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2006~2012年各地区排序与进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城乡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共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还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目前,国内有关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通过指数对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和进展进行具体衡量和评价的文献相对较少。在为数不多的衡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和进程的指数中,主要针对的都是某个地区(如某省、某市),对全国以及各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和进展进行比较和评价的文献较少。

为了客观、全面评价我国及各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水平与进程,我们尝试构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

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绝对指数,即在选取了体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各项指标后,设定目标值,将实际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以此衡量和反映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和实现程度;另一类为相对指数,即在选取了体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各项指标后,选定某个年份为基期年,将之后各年份的实际值与基期年的实际值进行比较,以此衡量和反映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相对水平和进程。同时,还可以以此对各省份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排序,反映各省份在全国的相对位置。本书发布的是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对指数,即第二种类型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目的是对中国及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和排序,并反映2006年以来各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是由众多反映城乡一体化发展内容和状态、反映城乡融合或城乡差异的可量化指标所构成的逻辑体系。在编制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时,要尽可能多并尽量全面地采选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内容相关的指标,并根据指标数据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科学建立分层的指数结构,使编制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能够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进展,并可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在编制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指标体系前,首先需要定义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并确定指数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指标选取的原则。

本书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定义和内涵可以概括为:城市与农村两个区域性系统在经济、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生活环境和生态建设上的一元化发展,其内涵是区域发展一体化、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一体化和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编制的基本原则是:融合原则、共生原则、互促原则和接轨原则(详见第一章“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编制基础”);指标选取的原则是:代表性、以结果性指标为主、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数据可得性和数据城乡分割性(详见第二章“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指标体系”)。

据此,我们所构建的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对指数指标体系包括4个方面,即:经济发展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生活水平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这4个一体化构成了指数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整个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和58个具体指标构成。为了消除不同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以及更充分、准确地反映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部分三级指标由2~3个反映绝对发展水平和相对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构成。

依据我们构建的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指标体系,指数排序表示的是各省份与其他省份相比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位置,指数进展则表示的是各省份以2006年为基期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提升的程度,并不表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程度。此外,通过对各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对水平的测度以及进展描述,分析各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书由7章和附录组成。

第一章“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编制基础”构建了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编制的理论与概念框架,对已有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评述,提出了编制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指标体系”提出了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指标选取的原则,制定了反映和测度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对水平和进展的指标体系,对各指标的含义进行了详细解释,对测算方式、计算公式以及数据来源等进行了说明。

第三章“中国及各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排序、进展与评价”主要测度中国及各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水平,对各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水平进行排序,描述2006年以来各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水平的进展,分析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水平的区域差距。

第四章“中国及各地区经济发展一体化指数”主要测度中国及各省份经济发展一体化水平,对各省份经济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排序,描述2006年以来各省份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进展,分析排序和进展变化的特点,分析各省份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第五章“中国及各地区社会发展一体化指数”主要测度中国及各省份社会发展一体化水平,对各省份社会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排序,描述2006年以来各省份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展,分析排序和进展变化的特点,分析各省份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第六章“中国及各地区生活水平一体化指数”主要测度中国及各省份生活水平一体化水平,对各省份生活水平一体化水平进行排序,描述2006年以来各省份生活水平一体化的进展,分析排序和进展变化的特点,分析各省份生活水平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第七章“中国及各地区生态环境一体化指数”主要测度中国及各省份生态环境一体化水平,对各省份生态环境一体化水平进行排序,描述2006年以来各省份生态环境一体化的进展,分析排序和进展变化的特点,分析各省份生态环境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附录是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排序与进展。分别对30个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并进行排序;描述30个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展,对30个省份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评价。

本书各部分的撰写者分别是:“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编制基础”,张军、张海鹏;“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指标体系”,朱钢、张海鹏;“中国及各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排序、进展与评价”,朱钢;“中国及各地区经济发展一体化指数”,陈方;“中国及各地区社会发展一体化指数”,张军;“中国及各地区生活水平一体化指数”,王小映;“中国及各地区生态环境一体化指数”,张海鹏;“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排序与进展”,朱钢;“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排序与进展”,张海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排序与进展”,陈方;“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排序与进展”,王小映;“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排序与进展”,张军。

受数据的连续性、各省份统计指标不一致、城乡分区域数据较少、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等因素的限制,我们所编制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难免存在一些缺陷,还很不完善,我们将在今后研究中不断改进,恳请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本书出版得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邓泳红、吴敏为本书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笔者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