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第3版)(列国志(新版))
- 利国 徐绍丽 张训常
- 5字
- 2024-11-04 05:13:04
第一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国土面积与地形山川
越南,全称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西岸的南端。从地图上看,它的领土自北向南呈狭长状,两头宽中间窄。从北端谅山省的同文到最南端的金瓯角直线距离1650公里,北部东西最宽处600公里,南部东西最宽处400公里,最窄处在中部的广平省,东西间距离仅50公里。全国总面积为32.9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00余公里。
越南北部与中国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两国边界长达1150公里。越南的东部和南部,隔着北部湾和南海,与中国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南海诸岛遥遥相望。越中边界地区山高林密、地形复杂、道路崎岖,但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天然通道。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从越南首都河内向北,由同登经友谊关出境与中国广西的凭祥相连;另一条从越南首都河内向西北,由老街出境与中国云南的河口相连。这两条通道都有铁路和公路相通。
越南的西部与老挝和柬埔寨交界。越老边界长1650公里,边界地区多是高山峻岭,山岭间也有一些天然的山口通道。在越南西北,有从莱州到达老挝北部丰沙里和从奠边府到老挝琅勃拉邦的通道。越南中部长山地区有一些通向老挝中、下寮地区的山口。
越南与柬埔寨的边界长900公里,边界地区地势平坦,易于通行。
在中南半岛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被统称为印度支那三国,简称印支三国。
(一)多山的地形 密布的江河
越南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平原面积仅占1/4。越南的山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几乎都是山地。越南的山地基本上呈西北—东南走向,所以它的整个地势也随着山脉的走向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越南的山脉平均高度为海拔400~1000米。山区的地形十分复杂,尤其是在北部越中边界地区,到处是陡峭的绝壁、耸立的山石、湍急的溪流和隐蔽的岩洞,山区森林茂盛,荆棘丛生。
根据不同的特点,越南的山区可以分为北部山区和长山地区两大部分。流向东南的红河又把北部山区分割成东北部(又称红河以北山区)和西北部(又称黄连山山区)两个部分。
越南红河以北山区的山峰大都为500~1500米,1500~2000米以上的山峰一般都分布在北部的越中边界地区,其中最高的山峰西昆岭海拔为2431米,其次是高2403米的翘聊司峰和2274米的布遢尕峰。这个地区的山脉,除了越中边界地区有几座横卧的山岭外,其余的都是自北而南呈弓形排列,山岭之间的谷地宽阔,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石灰岩的特征是易于被水溶解,地貌学上称之为“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石灰岩山峰由于长年的风化侵蚀和雨水冲刷,特别是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奇异的石林地形。这里的山峰千姿百态,山中有许多溶洞,有的洞中还有时隐时现的暗河。这种地形从西向东一直延伸到越南东北部的沿海一带。此外,东北部地区还分布着一些石灰质的高原,如老街地区的北河高原、河江地区的河江高原和高平地区的高平高原等。
红河以南的西北部山区的地势比红河以北的东北部山区要高得多,而且山体的构造也有所不同。这里的山峰是由坚硬的花岗岩、片麻岩等构成的。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条条并列,高山峻岭,起伏连绵,是中南半岛地势最高的地区,号称“中南半岛的屋脊”。这里有不少山峰海拔在2500米以上,其中黄连山的主峰番西邦峰高达3142米,它不仅是越南的最高峰,也是中南半岛第一高峰。越南西北山区由于山高林密,加上交通不便,至今仍人烟稀少。
越南北部的山区,特别是沿越中边界地区,是越南民族抗日、抗法斗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有许多革命遗址,如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早期从事革命活动时居住过的“北坡洞”、举世闻名的“奠边府”等。
越南北部山区,尤其是东北部山区的山岭之间多峡谷,形成通向越南北部平原和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如从西北部边境的老街沿红河流向的峡谷,从河江沿泸江流向的峡谷,从高平通往河内的峡谷,从北部边境的谅山通往北江、河内方向的峡谷以及从东北部边界地区的芒街经海防通往河内的谷地等。
长山山脉位于越南中部地区,因其狭长而得名。长山自北向南重叠绵延达1200余公里,构成了越南地形的骨干。长山大致南北走向,但向东突出,成为显著的弓形。实际上,它是一个大高原,逐渐被冲刷形成许多条深谷,东面直逼近海,倾斜陡急,成为陡峭的山坡,西面濒临湄公河河谷,倾斜平缓,成为大片高原。
长山明显分为南北两段,义安省蓝江的海云隘以北的一段为北部长山。北部长山地区是越南领土最狭窄的部分,这里到处是峭壁和山涧,山体好像被刀切开似的直上直下。山脚下的沿海地区有一些小块的平原。这个地区山岭之间有不少低矮的山口,可横向穿越长山。
海云隘又称海云关,是南北长山的分界。它是海云山上的一个隘口,自古以来就设有关卡。海云山峰的东面是巴山,北面是海山,三座山峰连在一起高耸入云,山顶白云缭绕。山的底盘很大,一直伸展到海滨。这里山路崎岖,行走艰难,据说要经过九道弯才能越过海云关口。登上海云山,能看到白云在脚下浮动的景象。海云山上有5处清澈见底的泉水,站在山上放眼望去,满山葱绿,山脚下是碧绿的海水。
南部长山自海云隘口向南,一直延伸到南部平原,从北向南,转向东北,而后又拐向西南,形成一个巨大的弓形,弓形的凸起部面向大海。南部长山实际上也就是越南的西部高原,越南人称之为“西原”。西原南北长约450公里,东西宽约150公里,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西原的西坡平缓,逐渐降低,与湄公河和南部平原相通。
西原是越、老、柬三国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原绝大部分地区是由火成岩风化而成,所以这里有许多肥沃的红土地带,在法国统治时期就已经被开垦成为大片的橡胶和胡椒种植园。
越南不仅多山,而且多水。越南全国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总长4.1万多公里。沿海岸线,平均每隔20公里就有一条河流入海。越南南方的西部地区,河流水道密如蛛网,有的地区是一望无边的沼泽和湿地,到处是水,一年四季人们出门就得上船。越南的河流一般都是随着倾斜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注入大海。
红河(又称珥河)是越南最大的一条河流,也是北方最大的水系,由于河水中夹带大量的红土而呈红色,因此被称为“红河”。红河发源于中国云南省的大理,上游称为元江,经河口流入越南境内,全长1140公里,在越南境内的下游一段长500公里,流域面积达87760平方公里。从老街至安沛的红河河段流经山区,水势湍急,有26处瀑布和险滩。从永福省省会越池以下至出海口的红河下游河段处于平原地带,水流平缓。红河在这一段的河道曲折蜿蜒,由于水中夹带的泥沙大量沉积,河道中有不少沙丘,有的沙丘特别大,形成河心小岛。
红河水系是由沱江和泸江两大支流组成。沱江又称黑水河,位于红河右岸,流经黝黑的山谷,河水呈黑色而得名。沱江水流湍急,河中多暗礁,有不少地方河水自悬崖直泻而下,形成瀑布,不便于航行,但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泸江是红河左岸的一条河流,发源于中国的云南省,全长452公里。泸江流经越北地区,这个地区荒山秃岭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河水夹带大量泥沙。沱江和泸江都在越池附近注入红河,红河与这两条河汇合后水量猛增3倍。越池以下的红河下游河段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床越来越高,有些地方甚至高出地面。每当雨季到来山水猛泻时,水位会从平常的2米左右猛涨至十一二米,常常带来严重的灾害。按照流量,红河在世界上属于中等长度的河流,却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之一,由于泥沙的淤积,它的出海口陆地每年向大海推进100米左右。在平原地区,红河分成许多支流,但其主流流经首都河内。红河的水位和流量取决于北方地区的降雨量。夏季,红河水位涨高,河水落差达10米左右,水位甚至比河内市还要高。为了防洪排涝,这个地区的人民早就开始修筑防洪堤坝。越南民间广泛流传的“山精水精”的神话故事就是反映远古时代这里的人民与洪水斗争的画面。现在,红河下游的沿岸以及其他许多支流的沿岸修筑的堤坝总长已达8000公里,有的地段坝高14米、厚达100多米,现在仍在不断修筑加高。
湄公河的下游河段九龙江是越南南方的主要河流。“湄公”是老挝语的谐音,即“幸福之母”的意思。湄公河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在中国云南省的一段称为澜沧江。湄公河全长4668公里(中国境内长2354公里),流域总面积为79.5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16.48万平方公里)。湄公河下游在越南的河段只有220公里,流域面积为4900平方公里。湄公河从中国云南省出境后流经缅甸、泰国和老挝边界,向南穿过柬埔寨的首都金边后分支,其中有2支分别进入越南,称之为前江和后江,在临近出海口处又分成9条支流入海,就像是9条长龙一起把腹中的水喷向大海,所以在越南被称为“九龙江”。
湄公河在越南河段的长度仅是它全长的1/20,但这一流域却是湄公河流域中土地最为肥沃、最便于耕种的地区。这个地区地势平坦,河汊多,水势平稳,不易造成灾害。湄公河从上游和中游地区带来的大量腐殖质,不断地充实到这个地区的土地上,等于不间断地给土地施肥。
湄公河入海口与北方红河的入海口一样,每年都要向大海伸展60~80米。这里是越南的金瓯地区,到处泥泞,当地居民称之为“泥潭”,土地都是湄公河水夹带的黑泥淤积而成,现在仍在向大海推进。
越南南方比较大的水系还有同奈河水系。这一水系由同奈河、西贡河、东威古河和西威古河等河流组成。同奈河发源于越南西原地区,其他几条河则发源于柬埔寨的南部高原。
除了红河、太平河、湄公河、同奈河水系外,越南还有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河流。东北部的谅山有奇穷河,高平地区有平江,这两条河都流入中国广西的左江。越南中部的河流都发源于长山山脉,共同特点是流程短,多急流和瀑布。中部地区较大的河流有清化省的马江、朱江;义安省的大江;广平省的日丽江;广治省的滨海河、广治河;承天、顺化省的香江;广南省的筝江;广义省的茶曲河等。南部地区较大的河流还有河仙地区的江清河;迪石地区的大干河和小干河;薄辽地区的美盛河和金瓯半岛的大门江等。
越南境内湖泊星罗棋布,如首都河内,著名的湖泊就有还剑湖、西湖、七亩湖、竹帛湖、禅光湖、首丽湖、讲武湖等。越南西北山区的高原湖泊三海湖和西原南端大叻的春香湖,以及多乐省的乐湖更是旅游的胜地。
(二)肥沃的平原
越南的平原盛产稻谷,被誉为“谷仓”。人们常常用“一条扁担挑着两个谷筐”来形容越南地形的全貌。“扁担”指位于越南中部南北走向的长山,两个“谷筐”指北部平原和南部平原。北部平原的主体红河三角洲平原和南部平原分别是由红河和湄公河冲积而成,因此北部平原的主体部分又称为红河三角洲平原,南部平原又称为湄公河三角洲平原或九龙江平原。红河三角洲平原和湄公河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是越南城市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此外,越南中部沿海地区以及山区的一些边缘地带还散布着许多小块平原。
越南平原的特点是地势低平,一般在海拔15米以下,最低处海拔仅为1米。北部平原河堤密布,南部平原渠道纵横,中部的平原被山脉分割成许多小块,坡度很大。
北部平原范围自东北部的广宁省直到广平省的横山,总面积约21750平方公里,其中红河三角洲平原约为15000平方公里,清化、义安和河静三省平原占6750平方公里。红河三角洲平原像一个顶尖向西斜立着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是越池,底边在北部湾西岸,两腰分别长180公里,底边长150公里。地势自西北稍微向东南倾斜,最低处在西南部,海拔在3米以下,有些地区海拔不到1米。红河三角洲的堤坝修筑得很像一个迷宫,层层堤坝把许多地区分隔成很多块,有的地块地势太低,形成水塘和湖泊;有的地段堤坝不断加高,堤外田地逐渐形成常年积水的洼地。北部平原的另一部分,清、义、静平原的地势比红河三角洲平原略高,洼地较少,地面上有若干石灰岩和花岗岩山包。
越南中部沿海地区有一连串的小块平原,这些小块平原形成的历史不长,其形成的速度也十分缓慢。中部地区小块平原大致可分为平、治、天(广平、广治和承天顺化三省)平原和南中部平原两个部分,这个地区平原的特点是面积很小,有的地区小块平原之间被山脉隔开。
越南的南部平原,即湄公河三角洲平原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是越南面积最大、土地最肥沃的平原。它的地势比较整齐划一,一般不超过海拔5米。有的地区地势很低,常年积水,如著名的“同塔梅”地区。“同塔梅”是越名的谐音,原意是“立有一座10层宝塔的原野”。同塔梅在越南南方的西北部,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这里道路泥泞,积水过膝,往来离不开小船。与北部平原不同,南部平原没有堤坝,湄公河水不断把泥沙冲积到低洼地,使平原的地势更加平坦。南部平原地势最低的地区在西面,即从后江到金瓯角和泰国湾的广阔地区。这里被称为“乌明”,是一望无际的泥泞地带。“金瓯”是高棉语的译音,即“黑泥塘”的意思。现在,南部平原的西南部由于淤泥的淤积每年仍在不断向大海延伸60~80米。
南部平原的东北部地势较高,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大片田地已经开垦。中间地区又叫南部中区,地势平坦,河渠纵横,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土地也已经大量开垦。西南地区又称南部西区,位于后江到泰国湾之间的地带,这个地区是新冲积成的平原,有大片荒地,农耕潜力巨大。
二 气候和自然资源
(一)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
越南处于北半球热带地区,由于南北狭长达1650公里,地形又较为复杂,因同时受大陆、海洋季风的影响,越南各地的温度和雨量差别较大。越南北方、中部和南方气候迥然不同。北方海云隘口以北的地区,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潮湿;南部则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雨季从5月至10月,旱季从11月至次年4月。雨季几乎天天下雨,空气湿度很大。越南的年平均气温为22~27℃;年均降雨日为120~150天,南方有些地区达250~300天;年均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高原地区达2000~3000毫米,平均空气湿度为80%左右;年平均日照时间约为1500~2000小时。除了山区以外,北、中、南各以一个城市为标准:北部河内年平均气温为23.4℃,中部顺化为25.1℃,南部胡志明市为26.9℃。
夏季,越南各地的气温几乎相差无几。6月最热,河内月均气温29℃,顺化为29.4℃,胡志明市为28.9℃。但是,中部地区的北段和西北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来自内陆国家邻国老挝境内高热气流的影响,气温会上升到40℃以上,当地居民称这种热气流为“老挝风”或“火焰风”。热风扫过的地区,植物的叶子像被火烤过似的焦卷起来,甚至干枯而死,成为当地一大灾害。
冬季,越南南北气温相差较大,北方的气温要比南方低得多。1月最冷,河内月均气温为15℃,胡志明市为25.8℃。
越南山区和高原的气温比平原地区低得多,如西北部山区海拔1640米的沙巴,年均气温为15.3℃,南方海拔1500米的大叻地区的平均气温为18.9℃。沙巴、大叻、三岛山等山区是越南的避暑胜地。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越南3/4的面积为山地,山体构造复杂,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海岸线长达3000余公里,海洋水产资源和油气资源丰富。越南人习惯将越南的国土和海域称为“金山银海”,以赞美其自然资源的丰富。越南的能源资源丰富而多样,有的种类储量巨大。
1.煤炭资源
煤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广宁省,这里的煤层深度为300米,已探明储量为35亿吨;此外,从300米向下至900米的深度,估计尚有储量20亿吨。如果加上那些中小型煤矿的储量,越南的煤储量可达60亿吨,仅广宁省的煤炭储量就达55亿吨,占全国煤储量的90%。
除广宁省外,有煤矿分布的其他地区为:太原(已探明储量8000万吨)、谅山的那阳(已探明储量1亿吨)、广南省的农山煤矿(已探明储量1000万吨)。
越南的煤主要是无烟煤,这种煤看上去有光泽,特点是热量高,硫黄含量低,杂质少。此外,在北方的红河三角洲平原褐煤的储量也很大,煤层位于地下200~2000米处,估计储量为100亿吨。预计在2020年之前,越南尚不具备开采能力。此外,在越南全国范围内还发现约100处有泥煤储量,而以越南南方的九龙江三角洲平原的储量最大,估计储量为4亿~5亿吨。泥煤的质量较差,仅可以作为生活燃料和用来烧制低档建筑材料。
目前,越南每年的开采能力为2500万~3000万吨。但是,根据当前的需求每年仅开采1300万~1500万吨。
2.水能资源
越南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14个国家之一,水能总量据统计约为3000亿千瓦时。水能资源的分布密度为94千瓦/平方公里,是世界平均密度的3.6倍,但分布不均匀。据调查统计,水能资源在越南全国各地所占比例大体为越南北部地区占全国水能资源的47%,中部地区占43%,南部地区仅占10%。而北方仅沱江就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8.5%,南方的同奈河占14.1%。
由苏联援建的沱江上游拥有6台机组的和平电站设计年最高发电量为1920兆瓦。中型水电站有婆瀑电站(108兆瓦)、治安电站(400兆瓦)、多尼姆电站(160兆瓦);此外还有200多个小型水电站,加起来总功率为330兆瓦。
目前,越南建设的水电设施有含顺电站(330兆瓦)、押离电站(700兆瓦)、杏瀑电站(120兆瓦)和其他两座装机容量仅为60兆瓦的小型电站。此外,越南水利部门正在着手进行勘探和考察,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电站,其中最大的为北方山萝省的邪钸电站(3600兆~4000兆瓦)。
越南多山多水雨量充沛,而且山高坡陡,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水电站的建设可就地取材,因此建设成本低廉。但是,即使将目前正在兴建的水电工程计算在内,越南全国目前的水力发电总量也仅达到水能总体资源的10%。
3.油气资源
越南的石油资源根据地质勘探预测的结果为近100亿吨,其中可开采储量为4亿~5亿吨。尽管越南开采的石油硫黄含量低,但质地黏稠,因此给开采、加工和管线运输增添了困难。
越南的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几个大的沉积带:越南北方的红河沉积带,地质勘探预测储量为15亿吨;九龙江沉积带,地质勘探预测储量为25亿吨,其中可开采储量为5亿吨;昆山南沉积带,地质勘探预测储量达30亿~40亿吨;中部地区沉积带包括顺化以西沉积带、岘港以东沉积带和富庆以东沉积带,地质勘探预测储量在10亿吨以内;土州-马来沉积带储量有限,仅2亿~3亿吨。
目前越南已经投产的油田有白虎、大雄、蓝红、蓝西、龙和等油田。这些油田都位于大陆架之上,年开采总量最高可以达到4000万吨。
据越南油气总公司预测,越南的天然气蕴藏总量为16520亿~22120亿立方米,主要位于南方九龙江平原和北方红河三角洲平原。在红河三角洲平原,仅太平省的前海气田的天然气储量就达10亿立方米。
除了上述主要能源外,越南还有其他一些能源,如太阳能、潮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
4.土地资源
越南全国拥有土地面积共计3300万公顷,在世界排第58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0.7公顷,而且3/4是丘陵和山地,只有1/4是平原。根据土质的不同越南的土壤可分为13种,其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有2种:北部和南部两大平原的河流冲积土壤、红土及黄土混合土壤,前者面积约为600万公顷,后者面积为1600万公顷,这是越南发展农业种植和热带作物种植的主要地区。南北两大平原是越南的两大“谷仓”,西原和东部南区的红土地带则是热带作物,如橡胶、胡椒、咖啡等的种植基地。
5.林业资源
越南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4%,林木储量达5.5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量达3亿立方米,经济木材储量为1.1亿立方米。越南森林的特点是热带雨林,种类繁多,高矮参差不齐,各种藤类植物相互缠绕。森林中不乏多种珍稀树种,如铁木、红木、花梨木等,木质韧度高、不易腐烂、不生虫、不怕水浸,是建桥筑路和造船的优质木材。森林中还有许多直径达1.5~2米,高20~30米的参天古树,它们的树干挺拔,枝杈和疤痕很少,为木材中的极品。森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动物和草药资源。
6.海洋资源
越南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诸多的海岛,渔业、海盐业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越南的海洋有两大特点,一是大陆架多为沙质或珊瑚礁群,同时在海底向深海延伸得很远;二是越南从南到北众多的河流注入大海,河流带来许多浮游生物,因此鱼和各种海产与其他热带海洋比较密度要大得多。
越南海域内有2000多种鱼类,其中1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渔业资源约300万吨;其他海产资源还有虾(70种)、蟹、贝类、玳瑁、海参、珍珠等。
越南沿海海盐资源丰富,沿海海水中盐的浓度为3.5%,沿海岸建有许多盐场,越南制盐业发达的省份有中部的清化省、义安省、广义省和南方的庆和省、平顺省和巴地-头顿省等。
三 行政区划
1975年4月30日越南南北统一后,越南政府对全国行政区划进行了重新调整。1975年12月22日至27日召开的五届国会二次会议将全国原来的70个省市合并成为35个省和3个直辖市。1978年又调整为40个省市。1989年调整为44个省市。1991年这一数字又增加到49个。1991年12月召开的八届国会十次会议又调整为53个省市。1996年11月,越南九届国会批准调整全国省和直辖市由53个增加到61个。2004年,越南国会对南方和中部几个省份进行行政调整,提升南部平原芹苴省省会芹苴市为中央直辖市,同时又增加了2个新的省份,使越南全国省市数目从61个增加到64个。经越南政府批准,2008年8月1日起河西省区划撤销,并入河内市新的行政区划之内。越南全国省市数目由64个减少为63个。
(一)直辖市
截至2014年,越南全国拥有5个直辖市,在越南自北向南狭长的国土上形成“2 +1 +2”的合理布局。北方有首都河内市和海港城市海防市;中部有海港城市岘港市;南部有胡志明市和芹苴市。
1.千年文化古都——首都河内
河内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也是直辖市,是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它位于北方红河三角洲平原的西北部,红河与墩河的交汇处。
2008年8月1日开始原河西省并入河内市,据越南国家统计局截至2011年9月30日的统计数字显示,扩大后的河内市行政区划和人口与此前相比扩大1倍以上,面积从过去的921平方公里扩展至3328.9平方公里,人口从此前的约300万增加到669.96万,人口密度为2013人/平方公里。河内市行政区划由12个郡、县增至29个郡、县:市区包括还剑、巴亭、栋多、二征夫人、西湖、青春、龙编、黄梅和纸桥9个郡,郊区包括慈廉、清池、嘉林、东英、朔山、河东、山西、常信、富川、美德、应化、清威、章美、国威、怀德、丹凤、富寿、石室、三位和梅灵20个县。
此次并入河内市行政区划的原河西省以人杰地灵之地而闻名越南全国,著名景点有香迹寺、西方寺、师庙、山精庙以及数以百计的天然溶洞等。河西地区盛产丝绸,因此又被称为“桑蚕和丝绸之乡”。这里的多数民间节日和庙会活动集中于元旦之后的三个月内,最有名的是每年春季香迹寺的朝圣之旅及西方寺、师庙的祭祀和庙会活动。还有三位山国家公园等自然风景胜地。原河西省位于首都河内的西南方并为其门户,所有旅游景点都在河内市中心50公里以内,交通十分便利,可轻易地经由陆路到达,这些无疑大大增加了千年古都河内的文化底蕴。
河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从前称为大罗城。公元1010年,李太祖李公蕴建立了越南历史上的李朝,把京都从宁平的华闾迁到大罗城。后来的历代王朝除最后一个王朝阮朝外,都以它为京都。一直到1831年,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定都中部的顺化,明命皇帝设置河内省,河内名称由此始。法国殖民主义者入侵印度支那时期,河内为“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总督行政机构所在地。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成功,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1946年越南全国举行大选,第一届国会召开,决定首都设在河内。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1976年4月25日召开的第六届国会决定河内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
河内是越南重要的交通中心,有6条铁路干线,最主要的是河内—胡志明市的“统一”铁路干线,全长1730公里,是越南唯一的南北最重要的铁路干线,号称越南交通的“主动脉”。此外沿其他干线,北可到越中边界的同登,与中国广西的凭祥相连,东与越南重要港口海防相通,西北经老街至中国云南的河口再到昆明。目前,越中两国已开通河内—北京、河内—昆明两条国际联运列车,每周越中两国各有两次国际联运列车对开。
河内的公路交通也十分便利,公路网可以通往全国各地,现有公路总长约14790.46公里。从河内至胡志明市的1A号公路是越南公路交通的南北主线,起点从越中边境的友谊关口岸一直向南,途经越南从北到南半数以上的省份和河内、岘港、胡志明市和芹苴四个直辖市,终点为陆地最南端的金瓯省南竿县,全长1811公里,该公路与统一铁路相并行。
河内有内牌和嘉林两个机场。内牌国际机场是越南仅有的3个国际机场之一,其他2个国际机场是南方胡志明市的新山一国际机场和中部岘港的岘港机场。目前,越南最大的机场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胡志明市新山一国际机场,其客运吞吐量大约占越南所有机场的一半。越南民航局已经决定投资80亿美元加速本国国际机场建设,包括新建龙城和朱莱2个国际机场,以及对现有的2个国际机场进行改善和扩建。此外,越南政府计划到2020年将国内机场的数量增加到26个,其中10个为国际机场。特别是,即将兴建的越南国内最大的国际机场龙城国际机场,将建在越南南部经济文化中心胡志明市以东约40公里处。按设计标准,其每年客运量最高可达1000万人次。据悉,龙城国际机场建成后,新山一国际机场将成为内陆机场。龙城国际机场将设在同奈省龙城县,占地总面积为5000多公顷,可起降A380-800机型或同类机型。龙城国际机场项目共有三个投资阶段,其中至2020年的第一阶段投资总额为56亿美元,计划2015年动工兴建并于2020年完工并投入营运,计划每年客运量达2500万人次,货运量达120万吨;至2030年,该机场建成3条跑道,客运量可达5000万人次,货运量达150万吨;2030年后,该机场将有4条平行跑道及4座终站大楼,每年客运量可达1亿人次,货运量达500万吨。
越南国内航线,主要是河内—胡志明市的南北航线,每天往返十几个航班;其他国内航班有河内至芽庄、岘港、顺化、奠边府等。河内目前开通的国际航线有河内至北京、广州、香港、曼谷、万象、金边、马尼拉、新加坡、吉隆坡、莫斯科、东京等。2010年6月10日,越南国家航空公司成为全球航空联盟第10个成员,旅客从越南可以乘飞机前往世界1000多个飞行目的地。
截至2011年底,河内市内交通线总长7365公里,主要交通工具为摩托车、公共汽车、出租汽车、自行车和人力三轮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摩托车在越南城市交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大型公共交通车少,出租车价格又太高,“摩的”由此应运而生,在河内街头的路口到处都可以看到等候载客的私人摩托车,价格低廉。据越南交通部门于2011年2月发布的统计信息显示,河内市摩托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360万辆,汽车保有量达35万辆,而且这一数字每年都在迅速增长。为了降低城区车辆的密度,缓解日益增加的巨大交通压力,河内市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由中国政府提供援助建设的河内轻轨二号线正在施工之中,城市1、2、3号环线公路交通正在兴建,4号环线也已列入计划之中。至2015年河内市还将增加12条新的公交线路,方便市民出行。
如果河内作为首都被誉为越南的心脏,那么巴亭广场就是河内的心脏。巴亭广场位于河内的西北部,长320米,宽100米,广场内铺有168块草坪,四季常绿。广场的东面是国会大厦,与大厦相对的是胡志明陵墓,陵墓北面是主席府、总理府和胡志明故居遗址,广场的东南角建有胡志明博物馆,广场北面是越南共产党中央机关大楼。胡志明陵墓前一根高耸的旗杆上,飘扬着一面巨大的越南国旗——金星红旗。
1945年9月2日,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在这里宣读了《独立宣言》,并庄严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1975年4月30日也是在这里,越南人民燃放烟火,载歌载舞庆祝南北国土统一。巴亭广场是越南国家领导人迎接国外政要、举行重要集会和重大活动的地方。夏日里,逢节假日和周末的傍晚,河内市民喜欢骑着摩托车聚集到这里纳凉和约会。
距离巴亭广场西北200米处有一个面积达500公顷的大湖——西湖。西湖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每个名称都有一段与它来历有关的动人的传说,如金牛湖、霪潭等,但最美丽动人的还是胡志明主席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传说一日天宫中的一位仙女在云中梳妆时,不慎将手中的宝镜打破成两半,一半落到中国的杭州,另一半落在了越南的河内,形成了两个美丽的西湖。据考证,这里是红河改道后留下来的一段。1620年,当地居民在湖的东面筑起一道长约一公里的固御堤,在堤的东面拦隔出了一个小湖,即现在的竹帛湖,后来固御堤被叫走嘴成为古鱼堤。1958年河内组织青年义务劳动,加高和加宽了古鱼堤,建成了一条中间有绿化隔离带的双向柏油路,成为今天的青年路。走在今天的青年路上,远望水波荡漾,近看沿路两边树绿花香;夜晚路两边的水面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闪烁,成为河内市富于现代化气息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到了河内,不到市中心的还剑湖就等于没有到河内。还剑湖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200米。沿湖四周是环行柏油马路,湖岸一侧生长着参天古树,古树下是鲜艳的花朵和葱绿的草坪。还剑湖畔是河内市贸易集市中心,古老的河内36条街坊位于湖的西北角,街道两旁店铺相连,从早到晚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河内有600多座寺庙,其中大部分香火旺盛,逢阴历初一、十五则更是香客盈门,人们纷纷来到这里进香和求愿。独具特色的有独柱寺等。
河内有国家图书馆和河内图书馆,有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美术馆、河内博物馆、民族展览馆等。还有一些电影院和剧院,但最有名的是河内大戏院,这是一座典型的法式建筑,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截至2013年,河内拥有14家五星级酒店,如大宇饭店、文华酒店、希尔顿酒店、梅地亚酒店和喜来登酒店等,大都是与国外合资的。
截至2013年,河内市拥有100多个研究机构,500多所大、中、小学,其中包括69所大学和22所高等专科院校,最著名的有河内国家大学、国民经济大学、百科大学、河内外语大学、河内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河内政治经济学大学、河内医科大学、河内建筑大学、河内水利大学等。目前,河内私立大学发展迅猛,在校学生人数与年俱增,其中以河内东都大学最为有名。截至2013年,河内市拥有39家医院。
独立前,河内只不过是推销法国商品的市场,除自来水厂、发电厂、汽车和船舶维修厂外,无其他工业。独立后,河内由一个殖民地性质的消费城市,逐渐被改造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生产城市,现有机器制造和维修、机床、化工、能源、造船、橡胶、自行车、卷烟、造纸、灯泡、保温瓶、化肥、罐头、针织、纺织、印刷、汽车和摩托车组装及维修、电子等产业,产品供应全国和部分出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内市引进和利用外资建成了一批合资企业和出口加工工业区,整齐划一的厂区已成为当今河内市市容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变的标志之一。2011~2013年被定为河内市的主力工业产品包括:12公斤液化气瓶、白酒、啤酒、饮用水生产线、电线电缆、电力设备、水管、奶制品、糕点、电风扇、摩托车及零配件、钢结构房屋、高级卫浴、大客车等。
河内市农业耕地面积为321532公顷,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玉米、蔬菜和豆类,河内市农业产业化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得到发展。
河内市的商业目前是以私人店铺为主,国营商店较少,而私人店铺的规模一般都很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内市开始出现一些自选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超市的数目正在不断增加,为市民提供新型的服务。
自1986年越共六大推行革新路线以来,河内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于2012年6月召开的河内市第十四届人民议会一次会议提出,河内将进一步发挥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继续革新思维、领导方式和指导调控方式,努力保持经济以平均12%的增幅稳定增长,至2015年人均GDP达到4100~4300美元。
河内市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十分严重,CPI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工业产品仍然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2.远东的明珠——繁华的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原名西贡,最早建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300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比较繁荣的小集镇,到18世纪末就发展成东南亚繁荣的国际贸易港口之一。
法属时期,西贡只是一个单独的城市,距附近的堤岸市7公里,距嘉定市5公里。堤岸与西贡之间有河流、铁路和公路相通,两座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一个双联市,曾被称为“西堤联区”。随着西贡和堤岸市区的不断扩大,它们连成一体,成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后来,与嘉定市也连成一体,逐渐形成今天的城市规模。
1975年4月30日越南南北统一,1976年7月2日召开的越南六届国会正式将西贡改称胡志明市,但是“西贡”这个名称并没有废除,人们口头上依然习惯使用。
胡志明市位于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平原,处于西贡河河畔,面积2095.6为平方公里,人口为752.11万,人口密度为3589人/平方公里(2011)。胡志明市市区共计17个郡,郊区辖芽皮等6个县。
胡志明市是越南南方经济、文化、科技、旅游和国际贸易的中心,同时也是越南最大的城市。
胡志明市气候炎热,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别,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雨季来临时几乎天天下雨,而且每天下雨的时间很有规律。年平均气温为26.9℃,最高气温为38℃,最低气温为18℃。
胡志明市(西贡)是一座著名的城市,从很早开始就是一个大型的贸易港口。西贡河港口建于1862年,称为芽龙港,距出海口50公里,可停泊万吨以上巨轮。早在200多年以前,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商人就通过水路拥入这个城市做生意,当时的西贡被称为“远东的玉石”,到18世纪70年代初已经成为东南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1975年全国统一后,这里的经济一度萧条,1986年实行革新后才开始有了生机,目前已经成为全国经济、贸易和旅游中心。轻工业、进出口业、加工工业、运输业、金融业和商业比较发达。农产品和水产品也十分丰富,水产有咸淡水鱼、虾类等。这里也是热带水果的集散地。
1975年西贡解放时,整座城市完完整整地保存下来,为西贡发展成为今天的规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胡志明市公路、桥梁和机场设施均比较完善,全市有1721公里公路交通,近200万辆机动车,其中仅摩托车就有80万辆,使胡志明市成为摩托车的王国。由于几条河流从胡志明市流过,胡志明市的水路交通线长达140公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乘豪华客轮在著名的西贡河上观赏胡志明市夜景是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之一。新山一机场距离市区仅7公里,是东南亚地区最著名的现代化大型机场之一,从这里可以飞往北京、曼谷、雅加达、万象、金边、新加坡、马尼拉、吉隆坡、巴黎、香港、广州、台北、莫斯科等地,同时也是亚洲—太平洋国际航班过境之处。
胡志明市是越南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及城市周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金,建起了一批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新顺出口加工工业区和铃中出口加工区等。胡志明市工业生产以日用品和出口商品为主,主要有纺织品、皮革、服装、粮食加工、五金、电器和电子产品等。胡志明市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0.6%,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34%,但是作为引领越南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胡志明市的产品总额占全国的20.2%,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7.9%,外资项目占全国的34.9%。胡志明市年人均GDP已经达到3600美元(2011),按照该市2011年制定的城市发展目标,至2015年城市人均GDP达到4800美元,2020年达到6000美元。
胡志明市与河内市相比较其历史要短得多,但是仍拥有许多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建立于100多年前的草禽园拥有许多珍禽异兽。原伪总统府所在的独立宫保存完好如初,后易名统一宫。由于1975年12月在这里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国家统一协商会议,因此又称为统一会堂。该建筑建于1873年,面积为2000平方米,包括5层楼和100个布置风格各异的大小房间,供国内外宾客游览参观。新建成的仙溪游乐园集参观、娱乐和观赏动物为一体,园内有现代化的冲浪游泳池、热带鸟类和爬行类珍稀动物等,还建有许多娱乐设施。建于1914年的城港(边城)市场是胡志明市最大的贸易市场,其中有1400多个私营摊位,各类商品齐全。除城港市场外还有安东市场,安东市场连地下层共计5层,经营餐饮、糖果糕点、水果、鲜花、化妆品、成衣、鞋帽、箱包、手工工艺美术品等。在胡志明市最大的城港市场和安东市场内经营的商贩中,大部分是华人,因此在这里购物可讲中文。胡志明市有许多精美的寺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志明市集中居住着约41.4万华人(2009),居住最为集中的区域是堤岸。因此,堤岸被称为胡志明市的“唐人街”。
依照21世纪的发展规划,胡志明市将同边和、龙城、头顿共同形成一个集中的工业区(大集),形成越南最大的和最发达的城市群体,继续发挥经济、科技、进出口贸易中心的重要作用,拉动南方各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3.美丽的海滨工业城市——海防
海防市是越南北方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海港,也是越南全国第三大城市,是越南北方重要工业城市之一。海防市位于北部湾西岸,西距河内102公里,全市面积为1523.4平方公里,人口为187.85万,人口密度为1233人/平方公里(2011)。海防面临北部湾,是越南北方的军事要地和海上门户。
100多年前,海防只是一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渔村。19世纪中叶,越南末代王朝阮朝在此设立“海进防守”边防站,“海防”地名便由此而来。海防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4℃,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1800毫米,一年四季温暖潮湿,树木四季常青。
海防是越南北方最大的吞吐大港,万吨以上的远洋货轮可以在港内自由停泊。港口有长达2500米的码头、20多万平方米的货场和仓库及现代化装卸设备,年吞吐量达500万吨。
海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越南北方的大批物资如石灰石、煤、玻璃砂、瓷土、水产品、海盐等都是从这里运出的。同时,这里的内河、铁路、公路交通也十分便利。通过这些水陆交通网,海防可以与红河三角洲平原上的各个城市相通。从海防坐船经海路,可直达胡志明市。
海防市的工农业均较发达,主要工业有船舶制造和维修、机械、玻璃、水泥、塑料、罐头、搪瓷、化工、纺织等。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海防市水产捕捞业较为发达,各类渔船达4000多艘。
涂山和面积达146平方公里的吉婆岛是越南北方旅游和避暑胜地。吉婆岛上建有国家森林公园。涂山风景旅游区是越南著名的海滨浴场和旅游度假胜地。涂山半岛三面环海,总长3公里多,有多座几十米到100米左右高的小山包,满山是郁郁葱葱的松树林,还有一座由政府建立和管理经营的赌城。
4.中部的海港工业城市——岘港
岘港旧称沱囊,近代称土伦,是越南中部最大的城市,距北部的河内764公里、南部的胡志明市964公里,是越南中部的中心海港城市。岘港是越南的第四大城市,仅次于胡志明市、河内及海防。1997年1月1日正式成为直属中央的直辖市。它的陆地面积为1285.4平方公里,人口为95.17万人,人口密度为740人/平方公里(2011)。岘港位于越南中部地区的正中,隔海与中国的南沙群岛遥遥相望。
岘港海岸长达30公里,风景美丽,海水清澈见底,离城市中心也很近,海滨沙滩沿边都有酒店,为游泳与娱乐提供丰富及多姿多彩的服务。美安海滩水清沙细长达5公里,位于五行山郡,除游泳休闲之外,还可以顺路游玩五行山大自然的胜景。美溪海滩是市民常游的场所,此地离城市中心最近,空气清新,风景美丽。
岘港地处热带地区,一年中没有四季,只有旱季与雨季的区分。年平均气温为28~29℃。每年9月和10月多热带风暴。
岘港城市始建于1888年,早就是越南重要的港口,现为越南中部经济中心,也是仅次于胡志明市的南方第二大海港。岘港位于岘港湾内,深入大海的山茶半岛形成阻挡风暴和海浪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得湾内风平浪静。湾内有四处港口,拥有较大和较现代化的山茶港。这里水深港阔,自古以来战略位置重要。
岘港拥有岘港、诺曼和春韶3个机场,岘港机场同时也是越南3个国际机场之一。岘港位于1A号公路和南北统一铁路的中心点,水陆交通都很便利。
岘港是越南中部重要的工业中心,拥有许多大中型企业,如纺织、日用消费品、橡胶、造船、化工、加工工业、机器制造、建材等。
岘港周围地区有许多自然景观,如北面延绵20公里的海云山,位于市东8公里的五行山,距市中心20公里的山茶半岛,距市区30公里的会安小城和石雕专业村等。由于海云山阻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强气流,因此山北和山南的气候截然不同,这里是越南北方和南方气候的分界线。海云山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站在496米高的海云山巅俯视,可以望见岘港市全貌。小城会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城市中古老的小街和街道两旁别致的古屋似乎使得时光倒流,把人们引进了中世纪的年代。这里居住着许多华人,建有规模宏大的福建和海南华人会馆建筑群。走进石雕专业村,各种造型的精致石雕令人眼花缭乱,大件需用起重机械,小的仅有拇指大小,包括生活用品和美术品,有威武的雄狮、活泼的海豚、机灵的小猴,尤其是只有手心大小精致的小石磨和小佛像等,令人爱不释手。
5.南部平原上新兴的经济中心——芹苴市
芹苴市原为南部平原中心芹苴省的省会城市,2004年提升为中央直辖市。该市面积为1409平方公里,人口为120.03万,人口密度为852人/平方公里(2011年)。该市距离海岸线75公里,A1国道穿市区而过,可通往胡志明市和南部平原各省。这里江河密布,道路四通八达,货物可方便地通过陆路和水路运往柬埔寨。芹苴周围有许多榴梿种植园。宁桥港船只来往繁忙,港内有大的市场,交易大量农产品、水果、家禽、蛋品等。后江是水上重要通道,芹苴港可进出大型海轮。市内有规模较大的茶那电厂,还有越南著名的芹苴大学。这里同时也是湄公河三角洲平原农业技术中心。芹苴的茶那机场是一个大型机场。古城芹苴正向着一个集工业中心、交通枢纽、旅游胜地为一体的经济文化重镇的宏大目标不断迈进。
(二)其他重要的城市和港口
1.煤都鸿基市
鸿基市位于越南东北部的广宁省,是广宁省的省会。鸿基是越南同时也是东南亚最大的煤炭基地。这里出产质地优良的无烟煤,煤的蕴藏量十分丰富。矿区长100多公里,宽15~20公里,煤层最厚处达80米。这里的煤矿是露天开采,采煤作业是现代化的,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用于出口。
鸿基港位于风景如画的下龙湾内,这里港口优良,大型海轮可以直接停靠码头装运煤炭。鸿基和附近的广安、锦普都是越南北方重要的煤港,煤炭出口十分方便。
2.钢铁基地太原、轻工基地越池和纺织城南定
太原市是太原省省会,位于距河内西北70公里处。太原市是越南钢铁工业基地,被称为越南的“钢都”。钢铁企业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由中国援建。太原附近有丰富的铁、煤和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由于位于3号国道沿线有铁路与河内和全国相通,交通十分便利。除钢铁工业外,太原还建有大型火力发电厂、机械厂、焦炭厂、耐火砖厂、轧钢厂、造纸厂和一些中小型企业。
越池市是富寿省省会,位于河内市西北70公里处。越池市是越南轻工业和化工工业基地,建有发电厂、造纸厂、化工厂、农药厂、味精厂和糖厂等。越池市位于河内—老街—昆明铁路沿线,红河、泸江和沱江在这里汇合,水陆交通便利。
南定市是南定省省会,位于河内以南90公里处。南定市是越南北方第三大城市,也是越南纺织工业基地,这里建有大型纺织联合企业。此外,还建有电力厂、化肥厂、玻璃厂和一些中小型企业。
3.美丽的海滨城市归仁和芽庄
归仁和芽庄分别为平定省和庆和省省会,均为海滨城市。归仁是越南中部南区的重要港口,归仁以北36公里处有附吉机场,归仁距1A号公路和南北统一铁路的芒满车站11公里,交通便利。归仁处于古代占城文化遗址区域,经过这里时可以看到一座座土红色风格独特的占婆古塔。
芽庄是一座绿色的城市,街道干净整洁,这里有雪白的沙滩,沿海岸是一家连着一家的餐馆,傍晚时分灯火辉煌,气氛热烈。芽庄是越南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之一,位于统一铁路和南北公路沿线,并有机场与全国各地相连,交通便利。
4.天然良港金兰湾和三面环海的头顿市
金兰湾位于越南庆和省的东南部,四周几乎全被群山环抱,像坚固的城墙挡住了海上的风暴和波浪。因此,每当大海里风起浪高时,金兰湾内基本上是风平浪静。
金兰湾地区的气候终年温和,湾内海产十分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背靠中南半岛,面临南海,地处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战略通道,距连接两大洋的国际航线只有一个小时的航程。它离我国海南岛400海里,位于我国台湾岛和菲律宾之间的巴士海峡到马六甲海峡航线的中心,又在我国香港到新加坡航线的中心。金兰湾水域面积为98平方公里,分为内港和外港,海湾水深16~25米,最深处达32米,万吨轮可以自由进出,可同时停泊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舰船40艘,或4万吨以下的舰船100艘。港湾入口狭窄,地势险要,便于防守,不仅是越南最好的天然良港,而且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深水港之一。港口还便于很好地组织海空协同作战,不仅便于组织进攻,也十分便于防守。金兰湾的交通也十分便利,在重重叠叠的高山脚下,有铁路和公路,与通向南北的交通要道相连。1965年,美国动用了近万名工兵,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耗资约1.3亿美元,把金兰湾建成了一个巨大的海、陆、空军联合军事基地,是当时美国在越南南方修建的八大空军基地之一,也是其中花钱最多的一个,设施包括两个喷气式飞机场和一个直升机机场,每个机场都可容纳上百架飞机。美国还凿开了金兰山脉,在山内修建了飞机库,修筑有供B52轰炸机使用的大型飞机跑道,跑道两旁有许多可存放飞机的山洞机库。从港湾到机场还装有很长的管道,可以直接输油。这里还建有完整的后勤仓库系统、雷达系统、炮兵阵地和防空导弹系统等。美国舰队撤离时,金兰湾几乎完好无损。
越南与苏联于1979年签订了关于苏联海军1979~2004年使用金兰湾基地25年的协议,自此金兰湾由苏联海军使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这个协议,继续使用金兰湾基地,但由于财政困难,于1991年撤走了作战部队,只剩下后勤船只、通信设施和几百名基地留守人员。2001年5月2日,俄罗斯将金兰湾提前交还越南。
2010年10月3日,越南政府总理阮晋勇在东盟峰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越南将重新开放金兰湾港,为所有国家包括潜艇在内的舰船提供服务。为落实这一计划,金兰湾港口设施近年来开始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更新改造工程。
头顿市是越南南方巴地-头顿省省会,也是越南著名的旅游胜地。头顿是一块长长的深入大海中的陆地,两面是海。这里属热带气候,没有冬季,年平均气温为27℃,很少受热带风暴袭击,年日照时间长。作为城市象征的屹立于山顶的巨大的圣母马利亚十字汉白玉雕像,犹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巨型雕像一样,它两臂平伸呈十字状,从很远处就可以看见。这里现代化的宾馆、饭店和别墅处处可见,寺庙、教堂等建筑和蔚蓝大海中的波涛形成了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
(三)诸多省份
越南除河内、海防、岘港、胡志明市和芹苴5个直辖市外,全国从北至南划分为58个省(见表1-1)。
表1-1 越南5个中央直辖市和58个省份概览
续表
四 人口、民族、语言
(一)快速增长的人口
越南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越南人口从公元初的180万人增加到20世纪末的7632.3171万人(1999),增长了41倍。仅1989~1999年10年间就增加了1180万人,年均增加118万人;而在同样的时间内,世界人口从公元初的2.7亿增加到20世纪末的55亿,仅增长了19倍。从以上数字看,越南人口增长速度是世界人口平均增长速度的2倍多。又据1921年至21世纪初的统计数字显示,在近80年中,越南人口从1921年的1550万增长到2000年的7600万,增长了近4倍。2002年,这一数字增长到8000万。据越南国家统计总局公布统计数字,截至2012年7月31日,越南全国总人口为9151.289万,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265人/平方公里。
越南人口的性别比例一直保持着基本平衡,最近20年来进行的3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女性居民1979年比例为51.5%,1989年为51.4%,1993年为51.3%。
越南政府越来越感到人口快速增长给国家经济建设、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国家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统一指导,提倡晚婚晚育,提倡一个家庭只生1~2个孩子,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经济奖惩措施,使得人口增长率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然而,人口问题依然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越南政府面临的一大课题,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传统的观念依然是主张多生孩子,生男孩子,“一男曰有,十女曰无”的传统观念依然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居民头脑中根深蒂固。重男轻女导致5~6个孩子,甚至7~8个孩子的家庭依然十分普遍。
2001年4月召开的越共九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人口发展的指标:“继续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到2010年降至1.1%~1.2%,早日稳定人口规模,使之处于合理的程度(到2010年全越南约有8800万到8900万人);同时,逐步和有重点地解决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和居民分布等问题。”同时,越南政府已经开始重视人口素质问题,据2004年最新公布的越南人口质量指数显示,越南人口素质发展指数(HDI),在世界上接受调查的173个国家中排在第109位;性别发展指数在世界上接受调查的146个国家中排在第89位;贫困指数在世界上接受调查的88个国家中排在第43位。
2011年召开的越共十一大提出,2010年至2015年人口增长率将控制在1%以内。
(二)多彩多姿的众多民族
1979年3月2日,越南政府有关部门公布了《越南各民族成分名称》并做出了在全国统一使用此名称的决定。《越南各民族成分名称》对越南各民族的确定是以语言特点、文化生活特点和民族意识三项原则为依据的。
越南共有54个民族,主体民族为京族,又称越族。据2009年公布的统计数字,越南除主体民族京族(越族)外的其他53个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约为1300万人,约占越南全国人口的14.8%(见表1-2)。
越南有关部门根据54个民族所操语言的系属划分3个大类:南亚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汉藏语系。
越南西北部、西原地区和南部的许多民族是属于跨境居住的民族,如西北部山区的赫蒙(苗)族、瑶族、泰族,北部山区的岱依族、侬族等,与中国的苗、瑶、傣、壮等民族为同一民族;西原地区的寮族与老挝民族为同一民族;南部地区的高棉族与柬埔寨的高棉族为同一民族。
越南一贯奉行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之间完全平等,相互团结,相互帮助,为了实现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和文明以及维护具有本民族特色文化的共同目标,越南各民族共同参加国家建设事业。越南制定的宪法和其他一些法律文本中都有有关民族政策的条款。越南各民族参加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机构的代表人数日益增加。第十一届越南国会代表中就有86人是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7.26%。
1.主体民族——京族(又称越族)
越南的主体民族,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总人数约为7359.4427万人(2012年7月),居住范围遍及越南全国所有省市,尤以平原和城镇地区最为集中。
据古籍记载,越族人是雒越人的后裔,最早生活在现在的红河三角洲平原顶端的越池地域内。随着红河三角洲冲积平原的逐渐形成,越族人的居住地域也逐渐扩展。公元11世纪,越南建立了自己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之后不久即越过横山向南扩展,先后灭亡了占婆和柬埔寨的半壁江山,使越族的居住地扩大到最南端的金瓯角地区。
越族讲越南语,文字采用拼音拉丁文字。越南语大体分为北部、中部北区、中部南区和南部4个方言区,其中讲北部和南部方言的人占大多数。
越族的精神生活受到农业居民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始终未能形成一套思想意识上严谨明确的理论体系,而只是在世代相传的原始思想和民间智慧、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吸收、选择、融合、改变着佛教、道教和儒家观念的思想内容。从公元111年开始,汉文化全方位地输入越南,越南文化是在汉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越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语言、文学、音乐、美术、宗教、戏剧、哲学、历史到习俗、建筑、服饰……随处都可以见到汉文化的明显特征,甚至汉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了的一些特征,在越族文化中仍然保留下来。然而,越族文化尽管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仍具有本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这是在吸收、改造和发扬外来文化影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越族使用的十二生肖同中国大致一样,但其中有一个生肖与中国不同,越南没有“兔”,但有“猫”。因此,中国的“兔年”,在越南成了“猫年”。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当时中国的十二生肖记年法传入越南时,“卯兔”的“卯”的越汉音发音与汉语“猫”的读音相似,结果“卯年”误读成“猫年”;另一种说法是,当时越南尚没有“兔”这种动物,不知“兔”为何物,因此用“猫”来代替,生肖“兔”也就成了“猫”了。
越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间有许多传统的和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如剧,是越南的古装戏,类似于中国的京剧,唱腔和道白都带有文言的风格,剧目内容大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嘲剧,是越南民间深受欢迎的地方剧种。演出时,演员着民族服装,女角头上缠有布盖,手拿一把折扇,男角着长衫马褂,唱腔格律固定,生动活泼。改良戏,最初主要在南方流行,是一种历史不长的地方戏种,但很快传播到越南全国各地,深受人民喜爱。此外,越南各地还有许多地方唱腔,最有名的是北方北宁地区的“官贺调”,相当流行。吟诗即唱诗,源自中国古代,现在中国已经不流行,但在越南依然十分普遍,深受人民欢迎,听吟诗可以令人如醉如痴。水木偶表演又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村边池塘的水面是舞台,木偶漂浮在水面上,由藏在幕后的人通过竹竿和线绳在水下操纵,剧目的内容通常与水有关,如水田耕作、舞龙、鲤鱼跳龙门等。提起越族的民间乐器,不能不提到奇特的独弦琴,又称葫芦琴。琴只有一根弦,由一只葫芦将其绷紧,固定在琴座上,演奏时演员一手拨动琴弦,另一只手握住葫芦上鼠尾状的长把抖动着调整弦的松紧,就能发出悠扬悦耳的乐曲声来。
越族人的姓氏与中国汉族的姓名特征基本相同,但姓较为集中,最常见的姓有阮、陈、范、黎、武、潘、吴、朱等。姓名一般也是3个字;也有4个字的,一般为女性。姓名的第一个字是姓,中间是垫字,最后一个字是名。一般说,中间的垫字,男的常用“文”,女的常用“氏”。中国习惯称姓,而越南却习惯称名。对人们所尊重的人方以姓相称,如胡伯伯(胡志明)、孙伯伯(孙德胜)。越族人之间一般不用像汉语“你、我、他”一类的中性称谓,而使用表示某种亲属关系的称呼。如同辈人以兄弟、姐妹互称,对长辈以叔、伯、姑等相称,对小辈以侄相称。关系不同,感情色彩不同,场合不同,都要相机变换称呼,十分复杂,但又十分内涵,如果掌握不好,轻则闹出笑话,重则伤害感情。
越南为礼仪之邦,家庭中与社会交往中的一些礼仪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男女老幼都自觉遵守。如在家庭中,吃饭时晚辈要先请长辈,到别人家中做客,接受主人递上来的烟、茶时,用前也要先请主人。将手中的东西递给别人时一定要用双手,别人接受时也是双手接过来,否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越族人照相时忌讳三人合影,认为这样不吉利;送礼物时忌讳送刀等利器。
越族人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婚礼和葬礼至今依然较为铺张,城市的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迎亲送亲的花车队(常常是那种“倒骑驴”式的三轮车)或吹吹打打的送葬队伍。许多人家还喜欢把死去亲人的照片存放到庙里去,以求超度。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寺庙很多,因此越族的寺庙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独具特色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与中国壮族同源——岱依族和侬族
岱依族 约有162.6392万人(2009年4月),主要居住在北方的河江、宣光、老街、安沛、莱州、高平、太原、河北等省地域内。岱依族与中国的壮族同源,有着十分接近的亲缘关系。在很早以前,中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依族、侬族、山泽族本是同一民族,居住在中国的南部地区。后来,由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原因,这一民族中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迁,分批来到现在的居住地并定居下来,形成几个新的民族群体,成为现在越南民族中的几个成员。然而,一直到现在,越南的岱依族、侬族和山泽族与中国南方的壮族在语言、装束、习俗、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仍然是相同或大同小异的。岱依族相信诸多鬼神,其中最忌讳的是“鸡鬼”,认为鸡鬼专门残害儿童。岱依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仅使用岱喃字,实际上是一种古汉字,目前保留有一些这种文字的古书。岱依族人文化生活丰富,有许多山歌演唱形式,乐器以一种长柄手弹琴独具特色。
侬族 人口96.88万(2009年4月),主要居住在越南北方的北、北江、老街、高平、谅山、太原、河江、河北、广宁、宣光各省以及西原地区的林同、多乐两省和南方的胡志明市。早在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岭南西部(即后来的两广地区)的土著居民中就出现了一些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先氏,钦州的宁氏,邕州的黄氏和侬氏等。到了宋朝,侬氏势力在广西和越北一带为最强,其首领侬智高曾多次举兵反抗越南的李朝和中国的宋朝。据考证,现在在越南的侬族即为侬智高及侬氏的后裔,至今侬族还祭祀侬智高。中国广西壮族居民也称侬智高为民族英雄。从居住在越南侬族的一些支系居民家中保存的家谱、供册和唱本的内容中了解到,他们迁居越南至今不过10代左右,即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3.南方经济的重要力量——汉(华)族
据越南南方政权于1969年公布的统计数字,1951年越南华人总数为150万,其中北方、中部和南方分别为9万多、5万多和135万多。而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越南北方的华人人口几乎已经微不足道。越南现在有华人约82.3071万(2009年4月)。据有关统计,多达85%以上的越南华人居住在南方。
越南华人居民分布很广,山区、平原、海岛、城镇都有他们的身影。居住比较集中的省市包括南部的坚江、永龙、茶荣、同奈、后江、明海和胡志明市以及北方的海防市。越南华人的祖先都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从中国迁移到越南来的。中华民族向越南迁移,有史可稽者最早可上溯至秦代。西汉时期,路博德率楼船之师10万众灭南越,留军驻守其地,其为移民之先驱。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众多士子来此避难,后来又将许多罪犯流放于交趾(即越南)。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其军士后来留居交趾不返,这部分留民被称为“马流人”,散居在越北一带。董卓之乱,中国士人携家眷往交趾避难者以百数,当时中原名士程秉、薛综、许靖、许慈、刘巴、袁徵等均携眷属寄寓越南。六朝时期中原变乱,居民大批移居越南。唐朝学士文人旅居越南者更不乏其人,如诗人杜审言作有《旅居安南诗》,沈铨期作有《度安海入龙编诗》,刘禹锡作有《经伏波神寺诗》,韩渥作有《安南寓址诗》;尤其是,初唐文坛“四杰”之一,传诵古今的《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其父王福畴为交趾令,王勃为赴交趾省父,离洪都南下,于渡海时溺死,年方29岁。由此可见中原居民往来越南之频繁。
中国宋代初年,越南独立。由于造船及航海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往来,中国居民南移越南者日渐增多。南宋末年,由于社会的原因,遗臣义士也多逃奔越南,并图借兵复国。元朝三番出兵越南,均遭挫败,士卒大批流落越南境内。
明成祖时期,为扩大贸易,派遣郑和率船队访问南洋各国,曾七下南洋,于华侨移民有重大影响,其出海首次登陆地点为占城,也就是今天的越南中部地区。明成祖曾调兵员80万人入越平乱,所到之处,屯户种田、开矿采珠;明宣宗放弃越南,撤军回国,而留在越南的农户、矿工、商人等已在越南成家立业,留而不返。明朝中叶,中越两国互舶贸易极盛,广东、福建人士赴越南经商者众多。明末,官民南投者更多,广东雷州人莫敬久率志士400余人至越南,开垦河仙地区;明朝旧将高雷总兵陈上川等率领士卒3000余人到越南开发嘉定,越南史籍均有记载。至今,胡志明市第五郡(原堤岸)和边和还保留有“明公庙”,供奉的神就是陈上川。
清朝将领孙士毅率师伐越,“士马还者不及半”,流落越境者不少。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成立,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盗匪蜂起,社会不安,闽粤民众,由于地缘关系,相率南来。法国统治越南后,开发富源,又急需劳力,故华侨移居越南的人数大增,据统计达12万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省份人民前往越南避难者甚多,据有关统计数以十万计,致使在越华侨人口猛增,突破百万大关。
1949年冬季,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黄杰率部3万余人,裹带大批百姓入越;1953年军队撤往台湾,而随军百姓大多留在越南,其中许多在北方东北部与中国接壤的广宁省的东潮、鸿基煤矿矿区谋生。
越南现政府将越南华人视为越南54个民族成员之一,纳入民族问题来处理;肯定华人对越南革命与建设的巨大贡献;改善华人政治经济地位等。华人经济迅速复苏,华人社会开始恢复和稳定,一批出走的华人又从国外返回原居住地。
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地区迁入越南。他们把中华文化的传统,以及祖居地区的传统文化带入越南,一直保留至今。然而,他们迁入越南之后,由于长期与越族以及周围其他一些民族相处,因此受到越族文化以及其他一些文化的影响,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特征。当然,传统的民族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由于这些居民的祖籍多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些省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因此他们传统的文化特征与中国南方基本相同。这些传统的文化特征从居住、服饰、饮食、信仰、宗亲、社团活动等形式上得到反映。
自古以来,居住在越南的华人对越南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越南经济,特别是南方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胡志明市及其周围地区和南方一些省份是华人居住集中的地区,越南地方政府在胡志明市设有华人行政管理部门——华人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华人有关事宜。
表1-2 越南54个民族概览
续表
续表
(三)语言与文字
1.越南语
越南语,又称京语,是越南主体民族越族(又称京族)的语言。越语是越南的通用官方语言。越南语分为多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区、义安和清化方言区、顺化方言区、中部广平和广治方言区、广义方言区、南部方言区等。其中以河内为中心的北部方言和以胡志明市为中心的南部方言具有较大的优势,越南国家广播电台使用河内方言和西贡方言进行播音。河内方言与西贡方言的主要区别是,河内方言有6个声调,而西贡方言则只有5个声调;西贡方言的声母辅音的数量比河内方言要少;词汇方面两种方言也略有不同。尽管越南各地区方言之间在语音和词汇方面或多或少有一些差别,但操各种方言的越族居民之间仍然可以正常交流,不过操义安和清化方言以及中部方言的越族人讲话较为难懂。
越南语普通话至今没有正式确定。但是,越南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以河内方言为中心的北部方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河内又是越南的首都,因此一般人认为,越南北部方言约定俗成已成为越南的普通话。然而西贡方言为河内方言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主要原因是越南南部人口多于北方,南方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在越南普通话的确定方面,河内方言和西贡方言之间还将有一争,但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河内方言具有明显优势。
越南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交往极为密切,因此越语与汉语有着息息相关的紧密关系。据已故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王力先生考证,越南语中保留着大量的中国古汉语语音和语汇,当前的越南语语音基本上就是中国秦汉时期语音的真实写照。现代越语中的汉语借词,其数量至今虽无精确统计,但大略估算当在60%以上。随意翻开越文报刊,从其中的社论或政论、经济等类文章中均可找出1/3,甚至1/2以上的汉语借词。越语中有相当数量的汉语借词,由于历史上在不同的时期重复引进,甚至存在两套不同发音和语意的现象。汉语借词是越语词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汉语词汇仍在继续进入越语词汇之中。
2.汉字
19世纪以前,越南一直使用汉字。汉字输入越南的详细年代现已无法考证。据史籍记载,公元前207年,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赵氏为中国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他以南海郡为中心,兼并桂林和象郡,并在今越南北方设立交趾、九真二郡。赵佗曾大力推广先进的汉文化。越史称他“以诗书而化训国俗”。当时他所推广的文字为秦时之小篆,这种文字并没有在民间普及。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置九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位于现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汉文化随之全方位输入,使该地区“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继而“建立学校,导之礼仪”。汉代末期,由于中原动乱,交州相对稳定,成为中原文人儒士避难的场所。中原儒生名士寓居其地,以文教施与当地人民,对其文化的影响颇大,使落后的交州学术大兴,人才渐出。到唐代,安南士人“颇习文儒”,并参加唐王朝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当时安南的汉字和汉文化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10世纪中叶,越南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此后越南历代封建帝王均提倡运用汉文汉字,直至法国入侵越南之前汉字仍是国家正式文字。1839年,阮朝明命帝曾奏请中国清朝道光皇帝向越南颁发《康熙字典》,以便越人学习汉文。阮朝嗣德帝论述了越南使用汉字的状况,他说:“我越文明至士燮(东汉时期)以后,盖上至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丧、祭、理数、医术,无一不用汉字。”越南许多史学、文学著作均是用汉字写成的。直到今天,越南民间过春节时,仍使用汉字书写对联。
3.喃字
即南国的文字。喃字作为文字出现是在10世纪越南建立独立的封建国家之后,在13世纪以后得到发展。喃字与汉字关系密切,是一种借用汉字和仿照汉字的形式创造的越南文字。其创作方式是以两个汉字合并为一,以一个汉字的汉语读音代表越南读音,另一个汉字表示语义。如越南语中“三”越语读音为“巴”,即写作“巴+三”;“四”越语读音为“本”,即写作“四上本下”。有的又是完全取自汉字字形表越语的音,如读“一”为“没”,书写为“没”。有的取两个汉字,根据字义合并而成,如“天”写作“天上上下”,表示天高悬于上之义。喃字的书写不统一,如两个汉字合并时,有时一上一下,有时又一左一右,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喃字最初只用于地名、人名、告示等,后发展为写诗和著书立说的文字,但此类作品数量极为有限,大部分的著书立说,以及开科取士,仍使用纯粹的汉字、汉文。由于喃字书写比汉字更为复杂,表音困难,难以推广,因而未能代替汉字。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形成喃字与汉字并存的奇特现象。尽管如此,在越南历史上始终占优势的仍然是汉文汉字。
4.拉丁化文字
16世纪初,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越南传教。他们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他们要首先学会说越南语。由于学习汉字对他们来说十分困难,于是他们开始试图用各自的母语来记录越南语的读音。由于传教的西方人的国籍不同,角度不同,所以他们用以记录的文字和符号也各不相同,因人而异。在最早来到越南的传教士中,值得一提的是罗马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德。罗德1593年3月15日出生于一个犹太人血统的家庭。1618年罗德成为一名牧师,同年被派往东亚传教。他先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而后乘船前往东亚。在爪哇逗留一段时间后,于1623年5月29日抵达澳门。他原打算从澳门再到日本传教,但事与愿违,却被派往越南。1624年12月,罗德抵达越南南方。1626年7月,他离开越南南方返回澳门;1627年3月到越南北方。从1640年到1645年他又来到越南北方传教。罗德并非最早学习越南语的欧洲人,也不是最先创造越南拉丁文字的人,他的重大贡献是在越南拉丁文字开始形成的最初阶段编撰出版了最早的两部越南拉丁文字著作:《越葡拉丁字典》和对愿入天主教接受洗礼者的《八日教程》。罗德编撰字典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西方传教士学习越南语以便传教;二是遵循一位罗马红衣主教的愿望,便于让越南人进一步学习拉丁语。而《八日教程》的编写和出版目的是提供给传教士使用的。且销售不畅,造成了财政上的困难。后来由于罗马教廷出面而获得解决。在这两部著作出版之前,已有加斯普拉·德·阿马拉勒编撰的《越葡对译词汇集》(手抄本)和安东尼奥·巴尔保萨编撰的《葡越对译词汇集》(手抄本)流行。而罗德的《越葡拉丁字典》问世后,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五花八门的各种记音符号得以相对统一。越南语拉丁化文字从最初的拼音试验到形成拉丁化文字系统大约经历了200年时间。罗德编撰出版的上述二书所使用的越文字母,除个别外与现在的越文字母大体相同。亚历山大·德·罗德由于其编撰和正式出版的两部最早的越文著作而被视为越南拼音文字的创始人,罗德和他的两部著作在越南拉丁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统治越南期间,开始在越南推广拉丁文字,输入学校并称之为“国语文字”;而直到20世纪40年代,拉丁化文字才开始在越南普及,成为正式的越南文字。
越南语拉丁字母共有29个,其中22个拉丁字母与英文字母完全一样;另外7个是用22个字母中的“A、D、E、O、U”5个字母,加上某种符号后,成为一个新的字母。拉丁化越语文字与汉语拼音的形式完全一样,分为声、韵、调三部分,其中韵母部分又包括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6个辅音和2个半音)三部分。越语拉丁文字是一种注音文字,读写基本一致,因此极易普及。20世纪50年代越南仅用3个月时间就在全北方范围内完成了扫盲任务。
关于越南语的系属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应属汉藏语系,而越南学者和越来越多的世界其他国家的有关学者认为,越南语应归入南亚语系。
五 国旗、国徽、国歌、国花
(一)国旗
越南《宪法》规定:“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为长方形,其宽度为长度的三分之二,红底中央有五角金星。”越南人民习惯称之为“金星红旗”。
越南国旗的设计者名叫阮友秦,1901年在越南北方平原地区的河南省出生,是一位充满革命热情的革命者。1940年年底,越南南方的部分士兵对法国殖民主义的虐待极为不满而决定举行起义,这一决定得到印度支那共产党驻南圻党部的支持和指导,起义时间定于1940年11月23日凌晨。起义的领导者认为起义需要一面旗帜作为鼓舞群众士气和指挥的标志,于是设计旗帜的任务就交给了阮友秦。经过几昼夜的精心构思和设计,阮友秦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任务,设计出“金星红旗”的样旗。起义领导人对样旗十分满意,正式决定作为起义的标志。1940年11月23日,起义的枪声打响,金星红旗出现在起义的队伍之中,飞舞的旗帜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法国殖民统治当局对起义进行了血腥的镇压,阮友秦在起义过程中被捕并于1941年8月28日被殖民当局枪杀。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内巴亭广场宣读了《独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金星红旗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1945年9月5日,胡志明主席签署命令,确定金星红旗为越南国旗。1946年3月2日,越南第一届国会召开,全体国会代表一致通过金星红旗为越南的国旗。
(二)国徽
国徽象征着越南的国家、独立和主权,也是民族特色的象征。鉴于国徽代表着特殊和神圣的意义,在1955年9月15日至20日召开的第一届国会第五次会议上,在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比较后,国旗、国歌和国徽研究小组决定将政府建议采用的国徽设计图样呈送国会,请全体国会代表审查通过。这一设计方案得到大部分国会代表的赞成。这一国徽的设计方案的设计者是越南著名画家裴庄灼和陈文谨,由裴庄灼先设计出初步图案,经征求领导的指导意见后,再由陈文谨进行修改,定稿后呈送国会通过。
越南国徽为圆形,红底,中央为一枚金色五角星,象征着越南民族革命的历史、团结的精神和光辉灿烂的未来;周围环绕的金色稻穗象征着作为国家坚实基础的农业;底部两边稻束簇拥着一个金色的齿轮,象征着越南国家的工业和预示着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两边环绕的稻束上缠绕着红色缎带,缎带下部打结处有用越文书写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字样。
(三)国歌
越南的国歌《进军歌》,是由越南著名音乐家文高于1944年年底创作的。《进军歌》诞生于八月革命前夕,很快就在革命军队的战士中广泛流行开来。后来《进军歌》成为正式代表越盟的歌曲,成为鼓舞越南人民夺取八月革命胜利的激昂的旋律。1945年9月2日,河内巴亭广场庄严地奏响了《进军歌》的乐曲,参加广场仪式的上百万人随着乐曲同声高唱,迎接新的共和国的诞生。
越南国歌《进军歌》的作者文高先生(1923~1995)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工作者,他集音乐、绘画、文学创作于一身。1944年,文高先生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了印度支那共产党。他是越南文艺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进军歌》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作。
1946年召开的越南第一届国会第二次会议正式确定《进军歌》为越南民主共和国国歌。越南第一部宪法(1946年)第三条明确规定:“国歌是《进军歌》。”国会一届五次会议(1955年)决定对《进军歌》的歌词做一些小的修改,作者文高也是参加修改的人员之一。
(四)国花
尽管越南还没有法定意义上的国花,但是在越南人民的心目中,荷花已经成为百花中的第一花。越南是一个崇尚佛教的国度,千年佛教的深远影响已经散布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象征佛教的莲花也因此受到越南民众的喜爱和仰慕。除了这一宗教根源,越南民众对于莲花的坚定信仰,还来自全体国民对胡志明领袖的深切怀念与崇敬。胡志明主席的家乡名叫金莲村,人们把胡主席视为莲花的化身,认为他像莲花一样神圣、美好、高风亮节,莲花也因此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越南的诗歌中有这样的诗句:“越南最美丽的名字是胡志明,池塘中最美丽的是荷花。”越南人民以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宗教情感,写就了属于自己的“爱莲说”。荷花清醇、柔美、艳丽,是越南人民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象征。以它作为力量、吉祥、平安、光明的象征,还把莲花比喻为英雄和神佛。总之,一切美好的理想皆以莲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