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一下”带来的绝对评价

硬与软激活冷酷与温暖

所罗门的印象形成模型引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身体上的温暖与隐喻层面的温暖存在联系吗?具体对成年人而言,只靠温暖的皮肤触觉体验,就能激活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温暖感受,进而影响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评价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劳伦斯·威廉姆斯(Lawrence Williams)、耶鲁大学的约翰·巴奇(John Bargh)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实验人员请一名雇员把被试们带到心理学大楼的会客厅里。这位雇员并不知道研究的意图,这一点很关键。她手里拿着一些东西,包括一杯咖啡、一个笔记夹板以及两本教科书。众人搭乘电梯到四楼的实验室,该雇员随意地请每一位被试帮自己端着咖啡杯,以便自己把被试的信息填进笔记夹板上的表格里。接着,这位雇员又拿回咖啡杯,并把被试带到实验室去。有时候,杯子里装着热咖啡,有时候,则装着冰咖啡。被试一进入实验室,就要立刻填写一份性格评估文件,文件与所罗门1943年最初研究中所用的问卷一样,只不过没有使用温暖/冷酷这样的形容词,而是使用了诸如聪明、机智、勤勉、意志坚决、讲求实际且谨慎这样的形容词。被试还需按照如前所述的反义词方法评价这位虚构人物的性格,如他是有人情味的还是无情的,是虚伪的还是诚实的,等等。研究人员发现,在端过热咖啡的被试眼中,目标人物的性格明显要更温暖。由此可见,手部皮肤获得的短暂温暖体验,的确能促使人际关系中也产生同样温暖的感觉。

偶然的触觉体验对评价陌生人士造成的影响,仅限于温暖吗?是因为人们一般对温暖有着不同寻常的强烈情绪联想吗?还是说,它适用于更广泛的触觉感知?我们对不相关的人和环境的印象,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其他皮肤感官体验的影响吗?以英语中丰富的触觉隐喻,如“很有分量的事情”“局势的严重性”“强硬的谈判者”为出发点,约翰·巴奇、约书亚·阿克曼(Joshua Ackerman)与克里斯托弗·诺塞拉(Christopher Nocera)一起,着手检验了这一更宽泛的假说。首先,他们请路人通过简历来评估一位求职者。简历会被分别夹在或轻(340克)或重(2041克)的笔记夹板上,后者是一台常见的中型笔记本电脑的重量。拿到沉重笔记夹板的被试,其对求职者的评价,整体上明显会更好,他们会认为此求职者对所应聘的岗位更感兴趣。沉重笔记夹板带来的触觉体验,令被试在潜意识中认为此求职者有着更出色的绩效、更充沛的干劲。不过,沉重的笔记夹板并不会影响整体的潜在印象,例如,被试并不认为求职者跟同事更容易或者更难相处。相反,沉重的笔记夹板只跟“分量”这方面的特质挂钩。

受“今天是棘手的一天”原文为“I had a rough day”,“rough”可译为“粗糙”“棘手”等。的说法影响,巴奇的研究小组接下来开始探索质感。在这一次的研究中,他们先请路人完成简单的拼图。一组被试拿到的拼图块表面覆有砂纸,另一组被试拿到的则是内容相同但表面光滑的拼图。接着,所有被试都要读一段描述社交互动的话,而这段话故意对人际互动所发生的社会环境描述得很模糊。实验人员要求被试评价该段落中社交互动的质量。摸到粗糙纹理的被试认为这一社交互动明显更具对抗性(与友好相对)和竞争性(与合作相对),其更像是争辩而非讨论。可见,粗糙纹理带来的身体体验,改变了人们对社交互动的评价,使它更符合“棘手”这一隐喻。

最后,研究人员又针对硬和软这两项触觉感受做了类似的研究。此处,心理学家把触觉体验伪装进了魔术表演当中。他们请路人观看魔术,猜测其手法。作为表演的一部分,被试要检查魔术中所用的一种物品,表面上是为了确认该物品未经调换。有些被试摸到的是一块软软的地毯样片,有些摸到的则是一块硬木头。接着,实验人员推迟了魔术表演,转而请被试阅读与前述粗糙/光滑实验里相同的段落,即故意写得很模糊的社交互动对话,只不过这一次实验人员说,这一互动发生在员工和老板之间。他们请被试对员工做出评价,结果,摸到硬木头的被试有更高比例认为员工更严格、更刻板,而这些正跟“硬”所带来的性格隐喻,如不服输、不情绪化相一致。遗憾的是,被试们始终都没能看到魔术表演。

偶然的触摸体验会影响我们对人和社交互动的印象,这一事实恐怕绝不仅仅只会让人有点不安。1983年,我在伯克利地中海咖啡馆碰到过一位聪明漂亮的姑娘,当时,我跑去跟她搭讪,要是她手里握着的是一杯热咖啡,而不是冰镇苏打水的话,结果会变成什么样?还有那个怪异的系主任,他面试我时强迫性地用手使劲捏一个空心橡胶球。如果他当时玩弄的是一把裁纸刀,他会认为我更犀利,还是更强硬、更执着呢?

从身体接触预测比赛输赢

虽然巴奇设计的偶然触碰实验十分精妙,发现的结果也有趣、有用,但其中也确实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最重要的是,这些实验并未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形成印象的真实情形。以调查为基础的实验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明确阐明潜意识里形成的印象,而被试的反应又必须与实验人员预先设定的测量尺度相吻合。这是一种不自然的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虽然会不断形成关于人和事的想法,但我们不会同时根据“有人情味/无情”“讨论/争辩”等框架来评估其心理。这就是为什么有必要研究触摸在日常环境里所起的作用。

考虑到美国国家篮球协会(NBA)有着复杂的社会环境、清晰的球队及个人成绩统计,还有队员比赛时大量的拍屁股、击掌和撞胸行为,因此我们认为,这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现场触觉/社交实验室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该研究小组的组员分别是迈克尔·克劳斯(Michael Kraus)、凯西·黄(Cassy Huang)和达切尔·科尔特纳(Dacher Keltner)。他们认为,既然人际触碰能促进信任与合作,而信任与合作又对篮球队的成功极为重要,那么赛季之初球员之间触摸的增多,照理说是可以预测出队员们在随后比赛中的合作和成绩情况的。

为了验证这一点,克劳斯和同事们首先浏览了2008—2009年赛季初期,即赛季前两个月所有30支NBA球队共294名球员的比赛录像。他们记录了一个球员成功投篮后,队友们如撞击拳头、跳起来撞击肩膀、高举双手击掌等庆祝性触摸出现的次数、类型和持续时间。研究人员还使用一种合作行为指数对同一批比赛做了评分,其中包括队友之间的交谈、传球、过人场面,即队友互相依赖的行为,有时候球员们甚至愿意为此牺牲自己的个人成绩。为衡量个人和球队在整个赛季里的成绩,他们又分析了NBA在官方网站上公布的统计数据。在对数据做了处理和恰当的统计测试之后,研究人员得出了明确的结论:对球员个人和整个球队而言,赛季初期比赛中的庆祝性触摸,跟整个赛季中的表现之间存在关联(见图1-2)。

图1-2 篮球赛中触摸时长与输赢情况对比

注:人际触摸的多少,可预测NBA赛场上的成绩。上图的条形图显示了赛季之初的一场比赛里,两支球队在庆祝性触摸上的总时长,以及两支球队在随后5场比赛里的输赢情况。

资料来源:M. W. Kraus, C. Huang, and D. Keltner, “Tactile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and performance: an ethological study of the NBA,”Emotion 10 (2010): 745-49.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不过,这种关联是否太微不足道了呢?例如,最优秀的球员和球队就是容易更频繁地得分,因此他们有更多进行庆祝性触摸的机会。如果是这样的话,触摸与成绩关联的阐释就不一样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克劳斯和同事们又应用统计校正调整了得分总数,结论是:球员之间的触摸仍然与球队以及球员个人成绩之间存在强相关。但如果在赛季之初,根据教练和体育节目评论员的调查而被人预测成绩好的球队,是否会在心态上更乐观呢?这一因素是否也同样会带来更多的庆祝性触摸以及更优秀的成绩呢?研究人员再次根据赛季初期的预测,以及球员在球队的地位(以薪资作为衡量标准)做了统计校正,他们发现,赛季初期庆祝性触摸对成绩的预测效果仍然成立。

最后,研究人员又分析了合作分数,发现合作基本上解释了触摸与成绩提高之间的关系。尽管这类研究无法证明两者的因果关系,但强烈的相关性表明,至少就职业篮球的背景而言,短暂的庆祝性触摸能建立合作关系,进而提高个人与团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