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电视启蒙话语初建

话语分析不是要特别说明什么样的句子是可能的或是“符合语法规则的”,而是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具体说明变化着的“话语结构”,并说明规则系统——它们使得某些陈述,而不是其他陈述有可能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机构情景下出现。

——福柯,1972

一个新生组织往往以名称来阐释自己的价值理念。《东方时空》在诞生之前,从业者们曾经为它设计了一个别致的名字——“新太阳60分”(也简称“新太阳”)。而且子栏目的名称也是配套而来:《太阳之子》《新太阳家庭热线》《太阳扫描》《新太阳金曲榜》。2013年在《东方时空》成立二十周年的访谈文章中,杨伟光这样回忆当时为新栏目征集名称的情况:“他们开始定的是《新太阳》,意思就是每天早晨起来都是新的一天,他们策划的用意是这个。”张洁、梁碧波编著《点燃理想的日子:我与〈东方时空〉二十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第4页。但是这个名称后来因为领导的某种考虑而被废弃了,孙克文在文章中回忆道:“记得是临近开播的前几天,忽然接到上级领导的指示,说为了不使人们对“新太阳60分”产生不必要的联想,要求重新起个名字。我们曾经设想过种种修改的可能,但就是没有过多地考虑过修改这个让我们闻之就忍不住热血沸腾的栏目名字。这一切来的是这样突然!”梁建增、孙克文主编《东方时空的日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9页。

有意思的是,回顾美国新闻史我们发现,也有类似的媒体名称命名倾向。根据迈克尔·舒德森考察,1820年左右,还有将近半数的报纸用功能来命名,比如××广告日报、××广告及晨间纪事报、× ×商业广告日报等。“但是1830年以后,很少有报纸用这些名字了,许多报纸选用了带行动和可操作性的名字来取而代之,比如‘时评’‘先锋’‘论坛’等,此外一些报纸会选用‘明星’‘太阳’等照耀世界的物体为名。”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13页。舒德森由此判断:“1830年以后的报纸更加主动,更自觉地表达了编辑的个性和信念。”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13页。同理,当从业者为即将诞生的栏目取名为“新太阳60分”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名称中蕴含的希望和理想。与《新闻联播》《新闻三十分》《午间新闻》这类栏目名称相比较,其体现的从业者的个性和主动性都更为明显。同时“新”这个形容词,是中国文化领域经常使用的词语,比如“新时期”“新启蒙”。我们能够体会出这个词本身意味着对未来的展望,也意味着与旧事物的决裂。“新太阳60分”,不言而喻,是与旧的新闻报道模式的决裂,透露着一种反思的意味和破旧立新的冲动。这一名称遭遇拒绝在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因为中央电视台的领导规划早间节目的初衷并没有包含这层破旧立新的寓意,自然要避免不必要的可能会引起歧义理解的命名。最终结果是采纳了“东方时空”这样一个中性的,表面上似乎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名称。相应的子栏目名称也依次更名为:《东方之子》《生活空间》《焦点时刻》《东方时空金曲榜》。

“新”是从业者始终念念不忘的,虽然在栏目名称上没有体现他们破旧立新的愿望,但是很快他们找到了另一个创新的抓手,那就是节目形态。可以说1990年代的电视启蒙话语就是将电视节目形态创新作为载体和推进手段的。具体而言,是依托于对《东方时空》几个子栏目的形式和内容的重新定位。

《东方时空》的子栏目该如何设置?孙玉胜谈到最初的考虑:“这个节目应该是过去电视台没有过的。中央电视台没有一个天天播出的人物栏目;这么大的国家、11亿人口没有一个对社会问题进行关注的节目;当时是1992年底,MTV刚从国外传到国内;考虑到早上节目的特点,要有服务性节目。就这四块基本上构成了现在的《东方时空》的结构和样式。”孙玉胜:《按电视规律办栏目》,《视听界》1995年第5期。由此四个板块确定为:人物节目《东方之子》(8分钟)、服务节目《生活空间》(8分钟)、音乐节目《东方时空金曲榜》(8分钟)《东方时空金曲榜》栏目于1996年取消,本书不作详述。制片人王坚平成为1996年成立的《新闻调查》栏目的创业者之一。、社会新闻《焦点时刻》(9分钟)《东方时空》栏目开播公告。。最早的四位制片人分别是时间、梁晓涛《生活空间》栏目第一任制片人为梁晓涛,1993年6月梁晓涛调任少儿部副主任之后由卢望平代理栏目负责人,不久第三任制片人陈虻上任。、王坚平和张海潮。

形态上纷繁复杂,但是归根结底都回到了当时达成的一个共识:纪实主义表现出电视本体意识的自觉刘春:《纪实主义:电视纪录片的现代潮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3年第6期。,因而纪实成了《东方时空》几个子栏目共同的圭臬。不同的是三个栏目从各自节目形态的角度实现不同的功能:《东方之子》的制片人时间用谈话纪实的手法进行人物报道,《生活空间》制片人陈虻用观察纪实的手法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焦点时刻》制片人张海潮用报道纪实的手法关注焦点事件。用孙玉胜的话来说,“其实是一群年轻人成就了《东方时空》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参见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观察纪实、谈话纪实、报道纪实三种不同的话语策略是电视人为实现其表现真实理念找到的不同途径,并且这三种话语策略分别集中代表着人文关怀、价值多元和社会批判三种启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