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郑成功

一点惊雷已经让似乎平静的大地再度开始酝酿着暴风雨,平静中蛰伏的人们也在等待着自己的时机。

金门岛上,郑成功面容严肃,再三地询问下属:“消息属实吗?”

下属道:“从多个消息来源都已经确认了,攻破琼州府的正是太子殿下。现在南方各省都在传言,二百余年前郑和遗部在海外之地澳洲立国,今闻大明国殇,重归大明,奉太子殿下为主。得澳洲人之助,太子和晋王于缅甸败吴三桂,晋王又攻破昆明,亲手将大汉奸吴三桂勒死在篦子坡。太子则携陛下远航澳洲,陛下在澳洲设熙天府为陪都,太子监国则领澳洲精兵远航回中国,一战定琼州。现在天下人心思变,义士们都在翘首以盼大明复归。”

另一下属则拿出一张信笺交给郑成功,说道:“这便是太子殿下书就的檄文《告天下书》,此时已经轰传多省。”

郑成功郑重接过那信笺,一字一句地看下去,却惊奇地发现,这所谓的檄文,并不是辞藻华丽、骈四俪六,反倒是半文半白,寻常老百姓也能看懂。

“……满清鞑子窃据神州国器,由南至北不知已造成了多少人间惨剧,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江阴乃至四川,清军的暴行犹未停止!去我峨冠博带,易作金钱鼠尾,毁我民族,断我脊梁,汉家男儿如何能屈服?今日降清,难道是有气节和风骨的君子们想要给蛮夷做奴才吗?天下四海,唯有中华屹立不倒,今日矫外夷做中华,事以君臣,实为图私利而忘大道,至万民于不顾。今日朱家小儿慈煊,不能忘祖宗教训,不能忘中华风骨,为正天下心,为图百姓利,使中华傲立于天下,兴威德广四海,起兵于澳洲,愿杀尽鞑虏,救世、救国、救民、救天下!”

这篇檄文前后有八百余言,郑成功看得不由胸腔中热血激荡,猛地一拍,喝道:“好一个救世、救国、救民、救天下,这位太子殿下,端的是惊人气魄。”

在不久之前,他安插在巴达维亚的探子林秀带了一艘大船回到了厦门,说这艘大船是太子送给他郑成功的礼物。郑成功一眼就认出了这艘船是荷兰人建造的大船。郑成功带领郑家,虽然兵广船多,但是郑成功深切地认识到,他们的船体量小,在技术上相比欧洲人还差不少。

之前他与荷兰人在台湾海峡鏖战,虽然他的舰队船只多,有三百多艘,荷兰人仅有12艘舰船,但是最终他也只击沉了荷兰人一艘船,己方却损失也不小。他的舰队里,大船少火炮也少。

待得知太子殿下的舰队比荷兰人的舰队还要厉害,甚至连荷兰人在亚洲的老巢巴达维亚都攻打下来了,郑成功更是动容。

抗清之事原本已经让他意志消沉,尤其他的父亲郑芝龙在去年冬天也被满清处死,让他大为悲痛。可李定国占据缅甸云南,太子外有澳洲之助,现在甚至还夺取了琼州,进一步威胁华南,让郑成功大为振奋。

更让郑成功觉得充满神秘的是,在太子写给他的亲笔信中,太子还非常细致地关怀了他,说他延平王是大明柱石,一定要保重身体,严加防范自己的安全,尤其是饮食的健康,特别是防备别人下毒。

虽然郑成功摸不到头脑,但是对于这位太子还是很有好感的。他自然不知道,白明修当年看野史,郑成功的儿子郑经跟乳母偷情,甚至还背着郑成功要纳乳母为妾,重视人伦的郑成功要处死郑经,但是郑成功的心腹没下手,后来郑成功得病,前几天还没事,然后突然就病情加重而死,外界怀疑是有人给他投毒了。

白明修那个时候就猜测,如果真的是有人下毒,那一定就是郑经了。担心继承不到权力的郑经,命人给郑成功偷偷下毒,最终害死了郑成功。

不过此时郑成功尚未发现他儿子郑经的逆举,一门心思放在反清复明的大计上。

一日后,从琼州来的船也抵达了金门,再次为郑成功带来了太子殿下的亲笔信。

郑成功阅信之后,更是振奋。

他对自己的胞弟郑世袭道:“太子殿下带领澳洲精兵,有大炮数百,要在海上攻取广州,邀我郑家发兵会师。太子殿下还希望与我见一面,共商大事。”

郑世袭却更多是迟疑:“兄长,这近日来到处都在传太子殿下的消息,传得神乎其神。他夺了琼州并算不上什么,可广州可是尚可喜的老窝。”

郑成功道:“晋王在云南,清廷畏恐,调了大兵前往,尚可喜也领兵去了,现在广州正是防守空虚之际。”

郑世袭又道:“这位太子行事非常人,兄长不可不防啊。毕竟兄长也算是割据一方,如太子殿下对您猜忌,只怕……”

郑成功却脸色严肃地一摆手:“休要多言,吾为国奔走,为明室效力,太子殿下的檄文中说得好,这天下亡了,就要怪太多的聪明人为自己打算,图私利而无公义,我郑森生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魂,太子殿下待我以诚,安能不报以忠义?”

郑世袭见无法说服自己的哥哥,也只能叹了一口气,认同了郑成功的讲法。

郑成功立即调集了一百艘战舰,兵员一万余人,从福建沿海出发,向南航行去琼州,与白明修的大明复国军会师。

当年郑成功与张煌言也曾在江南兴兵二十万,攻破南京,动摇清军,可是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因素失败了,站在船头郑成功不由深思。

“这也许是大明最后的一次机会了,不知道这位太子殿下会不会让人失望呢?”郑成功思考道。

巨舟船头劈开波浪,在大海上郑成功已经闯荡了好多年。进入陆地是他从来不熟悉也不擅长的事情,但是为了这个国家,他不得不一次次地做出这样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