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淑梅的博士毕业论文《魏晋乐府诗研究》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导师,为她三年苦读得到了社会的一份肯定而感到高兴。如今论文即将付梓,嘱我作序,自感责无旁贷,愿意对论文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乐府学的创建工作,目前已经率领学生展开了三个系列的研究,分别是“乐府诗分类研究”“乐府诗专题研究”“乐府诗断代研究”。其中“断代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投标项目,将由汉到唐五代之间的乐府诗分成十个时段,一一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旨在考察每个历史时期乐府诗的特点。断代研究是对分类研究的综合,是专题研究的具体运用,是重新写作乐府诗史的必要准备,是将乐府学研究引向深入的必不可少的研究阶段。淑梅的《魏晋乐府诗研究》便是断代研究当中最早取得的两项成果之一(另一项为其同门师妹王志清的《晋宋乐府诗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魏晋(指西晋)是乐府诗发展重要的历史阶段。此前的汉乐府大都是无主名乐府,许多作品是音乐表演脚本的片段记录。而到了魏晋时期,乐府则变成了有主名诗歌,虽然与音乐继续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也具有了抒情诗的特性。这是乐府诗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为以后的乐府诗创作开启了新的传统,值得特别关注。论文从文献、音乐、文学三个层面对魏晋乐府诗进行全面考察,使我们对这一时段乐府诗的活动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文献学研究方面,通过对魏晋乐府诗的补录、统计和分析,复现魏晋乐府诗创作的历史原貌。针对魏晋乐府诗的著录文献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考辨,解决了“西山一何高”的曲调问题,魏晋乐府诗的著录形态及本辞内涵问题,缪袭鼓吹曲辞的创作时间问题。

在音乐学研究方面,考察了魏晋时期的音乐机构,清晰展示了魏晋乐府诗创作和传播情况。对魏晋乐府诗作者的职官职能、乐府诗创作与入乐过程中诗人与乐人的分工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些研究对于了解魏晋乐府诗创作、入乐、传播的过程,展示魏晋乐府诗的音乐文化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在文学研究方面,重点考察了三类乐府诗。鼓吹曲辞是魏晋时期一种重要的仪式乐歌辞,通过对其创制背景、创制方式、体式特点等的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展示出魏晋鼓吹曲辞在创作队伍的专业化、创作方式的系统化与模式化、曲辞风格的雅化以及辞乐关系的变化。相和歌辞是魏晋乐府诗当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论文对魏晋相和歌辞的入乐情况进行了细致辨析,对魏晋时期的挽歌、艳歌进行了深入研究。杂曲歌辞研究主要考察了曹植杂曲歌辞与音乐的关系问题,指出了杂曲歌辞与音乐疏离而向文学过渡的观点的缺陷。通过对《齐瑟行》《桂之树行》及杂曲中的游仙、宴饮乐府诗的个案探讨,揭示出杂曲歌辞与音乐和诗歌的关系。

关于魏晋乐府诗,前人研究已经非常充分,但以上所列皆为前人研究中未曾予以充分关注和深入阐释的问题。这些论述不仅是乐府学研究的深化,也是对魏晋诗歌认识的深化,对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诗歌活动的情况,提高对这一时期诗歌活动描述的清晰度,都是大有帮助的。论文略显不足的是对这一时期诗人在乐府诗创作中开启出来的各种传统,以及对后人的影响,没有给予特别的强调。

在三年的合作当中,淑梅的表现是令我满意的。我认为好的学生应该做到四条:坐得住、有悟性、能办事、有良心。我曾以此四条就教于前辈学者,都认为我的要求太高了,通过几年的观察,自己也觉得太高了,没有人能同时做到四条。淑梅却是极少数能接近这四条的学生。她的求学是很不容易的,孩子刚上小学,她便负笈北上,三年当中,除了寒暑假,都在校学习,没有迟到早退过。由于对学术有着明确的认识,她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听从老师安排,先读一年典籍,再写论文。由于所选题目难度很大,写作中也曾为不得其门径而苦恼,但她始终坚持,沉潜其间,终于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释。对老师的批评,她没有任何怨言,能够理解这是老师对自己的真正关心。同门之间遇到问题,她总是耐心地帮助,关爱有加,颇有师姐风范。也许正是这些品质,使她在首都师范大学的三年读书生活当中,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相信她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能够走得更高,更远。

以上所述,聊作为序。

吴相洲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