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企业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从现有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中,选择一些相对来说与企业社会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理论,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从而为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开展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

一 企业社会工作及企业社会工作理论

企业社会工作主要是指在企业中开展的社会工作,而企业社会工作理论自然是指对上述工作进行指导的相关理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企业社会工作是为企业及其员工提供的专业服务,来帮助企业协调好内部社会关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社会关系,从而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为企业内部的成员或外部的环境提供更好的福利。换言之,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应该包括企业中每一个成员,从普通员工到各层管理者,乃至到企业主,同时还应兼顾企业与外部环境交往时可能涉及的相关对象。对于服务对象的这一界定也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因为在价值理念上社会工作将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福祉提升作为最终目标。但是,如果按照这种带有终极关怀或价值色彩的服务理念来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话,那么就会发现企业社会工作会显得过于宽泛,并且会对各种资源产生巨大需求,难以设想,在当今社会资源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去实现社会工作的这种终极价值理念。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根据更为切实的现实目标来确立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企业社会工作主要以企业员工(尤其是普通员工)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他们诊断社会问题,并通过发现、挖掘、协调和整合现有的可能资源,来协助他们尽可能地解决问题,或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处境。此外,考虑到企业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因此,在开展上述工作时,必须将个人的问题或需求、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行业/区域领域中的问题和条件,以及国家的综合治理目标结合起来,最终落实到企业层面来实现员工的福祉,并兼顾企业、行业/区域及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这一界定范围下,所谓的企业社会工作理论,自然是指那些有助于企业社会工作者针对企业员工进行问题分析和资源整合的相关理论。

二 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建构

尽管我们已经将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限定为员工,但是与企业员工相关的理论也是非常庞杂,在理论取舍标准上,一方面要以员工作为核心对象,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结合企业、行业/区域、国家等多方视角或利益。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理论体系的建构。

(一)员工作为社会成员的相关理论

任何员工首先都是社会中的成员或个体,有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和需求,在众多针对个体的人性、问题和需求的理论中,我们主要选择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因为该理论较为全面且系统地阐述了人的需求结构以及内部不同层次间的关系,而且与企业员工的个人需求、问题和发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员工作为企业成员的相关理论

员工的问题及其需求的满足,始终与企业具有密切关联,特别是考虑到当前中国劳资关系紧张的局势基本上都是在企业层面发生的这一事实,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员工究竟处于何种位置并扮演了何种角色,以及这种角色和位置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又具有何种意义。如此我们才可能了解为解决员工问题和满足他们的需求,企业可能会提供何种帮助与服务。

(三)员工作为工业关系成员的相关理论

员工与雇主的交往既在企业中进行,也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在工业关系领域中,即员工群体(往往是工会)为一方,雇主群体为另一方。双方群体的集体协商和谈判,为员工在企业中的经济和社会处境,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基本保障,因此我们理解员工问题和解决他们的需求时,也必须考虑他们身处其中的工业关系结构。

(四)员工作为国家成员的相关理论

任何员工都是国家的成员或公民,因此员工与雇主的关系或者员工在企业中的待遇,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及其执行状况密切关联。而且员工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看似无关紧要,但却会从根本上影响或决定工业或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

接下来,我们将以员工作为核心服务对象,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来阐述相关理论,以建构起一个企业社会工作理论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