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人力资本的影响(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阚大学
- 5858字
- 2020-08-29 08:48:42
第一节 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现状与特征
一 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猛,速度前所未有。如表3-1、图3-1和图3-2所示,2008年我国货物对外贸易总额达25616亿美元,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为22072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3.8%,但相对于1978年的货物对外贸易额206.4亿美元,增长了106倍,年均保持15.7%的递增速度。其中,出口12017亿美元,是1978年出口的123倍,年均保持16.2%的递增速度;进口10056亿美元,是1978年进口的92倍,年均保持15.2%的递增速度。另外,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3.41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044.50亿美元,平均每年大概以17.05%的速度递增,27年增长了约70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24.7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464.46亿美元,平均每年大概以16.31%的速度递增,27年增长了约58倍;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从1982年的18.6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580.04亿美元,平均每年大概以17.87%的速度递增,27年增长了约84倍。2009年,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服务贸易总额有所下降,为2868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1286亿美元,进口1582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从1978年的第27位上升为2009年的第2位;外贸依存度也由1978年的10.7%上升为2009年的50.8%(2008年为66.3%)(见表3-2);我国已逐渐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贸易大致可以分为快速发展、平稳发展和高速发展三个发展阶段。
表3-1 中国货物与服务对外贸易额
资料来源:历年的中国《统计公报》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研网)。
图3-1 1978~2009年中国货物对外贸易增长率
资料来源:历年的中国《统计公报》。
图3-2 1982~2009年中国服务对外贸易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研网),原始数据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
表3-2 1978~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资料来源:历年的中国《统计公报》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研网)。
一是1978~1992年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阶段: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平均每年大概以14.5%的速度递增,外贸依存度从10.7%逐渐上升到33.7%,出口总额从世界的第31位上升到1992年的第11位,进口总额从世界的第29位上升到1992年的第13位。
二是1993~2001年的对外贸易平稳发展阶段: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平均每年大概以12%的速度递增,外贸依存度从30.5%逐渐上升到45.2%,出口总额从世界的第11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6位,进口总额也从世界的第11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6位。
三是2002年至今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平均每年大概以22.2%的速度递增,外贸依存度从49.6%逐渐上升到66.3%,出口总额从世界的第5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2位,进口总额也从世界的第6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
二 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考察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一般可以从量和质两方面进行。本节将从对外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方式、贸易主体、贸易市场分布、贸易比较优势、贸易条件和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对外贸易规模
对外贸易规模一般可以用货物进出口总额和服务进出口总额、增长率、贸易依存度以及贸易总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和排名等指标加以分析,依据这几种指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贸易规模如下。
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206.4亿美元,198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200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2004年则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更是突破2万亿美元,达21737.3亿美元,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为22072亿美元;与此同时,1982年服务进出口总额仅43.41亿美元,1997年服务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2003年则突破1000亿美元,2008年达3044.50亿美元,2009年为2868亿美元。
1978年以来,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平均增长速度都大大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货物贸易多数年份贸易差额不大。在20世纪80年代,整体上呈现逆差,90年代以来,则整体上呈现大幅顺差(除了1993年)。贸易逆差主要来源地为东盟、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区,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地为欧盟、美国、中国国香港等贸易伙伴。贸易依存度先是迅速提高,1978年仅为10.7%, 2004年达到75.1%,而后下降,呈波动趋势,但依然较高,不仅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高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表明货物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这从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以及排名的不断上升也可以看出:1978年货物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仅为0.75%,在世界贸易中排名第29位,2009年货物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8.79%,在世界贸易中排名第2位。其中,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9.64%,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7.95%。服务贸易1980~1991年呈现顺差,1992年以来,则整体上呈现逆差(除了1994年),且逆差从1996年以来在不断增加,2009年逆差达-296亿美元。此外,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及排名也不断上升,1982年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仅为0.6%,在世界贸易中排名第34位, 2008年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4.2%,在世界贸易中排名第5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24.7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464.4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5位。由于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下降为1286亿美元,但在世界排名中,仍位居第5;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则从1982年的18.65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582亿美元,世界排名第4位。
(二)对外贸易结构逐步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1978年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货物贸易结构和服务贸易结构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首先,就货物贸易结构而言:一方面,货物出口结构明显优化。如表3-3所示,在货物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比例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比例不断上升。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为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而到199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74.4%,初级产品出口只占25.6%,我国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2009年,初级产品出口比例下降为5.3%,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进一步上升到了94.7%。并且,1995年以来,我国实现了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1978年,机电产品出口仅占出口的6.8%, 1995年,机电产品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产品。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已经排名世界第二,到2009年,机电产品出口713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9.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6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1.4%,而199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只有11%。但与发达国家平均70%以上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相比,我国的这一比例仍然偏低。另一方面,我国货物进口结构改善。1978年以来,我国货物进口一直是初级产品为辅,工业制成品为主,2009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2898.04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28.8%,工业制成品进口为7161.19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71.2%。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逐渐成为我国进口的主要商品,1980年机电产品进口为56.6亿美元,占进口的28.2%,到2009年,机电产品进口为4914亿美元,占进口的48.9%,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也达3098亿美元,占进口的30.8%。其次,就服务贸易结构而言:一方面,服务出口结构明显优化。如图3 -3所示, 1982年,运输和旅游传统服务的出口比例为81%,通信、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特许和专利权使用、电影和音像服务、会计、法律、咨询和广告宣传服务等知识、技术或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的出口比例仅为19%,而到2008年,传统服务的出口比例下降为54%,新兴服务的出口比例上升为46%。另一方面,服务进口结构改善。1982年,传统服务的进口比例为70%,新兴服务的进口比例仅为30%,而到2008年,传统服务的进口比例下降为55%,新兴服务的进口比例上升为45%。
表3-3 中国货物贸易结构演变
资料来源:历年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
图3-3 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演变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研网),原始数据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
(三)对外贸易方式
如图3-4所示,1978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世纪8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是一般贸易,而到90年代中期,加工贸易占了主导地位,一般贸易比重下降明显。具体而言, 1981年,我国加工贸易为26.4亿美元,仅占进出口总额的6%,而2009年,加工贸易总额为9093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41.2%,其中,加工贸易出口由1981年的11.31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5870亿美元,占出口的比例由5.1%上升为48.9%;进口由1981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223亿美元,占进口的比例由6.8% 上升为32.1%。1981~2009年,加工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为22.3%,比同期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4.5%高7.8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年均增长率24.1%,远高于同期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14.8%;加工贸易进口年均增长率20.3%,也远高于同期进口总额年均增长率14.1%。
图3-4 中国对外贸易方式演变
资料来源:历年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
(四)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外商投资企业居主要地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外贸易是国家垄断。1978年,我国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只有20多家国营外贸公司。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向地方、部门、大中型企业和科研企业逐步下放了进出口经营权,现在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等)。外商投资企业是从事对外贸易最重要的主体,2009年,国有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的21.7%,其中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5.9%,进口占进口总额的28.7%;其他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的23.1%,其中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8.2%,进口占进口总额的17.1%;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高达55.2%,其中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5.9%,进口占进口总额的54.2%。
(五)贸易在国内的区域分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对外贸易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分布越来越不平衡。1992年,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在进出口总额中占73.0%,其中,出口占79.9%,进口占65.7%,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在进出口总额中占7.8%,其中,出口占9.9%,进口占5.6%,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在进出口总额中占19.2%,其中,出口占10.2%,进口占28.7%。而到2009年,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在进出口总额中占91.1%,其中,出口占91.1%,进口占91.0%,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在进出口总额中占4.8%,其中,出口占4.6%,进口占5.0%,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在进出口总额中占4.1%,其中,出口占4.3%,进口占4.0%。由此可见,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大幅增加,提高了18.1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有所下降,下降了3.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降幅最大,下降了15.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在三大区域的不平衡程度进一步增加。
(六)对外贸易市场分布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分布逐渐向多元化发展。1978年,我国只与4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而目前,我国已与22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对外贸易市场从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向多元化发展。
2009年,我国货物出口排名前9位的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美国、中国香港、东盟、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台湾、俄罗斯,货物进口排名前9位的贸易伙伴依次是日本、欧盟、东盟、韩国、中国台湾、美国、俄罗斯、印度、中国香港;进出口综合来看,我国前9位的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印度、俄罗斯。
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前10大出口市场的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由1995年的92.2%降到了2009年的78.7%,从前10大进口市场的进口在进口总额中的比例也下降到了67.9%,我国对前10大市场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并且,我国从欧盟和美国的进口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进口比例有所上升。我国在继续巩固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与东盟、俄罗斯的贸易全面展开,与亚洲、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贸易也广泛建立了起来。
(七)对外贸易比较优势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法是常用的测度比较优势的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1965年提出,该指数用来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谓RCA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用公式表示:
其中,Xij表示i国出口产品j的出口额,Xit表示国家i的总出口额;Xwj表示世界出口产品j的出口额,Xwt表示世界总出口额。
一般来说,如果RCA>1,表示该商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则该国的此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如果RCA<1,则表示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具体而言:如果RCA>2.5,则表明该国的该出口商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如果1.25<RCA≤2.5,则表明该国的该出口商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0.8<RCA≤1.25,则表明该国的该出口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0.8,则表明该国的该出口商品竞争力弱。
从表3-4和表3-5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货物贸易RCA 指数在1.07至1.13区间,表明我国的出口货物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我国的服务贸易RCA指数均小于0.8,这说明我国出口的服务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表3-4 1983~2009年中国货物贸易RCA指数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研网),原始数据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
表3-5 1982~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RCA指数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研网),原始数据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
(八)对外贸易条件
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收入贸易条件(ITT)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8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NBTT)从1995年的102下降到2006年的81,下降了20.6%,年均降幅达1.9%,并且,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年均波动率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年均波动率,可见,我国价格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但与之相反的是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ITT)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由1995年的58.1上升到2006年的305.4,增加了5.26倍,年均增幅达14.8%(见表3-6)。
表3-6 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及其年均波动率
资料来源: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8年。
(九)自由贸易区建设
我国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区域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与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9个国家(地区)建立了12个自由贸易区。2009年,我国与这些自由贸易区的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25%以上。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CCFTA)、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CPFTA)、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CNZFTA)、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CSFTA)等促进了双边与多边贸易大幅增长。同时,正商谈的自由贸易区有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中国-冰岛自由贸易区、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区和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虽然已经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我国还没有从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贸易增长方式,而这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