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

(一)资本的增长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国历年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绝大多数学者的估算采用了Goldsmith(1951)提出的永续盘存法(PIM)。本章也采用这一常用方法对1978~2016年我国资本存量进行估计。

PIM法计算资本存量的基本公式为:

式中Kt为t年资本存量,It为t年新增资本量,ρt为折旧率。

按照PIM法估计历年资本存量需要确定的变量是初始年资本存量(K0)、年度投资额(It)和折旧率(ρt)。现有研究文献对这三个变量(以及投资价格指数)的选取不尽相同,因而估算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邹至庄(2012, 2005),张军和章元(2003),何枫等(2003),德怀特·帕金斯(2005),王小鲁等(2009)等。这些文献基本上都采用PIM法估计资本存量,只是统计指标的选取和处理有所不同。邹至庄(2012, 2005)采用早期统计中的积累数据来估算资本增量,因而避免了折旧率的选取。尽管这些估计由于基础数据指标的选用和折旧率的不同,估算结果存在差异,但资本存量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图3-2)。

图3-2 中国资本存量不同估计结果(增长指数)的比较

资料来源:相关文献和本章估计结果。

德怀特·帕金斯(2005)的研究表明,初始资本存量和折旧率对近期资本存量增速的影响较大,而对较远时期资本存量增速的影响不大。多数文献折旧率取5%。这里我们采用PIM法对我国1952~2016年的资本存量进行重新估算。测算中折旧率取5%;基期1952年资本存量采用邹至庄(2012)的估计中GDP与资本存量的比例来确定,即1952年资本存量是GDP的2.8倍;投资数据采用不变价固定资本形成额1952~2004年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中的固定资本形成发展速度计算;2005~2015年使用世界银行数据库(WDI)中固定资本形成不变价增速,2016年数是利用经济增长贡献率数据估算的。(估算结果见附录3)。本章估计的结果介于上述5个估计的中间(见图3-2)。本章及上述5个估计结果显示,1961年以前中国资本存量波动及各结果之间的差别较大,1961年以后波动和差别较小。

从本章估计结果看,1961年以后中国资本存量增长速度总体呈上升趋势。1964~1980年资本存量年平均增速为6.8%, 1984~2016年为11.3%。1978年后各时期资本存量增速计算结果见表3-1。

表3-1 1978年以来各时期GDP和资本存量增速

需要说明的是,在研究中发现,新增资本指标的选取对资本存量的估计结果影响较大。本章2000~2007年的估计结果与王小鲁的估计结果有较大差异,后者的估计结果要明显高于前者,原因是后者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指标来表示新增资本,前者用固定资本形成额表示新增资本。这一时期两者的数据差异较大,固定资产投资额远高于固定资本形成额。也就是说,固定资产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形成固定资产(比如土地购置投资、企业兼并重组投资等)。因此,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新增资本量,会高估资本存量及其增长速度。

(二)劳动力的增长

现有研究文献基本上都采用统计年鉴中的历年就业人数指标来表示中国劳动力状况,本章也使用这一指标来反映劳动力的状况。该指标显示,1953~2016年中国劳动力增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53~1972年快速上升期(除去1958~1960年“大跃进”运动导致的负增长时期); 1973~1985年加速上升期;1985~2016年增速逐渐下降期。见图3-3。

图3-3 1953~2016年中国就业人数增速的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CEIC数据库中相关指标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