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专稿

当代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本文是根据黄枏森先生于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

黄枏森

摘要:当代哲学研究应关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正确理解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哲学的学科对象越来越明确,哲学成为一门科学是哲学的本性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哲学史就是哲学这门学科从非科学转变为科学的历史,历史上第一个科学形态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前提,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理论,二者是一个整体。苏联学者所讲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是苏联哲学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不是斯大林创立的。斯大林哲学体系在中国发生影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

关键词:时代精神 哲学与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 斯大林体系

作者简介:黄枏森(1921~),男,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中国马哲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

一 时代问题:时代精神、时代划分与时代基础

我们谈时代问题,就得谈时代与哲学的关系。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个话应该如何理解,我们还没有更好的套路。

孙熙国同志在他的书里《中西哲学的当代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专门谈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精华”应该如何理解。他认为“精华”这个词的翻译有问题,不应该译为“精华”,而应该译为“升华”、“本质”、“精髓”。精华是与糟粕相对应的,但是,历史上的哲学有精华,也有糟粕。我的理解是,哲学是把时代精神中最一般的东西概括出来,这种概括有些或许是错误的,有些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记得马克思讲这个话是在1842年,那个时候还没有马克思主义,当然也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他说的应该是指这个世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比如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是,只要是基于时代精神的思考,尽管有些错误也是一种哲学。而现实中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完成的那四本书(黄枏森担任总主编、王东、曾国屏、赵敦华、孙熙国担任分册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中西哲学的当代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也是根据这个理解来完成的。第一本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体系,第二本讲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本讲科学技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本讲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于时代精神这个问题,孙熙国同志根据德文、英文和俄文的翻译,主要针对“精华”这个词做了推敲,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我也提供个证据,马克思说过一句话:“哲学家的成长应该像雨后春笋那样,他们应该是自己时代、自己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精致、最珍贵或者看不到的精髓都集中在这些思想里。”我认为这句话提出来,很有意义。

我还想谈一下,“时代”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王东同志写了一本书,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在他的书里,他认为现当代可划分为7种时代,前6种已经是历史的终结时代,第7种是改革创新的时代。他在分析中认为把握一个时代不能抓住一个方面,时代应该是个综合体。我基本赞成这种观点。

但是,对于时代问题我还有另一套思考方式。我认为这个时代也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时代究竟包含多大的范围,全世界是什么时代,亚洲是什么时代,中国是什么时代?还有这个时代应该有多长,几百年,几十年还是几年?这些都很复杂。而且,我们对时代也有许多定义,比如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这些都是抓住了时代的一个方面。所以,我想这个时代是不是应该时间有长有短,有大有小。

一谈到时代,就离不开时代的基础。时代的基础应该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还有一个基础就是基本经济制度。当然在这两个基础之上,还有政治,还有文化等很多复杂的东西。研究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综合考虑,这些东西都不能忽略。但是它的基础是生产方式和基本经济制度,如果按照这个基调去理解的话,从全世界来讲,人类就可以有所进步。

19世纪的中叶到今天,100多年的时间,我想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是一个现代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我觉得这中间要把生产力水平与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出来,当然这中间也包括政治制度和文化,这些都应该进行具体分析。但是,在这个长时代里,又有若干小的时代,若干短的时代。关于小时代,20世纪上半叶,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危机或社会主义兴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资本主义出现危机,社会主义兴起。但是,总起来看这个时代仍是资本主义工业时代。20世纪下半叶,总起来讲,可以说是高科技资本主义时代。或者可以这么讲,是高科技、一球两制的时代,资本主义仍然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也仍然存在。就中国来讲,中国处于这个时代中,受这个时代的制约,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特点。我认为可以这么讲,在辛亥革命以前,它是农业封建主义时期。辛亥革命以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农业半封建半殖民的时代。半封建半殖民实际上就是半资本主义,但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主要依靠农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到现在,我觉得,基本上可以说是现代工业社会主义时代。现代工业实际上是从50、60年代开始的,大致上,用我们的话来讲,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而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认为,不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完成三大改造就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

二 哲学与科学、哲学与哲学史

首先,我想谈一谈哲学是否能成为科学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现在许多人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能够成为科学,也应该成为科学。有这么几个理由,大家考虑一下。

第一个理由,我们应该知道的一个问题是,哲学是否是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否可以形成科学?从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来讲,它已经是一门学科了,但是否是一门科学呢?这个我想说,哲学已经是一门学科了,它也最终必然会成为一门科学。因为它有一个对象,你在研究这个对象时,你要达到一个系统的结论,正确的结论,当它成为一个系统的、正确的原理的时候,哲学学科就转变成为一门科学了。哲学作为一门具有系统正确的原理的学科,是全世界公认的,所以,哲学必然要成为一门科学。这是我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要把哲学变成科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心所向。事实上,众多哲学家都在努力把哲学变成科学,当然每一个人努力的成效会不同。哲学家们汲取了很多哲学理论,但是如果他们的哲学还没有成为系统正确的哲学原理,就还没有成为科学。但至少,这些哲学家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真理,很少有哲学家说我就是胡说八道。所以,我认为,每一个哲学家都希望把自己的哲学能够成为正确的原理和法则,所以说,把哲学变成科学是现代社会的主流。

第三个理由,在当代,哲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明确。在古代的一个时期,哲学研究对象无所不包,在今天哲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但是,哲学研究形上之道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形下之器,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现象。道是从器中来的,本质是从现象中来的。所以,哲学研究所达到的最后的东西,也就是最一般的东西,最全面的东西。那么,这个最一般全面的东西,也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随着哲学的发展,哲学所把握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会越来越明确。哲学对象的明确与否是影响一门学科能不能成为科学的重要因素,如果对象都不明确的话,那就很难成为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慢慢地已经明确起来了,这就为它(哲学)成为一门科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是我讲的第三个理由。

第四个理由,这个理由可以说是现在争议最大的一个理由,那就是哲学作为对事物的整体研究和一般研究来自哪里?来自现实世界,来自我们的实践。这一点是有充分的基础和根据的。胡适从前写过文章,认为“真不真”、“科学不科学”,这样研究问题是研究不清楚的,关键是“有用没有用”。大家都知道实证主义,也是讲这个道理。这种终极的原理,终极的思想,根本就不可能是科学的思想。科学不问你这些问题,科学只问你实证的问题,只有实证的问题,才是科学的问题。大家知道,康德有一个“二律背反”(理论),“二律背反”讲什么?就是说你这种哲学原理,一般的原理,真理性原理都是有两个相反的结论,都是可以证明的,所以这些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哲学史上,几千年的努力根本就错了,根本就不该做这种努力,这种努力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实证主义提出“结束形而上学”,也就是否定形而上学。关于这些问题,我从从事哲学(研究)几十年以来,一直在思考,我也觉得很难办。但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最终的办法还是实践。我认为,实践就是它最后的根据。但是,这里说的实践不是一个人的实践,而是一个时代的实践,自主的实践,是几千年整个人类的实践。人类思想的发展要用实践来证明,还要人们的生活来证明。关键问题是你不要把它绝对化,不要把这些终极的原理、一般的哲学原理绝对化,它们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生活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没有终极的、绝对的原理。实证主义的基本思路是否定科学,否定了科学的哲学。这话说起来比较长,我就简单的说一下。哲学既是思辨的,也是实证的。哲学是这样,科学是这样,既需要思辨也需要实证,不能把思辨和实证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第五个理由,就是哲学是对科学体系的概括总结,但它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脱离科学的东西,而是科学。哲学是科学体系中的普通一员,它应该是一门科学,也能够成为一门科学。

下面我要谈一下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哲学绝不能脱离哲学史,但这并不等于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我上大学的时候,没有科学的观念,那时许多人都在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就是这一个哲学家的哲学,那一个哲学家的哲学。那么,哲学史的实质是什么呢?哲学史应该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写哲学史应该写哲学思想的发展、写哲学史的发展。我们现在看一下,许多人写的哲学史是哲学家哲学思想的介绍和评论,中间的有些是哲学流派的介绍和评论,不管是复旦大学出的《西方哲学史》还是社科院出的《西方哲学史》,还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都是按人头来写的。许多高校所写的哲学史,还有许多西方人写的哲学史,都是按人物和流派来写的。依照哲学思想的发展的线索去写哲学史,在西方的就是一个温德尔班。温德尔班有一部哲学史,他的哲学史就不是按人头来写,而是按照哲学思想的发展来写。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也是这样写的。

那么,哲学思想是怎样发展的呢?我觉得,哲学史应该是哲学这门学科从非科学转变为科学的历史。写哲学史应该写出它怎样由非科学的状态转变为科学的状态。我认为,历史上第一个科学形态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 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我想谈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的哲学有没有区别,有什么区别。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马克思哲学,但是不等于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一个人的哲学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应该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包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包含着后来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综合。但是,这个综合不是机械的综合,而是发展;不是把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综合起来就完了,而是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马克思是这个哲学的创始人,但是,他不是教主,不是教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以实践为标准,而不是以教主的话为标准,根本就没有教主。

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形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人提出来许多哲学形态。现在来看这些哲学形态,并非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哲学、恩格斯哲学、狄更斯哲学、列宁哲学,还有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个发展过程,而这个发展过程是以实践为标准的,在实践基础上才形成了这样的哲学。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需要创新和发展。继承哪些?选择那些?丰富哪些?发展哪些?都取决于时代的生活和实践。马克思对于他之前的哲学就是抱这个态度。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也应该抱这样的态度。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里面有非常丰富的黑格尔哲学思想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贡献是把二者的哲学思想作为材料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马克思思想中的辩证法有很多是从黑格尔那里得来的,他的唯物主义是他从费尔巴哈那里继承和发展下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他在时代实践基础上利用了时代生活和实践的无限丰富的内容创造发展而来。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应该这样,即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了原来的思想资料加以创造。所以最关键的东西是实践。离开了时代的实践就不会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类社会里的应用和推广。这个话是斯大林讲的,这个话有毛病,先有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思想体系,再把这个思想体系运用于人类社会才有历史唯物主义。现实不是这样,没有先后问题。但是,我们说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建立的那个世界观的前提是什么,我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过去没有人提,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发明,我是今年提出这个观点,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混含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前提。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它明确地讲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说过这么一句话,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而当他在研究社会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在研究人类社会时没有贯穿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所以费尔巴哈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思想的上半截是唯物主义的,下半截是唯心主义的。这个画线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研究人类社会时必须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所以这个思想(指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发明的。现在,学术界有个新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我认为这个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意旨。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非常明确。唯物史观也好,历史唯物主义也好,都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个非常明确。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我也不想谈的很多,如果关心这方面内容的同学可以探讨。我的一些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那本书里已经讲了一些。今天我主要想谈一个问题,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究竟是不是斯大林哲学,是不是斯大林的体系。当然斯大林是赞成这个体系的。但是,斯大林赞成这个体系和这个体系就是斯大林体系,是两回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斯大林体系,也不是斯大林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体系是怎么形成的?这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哲学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在长期地研究和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过程,起码有一、二十年的时间。这个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里面也谈了,我就不详细说了。但是,我要跟同志们好好的介绍一下,介绍一下我们的那个书里面,我引了比较长的一段话,大概有一两千字,那是人大一位教授在他的一篇文章里面讲的,他的这篇文章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兴起,发展的具体过程,做了比较细致的叙述。因为他在国外呆了很长时间,搜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从他提供的这些材料中,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是在当时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且也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是苏联哲学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需要和同志说明的是,我从来没有认为这个体系是斯大林创立的,也没有发生过这种误会。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老师就是30年代初期的一批国内学者,还有苏联哲学家。那时苏联专家的一些书,很快就翻译过来。那时我看过一本书叫《新哲学大纲》,是苏联人写的,这本书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做了辨析。我学哲学最初感兴趣的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这本书也是根据苏联哲学家的研究著作写的。斯大林的四大论著,当时还没出来,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可能是根据斯大林的四大论著写出来的。对这个问题我比较清楚。苏联哲学家讲哲学多是30年代初的那个体系,而不是斯大林体系。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前斯大林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没有什么影响。尽管他的政治影响很大,但他的哲学没什么影响,那时候没有人专门讲他的哲学和他对哲学的研究。

斯大林哲学体系在中国是不是流行过呢?流行过。但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大批苏联专家到中国来,帮助中国学者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时没有哲学教研室,也没有马列基础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础是什么,当时讲得最多的就是斯大林的思想,而且那时在苏联已经开始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苏联后来的教科书都按照斯大林的体系编写。斯大林体系把苏联哲学家30年代的体系加以简化,可以说许多地方是做了根本性的过滤或者是删除,包括基本原理。当时中国的一些学者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这些不同的看法没起多大作用。毛主席当时就批评过,并提出了不同意见。斯大林1953年就逝世了。1956年赫鲁晓夫作报告后,斯大林就沉寂了。所以,从那以后斯大林的体系在中国就再也没有被采用过。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斯大林体系在中国发生影响总共也就是几年。这个事件回过头来看非常奇怪,就是中国很多学者,包括年轻学者,甚至包括一些年老的学者,经常会异口同声地说,30年代的那个体系,是斯大林创建的。这样讲话不符合历史事实。对此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大家老这么讲呢?后来我琢磨出来了,我在人大学习的时候,我是1951年到人大去学习的,我已经30岁了,我已经在30年代受过苏联这个原来体系的影响。我熟悉这是哪个体系,后来在人大的学习,大致学的就是斯大林的体系,这我最清楚。但是,那个时候我们研究班里有很多20多岁的大学生,他们也来参加研讨班的学习,学的就是斯大林哲学。学了以后就按照斯大林的讲,一直就教授斯大林的这个哲学体系。这个体系是斯大林体系,所以他们就这么讲,那么20多岁的人,到90年代,也就六七十岁了,都是一些老专家了。有一批老专家在这里这么讲,还有更年轻一点的,都是这些老专家的学生,他们也这么讲。所以,就有了先前我说的那种情况和误解的发生。

现在还有个说法,有人认为斯大林的名声已经不行了。斯大林体系还有谁去学。过去我不太理解这个想法,因为要辩证理解和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最近理论界,有很多观点,有人批判辩证唯物主义,说辩证唯物主义是斯大林体系,是斯大林极左路线的思想基础。这一说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极大的误解,不懂得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把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内容偷运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回过头来再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今天由于时间比较有限,我就特别的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我个人的一点体会,简单地和大家说一说。我今天讲的就这些。谢谢!

执行编辑:孙熙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