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美国与其亚太地区盟国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并提供一个不同的研究视角,需要付出异乎寻常的努力才可以做的到。高婉妮的《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威研究》一书从权威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冷战期间与冷战之后美国与亚太地区的主导与跟从关系,为我们理解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研究视角,对于丰富相关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其创新性,而创新不是绞尽脑汁地杜撰新概念和新理论,而是首先要踏踏实实进行原创性研究,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达到理论的升华。婉妮的《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威研究》一书选题灵感来自其翻译的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大卫·莱克的《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但她并未完全局限于莱克所提出的“等级制度”的概念,而是抓住了其中的关键概念“权威”,从“关系型权威”的视角研究了美国与其亚太主要盟国的权威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维度,通过对它们的可操作化指标,衡量美国与其亚太盟国的权威关系程度。围绕衡量指标,运用统计描述的方法,婉妮在其书中得出了可以令人信服的结论:美国在亚太地区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威。书中还进一步提出了权威关系的内在机制,指出结构压力和利益内化度是影响国家之间建立权威关系的主要因素,结构压力影响着权威建立的倾向(可能性),而利益内化度决定着权威程度的高低,并进而将国家之间的权威关系划分为强制型、依附型、合作型、协调型、竞争型等不同形态。难能可贵的是,婉妮在书中的理论描述并不是凭空推论,而是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收集、梳理分析和案例研究基础之上。这样的学术研究,在我看来,算得上是原创性的创新研究。

学术研究的选题总是会多多少少受到研究者们对现实关怀的影响。婉妮《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威研究》一书,无论是提及“美国还能不能管住日本”的文章,还是就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的发问,都显示出她对现实问题的强烈观照,不过,她书中最为关心的更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是,随着国家实力的日益增长,中国如何赢得与维持亚太地区国家的长期支持,不断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书中对这一现实问题的论述虽然着墨不多,但还是十分明确清楚地予以了表达,并将此作为作者下一步进行研究的选题和方向。从权威关系的视角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是值得肯定的。今后研究所取得研究成果,将有益于破解中国处理周边外交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如何赢得它们的长期信任与支持?如何克服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在经济上依靠中国”的窘境?权威关系视角的研究有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甚至提出一些可行的外交思想与路径。不过,我想指出的是,从权威关系视角研究国家间关系,是基于国际关系现实对既有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相关理论以及其他理论研究的补充和丰富,绝无意也不会否定国际政治的主权平等原则。

书中一些具体的论述和观点,读者披览阅读过程中自有判断评论,无须我在此絮说。当然,本书也不免瑕疵之处,恕不赘述。好在我不是写书评,而只是遵嘱写一序文。

借此序文之机,我也想表达一下与婉妮师生交往的一点体会。高婉妮是我指导毕业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之一。指导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和写作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与学生进行合作研究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与她和其他同学交流中,我同样受益匪浅。他们的学术热情和创新精神,未尝不是对我的一种鞭策。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婉妮和她的同学们自发创办了系刊《新视界》并举办各种读书会,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激发了国际关系专业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带动了一大批师弟师妹学习国际关系专业。在毕业离校多年后,她还仍然关心《新视界》的工作和发展,成为师弟师妹的知心姐姐。

更难能可贵的是,婉妮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学术热情和学术追求。今天婉妮《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威研究》一书即将付梓,就是她这份学术热情和学术追求的体现。本书是婉妮在对其博士论文进行了长达四年多的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果说她的博士论文只是说明她很好地完成了博士研究生的学习,那么,作为学术研究,博士论文中难免还有众多不完善之处,资料也有所欠缺。然而,毕业后四年多的时间里,在承担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婉妮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学术热情,凭着对学术研究的一片真情和执着追求,认认真真地修改论文,补充了大量文献材料,最终呈现给读者一本研究扎实、资料丰富、论述严谨的学术著作。

今天翻阅婉妮《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威研究》一书的终稿,我对她的研究成果感到十分满意,也非常欣慰。作为老师,看到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学术成就,是一件颇为幸福的事情。当然,在电脑屏幕前欣赏婉妮呈现给学术同行的专著的同时,我也对她的未来学术研究有了更多更高的期待。

韩召颖

2017年12月16日于南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