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画像研究的历史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心理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分析犯罪行为也就是分析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画像是一种侦查分析手段,需要根据所获得的案件线索来分析作案人的面貌特征和行为特征。

多数系列案件的作案人通常会选择陌生人作案,而且他们往往有着娴熟的作案手段和机警的反侦查经验。这就使得警方难以在现场收集到有用的物证和线索。警方在缺乏人证和物证的情况下,不得不从犯罪行为本身出发,去挖掘作案人的心理信息。

1886年,托马斯·邦德在对一系列杀人案件中被害人尸体的解剖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这些死者的伤口出奇相似,从而反映出凶手的杀人手段具有一致性。邦德认为,这些案件是由同一个凶手实施的。这种独特而稳定的犯罪手段体现出凶手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由此,邦德进一步描述,认为凶手是一个衣着得体的中年人,外表看起来温文尔雅,从他杀人的手法可以看出他没有屠宰和外科知识。后来,此案根据邦德的分析成功侦破,也成为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技术的起点。

20世纪,精神病医生詹姆斯·A.布鲁塞尔对纽约8年内32起邮件爆炸案的凶手进行了画像。詹姆斯医生所描绘的凶手是一个拥有外国血统,出生在国外的家伙。他拥有中等身材,身体魁梧,年龄在40到50岁之间,未婚,和自己的哥哥或姐姐住在一起,生活在康涅狄格州,是罗马天主教徒。凶手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内向,喜好整洁,是个偏执狂,还患有妄想症。他憎恨自己的父亲,强迫性地爱着自己的母亲,患有心脏病一类的疾病,是个熟练的技工。他认为凶手作案的原因是因为工作上遇到了麻烦,可能他被老板解雇或受到了谴责。被捕时,他可能会要求穿上一件双排扣的套装,否则不会配合警方束手就擒。

根据布鲁塞尔医生的描述,嫌疑人乔治·梅特斯凯进入了警方的视线。经过后续调查证实,布鲁塞尔医生的描述只有病症有出入,凶手患有肺结核,而不是心脏病。除此之外,都惊人地相似!这起案件画像的成功使得犯罪心理画像技术越来越受到各国警方的重视,尤其是在一些系列案件的侦破中,犯罪心理画像总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霍华德·泰坦发展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70年代,霍华德正式启动了犯罪心理画像项目,将其运用到案件的侦破中,还在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国家学院开设了应用犯罪学课程。FBI的犯罪行为部(BSU)是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发展背后最强力的推手,由许多具有心理专业背景的人参与其中。该部门储存有各类罪犯的特征、家庭、社会背景资料,着重分析奇异和屡次出现的犯罪行为,尤其在强奸案、纵火案、系列杀人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美国,除了FBI,许多联邦机构和州执法部门也设立了犯罪心理画像小组。

随着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发展和屡建奇功,英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执法部门也相继设立了专职画像小组。除了官方机构,还有许多民间画像团体。其中有一个技术水平处于领先位置的团体,叫作“行为画像协会(ABP)”,于1999年3月成立,是第一个独立的国际性跨学科专业团体。ABP由一个学生部,三个成员组构成:分别为行为组、调查组、科学组。

目前,国外的犯罪心理学技术日渐成熟,同时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犯罪心理画像已经逐渐成为一门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