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说发展体系变化格局的初显

小说发展体系由创作、传播、理论、官方文化政策与读者五个要素组成,它们相互制约平衡,小说发展则由其形成的合力所推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要素所起作用的大小各不相同,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某要素甚至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传播环节的变化引起整个体系的动荡就是较为典型的例证。

在近代以前,小说发展体系的大变动发生于明代嘉靖、万历时,起因则是当时印刷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在明初即已问世,可是在大约一个半的世纪里,只有很少人才有缘得见。这是因为它们当时只是在靠手抄本流传。试想,一部《三国演义》有七十余万字,抄写是件十分麻烦的事,稍不小心就难免错讹,而且即使有了十本、二十本乃至百本手抄本,它的流传范围又能有多大?口传更是极为艰难的事,若非经过如说书先生那般长期正规的训练,何人又能生动而完整地转述故事内容?在文学史上,诗词赋曲之类,靠口诵笔录便可广泛流传,历史上“洛阳纸贵”、“旗亭画壁”、“凡有井水处,必能歌柳词”等故事,都已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小说在传播方面异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点,就是须刊刻成书方能广泛流传。《三国演义》与《水浒传》都是直到印刷业已大发展的嘉靖朝才有刊本行世,随后则是万历朝通俗小说创作的兴盛,而在此之前,通俗小说创作自明初以来已停滞了近二百年。万历朝能出现繁盛,一是因为有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为样本,后来的作者明白了创作的方向与方法;二是当时印刷业的发展,足以支撑通俗小说的繁荣,而《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刊行后广受欢迎,也保证了发现新财源的书坊主刊刻通俗小说的积极性。明代文言小说的演进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唐宋传奇曾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是从明初到明中叶,由于它们一直未被刊刻流传,人们都无缘得见,该时期文言小说的艺术水准就显得较明显的幼稚与粗糙,直到嘉靖朝《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作在明代首次刊行后,文言小说的创作才开始呈现出向唐宋传奇传统的回归。通常小说史的关注,是对作品序列及其流变的考察,它可用“创作——创作”的公式作概括,但实际上小说的变迁,却是依据“创作——传播——创作”的公式,传播环节一旦断裂,定将严重影响后来创作的规模、风格与水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小说生存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若细究明代小说这一时期的变化,可以发现先是传播环节的突进,打破了它与其他要素的平衡,经历动荡与磨合后,小说发展体系重新进入新的稳定状态,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近代的同治朝。如第一章所述,在进入近代后的一些年里,五个要素都在发生变化,而同治末年,又是传播环节率先打破了系统的原有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