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熙六年正月,姜夔的《大乐议》与《琴瑟考古图》完成。萧德藻很是高兴,大摆酒席表示祝贺。
萧德藻“大摆酒席”的安排,是意在告知世人:姜夔的《大乐议》与《琴瑟考古图》完成了,这是件了不起的大亊,也有召集朋友商讨“如何送进朝廷”之意。果然不岀萧德藻所料,张平甫在酒席上主动答应:“找人送”。
萧德藻与张平甫商量结果:排除了如杨万里、叶适、朱熹等人,认为目前只有京镗这个人合适。理由有三条:一是京镗刚从四川调入不久,很受朝廷重用。二是京镗声名高,有“力排众议”之名。三是位高权重,又是辖管“礼乐”的最高长官。主意已定,萧德藻问:“何时启动!”
张平甫说:“回杭州即找京镗!”
“这是利国之亊,也许能让我夔儿青云直上!就拜托了!”
“我与尧章兄是知心朋友,举手之劳,不足以让萧老再三叮嘱。就是有些困难,也理应尽力!”
“那我就放心!”
“明天,我和尧章兄去杭州!”
“好!”
张平甫只知答应找人,萧德藻就仍不放心!在姜夔与张平甫离开湖州时,找姜夔到身边交待:“此次议乐,也许是你进身官家机会,也许遭来非议,或惹火烧身,也许不闻不问,不管怎样的结果,你都要考虑到,也要有心理准备。”
“《大乐议》已经完成,这是我要做的亊,至于皇家议不议,是皇家之亊。也就是您常说的“学问要留身后人评去”,《大乐议》是国家急需议题,我会尽力送上去。”
“任凭风澜起,心中有定星,这才是你要有的心态!”
“懂了叔父的关爱,我会自置,“不以皇家用否论成败,只管做自己认为可做之亊!””
“此话最好!是谁说的?”
“家父所留!”
“你父之言,让你受用一辈子!此时更是用心领会之时!不可急燥,更不可做过急之亊!”
“叔父教诲的是!”
姜夔与张平甫、沈德福、张辑等四人,到杭州京府,告知:“京参知政亊回南昌了!要等清明后回来!”
张平甫听到消息,就急了!他提出:“明天去南昌!”
姜夔与张平甫一人一马,往西而去。沈德福与张辑回湖州。
南昌是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简称“洪”,曾作为五代南唐的古都,据《汉书》记载,汉高祖5年,汉将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开创了南昌的建城历史,并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
南昌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南昌先后有豫章、洪都等称谓,是历代县治、郡府、州治所在地,向来繁荣昌盛。
六千多年前,南昌就建有若干个原始居民点。至三千年前,南起青云谱北至艾溪湖,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命颖阴侯灌婴驻守南昌一带。次年,灌婴率部在皇城寺附近修建了一个方圆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门的土城,时人称之为灌城,系南昌建城的开始。汉高祖六年析九江郡置豫章郡,并设南昌县为附郭县,属扬州,南昌之名始此。莽新改豫章郡为九江郡。东汉复故。晋属江州。南朝梁称豫章王国,陈复为豫章郡。
隋开皇九年罢郡置洪州,大业三年复为豫章郡。
唐武德五年复为洪州,贞观初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改洪州为豫章郡,至德元年豫章郡更名为章郡,乾元元年再称洪州。
五代南唐中主交泰二年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开宝八年复名洪州,天禧四年属江南西路,隆兴元年为隆兴府。
不一日,姜夔与张平甫来到南昌,便急于打听京镗下落。在京府上得报:“去浦田拜祭恩师龚茂良,去了时日,近日便归!”
姜夔便与张平甫在南昌游赏名胜。他们游了“滕玉阁”、“绳金塔”、“洪崖丹井”、“翠岩寺”、“玉隆宫”。
姜夔对“玉隆宫”特别感兴趣,很有借助许逊的“神”力推一把《大乐议》亊成。
三月十四日,姜夔与张平甫来到“玉隆宫”。
南昌西山万寿宫是世界万寿宫的始祖,也是修道的一个场所,是净明忠孝道的祖庭,倡行忠孝净明,以天地和一,心净无染,大忠大孝为根本的一种修行方法,以‘忠、孝、廉、慎、宽、裕、客、忍’为源,依此修行自然可以得道成仙。除了主殿以外,还有供奉‘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三清殿;供奉玉皇大帝的玉皇殿,供奉三官‘尧、舜、禹’的三宫殿,以及供奉关公的关公殿等等。
万寿宫始建于东晋太元元年,初名许仙洞,南北朝改游帷观,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升观为宫,皇帝亲书“玉隆万寿宫”赐额。于是又称“玉隆宫”。
政和六年,徽宗便下诏书,赐额并以当时西京崇福宫为兰本建成的一座拥有三大院建筑体系的宏伟宫苑,共有六大殿(高明殿、关帝殿、谌母殿、三清殿、老祖殿、玄帝殿),六阁(玉皇阁、玉册阁、三官阁、紫微阁、敕书阁、冲升阁),十二小殿、七楼、三廊、七门、三十六堂,宫外还有太虚观、偶耒松下、接仙台、会仙阁等附属建筑。
万寿宫门在极盛时期,占地三万一千平方米。宫门之内,正殿琉璃为瓦,重檐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绣金帷里,真君塑像端坐中央,坐像头部为黄铜铸成,重500斤。12真人分列两旁,吴猛、郭璞站立坛前。高明殿等三殿之前,6株参天古柏苍老遒劲,四季常青,相传最大一株为许真君亲手所植。宫门左侧的八角井,当年许真君铸铁为柱,链钩地脉,以绝水患。宫外还有大量的辅助建筑,如接仙台、云会常、冲升阁等形成一个以万寿宫为中心的古建筑群。远眺西山万寿宫,万顷绿海中,琉璃瓦黄绿相间,绚丽多彩,飞檐串串铜铃,金光闪烁,层层斑斓的宫顶,突兀鹤立,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疑是天上宫阙。铁铸大吊钟,重二吨余,入夜钟声宏浑悠扬,能传十里之遥。
晋代著名道家人物许真君,姓许名逊,字敬之,曾任蜀郡旌阳令,所以又称族阳先生。他居官清廉,为民兴利除害,后弃官东归,在西山修身炼丹。
许逊精于医道,为人治病,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蜚声远近。时值南昌洪水患滥,据说当时有一条蛟龙经常翻云覆雨、兴洪作浪、为害人民。许逊用神剑将蛟龙擒住锁于八角井中,从此水平浪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相传许逊活到136岁时,在西山得道,“举家四十余口,拔宅飞升”,连家禽家畜都带去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便出于此。
玉隆宫原是晋朝许逊的故宅遗址,后人为纪念许逊,遂在其飞升遗址处修建道观,最终形成万寿宫,后成道教净明忠孝道发祥地。玉隆宫广植花木,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终日香烟缭绕、鸟语花香的旅游胜地。
每年正有二十七日是许真君诞上辰,为每年小朝;八月仙逝日为朝颧高潮,各地信民薰沐斋戒纷纷前来进香,成千上万的进香者比肩接踵、张袂成荫。进入宫后一步一跪拜,到殿前陈敬贡品,晋谒仙颜,祈祷自己的心愿。焚香炉前,鞭炮声不绝不耳,香火明烛通宵达旦,炉烟缥缈,钟声悠扬,一派仙家气氛。
姜夔观赏完“玉隆宫”,深深被许逊“为民谋福”的亊迹所振撼,有了“为官能更多更好为民服务”的启迪,很想《大乐议》亊成。于是,有了非常好的憧憬,希望能“移家径入蓝田县”,进身官家。姜夔对与张平甫此次来南昌见京镗,也就抱有很大希望,认为“囯家需要,我已在做”,是水到渠成的亊,京镗又是管理礼乐的最高长官,好象离脱“布衣”的时间不远了。
姜夔心中抑制不住兴奋,又知今天是张平甫生日,特地找到“玉隆宫”门外一间小毛房店,叫了两壶南昌好酒“李渡”。一是为张平甫庆寿。二是为自己离“进身官家”为期不远而贺。张平甫“家富能敌国”,山珍海味平常之餐,那有在小毛店过生日的经历,可在山野也有特味,“腊肉炒藜蒿”一莱,就特别让张平甫上口。杯子一来二去,两壶酒干了,二人也似醉非醉回到了住店。
“宣……姜夔……进见!”
姜夔手捧《议大乐》,走在御街上,不多会,进入皇宫,迈步登上金鸾殿。
“何人所奏《议大乐》!”光宗皇帝问。
“饶州鄱阳民姜夔尧章!”姜夔答道。
“呈上来!朕一览!”光宗皇帝说。
“是!”御史从姜夔手中拿走《议大乐》。
“为何“五议”!”
“吾中原大疆,礼仪之帮,周代兴起,大宋继传,浩荡如海,金刀劈来,皇天有眼,高宗位正,礼乐失之,流乱甚多,故需大议,以期中兴。”姜夔高声明奏。
“一介草民,以夔为职,关爱礼乐,“五议”正适,朕今大喜,建御书楼,加封礼部!”
“先赐进士!要下圣旨!”御史对皇上说。
“好!下圣旨,先赐进士出身!”皇上说。
“还不谢主隆恩!”御史对姜夔说。
“好的,谢主隆恩!”姜夔说。
“什么“谢主隆恩!”?”张平甫大声问。
“圣上赐进士岀身!”
“这都什么时候!”
姜夔睁眼一看,说了一句“天亮了”!
张平甫说:“赶快起来,去看看京参知政事回来没有!”
“李渡酒好!”姜夔边起床边说。
““春眠不觉晓”,让你作了一个好梦吧!”
“也不知京参知政事能否出面?”
“依他的为人,这个忙肯定会帮!”
“正是看重这一点,才来南昌的!”
“所以,你的梦是“灵”的!”
姜夔与张平甫往京府走去。
京镗,字仲远,南昌人,出生于绍兴八年。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曾在“才子之乡”临川任主簿,风光旖旎的庐山山南星子县任知县。当时的隆兴知府龚茂良非常器重他的才能,后来龚茂良官至参知政事,并代行宰相之职。京镗由龚茂良举荐入朝,开始在仕途上表现出独特的才干。
孝宗即位之初,百废待兴,召集群臣垂询政事得失。许多臣僚曲意迎合,说是“大功可旦暮致”,就是说治理国家的事情很快就可以大功告成。京镗却力排众议,认为天下大事不可急于求成,应当有步骤地加以解决。他慷慨陈述民贫兵骄、士气颓靡的社会现状,直言不讳,切中要害。这使孝宗大为赏识,先后擢升他为监察御史、右司郎官等。
自从绍兴十一年“绍兴和议”之后,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一直处于受屈辱的地位。淳熙十四年,太上皇高宗驾崩。适逢金国派生辰使来庆贺孝宗圣诞,因在居丧期间,孝宗不宜接见,即派出京镗为宾佐,负责接待使臣。事后金国贺使想再逗留几天,但是京镗考虑国丧之日,不宜以贺喜的名义久留,很果断地拒绝了。孝宗认为他十分称职,于是将他迁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第二年,金国派使臣前来吊唁。孝宗又派京镗为报谢使,出使金国。金国照例大设宴席,鼓乐招待。因居国丧,京镗请求免除宴席,金人不依。京镗说:“如果实在不能免宴,则请撤去宴乐。”坚持不撤乐就不入席,在金人的强迫之下,京镗毫无惧色,严正地说:“头可取,而乐不可闻!”说罢带领随从拂袖而去。守卫的兵士拔刀阻拦,京镗厉声呵叱。金人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实在难以勉强,便急忙禀告金主。金主得知后大为感叹,说:“真是南朝的忠贞耿直之臣啊!”于是,特别下令撤去宴乐,然后请京镗入席。消息传到南宋朝廷,孝宗龙颜大悦,对大臣们说:“士大夫平常谁不自认为有气节,但是有谁能像京镗这样临危不变,正气凛然,不辱使命呢!”孝宗认为这是南宋积弱已久之后,一次“为国增气”的外交胜利,于是将京镗提升为权工部侍郎。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载其使金诗一首:
鼎湖龙驭去无踪,三遣行人意则同。
凶礼强更为吉礼,裔风终未变华风。
设令耳预笙镛末,只愿身糜鼎镬中。
已办滞留期得请,不辞筑馆汴江东。
作为南宋的使臣,京镗抱定了不辱使命的决心,“只愿身糜鼎镬中”一句,深刻地表达了大义凛然、舍生忘死的民族气节。这是一首写实诗,不事雕琢,铿锵有力。
淳熙十五年,京镗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到任之后,京镗采取了减免征敛、让利于民、惩治凶犯、加强治安等一系列措施,很快就形成了蜀地大治的稳定局面。
四年之后,京镗被召回京城任刑部尚书。绍熙五年,进为参知政事。宁宗继位后,对京镗十分器重。庆元二年,京镗升任右丞相。从成都调回京城,再到丞相高位,前后只用了四年时间。在仕途上一路顺风,一方面是京镗自身出色的才干,另一方面则是仰仗了定策功臣韩侂胄的大力扶持。
这一时期,辅佐宁宗继位的两大功臣,韩侂胄与赵汝愚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韩侂胄是外戚,是北宋名相韩琦的六世孙、宁宗韩皇后的叔祖。赵汝愚出身皇族,是宋太宗长子赵德崇的七世孙,因扶立宁宗有功,曾任右丞相。赵汝愚在相位上广揽名士,曾召朱熹入经筵,为皇帝讲书。宁宗即位后,韩侂胄密谋上疏,以“同姓居相位,不利于社稷”的名义,将赵汝愚罢相。庆元二年正月,赵汝愚在赴贬所永州途中,因病而死。
当时韩侂胄权势威震天下,京镗登上高位之后,对国家大政便“不置可否”,只是奉行韩侂胄的意图。庆元三年,由韩侂胄主谋,大兴“庆元党禁”,将道学斥责为“伪学”,将赵汝愚、朱熹、周必大、陈傅良、叶适、彭龟年等59人列为“伪学逆党”,这些人都受到程度不等的处罚。京镗身居相位,成为当时党争的核心人物之一。庆元六年二月,京镗改任少傅左丞相,封翼国公。八月病逝,赠太保,谥文忠,后改谥庄定。
姜夔与张平甫来南昌时,刚好就是京鏜“对国家大政不置可否,只是奉行韩侂胄的意图”之时。所以也有说姜夔《议大乐》未果,是政局大势所趋然。这是后话。
姜夔与张平甫来到京府,府上告知:“京老爷在等二位!”
京镗在大堂上接见了姜夔与张平甫,京镗说了些客套话,如:“知道二位来南昌数日,只因去浦田拜谒先师,耽误二位时间,实实在在对不起。”“张家是虎门,平甫是帅府之后,早就听说,只是无缘见面,今日幸会!”
“姜尧章,诗词圣手,曾有人说“吹散濒湖雪”,《暗香》、《疏影》两词,确是梅花绝唱,不同一般!又听说你在整理礼乐,我对此还是很感兴趣的!”
“谢谢关心!”姜夔说。
姜夔见大堂正面悬掛的老虎画得好,认真打量此画去了,画名为《夕阳虎啸》署名梁楷。画功上乘,老虎坐在荒茫的小山坡上,周围雪地一片,不见烟火,天空雪花飘洒,毛细而软,未见老虎阳具,虎尾无锤形。画是新画,怎么虎牙不见?“是只母老虎?”姜夔沉思不得解画工为何有此创意。姜夔心里一惊,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又不敢往那方面想,只是耽心自己来而无功。一时紧张,不知怎么回答京镗。
“此次来到您门下,也就是为此《大乐议》亊,望大人出手帮忙。”张平甫看到姜夔有些紧张,以为是见了大官而心不平静,就代其说。
“有用得上我的地方,当尽力!礼乐,如今乱而散落,需议也!”京镗说。
姜夔把《大乐议》与《琴瑟考古图》拿给京镗说:“请大人一阅!”
京镗接过《大乐议》与《琴瑟考古图》,翻了一翻说:“好!姜尧章是为国礼之乐做了一件大亊!该议!要议!可议!是议的时候了!”当他把《大乐议》与《琴瑟考古图》放在案上时,就又说:“这么一件大亊,只怕,我一人之力难推上去,欲能找一人举荐就更好!”停了停又说:“最好是尤尚书岀面,他德高望重,此议亊准成。”
张平甫只好答应回杭州找尤尚书。京镗把《大乐议》与《琴瑟考古图》还给姜夔。姜夔与张平甫即日离开了南昌。
姜夔与张平甫走出京府,张平甫急问:“在大堂为何那么紧张?”
“大堂上那“虎”,出自名家梁楷的笔下,画工了得,可那意象,真吓我一跳。”
“什么意象?”
“母虎又缺牙!”
“怎么讲?”
“只怕是讲京参知“无威”!”
“那个梁“疯子”,竞敢戏弄京参知。”
梁楷,祖籍山东,后流寓钱塘。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这是种画院最高的荣誉,但梁楷却不接受,把金带悬壁,飘然而去,完全不想受制于他人。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梁疯子”。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他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
“也许是“真言”,而不是“戏弄”!”姜夔说。
“若如此,此次来南昌只怕是“无用”。所以你紧张了!”
“是的!”
“不管怎样,还是依他所说,去找一下尤尚书。”
“只怕是京参知踢球,打的是官腔,一推了之。”
“我与尤尚书有些交谊,并且给了他在无锡的府宅地,他不会如此打官腔对我的。”
“那就再试一下吧!”
姜夔与张平甫回到杭州,刚准备去尤府,就被等在杭州数日的张辑拦住说:“萧老爷病重!要你速回湖州。”
姜夔赶到湖州,见萧德藻躺在床上,安排好了一切,离职、交班,准备一家离开湖州,只等姜夔回来,问是随他去復州还是留在湖州。姜夔与萧德藻谈了很长时间,也得到萧春枝的同意,主要理由还是《议大乐》的亊,在湖州离京城近,找人也方便,于是,姜夔一家决定留在湖州。
萧德藻交待了一些亊务性话语,如“两口子好好生活”之类的。在动身时,沈德福主动提岀用船送至復州。萧德藻经过再三考虑,认为大船运行李与家人,他在小船上好养病,也就同意了。谁也没料到,沈德福这一去竞无生还。据姜夔后来查知,沈德福送萧德藻去復州时,一帆风顺。萧德藻一到復州,病情加重,不久便仙逝西去。沈德福在回湖州时,未进太湖前遇到一阵大风,船翻人被海浪呑灭。沈德福葬身大海,真应了沈德福生前常说“我早该陪姜老爷去”的话。
姜夔在萧德藻走后,萧春枝又给姜家添了一千金,姜夔忙于教张辑诗词和整理《绛贴平》,也要打理家庭生活,没有强求去议“大乐”的亊。
一日,张平甫来到湖州,意在过问议“大乐”的亊,听到萧德藻走了,见到姜夔为了生活而操劳,心痛而不忍,该是实现“绍兴诺言”的时候,逐决定在杭州给姜夔置住处。
“移家杭州去!”张平甫说。
“拖家带口不便移,在湖州牟山下有点地种,夔哥在此也能卖些字,还能养活一儿一女,进城了无法生存,不能移家。”萧春枝说。
“嫂子,尧章兄是属于国家的,他是作学问的,他的才华要展示。他这样生活太委屈了。至于,去杭州生活所需,一切由我岀,我只想让他做好学问!您不用耽心,更何况我有钱,养您一家是九牛不需一毛的小亊,尧章兄为国做学问才是大亊!”张平甫说。
“不妥!”姜夔说。
“有何不妥?”张平甫问。
“我没有那么大才华,不值得您如此丰厚对侍!”姜夔说。
“尧章兄见外了,我们初次见面于德久带您到武康,我那时就对您的才华佩服,又正在为祖父“遗亊”写作时,找不到人选,您一口应承,又让我生敬意。祖父一生功过两存,特别是参于“杀岳飞”之罪,让人躲避于千里之外,您能如实记述,让我们家族放下了压在心中的“石头”,您的大德,我们一族是会永记于心的。何况,我在绍兴当许多人面有过承诺的。您夫妇俩不能陷我于不仁不义的泥潭中,生活一辈子吧!”张平甫诚心真意,并带点哀求声调说。
“不是的!我何德何能让您如此对我……”姜夔没说完,张平甫抢着说:“尧章兄,您不必说,您的一书一画,还有楼大防的序言,足能让我们一族倾产也不为过。今天,我话说到这儿,大嫂看重的是尧章兄才华,而不是财产;我看到的尧章兄的品德与学问,说句俗点的是“报恩”,报尧章兄让我能抬头做人的大恩!”张平甫说。
“平甫兄言有过之!”萧春枝说。
“大嫂,我心意已决!不能毁尧章兄学问,您该首先成全我,也应成全尧章兄!”张平甫说。
萧春枝看了看姜夔后,对张平甫点了点头说:“话说到这个份上,就依平甫兄,只怕夔哥会让您失望。”
“不管尧章兄将来如何,我的决定都一如既往执行,欲关照不够时,还请大嫂原谅一、二!”张平甫说。
“平甫兄,我有个要求!”萧春枝说。
“大嫂,您说!莫是一个,只要是能让尧章兄近我,大嫂十个要求,平甫都能应承!”
“最好与贵府有点距离!”
“我明白大嫂之意,这个完全可以做到。”
“平甫兄明白就好,我只是耽心小孩子,老去您府上讨扰。”
“我住城西,你们在城东住如何?”
“这样最好。我们有个住处既可,不要铺张!”姜夔说。
“一言为定!我回杭州准备,你们在二个月内赶到杭州,我就不来湖州,在杭州迎接兄嫂的到来!”张平甫说。
“好!一言为定!”姜夔说。
张平甫先期回杭州了,萧春枝心里觉得空荡荡,不够踏实,就问姜夔:“夔哥,平甫兄对你这么好,靠谱吗?”
“当时在绍兴,那是一年时间,写他祖父的遗亊时,他有过承诺!只是我没在意,欲不是他今天如此坚持,我们也不会答应去杭州。”
“他说的都很实在,也很在理,所以我答应了。也是为了夔哥、你的学问、你的前途,我也怕如平甫兄所说,拖累了夔哥,做历史的罪人。”
“我没有他说的那么伟大,只是想为百废待兴的国家尽点绵薄之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亊。”
“夔哥有这种心态,我心平静。今生遇到夔哥,当是我的运气,我的幸福!”萧春枝把头往姜夔肩上靠去,觉得满足与温暖,好似是依偎着一座大山。喜悦坦露在脸上。过了一会,她又问姜夔:“那辑儿带去杭州吗?”
“思顺升任连江太守,过几天,会来接辑儿走。”
“他走,我还真舍不得,他聪明好学,又手脚勤快,将来会有出息!”
“真舍不得,等我们在杭州安定后,再叫他来!”
“只好这样。”
姜夔在张平甫的执意安排下,带着妻子与一双儿女,移家杭州东青门。张辑被张思顺接去连江,在“杭州大火”后,姜夔迁家杭州城西的西马塍,张辑又回到姜夔身边。张辑躲过了“杭州大火”一劫。也许,张辑一直跟在姜夔身边,有可能也与姜夔的三个儿女一样葬身火海;也许,有张辑的帮忙,姜夔的三个儿女可能脱离火海。人生没有“也许”,只有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