点丢命于和尚原守将吴阶之手,金兵急退之和。”

“无为之和,无能之和,无议之和,无顾之和。”

姜夔回忆着答卷中论和,好象对和之论都到位了,为什么不中?“是不是在论和之中有“无为之和,无能之和,无议之和,无顾之和”之故。”

“当今世道是和未战,可淮河以北大宋子民,就是在无能之和,无议之和,无顾之和的情况下丢舍的,这能叫和吗?”

“难道是不够委婉?”

“直刺当今之世不好吗?”

“难道要这种无原则,伤民破国之和吗?”

“这种和的局面是叫和吗?半壁江山,大宋分南北,子民妻离子散,皇宫流落江南,这是和吗?”

“这难道还不是无能,无顾吗?”

姜夔一路之上仍是被“和”困扰,当他踏上汉阳这块土地,仍然是得不出什么结果。试未果,思未果!如何见姐与姐夫。

姜诗含嫁给汉阳县山阳村李家坪的李浩。在乾道四年冬季,第一个儿子李安。这次姜夔来汉阳,名为看望姐姐之意,代表一个家庭来看望第二个外甥李宝,实是躲灾逃荒。

姜夔在《浣溪沙》词序中说:“予女须家沔之山阳,左白湖,右云梦;春水方生,浸数千里,冬寒沙露,衰草入云。”也就是说汉川山阳村在沔之山阳,村的西边是白湖。白湖,有说叫太白湖,又叫九真湖。太白湖原是郎官湖。因在城南而名南湖。李白有诗记郎官为太白湖。

东有云梦湖,此湖古老。《国语》、《左传》、《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淮南子》、《尔雅•释地》等古籍,均有记载和解释。古人把湖泽之地形容为梦境。太片的湖泽似云,称之谓云梦。云梦之名无特定之处,可指大片湖泽之地,也可指大湖之旁湿地。山阳村之东湖泽一片,春水生时湖水连天,茫茫一片,浩瀚无边。

山阳村西北有女郎山,高矗入云,松柏青翠。春季山花烂漫,夏季青绿一片,秋季红叶染天。冬季银装素裹。平常松涛荡漾,山色虚涵。鸟语花香,仙界胜境。村在东南,故有山阳之名。取山的向阳之向谓名也。

山阳村之南是汉川,村在城之郊,距城十余里。汉川紧靠汉阳。汉阳乃是古城。西汉属沙羡县,东汉建却月城,三国时筑鲁山城,江夏初为汉津县,后改汉阳县。唐时建汉阳城。

山阳村之东南有汉河,汉楚之界就是以汉河为座标。汉楚文化是在这里争论,也是在这里融合的。最具典型之例,就是中国象棋。唐代牛僧孺根据汉楚之争战法,以共三十二枚棋子制成。规定象飞田,车行直,炮隔子飞,马走日,士护将帅,兵卒单步,只进不退等走法。以汉水为界,摆开同样兵力与同种阵容,在棋盘上斗智斗勇,杀得天昏地暗。士相保帅,兵卒先锋,时而雌雄难分,时而高低即出。决战千里,运筹帷幄,有如军中大帅指挥千军万马行军作战。象棋十决中,大多都能与军事战略战术等相适应。金盘掌控,重防慢攻,舍小求大,思前顾后,都在战争中用得着,所以有人说棋盘如战场。古人称下棋为博弈。

姜夔姐夫之家,就在山阳村的东首,大堂坐西朝东,木瓦结构,俗称九树之屋。也就是说这座房子从东到西一排有九根木柱。具体分布为屋檐下两根,大堂之上四根、堂背三根。这是普通农家大院,墙是用土砸成的。大堂的北面有个小伙房,南面是牛栏猪圈。伙房门的北方有口水井。大堂前是个院子,土压得平平的,天热时乘凉或晚餐之所,农忙时可以晒晒农作物。大堂后面有块菜园地栽种的是各种时蔬。

从人类居住的房子变迁可以看到历史前进的步伐。树上筑巢,洞穴、木草屋、毛草房、木瓦结构、砖瓦殿堂、水泥高楼。房子的朝向也越发科学实用。古时人崇拜太阳,以面东为喜。经实践证明坐北朝南的房子受阳光照射时间最长,又能规避一些东西风之争给人们带来生活中的不方便,以及对房子结构的损害。

姜夔不是第一次来到姐夫家,在姐姐结婚时,他以小舅子身份到山阳村坐过上的。姜夔每到一处,总是观看那里的环境与风景,好在其中发现什么美妙之处。他对山阳村是十分了解和熟悉的。

李浩特别喜欢这个小舅子,说他聪明,善于动脑子,又很文雅。应该说李浩想做姜夔那样勤于思考,说话温婉的人。自己从小务农,大字不识一个,心里很是想自己要成为有文化的人。在这个小舅子身上有他一生追求,向往的气质、才能,犹如自己的梦想在小舅子身上实现了。他认为姜夔的一举一动都是他所梦想中的人。

姐姐诗含更是喜欢这个弟弟,常以有此弟为自豪。她在别人面前老夸夔弟聪慧,性情温雅。时而在河边洗衣与同伴说到鄱阳老家,总是把夔弟挂在嘴边,说起来劲头十足,没完没了,常常忘了回家做饭。

姜夔到姐夫家,受到热情欢迎款待,以及给姐的二儿子李宝过生日等事都顺利。姜夔在这次汉川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

姜夔在汉阳会了一些原来的同学,如杨大昌、姚刚中、郑仁皋、蔡坚吾等。唯独没见着辛克清,听郑仁皋说他成家教书去了。姜夔也没追问许多。他按父亲天柏遗嘱游赏了汉川的风景点,自己也在姐姐、姐夫的安排下到“伯牙琴院”学习音乐知识,也经常到邻村私学堂接李宝回家。平时接李宝都在先生的大门口等待李宝出门,淳熙元年秋季的一天,当姜夔在门口又等李宝时,先生的夫人从菜园地回来,手提菜篮,刚到门口见姜夔站在门口,见姜夔常来,也都认识,只不知对方叫什么名字。

先生的夫人说:“今天是考试,要晚一点放学,您进门坐一下!”

“不啦。”

“进去!他们在偏房,你在大堂看看书,不会影响他们的。”

姜夔一听有书看,就答应了一声“好”。跟随先生夫人身后进了门。

姜夔进院后,没有听到读书声,正如夫人所说,考试无杂音。

先生的房子坐西朝东,大堂的东边还有一个长排稻草房,也就是先生上课的地方。

“你叫什么名字?”

“姜夔!”

“听口音,不是本地人。”

“是江西鄱阳的。”

“那是山阳村姜诗含的什么人?”

“是弟弟!”

“经常听诗含说起你,她老夸你。名字我没记着,诗含的弟弟倒是记着了。来,到大堂看书去,我做饭去,你今天就在这里吃饭,不许走,让我那家子听听你的高论,让他长长见识。”

“不敢,是大姐胡吹,不可信也!”

“可信,你姐为人可靠!我那家子也认识你,他也经常说到。姜佐时,想必就是你了。”先生的夫人,边说边倒茶,并让姜夔进书房看看书。这才离开大堂,让姜夔一人在大屋堂中自由活动。

先生的夫人,先是到先生讲课的地方告知先生说:“有客在大堂等。”而后就到伙房中做饭去了。

姜夔到大堂上看了看,有一样盆栽格外吸人目光,看似松树,针叶比松树要细。姜夔想了想不明白是什么东西,后来他在范成大家见到同样的盆栽,才知是玩物盆栽。为此,姜夔在《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词中,以盆栽松树为大宋意象,说大宋被金当玩物放入堂前。这时,姜夔心里只想看看这位先生的书。他又返进先生夫人引去的东后厢房,那里书如堆山,有的堆放在木板上,一本厚厚的新书把姜夔的目光吸过去了。

姜夔伸手拿过来,见书面上赫然印着《通鉴纪事本末》。

“杨万里是谁?”

“朱熹是谁?”

“王昭君和亲在哪时?”

“汉代几次和亲?和亲是为和吗?送美女为国和?能和?”姜夔自己问自己。

姜夔摇了摇头,准备再往下看时,耳边响起一声如雷问责:“你怎么动我的书?”

姜夔一抬头,问责声刚过,就听到的是两个人的笑声。

原来在此教书的人是辛克清。

辛克清,姜夔在汉阳府学时的同学。从乾道四年姜夔回鄱阳至今,有三、四年两人未见面。辛克清家在乾道六年,金军骚扰中被金兵用火烧毁,家中败落,到了无法生活下去的地步,在姑父徐南卿的好友帮助下到山阳村的北边一个小村牛岗村。牛岗村全部姓牛。因辛克清是招赘于牛岗村,改辛姓为牛姓,叫牛克清。他自己也认为已经走到了如此地步,也很无奈,就一心扑在孩子们的身上,以教书为业,打发生活。姜夔在二十余年后到杭州徐南卿家见到辛克清时,姜辛还有唱和《永遇乐》词。

姜夔看到辛克清先是惊喜,大笑。辛克清见到姜夔也是高兴,也发出了难以有过的笑声。当姜夔知道辛克清的遭遇后,两人有一段令人心酸的对话。

“泌兄!”

“尧章!”

两人几乎同时叫出对方的名号。相见的喜悦,显露于言行之间。两人一个拥抱后是坐下长谈。

辛克清先喊来夫人牛氏,叫她添菜打酒,并安排好学生下午的课。牛氏一一答应。

辛、姜两人的谈话从个人的生活到时事变化以及文学。

姜夔介绍了自己近期乡试失利之事。

辛克清问道:“你刚才所说的和,说到了跪地求和吗?”

“已经有无能、无为、无顾了,再说跪地求和就更不妥当了。”

“有什么不妥?”

“锋芒太露,非我之性!”

“这样下去,忘了“靖康之难”,民不聊生,“瓜州惨状”还会再现,不仅会发生跪地求和,可能还会交头求和。”

“交头求和,也大严重了吧!”

“你信不信,由着你,反正我会信有此一天。”

“那与做亡国奴有什么分别?”

姜、辛两人的“交头求和”一议,也是耽心国家前途而随意而言及,后来南宋还真发生了“交头求和”的亊。

“我对政局失去了信心。”

“这次乡试未中,我也没了信心。”

“这样!你就跟我一样,把希望存放,留给我们的下一代去完成吧!这个世道中,学问有何用!”

“当今之世,百废待兴,当务之急,失地收复,文化中兴……”

“中兴已有四家!”

“哪四家?”

“范成大、萧德藻、尤延之、陆游!”

“萧德藻我是见过的,其他三人你知道吗?”

“也是略知一、二。”

“那你说说他们。”

“他们四人都是有官身份的,而且都主张中兴,他们都是当今巨儒。范成大温和、滑润、委婉,深得文坛敬佩;萧德藻高古、雅致、含蓄,很是了得;尤延之温藉、秀美、清雅,非一般人能为;陆游俊美、洒脱、飘逸;真是出手不凡。可惜的他们都是文官,只是说说写写,发发心中愤概。”

“那朱熹与杨万里呢?”

“朱熹是追程颢、程颐理学的,论“天理”,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在弘扬儒学方面,很有成就。杨万里是文人,与中兴四家来往密切,他的率真、痛快、豪爽无人能及。”

姜夔此时对此六人都记有心上了,特别是辛克清对此六人的评论,让姜夔刻于心中。不知不觉,姜夔对此六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慕之意,也有了想与他们见面,亲听教诲的念头,心中的偶像悠然而生。不知是姜夔的刻意追求感动了上苍,还是上苍有意安排,姜夔在后来的生活中,果与此六人见到了面,不但受到了他们的称赏,而且姜夔的艺术风格有着此六大巨儒的影响,收受了他们长处,拼弃了这些人的短处,在文学艺术道路上,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巅峰。这是后话。

“中兴四家”在后期有了一个变化,以杨万里替代了萧德藻。也有一个说法,早期的“中兴四家”是杨万里所创,在萧德藻病故之后,人们把萧德藻的名字換成了杨万里。从中也可以看到范成大、萧德藻、尤延之、陆游、杨万里五人在文学成就中是并肩相提的。

“你不是以“夔名”,当以“夔职”吗?你最近做什么?”

““夔名”只有汉阳知,“夔职”不敢当!近几年是在学音乐。”

“那是难学的。你说点常识,也让我知道一些。”

“好吧……”姜夔简要的介绍着。

“凡音之起,由人心而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唐代出现了四十八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

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失而不传,所见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由于文字谱过于繁复,使用不便,经唐代琴家曹柔减化,发展成为减字谱。曹柔的减字谱也不见了,只见到民间流传的减字谱乐曲。

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与人体的五脏,脾、肺、肝、心、肾与人的五志,思、忧、怒、喜、恐相联系。

曲调的进行方向是变幻无穷的,基本的进行方向有三种:“水平进行”、“上行”和“下行”。相同音的进行方向称水平进行;由低音向高音方向进行称上行;由高音向低音方向进行称下行。曲调的常见进行方式有:“同音反复”、“级进”和“跳进”。依音阶的相邻音进行称为级进,三度的跳进称小跳,四度和四度以上的跳进称大跳。

在音乐中,按照一定的关系连结在一起的许多音,组成一个体系,并以一个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就叫做调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用“工尺”符号为调式的记述。”

“目前只有两种记谱法吗?”

“只有两种,据说靖康之前,这两种记谱法都存在。现在都不见了。”

“有“工尺”符号,是否有“工尺谱”?”

““工尺”符号记调式,是把唐乐四十八调,燕乐二十八调的调名,从原来所用宫、商、角、徵、羽五音记调不便中,以“工尺”符号分列出来,这样细化了,便于理解与操作。”

““工尺”符号能否用于记谱?”

“我已经在尝试,觉得难度很大,还要大家认可,大家来用才行。”

“只要比原来的易学、好懂、方便,自然会传开的。你用几个符号了。”

“开始七音用七个符号,这半年来用到了十一个,加上八个另外功能符号,共十九个了。”

“你的“工尺谱”准备用于那方面?”

“还是词旁扣谱,方便演唱。这些天,我在试用,发现周美成的《满江红》用仄韵与调不协,如末句“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

“有此亊?周美成如此不严谨?”

“有可能是疏忽。周美成是大家,我又不敢说岀去!”

“既然知道,就该指出来,也好让后来者改之!”

“还能改?谈何容易。苏轼的“云间宿”、朱敦儒的“无南北”、岳飞的“朝天阙”、韩元吉的“花应说”、洪适的“东方白”、吕渭老“凉吹叶”、“呜瑶瑟”、“烟霞客”、“休铭栉”等名家也都隨之。”

“不管总么说,你应该保持你的观点,坚持你的看法,就象你在乡试时表现的那种胆量与气度。”

“那不叫胆量与气度,只是如实论述。”

““如实”两字,就能见你胆量与气度,“莫须有”后,有谁能象你姜夔“如实”?”辛克清说完,辛姜相视而笑后,辛克清又说:“你能从大家的词中发现不“和”,是要具有慧眼的。“和”与“不和”是有文章可做的,从你所说乡试的情况看,关键是你还没有领会你父亲的“婉语刺世”要旨,直了些,什么“无能、无为、无顾”都不是你、我有资格说的!”

“那你还说“交头换和”?”

““无能、无为、无顾”写进试卷与你我议势的口头“交头换和”不是一回亊。”辛克清说完,姜夔点了点头说:“我明白了。”

辛克清笑了笑又说:“你认为对的要说岀来,怎么说就是难说了,以理服人,以礼让人,正如你所说“求和而不和,不求和而要和”,这是原则所在,至于怎么去表述就是要费些周章的。”

“周章内有文章!”姜夔说完,两人又一笑声传出。

“喝酒啦!”牛氏端了酒菜上桌。

“先喝酒,下午我们边下棋边聊。有几年了,我们没对局,那时老是下一盘和棋。”辛克清边说边请姜夔上座去坐。

“和好!和是一种向往与一个境界。”姜夔说完,两人又是相视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