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围绕文献学研究的目的,本章设置了四节内容。
第一节主要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为依据,对魏晋乐府诗进行了补录,共补录出38首乐府诗(郊庙6首、燕射3首、相和9首、舞曲16首、杂曲4首),并对这些乐府诗失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音乐的疏离,乃是导致其失传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大量的非音乐文献中,还有不少魏晋乐府诗的遗存。
第二节据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再作补录,共补录出乐府诗55首(相和歌辞34首,杂曲歌辞21首),两次补录以后的统计结果为:魏乐府诗185首,晋乐府诗246首。相和、杂曲两类歌辞的创作尤多,反映出一时之盛。由此可大致获知魏晋乐府诗创作及其歌辞类型、作者等方面的情况。
第三、四两节转入对魏晋乐府诗著录文献的探讨。第三节主要对魏文帝“西山一何高”的曲调进行了辨疑,从中发现郭茂倩《乐府诗集》在文献著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入乐时间及多次入乐的乐府诗曲调方面。
第四节则对学界关注较多,但仍未能解决的魏晋乐府诗的著录形态问题,特别是“本辞”的来源、内涵等问题作了深入地分析。
总之,通过本章各节的探讨,基本上勾勒了魏晋乐府诗的创作原貌,突出了魏晋乐府诗的创作特点,指出了《乐府诗集》著录文献当中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对魏晋乐府诗展开音乐、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