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卡斯特城市批判理论生成的历史境遇和思想逻辑

虽然城市很早就产生了,但城市研究却发展缓慢,长期以来处于亚学科的状态。19世纪之前,城市发展缓慢,对于城市的研究比较少,专门的城市研究文献几乎没有。

从19世纪起,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化进程才真正开始,城市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广泛关注。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内的古典社会学家留下了数量巨大的城市社会学文献。按照奈伦(Katarina Nulund)的看法,古典城市社会学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派别:一派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韦伯(Max Weber)、涂尔干(Emile Durkheim)为代表,具有结构导向;另一派以西美尔为代表,具有行动或个体导向。Katarina Nulund, “Cultural Analysis in Urban Theory of the 1990s”, Acta Sociologica 44(3):219-230.这个分类虽然并不严谨,但大体上说明了古典社会学城市研究的两种相反的思考路径,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方式、韦伯从市场秩序、涂尔干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对城市的产生、功能、类型、性质、影响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加以研究,代表了城市研究的客体视角,而西美尔则从个人心理角度研究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异,代表了城市研究的主体视角。但不论客体视角还是主体视角,总的来说,19世纪的城市研究虽然有长足发展,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城市学科。

进入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迅猛发展,带来了城市研究的繁荣。20世纪初,当欧洲社会学的理论巨匠们还在检验历史上的主要社会波动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时,美国的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欧内斯特·伯吉斯(Ernest Burgess)、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等人已经将研究重心转向更为直接的研究对象,开始了以城市空间及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和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并创立了芝加哥学派,第一次把城市社会学提升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预示着城市科学独立发展的新时代。但由于芝加哥学派在研究方法上承袭了古典社会学的主体研究视角,依附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把城市的发展看成社会群体自由竞争的产物和自然进化的过程,无视城市中复杂的社会矛盾,未能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当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出现严重的城市社会危机之时,芝加哥学派已无力回应新的时代课题了。以卡斯特为代表的法国马克思主义者接续经典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的客体研究视角,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批判了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理论,开始更多地透过社会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来审视城市对象,以资本的逻辑揭示资本主义城市地理景观变迁的内在动力,“将城市性的模式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相联系,而不是将城市作为自我存在的进程;说明人们在城市所创造和发展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邻里性物质格局,表达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广泛特征”。Anthony Giddens, Sociolog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7, p.498.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介入,为城市研究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启发了当代城市研究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