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本研究在收集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系统阐述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系统和城市化系统的演变情况;其次,通过定性分析、对比分析的方法,理清中部地区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再次,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粮食安全水平的变化;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中部地区的现实发展状况,提出提高中部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的具体研究目标有以下6个。

1.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系统分析

本研究通过收集1978~2008年中部地区有关粮食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相关数据,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波动状况、粮食生产的区域结构和品种结构、粮食消费状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地区粮食安全整体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充分和全面地揭示了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系统的演变特征。

2.中部地区城市化系统分析

本研究通过收集1978~2008年中部地区人口、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相关数据,对中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发展和变化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充分揭示了中部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系统中的人口、经济和土地等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

3.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影响机制分析

在阐述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相互影响的理论基础之上,本研究通过分析劳动力、土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系统之间的有效配置,阐述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约束机制;通过在城市化和粮食安全发展过程中,两者在资本、市场、技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阐述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互为促进机制。

4.中部地区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将城市化和粮食安全看成两个系统,选取一系列指标以定量测度城市化水平和粮食安全水平的变化,通过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城市化各指标对粮食安全各指标的影响,然后进行相应的综合,全面而系统地揭示了中部地区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5.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水平测度

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或适当的生产函数模型,模拟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方法,定量测度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粮食消费总量的变化;根据生产量和消费量的相关数据,构建反映粮食安全的综合指数,定量测度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的变化。

6.提高中部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

根据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以及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粮食安全水平的变化,本研究结合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提高中部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为协调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和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二 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系统和城市化系统变化的基础上,首先,以相关的理论基础为依托,深入揭示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影响机制;其次,依据中部地区城市化建设和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需要,综合运用农村经济学、农业科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对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并对不同城市化水平下,中部地区粮食安全水平变化进行预测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果,针对中部地区城市化和粮食安全的发展状况,提出促进城市化和粮食安全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其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6个方面。

1.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系统分析

本研究通过收集1978~2008年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相关数据,首先,采用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变化原因;其次,对中部六省粮食生产的变化情况以及中部地区各主要粮食品种产粮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揭示中部六省粮食生产的区域结构和品种结构的变化;再次,将粮食消费分为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粮食损耗五大部分,采用相关的评估方法,揭示中部地区粮食消费状况的变化;最后,构建粮食安全保障指数,对中部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揭示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系统的演变特征。

2.中部地区城市化系统分析

本研究在分析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收集1978~2008年中部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经济、土地等要素的数据变化,对中部六省的太原城市圈、皖江城市带、鄱阳湖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六大城市群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揭示了中部地区城市化的演变态势;其次,采用人口城市化单一指标,对中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状况进行分析并与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平均状况进行比较,以揭示中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的演变特征;再次,以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相关指标为依据,运用钱纳里-塞尔奎因对经济城市化的判断标准,对中部地区经济城市化进行系统分析,并与我国经济城市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最后,对中部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等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揭示中部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扩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3.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分析

本研究在阐述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相互影响的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生态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城市化系统和粮食安全系统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必要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方面出发,阐述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两者之间的相互约束机制;其次,从粮食安全系统为城市化系统提供基础支撑、劳动力资源、原始的资本积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等方面,阐述粮食安全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最后,从城市化系统为粮食安全系统提供更高的劳动收入、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更多的资本和更为广阔的农产品销售市场等方面,揭示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促进作用。

4.中部地区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收集中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各种相关资料,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将城市化和粮食安全看成两个系统,并将城市化系统分成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城市化三个子系统,粮食安全系统分成粮食生产安全子系统和粮食消费安全子系统;选取反映中部地区1991~2008年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社会经济城市化的相关指标以及反映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子系统和粮食消费安全子系统的相关指标,收集各指标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性分析,采用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城市化各子系统对粮食生产安全子系统和粮食消费安全子系统的影响,最后采用加权综合指数的方法集成城市化所有指标,获得反映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以定量分析城市化进程对粮食安全的综合影响,并指出城市化进程中导致中部地区粮食安全变化的主要原因。

5.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粮食安全水平的定量评价

首先,本研究在定量理清城市化对粮食安全影响的基础上,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构建中部地区粮食产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生产劳动力、折存量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施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等各因素的函数模型,并用之进行预测;其次,定量测度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随着城乡人口结构、食物消费结构、粮食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中部地区粮食消费总量的变化,同时,根据粮食总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的数据,结合我国粮食安全必须达到95%的粮食自给率和中部地区粮食保障基地建设的目标,构建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的综合指数,定量测度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的变化;最后,运用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设置高、中、低三种城市化水平,并通过构建粮食安全对城市化水平的响应函数模型,预测在三种城市化发展水平下,中部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的整体变化。

6.促进中部地区城市化和粮食安全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在分析中部地区城市化对粮食安全影响,定量测度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安全水平变化以及对未来粮食安全水平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中部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城市化和粮食安全良性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根据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现状及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从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并提升人口城市化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保持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和速度等方面,提出协调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和粮食安全建设的政策和建议;第二,基于把中部地区建成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基地的目标,结合粮食安全水平定量分析的结果,从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增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推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健全与完善粮食主产区金融支持机制、建立完善粮食生产责任考核机制等方面,论述提高中部地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政策和建议;第三,基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而且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效应,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对中部地区以及粮食主销区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利益补偿机制,以提高中部地区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