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美国智库观点摘要
- 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Ⅱ)(全球智库论中国书系(之三))
- 王灵桂主编
- 59857字
- 2018-12-18 10:46:15
欧盟-中国峰会:美国不注意时会发生什么
Philippe Le Corre[26]
原文标题:EU-China Summit: What Happens When the US isn.t Watching
文章框架:欧盟-中国峰会和第七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中国与欧盟有着共同的利益;中国和欧洲对彼此进行投资的机会将大幅增加。
观点摘要:
1. 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的关系似乎正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第七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结束后,欧盟-中国峰会将于2015年6月2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
2. 这两次会议将会有很大的不同。与刚刚在华盛顿闭幕的第七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不同的是,欧洲和中国探讨网络问题和南海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不大。在欧洲国家当前领导人的带领下,似乎没有哪个国家想让中国不舒服。美国副总统拜登表示,在互联网领域,中国可能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竞争者”。我们很难想象欧洲理事会主席唐纳德·塔斯克(Donald Tusk)和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在会见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时会触及此类敏感话题。
3. 欧洲大陆正面临巨大的经济和制度挑战(例如,希腊在欧元区的地位尚不明朗),而中国与欧洲开展合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即将召开的欧盟-中国峰会将遵循《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框架,重点关注知识产权、研究和创新、数字经济和移民等关键议题。
4. 其他议题包括签订气候变化协议,为将于12月召开的巴黎会议提前造势,并就“近期欧盟和中国邻国的发展状况”展开友好对话。这次会谈可能会强调对话、国际法和危机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5. 也许这次峰会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在于它将宣布中国可能会在容克新创建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FSI)中发挥作用。该项目耗资3150亿欧元。该基金旨在提振经济和创造工作岗位,具体包括社会创新、研发、教育和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应布鲁塞尔的要求,欧盟国家已经提交了约2000个投资项目的初步名单。
6. 在峰会筹备阶段,中国官员强调了“容克计划”和“一带一路”计划之间的互补性。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将跨越长达11000公里的“新丝绸之路”,在中国、中亚和中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项目会延伸到欧洲吗?中国领导人给出肯定的答复,虽然目前具体细节尚未明确。
7. 几个主要的欧洲国家(包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已经宣布了对欧洲战略投资基金的出资金额。然而,为了完成预算,容克的团队也必须依赖私人投资者。该计划也向第三方开放,包括欧盟以外的实体。中国正在提供帮助,但欧盟委员会官员表示,目前没有具体的建议。
8. 目前,中国在欧洲地区的投资相对较少,约占对外直接投资的3%。然而,在过去5年里,中国已经极大地提高了它在欧洲地区的存在感:2015年2月的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达到550亿美元,其中包括在英国、希腊、意大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9. 一旦中国-欧盟双边投资协定最终得以确定(现在是起草的最后阶段),中国领导人将设法加强中欧关系。其目的是确保为欧洲和中国的投资者们制订同样的保护和市场准入条款。到时候,中国投资者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对欧洲投资,欧洲也会有更多对华投资的机会。
10. 同时,欧洲对于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也很有兴趣。在欢迎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成为创始成员国后,在未来数月内,中国可能也欢迎欧盟成为一个独立成员国。目前,亚投行正在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的帮助下起草其章程。因此,在经济领域,欧洲与中国的关系似乎日益密切。有趣的是,本周的战略经济对话表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似乎并非如此,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更为复杂。
编号:20150626A191
俄中欠缺浪漫关系
Lilia Shevtsova[27]
原文标题:Bad Romance
文章框架:俄罗斯转向亚洲;俄罗斯与中国关系的表象;欧亚经济联盟与“新丝绸之路”的连接;俄中联合反美姿态的表象;对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的分析。
观点摘要:
1. 放眼全球格局,我们不禁会感到迷惑。就在昨天,俄罗斯还在约会欧洲;而今天,克里姆林宫却试图说服世界各国(以及自己?)它已经爱上了北京。俄罗斯在上周举办了双峰会(金砖国家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双峰会表现出俄罗斯“转向亚洲”的明显迹象,并显示出俄罗斯目前不打算追求西方的“普世”文明模式。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专家曾经把俄罗斯看作伟大欧洲的一部分,而今天他们又把俄罗斯看作伟大亚洲的一部分。当然,国家确实会改变议程、建立新联盟以追求各自的利益。然而,克里姆林宫一直表示,俄罗斯转向亚洲是为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将俄罗斯的文明认知归为“欧亚”文明。
2. 我认为关于俄罗斯转向亚洲以及其与中国交往的所有推论存在故意误导的性质。人们难免会产生这是一种叫作“假装”的新游戏的印象,在这场游戏里,俄罗斯和中国十分清楚它们参与的是什么。然而,新“便利轴心”(便利谁?)的成员清楚它们之间的交往将把它们带至何方吗?
3. 俄罗斯与中国之间新伙伴关系的标志是一系列“狂热”的活动:签署了许多条约;习近平和普京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庆典上的相互友好态度(而西方国家的领导却待在家中);在地中海,俄罗斯和中国进行了联合海上军演;俄中承诺将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连接起来;俄中签署了价值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协议。所有这些似乎证明俄中伟大联盟正在形成,而这一伟大联盟能够改变全球秩序。然而,表象不一定是真的。
4. 俄中新关系产生的首要原因(俄中威慑美国的共同意愿)不具有说服力。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以共同“厌恶”美国而著称。然而,此时的美国由于未解决的冲突而陷入困境,美国总统也没有兴趣追求宏伟的地缘政治利益,俄罗斯和中国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联合牵制美国呢?此外,北京没有打算破坏自己与美国的关系。如果中国已经准备好加入克里姆林宫的反美行动,中国怎么会与美国签署意义重大的军事合作协议呢?虽然习近平与普京在对抗西方的时候是站在同一边的,但是他们的目标显然是不同的。我们必须清楚一个事实:反美姿态为各种与美国没有直接联系的目标行动提供了解释。
5. 我认为更有趣的问题是态度主动的莫斯科为什么需要与中国交往?所有政治、历史因素都应该警告莫斯科不要卷入这一不自然的伙伴关系中。对于俄罗斯来说,与中国保持这种伙伴关系的弊远远大于利。首先,为什么中国要俯身从自己的外东北(19世纪,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一系列不公正条约,将此地割让给了俄罗斯)购买商品?中国真的会那么宽宏大量吗?亨利·基辛格不这么认为。他说:“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系列让俄罗斯占有其远东省份的‘不平等条约’。”其次,更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俄罗斯和中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俄罗斯处于下滑阶段,当前的政权可能会将这个国家拖入混乱和骚动的局面。而另一方面,中国仍然处于上升阶段(尽管在过去两周,中国的股票市场出现暴跌,暴露了中国体制中一些潜在的不足)。正是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对称使得它们的关系十分脆弱,较强的伙伴更易于利用较弱的伙伴以实现自己国家的利益。然而,如果中国近期的金融局势是经济下滑的征兆,那么这两个大国经济衰退(尽管它们经济衰退的速度不同)的对称性会迫使它们相互斗争以求生存。北京有什么理由对一个毫无顾忌欺凌弱小邻国的国家无私奉献呢?
6. 随着克里米亚冲突和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俄罗斯开始破坏国际法律制度并着重维护其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俄罗斯与中国关系的经济基础似乎能够减少地缘政治障碍。然而这种经济基础很不稳定,尤其是在提到俄罗斯的利益的时候。俄罗斯用三个支柱以及一个希望支持着其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这三个支柱是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和武器;一个希望是巨大的中国投资。根据牛津能源研究所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提供的数据,中国需要的天然气早已由中亚(百分之四十)以及其他国家供应。俄罗斯专家米哈伊尔说:“中国的天然气市场上已经没有其他供应商的位置了。”当然,如果莫斯科大幅降低其天然气价格,那么中国是会向其购买天然气的。但是这将会使俄罗斯在整个计划中都无利可图。
7. 北京拒绝资助俄罗斯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中国甚至提议俄罗斯应该承担位于中国境内的管道的构建以及维护成本,这无疑给了莫斯科一巴掌。莫斯科把这项天然气协议视为俄中关系成功的关键证明。如果这项协议对俄罗斯的结果如此不好,那其他协议的本质又会如何呢?就石油而言,中国通过与中亚国家合作以增加其石油进口来源。俄罗斯是中国进口武器和军事技术的最大供应国。但是,莫斯科不情愿对中国出口军事设备,俄罗斯希望中国能提供贷款,以缓解西方国家经济制裁给其带来的压力。但事实证明俄罗斯的这一希望落空了。俄罗斯外贸银行公布了一份声明,抱怨“俄中双边关系的最大障碍是中国对俄罗斯银行的立场”。中国大多数银行都拒绝与俄罗斯银行进行银行间外汇交易。
8. 莫斯科对把普京热衷的欧亚经济联盟计划与中国雄心勃勃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计划)“对接”起来的呼声可能是另一个企图隐瞒或伪装自己的行为。欧亚经济联盟只能在莫斯科的补贴下运行,而莫斯科现在必须填补其预算漏洞。与此同时,中亚国家——包括莫斯科在欧亚经济联盟中最重要的伙伴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关系迅速升温。“对接”可能发生,但是此“对接”只是中国发展与欧洲基础设施互联的方式。俄罗斯准备好当中国的“桥梁”了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中国希望将自己与欧洲连接起来的时候,普京的克里姆林宫却希望把俄罗斯推向相反的方向,这会使得整个“对接”计划变得一团糟。我与比约恩·杜本的看法一致:虽然中国一直试图努力消除莫斯科的担忧,坚持声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不是为了对抗俄罗斯,但是毫无疑问,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覆盖面广的、旨在扩大对中亚地区的经济影响力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是互不兼容的计划。
9. 将克里姆林宫推向中国的动力因素将很快激起俄罗斯对中国的怀疑甚至是敌意。我想到了“围城”模式,这一模式正在使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成为俄罗斯的头号敌人。然而,美国与俄罗斯没有共同的边境也没有直接的联系纽带,它不久之后就不会再是俄罗斯的主要过敏源了。俄罗斯有几十万华裔人口(俄罗斯也常常把越南以及其他亚洲人当作“中国人”),对普通俄罗斯人来说,中国的文化十分奇怪,也很难理解。对中国的不信任可能使俄罗斯再次产生“围城”的心态。潜在的反华情绪在俄罗斯已经休眠了很长时间,俄罗斯只是偶尔担心中国会“抢夺”西伯利亚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俄罗斯对中国政治阶层的不信任很容易成为寻找新敌人的沃土。克里姆林宫与北京建立伙伴关系的尝试不可避免地会失败,这很容易将中国转变成俄罗斯仇恨的目标。
10. 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早已成为俄罗斯各大媒体和网站的热点话题。目前,俄罗斯亲克里姆林宫派的专家已经使自己(以及领导层)信服俄罗斯与中国的友谊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也许可能与中国产生可以改变世界秩序的联盟。他们必须想清楚如何把他们推崇的政治手段应用到与中国的新关系之中。考虑到权力平衡机制,俄罗斯与中国的不对称引起人们对俄中关系持续性的极大质疑。克里姆林宫所有的言论、手段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证明俄罗斯转向亚洲的做法是有意义的。克里姆林宫的关键任务是使俄罗斯相信中国将不会成为一个自大的霸权国家。然而,所有分析都只能引起更多的质疑。许多专家承认中国是更为强大的伙伴,尽管如此,他们表示:“莫斯科绝对会找到办法,与中国创建一种‘特殊的关系’。”
11. 一些专家承认他们不确定莫斯科是否能够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主权独立而不受北京的“侵犯”。而另外一些专家较为乐观,他们认为,俄罗斯将依然是“大国”,而北京将承认俄罗斯的这一地位。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专家很难定位俄罗斯在俄中关系中的角色。有专家表示,中国是领导者而不是霸权国家。俄罗斯寄希望于中国迁就克里姆林宫渴望的大国地位是十分可悲的。正如基辛格所说的那样:“中国绝不会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另一个国家持续保持联系。”有迹象表明中国政治心态发生变化了吗?
12. 简单且可能的解释说明俄罗斯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可能只是一个幻景。这不是说俄罗斯没有从过去的俄中关系中获得过利益。俄罗斯的寻租精英们成功利用了其与西方国家的虚假友谊从而建立起西方的洗钱机器。然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它不倾向于利他行为以及迁就别国的行为,而是骄傲、自立、雄心勃勃和有耐心的。中国为什么要帮助俄罗斯解决它的复杂问题或为俄罗斯精英们提供确保个人名利以及财富的手段呢?在俄中这一新兴关系中,克里姆林宫只有两个选择:充当哈巴狗的角色或准备好抱怨它是如何再次被羞辱的。谨慎对待俄罗斯精英们的西方国家没有使俄罗斯得到这样的教训,但中国可能是个不宽容的国家。
13. 许多西方专家收到俄中关系的反西方潜能的警告。北京对俄罗斯体制的腐败会作何反应?中国清楚它陷入一个什么样的泥潭吗?孤立及迟疑迫使俄罗斯的统治精英采取他们知道或者怀疑自己不可能偿清的举措。或许克里姆林宫是时候去寻找一个新的支点了。缅甸如何?缅甸是不是一个更加安全的保障?
编号:20150715A191
作为区域和全球大国,中国的崛起进入新阶段
David Dollar[28]
原文标题:China's Rise as a Regional and Global Power Enters a New Phase
文章框架: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国在国内外的宏伟倡议;中国对变化的经济增长动态所作出的回应;美国倡议与中国倡议之间的竞争及其影响。
观点摘要:
1.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极为迅速。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自全球金融危机发生6年多以来,中国对外经常项目盈余大幅下跌至GDP的2%~3%,然而中国近年来的投资是其GDP的50%之多,投资的增长弥补了经常项目盈余的下跌。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的增长十分显著。然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下降至7%左右。与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下降超过4个百分点。所以,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中国利用大量投资的手段以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2. 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明了三个问题。第一,技术进步(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衡量)减慢。第二,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资本边际生产率正在下降(越来越多的投资带来越来越少的经济增长)。这种资本生产率的下跌在现实世界的体现是空公寓楼、闲置的机场以及重要制造部门严重的产能过剩。第三,消费量十分低,尤其是家庭消费(只占GDP的三分之一)过低。
3. 中国对这种经济增长动态作出国外和国内两方面的回应。在国外方面:国内产能过剩时,中国推出一些新的耗资倡议,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是在中国对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缓慢的治理改革进程不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带一路”倡议(比亚投行计划更为宏大)的目的是加强西向路线(起始于中国,横跨中亚地区)和南向海上路线(起始于中国,穿过东南亚,达到南亚、非洲和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亚洲邻国非常欢迎这些举措,因为这些举措有助于实现亚洲一体化。然而,在中国看来,那些关于这些举措是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的想法是受误导的。这些倡议对中国需求的总体贡献很可能太小,因此不足以对其宏观经济产生显著影响。
4. 中国对其产能过剩问题作出的国内回应是:在2013年11月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出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四个领域的改革可能有助于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实现。这四个领域包括户籍制度改革、政府间财政改革、金融自由化改革以及开放中国的服务贸易。这些措施能够加大对浪费性投资的控制,加大创新力度、促进生产率增长并提高消费量。这些领域的成功改革将有助于中国在接下来的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
5. 虽然美国政府努力劝阻其盟友不要加入亚投行,但是美国的这种做法是徒劳的。因为在最后,美国的主要盟友,如英国、澳大利亚以及韩国,都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投行,而且日本也在斟酌是否要成为亚投行的一员。然而,这对美国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暂时的外交挫折。现在看来,美国自身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倡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很可能在2015年年底完成。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以及越南等许多亚洲主要经济体希望同时加入中国的倡议(亚投行以及“一带一路”)和美国的倡议以减少贸易壁垒。实际上,中国和美国的倡议是互补的。一方面,中国倡议融资建设的基础设施是贸易和投资的“硬件”——对加深一体化十分必要,但不足以完成一体化。而另一方面,美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一体化的“软件”,它能够减少贸易壁垒、开放贸易与投资服务以及协调各种管制性壁垒。虽然中国与美国之间具有竞争性的倡议可能导致区域集团的产生以及贸易体系的瓦解,但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竞争更有可能加深亚太地区的一体化。
编号:20150720A191
为什么中国要走向欧洲
Jonathan D.Pollack; Philippe Le Corre[29]
原文标题:Why China Goes to Europe
文章框架: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发展趋势与重要性;欧盟与中国进行合作时存在的各种问题;欧盟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观点摘要:
1. 中国经济正在不断发展,与其投资伙伴和欧洲大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这其中的关系非常微妙。中国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6月和7月对欧洲进行访问,这等于是在向全世界尤其是向美国宣告:中国不会坐以待毙,并且中国有很多途径来获取其所需的利益。在布鲁塞尔,李克强呼吁希腊继续留在欧元区,这表明中国愿意回应经济问题,哪怕是在离本土很遥远的地方。如果希腊危机正在逐渐破坏欧盟在全球商业与金融领域的领导力,那么这种潜在的危险需要引起高度的警惕。早在21世纪初,中国与欧洲的经济往来就开始越来越频繁,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双方的贸易关系开始加速发展。中国也开始进行债券投资多样化的改革,其开始购买欧洲债券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购买美国国债。中国远洋运输公司还获得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两个泊位35年的使用权,因此,中国就变成了希腊的重要投资者。李克强明确表示:就中国的长远发展而言,中国将自己与欧盟的关系看得至关重要,最重要的当然是双方的经济关系。中国还想借助与欧洲不断发展的友好关系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中国还试图向欧洲国家传递将会进一步加深与欧盟的关系的潜在信号。
2. 李克强访问布鲁塞尔并出席了欧盟-中国年度峰会,同时庆祝中国与欧盟建交40周年。中国与欧盟之间每天的贸易额都超过10亿欧元,但是,所有欧盟成员国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保与中国的关系完全符合欧盟本身一贯倡导的原则与规范。不管北京作出多少诱人的承诺,如果双方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不能严格遵守这些基本准则的话,那么一切都是空谈。目前双方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包括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定了一项科技领域的新协议,一项里程碑式的海关协议,并在12月举行的巴黎会议之前发表了一项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声明。对中国是否加入欧盟3150亿欧元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的讨论是影响双方长期合作的最重要的政策考量。中国将自己宏伟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工程——看作未来将中亚、南亚和东南亚连接起来从而进一步发展中国与欧洲贸易往来的纽带。但是欧盟对北京提出的“16+1合作”机制感到吃惊,因为该倡议增强了中国与中欧和东欧的经济合作,这样一来就限制了欧盟与中国发展更强的战略关系。在对中国是否要加入“欧洲战略投资基金”的讨论中,欧洲领导人一直在逃避中国关心的细节问题,尤其是敏感的细节,但是他们也意识到最终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西方的非政府组织一直在以人权问题向中国施加压力,并且在最近几次的布鲁塞尔对话中,网络安全问题也没有被官方详细讨论。但是欧盟委员会已经就60多项议题与中国展开双边对话,其中包括一些有分歧的议题。欧洲国家在亚洲的影响力主要是在经济领域,其在安全领域只发挥很小的作用,不像美国,欧洲国家在亚洲只部署了很少的军事力量。中国特别擅长用与每个国家进行打包投资和经济合作的方式来分化整体组织,并且,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影响力在欧洲不断增长,鉴于这两个原因,欧盟各成员国之间必须加强内部的互相合作来保证不被分化。
3. 欧盟在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与美国的交流。尽管大多数欧盟国家是一致对外的,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需求,这就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比如,布达佩斯突然提出愿意成为中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在欧洲的终点站。同样,伦敦也对习近平计划在10月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表示热烈的欢迎。欧洲领导人明白,各国单独对付强大的中国会削弱欧盟的力量。将中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与欧洲各国自己的基础设施发展计划相结合,中国就可以增强自己在全球经济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且增强自身与欧盟抗衡的实力。因此,就如何应对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影响力这个问题,欧盟成员国必须加强内部讨论。中国认为游戏规则必须符合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但是,欧洲必须明确表示未来的经济规则必须以法律和现有的合作规范为基础。与美国进行更密切的交流也是传达这种原则的一种重要方式。综上所述,欧洲国家必须展现出其已经准备好集体做出行动来保障欧洲利益的姿态,并且鼓励中国积极按照区域准则和国际惯例来行事。
编号:20150729A191
中国外交不应再仅聚焦于区域纠纷
Douglas H.Paal[30]
原文标题:Chinese Diplomacy Should Move Past Focus on Regional Disputes
文章框架:美国在中日问题上的立场;美国在中国外交中扮演的角色;美国对中国防空识别区(ADII)的看法;打破中日钓鱼岛僵局的建议;中国应该主动推动南海问题的务实谈判;中国不应该再聚焦区域纠纷的原因;“新丝绸之路”倡议对中国周边外交的意义。
观点摘要:
1.《环球时报》记者:有人说,虽然美国声称保持中立,但是它实际上是倾向于日本的。有人把拜登的访华之行看作美国在处理与中国有关的事务时会克制其行为的信号。您对此怎么看?
包道格:我认为这与美国的总体外交有关,而与拜登的访华之行无关。华盛顿拥有诸多需要平衡的利益。它必须安抚日本这个传统盟友,而同时又必须有效地应对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华盛顿的政策正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因为美国是日本的盟友,所以在日本与中国的纠纷问题上,美国愿意倾向于日本。然而,就防空识别区(ADIZ)问题而言,美国希望表现得沉着冷静。美国在没有告知中国的前提下,将B-52轰炸机运至防空识别区。然而,美国的联邦航空管理局却建议其商业航空公司通知中国当局,美国的飞机将经过东海上空。美国的这种姿态与日本极为不同。美国正试图在中日此方面的纠纷上平衡自身的利益。就当前美日之间的关系而言,日本正在调整其集体防御措施,并适当地升级和重置其力量。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巩固与美国的联盟外交政策一事获得日本民众的大力支持。日本内阁最新统计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0.7%的日本人对中国没有好感,这创下了自197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美国在处理其区域盟友差异时面临多重挑战,但是美国如果回顾历史,它就会看到每一次结盟都存在困难。这很正常,因为处理与盟友的关系本身就很困难。我认为,像日本和菲律宾这样的国家中将会持续存在两种趋势——由于中国的崛起而向美国靠拢以及寻求更大的外交独立。
2.《环球时报》记者:您认为美国在中国的区域外交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如果将美国的政策看作在“牵制中国”是不是过于简单?
包道格:美国试图“牵制中国”的说法完全不具有真实性。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美国国内每月的贸易赤字就不会高达400亿美元,美国的学校里就不会有超过23.5万的中国学生。中国正在思考如何构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美国也在努力减少中美之间的误解,并加强中美之间的贸易合作、投资以及交流。
3.《环球时报》记者:有批评人士指出,中国的防空识别区可能会加剧其与邻国的紧张关系。您怎样看待中国的新防空识别区?
包道格:中国建立防空识别区主要是针对与日本在东海的纠纷。中国这么做也是为了在不遭受军事反对的前提下,将其影响力延伸至“第一岛链”。就如下围棋一样,中国声称自己处在对邻国牵制力较小的位置。这一概念类似于建立中国的海事管理局舰队,以便在周边海域建立非军事存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10月做了有关其周边外交倡议的演讲,我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意味着中国将在接下来的十年作出更大的努力,以改善中国与邻国的关系,这也同样意味着中国已经意识到在过去的几年里,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由于自身在处理与一些邻国的事务上采取了“强硬”手段而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是一种应该受到欢迎的和平竞争。中国也在调整其低姿态战略,不再延续邓小平的“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能力)。中国将会表现得更加自信,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还听说有人认为中国应该调整其不结盟政策的说法,然而中国应该与谁结盟呢?朝鲜?巴基斯坦?或许这两个国家不值得中国与其结盟。中国在陆地上拥有14个盟国,在海上拥有6个盟国。中国应该放眼全局,并作出周全的考虑。随着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我希望中国在应对领土争端以及其他外交问题时采取一种更系统的方式。我希望国家安全委员会能够弥补中国军民融合交流的缺口。
4.《环球时报》记者:您认为打破钓鱼岛僵局的办法是什么?
包道格:首先,日本和中国都必须克制自己的行为。日本最终必须承认钓鱼岛争端的存在,而中国也需避免过度延伸其行动范围。就钓鱼岛问题而言,我认为中日联合治理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某些地区就曾出现过联合治理的例子,但是效果并不好。中国和日本可以邀请独立的第三方来对钓鱼岛周围的渔业资源以及矿藏资源进行评估,然后探讨共享这些资源的办法——这将是一个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北京和东京都必须努力避免卷入岛屿纠纷所引发的危机之中,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发展双边合作上。对中日来说,这是一场政治智慧的巨大考验。
5.《环球时报》记者:关于南海问题,中国应该主动促进相关务实谈判吗?比如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
包道格:我认为中国应该主动促进务实谈判。中国正在提升自身的海事和军事实力,而“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进程却十分缓慢,很难看出中国能够从缓慢的谈判中获得何种实实在在的利益。挪威和俄罗斯解决它们渔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花费了18年,虽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挪威和俄罗斯之间存在诸多障碍,而且两国的国力与国土面积又极为悬殊,但是它们制定出一种有效的机制。虽然我认为亚洲当前的局势并不乐观,但是我认为亚洲国家应该开始努力解决务实的问题,它们应该将注意力从领土问题方面转移。例如,中国及其邻国应该努力合作,以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掠夺性的捕捞行为会使渔业资源迅速枯竭。中国及其邻国应该组织一些专家,努力制定出成熟的机制,以使各国都能从可持续的渔业资源中获益。
6.《环球时报》记者:有人认为,中国在其周边外交上应该放眼全局,而不应该只关注领土纠纷。您对此怎么看?
包道格:中国学者王缉思去年写过一篇文章,建议中国在其周边外交以及经济战略方面应该采取“西进”政策。他认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行为依然面临许多障碍,但是其与西部国家的冲突与对立很少,所以与西部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是个好机会。而习近平的“新丝绸之路”倡议就为中国与西部周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供了机会。确实,中国应该寻找新的可能性,并采取发展其周边外交政策的新措施,而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当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上。
编号:20131209A192
回顾2014
Thomas de Waal; Maxim Suchkov; Bal.zs Jar.bik; Arkady Dubnov[31]
原文标题:Looking Back on 2014
文章框架:乌克兰局势;“一带一路”给中亚各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中东和南亚各国在2014年的发展。
观点摘要:
1.2014年是充满危机的一年,埃博拉病毒、ISIS(伊斯兰国)以及顿巴斯等都是全球讨论的热点话题。然而,这些危机将怎样影响俄罗斯呢?这对于俄罗斯2015年的发展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2.2014年南高加索地区笼罩在乌克兰危机的阴影中,亚美尼亚正式同意加入欧亚联盟,阿塞拜疆也在向俄罗斯靠拢。按照惯例,南高加索地区的当地因素占主导地位,亚美尼亚总统谢尔日·萨尔基相通过设立新政府来巩固政权。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盖达尔·奥格雷·阿利耶夫严厉打击西方国家资助的非政府机构和自由媒体,阿塞拜疆的许多人权活动家被捕入狱。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冲突一度升级,自1994年停战以来,双方在此地区不断增加军事力量,导致该地区的暴力冲突从未间断,于2014年7月底8月初爆发的战争导致几十人死亡。格鲁吉亚的政府部门上演着总统和总理内斗的景象,因为两者对俄立场存在分歧。2014年年底,俄罗斯与阿布哈兹签署《俄阿联盟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条约》。2015年,俄罗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在该地区发挥多大的作用,并且如何处理与格鲁吉亚的关系。
3. 今年,相比乌克兰危机和宗教极端主义组织在中东的崛起,高加索地区并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两个挑战都对该地区造成显著的影响。一些人认为,乌克兰局势使得该地区进一步融入欧洲-大西洋机构中,另一些人认为,此危机可能会促使该地区与俄罗斯和欧亚联盟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
4. 宗教极端主义组织对该地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识形态、信息和社会,并表现出两种态势,即北高加索地区频繁的极端主义活动(在格罗兹尼最近发生的恐怖主义袭击就是例子)以及伊斯兰激进主义者的人数急剧上升。尽管就目前来看,这种趋势似乎在逐渐放缓,但是随后可能继续发展,这给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带来政治和安全挑战。黑海-里海地区的局势转变也具有重要意义,“克里米亚的春天”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塑造全球新秩序方面,这一事件与苏联解体和“9·11事件”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5.2014年,俄罗斯加强与其南部国家的联系,在里海发起一系列倡议,并且与土耳其签署“南流”协议,使土耳其与俄罗斯的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
6. 就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和伊朗核问题而言,前者在休战谈判后局势不断紧张,而后者在外交谈判中收效甚微,这为世界政治和军事鹰派创造了空间,可能引发大国采取军事行动,使该地区成为一个危险地带。
7.2014年是乌克兰历史上最动荡的一年,乌克兰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在维尔纽斯召开的东欧伙伴关系首脑会议上有了戏剧性的改变。2月21日,亚努科维奇与欧盟签署和平协议失败后返回乌克兰。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以及顿巴斯的武装抵抗促使俄罗斯支持的反叛分子与来自基辅的武装力量发生冲突。西方与俄罗斯媒体都倾向于利用地缘政治来看待乌克兰危机。事实上,冲突的根源就在于乌克兰人民不知道该如何决定国家的发展。乌克兰国内存在诸多因素,例如中央政府权力的垮台、不平等问题以及日益减少的资源等都是国家不稳定的因素。2015年,乌克兰发展的关键是改善本国的社会现状。政治精英们不仅应注重增加进口资源,更应该注重改善国家管理,造福本国人民。相反,乌克兰政府目前采取的象征性措施只是为了实现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例如加入北约。仅仅通过地缘政治看待乌克兰危机可能会给相关各方设下陷阱:俄罗斯将该危机视作西方国家的阴谋,乌克兰没有重视国内管理,而欧洲国家则将普京的地缘政治野心视作整个冲突的缘由。
8. 中国为亚洲各国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中国承诺设立400亿美元的丝绸之路基础设施基金,这使得那些加入欧亚联盟的中亚国家,包括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难以抉择。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弱小、贫穷的国家,而且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而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市场。尽管如此,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尔马兹别克·阿坦巴耶夫表示,该国政府不能拒绝加入欧亚联盟。
9. 随着美国和北约从阿富汗大规模撤军,亚洲大多数国家非常担心该地区的安全问题。2014年,由于塔利班的频繁活动,中亚各国的南部边境不断发生冲突,塔利班几乎占领了阿富汗北部的一些省份。尽管土库曼斯坦与阿富汗各方政权努力建立友好关系,但它仍然会受到袭击。受ISIS(伊斯兰国)(吸引了众多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的影响,该地区可能会更加动荡。
10. 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致使西方国家对其进行制裁,因此俄罗斯国内经济开始衰退。中亚国家对俄罗斯失去信任,许多在俄罗斯工作的中亚人民都已返回本国。塔吉克斯坦已经禁止本国民众去俄罗斯打工。中亚各经济体都受到俄罗斯经济的影响,如果俄罗斯经济继续恶化,这可能会使本国货币贬值。然而,矛盾的是,以上提到的这些因素使得中亚国家更加依赖俄罗斯的安全保障。
11.2014年莫迪出任印度总理可能是南亚地区最为重要的事情。首先,莫迪邀请南亚各国领导人参加他的就职典礼,而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的出席为恢复两国关系提供希望。然而,这种希望在巴基斯坦大使于8月会见克什米尔分离主义分子时就破灭了。印度随即取消了两国的外交秘书级会谈,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印巴两国的关系决定了11月于加德满都举行的南盟峰会的结果,这场峰会促使莫迪与南亚各国展开进一步的合作。印度在2014年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其新政府与南亚之外的大国有着频繁的来往,包括美国、中国及其老朋友俄罗斯。2014年9月,在中印两国频繁发生边境冲突的背景下,莫迪邀请习近平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2015年1月,奥巴马将参加印度共和国日的庆祝活动。2014年12月,莫迪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新德里举行会谈,莫迪暗示,尽管印度正在与美国改善双边关系,但是俄罗斯依然是印度最重要的防务合作伙伴。
12. 南亚地区的事件——主要是选举和高层访问。孟加拉国、印度和马尔代夫进行了议会选举,而阿富汗则进行了总统选举。莫迪及其人民党在印度选举中获得胜利。而阿富汗的选举中存在阴谋,因此无法选出国家领导人。9月,阿富汗政党决定任命阿什拉夫·加尼为阿富汗总统。比起政治动荡,南亚地区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腐败、暴力、恐怖主义以及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更大,针对妇女、儿童以及宗教的暴力事件从未减少。该地区的恐怖袭击如今变得更为凶猛,而且难以预料。据统计,2014年的暴力事件已导致阿富汗3200名平民、巴基斯坦1760名平民以及印度410名平民丧生。自从2001年美国采取军事行动以来,2014年阿富汗的伤亡人数达到最大值。南亚各国也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报道称,山洪暴发以及山体滑坡夺去了650名阿富汗百姓的性命,给12.5万人的生活带来不便。所有这些危机都将蔓延至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正努力提升印度国内应对这些危机的能力。
13.2014年对于亚太地区是转型的一年。然而,只有时间才会证明哪些事件能够真正地改变历史,哪些事件只是“噪音”而已。然而,有三件事情可能会对该地区产生显著影响。(1)克里米亚局势以及乌克兰境内的战争会对亚太地区产生影响。并不是说亚洲国家在冲突中存在政治和商业利益,是这场危机将会在该地区引起强烈反响。欧盟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俄罗斯逐渐将经济重心转向亚洲。中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中国为受到制裁的俄罗斯提供资金、技术以及广阔的市场。(2)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在上海呼吁各国建立新型安全架构。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空话,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提出建立安全架构。(3)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设立也是亚太地区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中国首次使用金融力量建立银行,并向现有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发出挑战。但我们应该明白这只是北京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声称,建立该银行是其宏伟目标的反映,而且也是对现有金融模式的补充。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现有机构与这个新机构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对该区域的金融架构产生重大影响。
14.2014年对于中东地区也是艰难的一年。新出现的恐怖势力给该地区的安全带来威胁。国际组织努力改善中东局势,然而并没有发挥重大作用,主要原因是域内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卡塔尔、伊朗和土耳其等)与域外国家(包括美国、欧盟、俄罗斯和中国)没有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2014年最令人失望的是伊朗核计划谈判的失败以及埃及持续不断的紧张局势。
编号:20141231A192
中国与伊朗核问题谈判
赵通[32]
原文标题:China and the Iranian Nuclear Negotiations
文章框架:现有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不足及后果;伊朗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美国对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行为的担忧;中美在中东地区的共同利益。
观点摘要:
1. 伊朗核问题谈判的期限是在2015年3月达成框架协议,并在2015年6月达成最终协议。于2015年1月18日在日内瓦进行的新一轮谈判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距离规定期限只剩下很短的时间,伊朗核问题谈判能否按时完成,尚难以确定。
2. 虽然中国国内没有对最近的伊朗核问题谈判予以高度关注,但是伊朗核问题谈判的最终结果会对中国的一些重要领域产生影响。中国在该谈判中的利益与确保石油供给、打击极端主义以及推动区域经济贸易倡议等有关。中国应该在谈判中保持更积极的立场,以维护这些利益并确保中东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3. 现有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存在严重不足,《核不扩散条约》在禁止非核武器国家制造核武器的同时,也承认各缔约国有权以和平方式来开发核能项目。然而,问题在于该条约并没有明确界定和平核能开发活动与军事核活动之间的界限,如铀浓缩、离心机制造以及核废料再处理等灰色领域的活动既能用于民用核能活动,也能用于制造核武器。《核不扩散条约》并没有对这些具有双重用途的核活动的合法性作出明确解释,这种不明确的界限导致各国对伊朗核项目的讨论政治化。包括叙利亚、日本、韩国和巴西在内的其他国家正在或将会发展类似核项目。国际社会以怎样的防扩散标准对待这些项目,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安全利益。
4. 针对伊朗核项目所制定的方针将给中国带来深远影响,因为这些方针有可能成为应对其他可能具备双重用途核能力的非核武器国家的国际标准。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国家向核门槛迈进,这其中就可能包括与中国关系不和睦的国家,如越南和菲律宾等。中国应该对伊朗核谈判进行实质性参与,因为此次谈判中所制定的规则对中国应对其他国家核武器扩散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5. 伊朗目前是中国的第三大石油供应国,中国希望维护来自伊朗的石油供应渠道。北京希望西方国家缓解与伊朗的紧张关系,并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因为这种制裁使得为伊朗投资的中国公司遭到前所未有的损失。稳定的伊朗以及和平的中东给中国带来的利益远不止石油供应。北京正积极致力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项内容。“一带一路”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这项计划的某些部分与中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联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展望的,“一带一路”将形成一条有前景的、横跨欧亚大陆的经济走廊。
6.“一带一路”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计划之一,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得到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支持。但是该计划最终是否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东地区尤其是伊朗的局势是否稳定。中东地区处于“一带一路”的西部交叉点,它将成为实施该计划的重要地区,而且可能会成为最早获得成效的地区之一。
7. 然而,如果伊朗核问题造成的政治紧张局势继续使中东地区动荡不安,或者谈判失败导致爆发军事冲突,那么“一带一路”将难以实现。相反,和平解决伊朗核危机将有助于解决更深层次的中东问题,这可能会促进对抗ISIS(伊斯兰国)统一战线的形成,并增加稳定伊拉克和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可能性,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的战略利益的实现。
8. 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的总体外交政策从“韬光养晦”转变为“奋发有为”。中国意识到与中东国家建立互惠互利友好关系的重要意义,并希望在该地区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应如何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中东国家存在政治分歧,宗教、种族和派别纷争交织在一起。由于该地区复杂的现实情况,中国不愿意被卷入该地区的安全事务之中,而是更倾向于经济往来。中国现在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石油买家,北京正通过贸易和投资来加强与中东地区的合作,以此来促进中东经济的现代化以及多元化。中国官员认为,这种方法将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有利于解决日益加剧的极端主义等其他安全问题。
9. 然而,仅仅关注经济层面是不够的。一些区域国家已经批评中国的中东政策太过利益化,无助于解决地区性政治和安全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在中东地区的涉足更加广泛,中国的整体地缘政治影响力势必随之扩大,中国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升。中国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妥善地利用这一影响力。就这一层面而言,参与解决伊朗核危机对中国来说是个好机会,中国可以借此机会提升国际形象,并提升在该地区的软实力。
10. 美国和中国在伊朗或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常常被视为零和博弈。中国的一些专家表示,他们希望美国继续深陷中东泥潭,而无暇顾及中国以及亚太地区的事务。然而,随着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能源、投资需求和其他利益迅速增加,维护该地区的稳定逐渐成为美国和中国追求的共同利益。中美两国可以共同合作,促进伊朗核协议的签订。这种潜在的双边合作与习近平主席阐释的新型大国关系相一致,中国领导人将这种新型关系当作避免中美日后发生冲突的途径,并且在互相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深联系。
11. 中东地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风险持续存在,华盛顿对中国与伊朗以及该地区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感到担忧。中国寻求与该地区国家建立正常的政治、军事甚至经济联系都会被美国视为对美国利益的威胁。然而,如果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达成全面协议,而且如果中国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美国就会减少对中国与该地区国家建立关系的担忧。这对中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中国会继续加强与中东国家的经济联系,而这需要与中东国家建立全方位的关系。中美双方对中国未来在中东地区所扮演的角色一事上达成的共识是两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因素。两国在伊朗核问题外交进程中的积极互动可以为建立新型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中国应该采取更加公开的立场,反对美国正在商讨对伊朗进一步采取单边制裁的行为,因为这样的制裁可能在关键时刻彻底破坏最终达成共识的希望。鉴于伊朗希望与中国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北京还可以与德黑兰进行双边合作,帮助伊朗签订最终的协议。此外,中国可以向伊朗保证,只要伊朗能够消除国际社会对其核计划的担忧,北京将致力于在两国之间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此外,中国也可以增加与俄罗斯、美国以及欧盟相关国家的双边对话。由于俄罗斯目前与西方各国之间的关系降温,中国可以在协调六国立场方面发挥独特的积极作用。
13. 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余五国可以通过增加对北京的信任以及将中国视为真正平等的伙伴,来帮助中国在谈判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中国的战略利益与它们的战略利益高度统一,它们鼓励并支持中国利用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来促进伊朗核危机的和平解决,这符合各方的利益。
编号:20150202A192
阿富汗竞技场:美国退出,中国进入
C.Raja Mohan[33]
原文标题:Afghan Arena: Exit America, Enter China
文章框架:首轮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三方战略对话在喀布尔举行;中国为促进区域合作所作的努力;中国在阿巴两国的基础设施投资与“丝绸之路”计划的关系;中国在阿富汗的政策可能成功的原因;俄罗斯对中国在阿富汗政策上可能坚持的立场。
观点摘要:
1. 美国减少其在阿富汗的军事部署,而上周喀布尔发布了一个名为“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战略对话”的新官方论坛,这标志着中国正在增加对阿富汗事务的参与。中国、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的磋商是由北京于两年前发起的。现在,北京已经将此三方战略对话纳入一种官方框架之中。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刘建超、阿富汗外交部副部长卡尔扎伊以及巴基斯坦外交部常务部长乔德里共同主持了该对话。
2. 在第一轮论坛上,中国作出一些极大的承诺,旨在促进区域合作。北京计划对阿富汗东部省份库纳尔省的1500兆瓦水电项目进行投资,该项目由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联合管理,并涉及这两个国家的电网。中国表明了其推动两条重要跨境交通走廊——连接喀布尔与白沙瓦(巴基斯坦北部城市)的高速公路以及连接奎塔(巴基斯坦西部城市)与坎大哈(阿富汗城市)的铁路——建设的意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恰好与中国在亚洲大陆宏大的“丝绸之路”计划形成互补。
3. 北京近日提议加快阿富汗喀布尔政府与塔利班之间的政治和解,目的在于整合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经济空间。塔利班还没有明确表示会支持中国主导的和平进程,其代表团一直频繁到中国进行协商。
4. 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曾在两方面——促进阿富汗内部和解以及推动喀布尔与伊斯兰堡的进一步合作——作出巨大努力。一些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美国与西方国家在阿富汗投入大量军事力量以及经济资源之后依然失败,那么中国也不可能成功。他们认为,中国会与之前的国家一样(包括美国以及俄罗斯),几乎不可能找到解决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深层次矛盾的办法。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其一直试图避免卷入区域冲突之中,并一直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如今,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看起来极为自信,在追求周边利益时愿意承担卷入区域冲突的风险。
5. 中方发言人于上周在喀布尔三方战略对话中提到,作为阿巴两国共同的朋友和邻居,中方真诚希望阿巴两国关系能有积极进展,并欢迎阿巴增进战略互信,加强互利合作。三方重申了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以及分裂主义对三方及本地区安全稳定构成的重大威胁,同意继续深化反恐和安全领域的合作。
6. 其他国家在阿富汗行动失败,而中国可能成功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利益交汇以及两国之间的全天候友谊关系。谈到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北京是确保巴基斯坦军队不采取过激行动的最后以及唯一的希望。
7. 俄罗斯在近几年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也在逐渐升温,巴基斯坦很可能支持中国在阿富汗的领导角色。
编号:20150218A192
欧亚丝路联盟:俄罗斯-中国达成共识?
Alexander Gabuev[34]
原文标题:Eurasian Silk Road Union: Towards a Russia-China Consensus?
文章框架:俄中恢复邦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的签署;此声明对俄罗斯与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俄中共识的影响。
观点摘要:
1. 吞并克里米亚事件发生一年多之后,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出现巨大的裂痕。所以,莫斯科努力与亚洲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的举动不足为奇。自2014年5月俄罗斯宣布与中国达成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协议以来,克里姆林宫致力于与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建立伙伴关系,以此来抵制西方对其的制裁。然而,西方国家对俄中之间的关系表示怀疑。它们普遍认为,俄中之间依然存在很大分歧,而且双方的内部分歧将阻碍两国之间形成有意义的伙伴关系。
2. 莫斯科与北京在中亚地区存在战略竞争。中国在这片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时这种影响力的扩大影响到俄罗斯的利益。许多人认为,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是为了将俄罗斯排除在中亚(莫斯科试图努力在该地区推进欧亚经济联盟这一一体化项目)之外。还有一些人认为,中俄的这两个一体化项目迟早会爆发冲突。然而,在2015年5月8日普京与习近平举行会谈之后,这种观点就应该发生改变了。两位领导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莫斯科与北京宣布将协调这两个项目,以实现在欧亚地区建立“共同经济空间”的目标,其中包括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
3. 中国官员承认,自开展“一带一路”项目以来,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担忧。北京担心,莫斯科因为担心其区域大国的地位消失,所以会把“一带一路”当作中国侵犯其在中亚地区影响范围的工具,因此俄罗斯会对中亚国家施压,以阻止它们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当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在博鳌亚洲论坛首次宣布欧亚经济联盟已经准备好与“一带一路”进行合作之后,中国感到十分惊讶,终于松了一口气。
4. 对俄罗斯的领导层而言,他们进行了痛苦的内部讨论之后,才达成与中国合作的一致意见。克里姆林宫最后的讨论结果是,协调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的倡议带来的利益高于风险。中国无疑会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投资者,也会成为中亚地区庞大自然资源的主要市场。俄罗斯维持在该地区影响力的唯一办法是重新调整其在该地区的角色,以适应其在该地区的野心。
5. 中国对欧亚经济联盟有较高的认同,已经做好准备与该组织进行协商,而不仅仅是分别与每个成员进行交流。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的国家领导人于2015年5月8日授权欧亚经济委员会(欧亚经济联盟的超国家机构)开始与中国进行有关贸易和投资协议的谈判。与此同时,莫斯科将会寻求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并获得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以升级俄罗斯的基础设施。
6. 克里姆林宫希望莫斯科与北京在中亚地区进行劳动分工。资金实力雄厚,而且对资源需求极大的中国将会成为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俄罗斯通过其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将依然是该地区的主要安全措施提供者。
7. 当然,俄中共识只是两国调整在中亚地区的关系的第一步。俄罗斯的领导阶层,尤其是安全部门可能阻止莫斯科接受一个应对中国在中亚地区影响力日益增长的实际战略,因为中亚地区过去仅仅是俄罗斯的后院,而不是其他任何国家的。对于中国来说,它很难摆脱在不告知克里姆林宫的情况下,与“斯坦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旧习惯。然而,如果中国和俄罗斯都履行承诺,那么双方都会有巨大的改变。这不仅意味着莫斯科与北京建立了真正的伙伴关系,也意味着中国在俄罗斯的支持下,成为一个真正的欧亚大国。
编号:20150605A192
为什么美国国会必须通过TPP?
Douglas H.Paal[35]
原文标题:Why Congress Must Pass the TPP?
文章摘要:奥巴马政府抵制亚投行的策略失败给其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深与邻国的相互依赖程度;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观点摘要:
1. 上周,奥巴马总统自己的政党否定了其主要的亚洲外交政策提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立法计划。如果美国想要继续维持其自“二战”以来在亚洲政治、外交以及安全方面的主导地位,那么它就必须加快支撑这一主导地位的经济支柱的现代化进程,否则就会被边缘化。而国会作出被边缘化的选择,美国必须立刻纠正这一选择。美国国会在有关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国在南海和东海的“切香肠”战略方面的争论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国会批判奥巴马政府只说不做,这是有道理的。奥巴马政府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应对中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倡议,最后得到的却是令人丢脸的外交失败。中国已经推出并承诺为连接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的新倡议——统称为“一带一路”(OBOR)——投资,旨在加深中国与其邻国的相互依赖。与此同时,美国正在试图帮助越南和菲律宾防卫它们的海上领土。
2. 在上述背景之下,相比起口头上努力使中国周边地区的友好国家信服美国正致力于“亚洲再平衡”战略,就这些国家以及美国自身的安全来说,美国的所作所为,给美国的朋友们发了另一个信号,那就是告诉他们,“别把‘亚洲再平衡’战略当回事儿”。中国周边的这些国家总是怀疑美国真正的意图,尤其是在美国与中国的权力转移发生在它们眼前的时候。现在,它们这一怀疑得到证实。
3. 奥巴马首先必须使国会于本周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相关立法计划。美国的11个友好国家把自己的未来押在其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上,因为美国能够通过这一协定继续与这些国家保持相关的联系,这是美国制衡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关键因素。奥巴马总统曾承诺因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而将对其进行惩罚(这是奥巴马作出的不明智承诺)。然而,自奥巴马违背了他的承诺以后,其政府就给人留下了一种美国不再如从前那样可靠的印象。
4.1998~2008年,中国对邻国的外交政策以及经济活动颇有成效。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外交政策、经济活动以及其军事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转眼间就使其成为邻国眼中的“威胁”。北京采取军事以及准军事手段,在维护海洋权利方面变得越来越“自信”。
5. 出于种种原因,奥巴马政府在2011年宣布其“亚洲再平衡”战略。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是为了牵制中国。
6. 现在,可以说中国已经意识到因其自信行为所付出的一些不必要的代价,它应该改变自己的游戏方案。19个月前,中国举行了一次会议,以审视其对邻国的外交政策。而在7个月前,习近平主席又召开了另一次有关外交政策的会议。于2014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标志着北京新微笑外交的开始。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提出的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直接投资和贸易来加强邻国与本国的经济联系。我认为,中国这么做是为了更加吸引长期对其小心翼翼的邻国,并削弱美国对这些邻国的吸引力。这是中国对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回应,而且中国看起来十分严肃。现在该是美国严肃的时候了,成功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立法计划将是这一行动的开始。
编号:20150617A192
长城内的另一个金砖国家组织
Alexander Gabuev[36]
原文标题:Another BRICS in the Great Wall
文章框架: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城市乌法进行第七次会晤;乌法双峰会对俄罗斯的意义;金砖国家组织与上合组织对中俄在中亚地区利益的影响。
观点摘要:
1. 本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的领导人将会进行第七次会晤。此次金砖国家峰会将在俄罗斯城市乌法举行,这一城市位于欧亚地区的心脏地带。站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旁边,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很可能以这次峰会来向西方国家证明它们试图孤立俄罗斯的做法已经失败。
2. 克里姆林宫除了希望获得国际声望外,预计也会通过两项地缘政治项目从此次峰会中获得实际的经济回报。这两项地缘政治项目包括:建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的新开发银行和1000亿美元的货币储蓄池;上海合作组织纳入新成员,旨在加大俄罗斯与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合作。在此存在的唯一问题是俄罗斯对金砖国家组织和上合组织越来越迷恋,而中国对这两项计划却不太感兴趣,因为北京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一带一路”(OBOR)倡议(与欧亚国家发展经济的框架)上。
3. 乌法峰会是上合组织峰会与金砖国家峰会第二次同时在俄罗斯举行的双峰会。2009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欢迎巴西、印度和中国领导人来俄罗斯参加金砖四国首次峰会和上合组织峰会。2009年于俄罗斯举行双峰会的国际背景与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类似:会议发生在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之后;欧盟-俄罗斯首脑会议等高层会议被取消,莫斯科越来越受到西方的孤立。与2009年的峰会相同,2015年的双峰会是为了寻求替代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秩序。然而,今年的金砖国家峰会与上合组织峰会比2009年的峰会更为重要。由于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行为,它受到来自西方国家越来越大的压力,所以,它极度渴望向西方国家证明它们试图孤立俄罗斯的做法注定会失败,而且俄罗斯仍然有许多强大且忠诚的朋友。这两个说法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中成为主要内容:俄罗斯是一个重要的非西方国家,目标是建立一个真正多极化的世界,欧亚是新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俄罗斯和中国可以在该地区和平合作,而不必遭受美国的干预。
4. 就莫斯科而言,金砖国家峰会有助于推动建立一个不是由西方世界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上合组织峰会标志着巴基斯坦和印度加入该组织的程序正式启动(在2016年完成),此次峰会展示了上合组织的活力和全球魅力。此外,上合组织将会提供一个平台,将俄罗斯与中国在欧亚地区的重大地缘政治项目连接起来,也就是普京与习近平在5月8日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所展望的欧亚经济联盟(EEU)与“一带一路”倡议。
5. 中国可能通过承认莫斯科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而为俄罗斯提供精神支持,中国参与乌法峰会是出于实用目的,而不是感情用事。虽然莫斯科与北京的关系在乌克兰危机之后变得越来越紧密,但是中国不一定会为俄罗斯在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机构中的野心作出让步。北京把金砖国家组织当作提升中国金融超级大国地位的众多工具之一。北京也把金砖国家当作一种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来发挥中国在全球金融构架中的重大影响力;新开发银行以及货币储蓄池将有助于人民币的推广。金砖国家组织也为中国提供一个论坛,中国可以在此考虑建立一个替代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秩序。在这一论坛里,志趣相投的国家集思广益、交流互鉴。亚投行就是各国集思广益的成果之一。美国对中国推进亚投行的速度以及所表现出的魄力感到措手不及。
6. 虽然,上合组织曾是中国热衷的项目,但是北京对该组织已经失去兴趣:中国起初把上合组织项目看作一种扩大其在中亚地区影响力的工具,同时也迁就了莫斯科的利益。然而,克里姆林宫担心通过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中国会对俄罗斯后院涉入太深。俄罗斯游说该组织批准印度的加入申请,以制衡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7. 最终,中国由于建立多边准则机构屡次失败,所以对此失去了耐心,从而宣布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丝路基金的总额为400亿美元,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宣布计划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1万亿美元的贷款。来自中亚的所有上合组织成员国以及俄罗斯都将获得这笔资金。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没有否决印度加入上合组织的申请,而是以通过其长期盟友巴基斯坦的加入申请作为交换。印巴这两个对手加入上合组织将使本身就不起作用的组织变得更为糟糕。鉴于中国已经拥有“一带一路”倡议,那么它就可以静观早已失去重要性的上合组织慢慢瓦解的过程。俄罗斯试图通过上合组织这一平台展现自己替代西方霸权的影响力,但是它早已把自己的区域经济霸主地位割让给中国。
编号:20150707A192
乌克兰、中国、ISIS(伊斯兰国)是欧盟和北约的首要挑战
Ariel Cohen[37]
原文标题:Ukraine, China, ISIS Top Long List of Challenges for EU, NATO
文章框架:习近平和普京观看红场阅兵;全球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带一路”的内容及意义;欧洲的内部冲突;难民们涌入欧洲的两个原因;21世纪美国需要调整其全球外交政策以及安全政策。
观点摘要:
1.2015年5月9日,在莫斯科红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观看了阅兵仪式——纪念“二战”纳粹德国投降70周年。美国分化中俄可能是21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
2. 跨大西洋联盟和美国的非北约民主同盟(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色列、菲律宾以及其他国家)的统一和战略可行性在未来将会受到严峻的考验。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开始,美国和它的盟友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很明显,全球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动荡的局面正在加剧,而美国却缺乏领导力。俄罗斯和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引起西方国家的担忧。然而,俄罗斯和中国并不是想寻求战争,而是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而扩大其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过去一样,俄罗斯依然是专制主义、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与此同时,乌克兰正走向经济崩溃的边缘,其最终很可能进一步转变为社会危机。然而,对于俄罗斯来说,真正的威胁并不是来自美国[而是来自ISIS(伊斯兰国),从塔吉克斯坦到车臣]。伊斯兰激进政治势力对国际安全构成威胁,其强烈拒绝自由、民主和人权,同时也憎恶基督教、犹太教和印度教。ISIS(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不断发生变化。战争和冲突使中东地区和北非地区变得动荡不安,迫使数百万难民涌入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地区。与ISIS(伊斯兰国)的斗争是21世纪艰难的军事斗争。
3. 中国正在展示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种实力使得“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得到更好的实施,而且有助于在欧亚大陆和印度洋建设大型的基础设施。中国想要建设高铁、公路、港口、机场、管道和光纤电缆,沿古丝绸之路通过蒙古国、缅甸、巴基斯坦、俄罗斯、泰国和前苏联的中亚地区,一直到伊朗、土耳其和欧洲。该计划还包括在泰国、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伊朗、波斯湾、东非和欧洲的港口建设。如果建设成功的话,“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促进欧亚大陆和印度洋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数亿人摆脱贫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这样做是在“挑战”俄罗斯。
4. 欧洲需要通过经济增长来为其辩护。并不是所有的北约成员都愿意提高军事支出。与此同时,希腊退出欧元区可能会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欧洲也存在内部矛盾。在全球安全论坛会议期间,右翼反对非洲难民涌入斯洛伐克。在许多欧洲国家,青年人的失业率正在逐步上升,这导致社会越来越不稳定,而且反欧盟情绪高涨,这对国家的发展是巨大的威胁。
5. 然而,难民们涌入欧洲有两个原因:第一,美国主导的由67名成员组成的联盟对ISIS(伊斯兰国)——从提克里特到黎波里已占领大片领土——的回应目前为止还不够充分;第二,因为采取的安全措施显然未能阻止大批难民外流,而此安全措施旨在防止这些难民离开南地中海海岸。残酷的走私者把这些难民从利比亚、叙利亚和土耳其运到希腊和意大利海岸,然而沿海巡逻却无力阻止他们。无论是在陆上还是海上,欧盟和各国政府必须提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移民策略。如果乌克兰冲突升级,那么将会有更多的难民涌入欧洲。事实上,北约关注的重点是俄罗斯,并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其中包括提供防御性武器。
6. 与ISIS(伊斯兰国)旷日持久的冲突,将挑战我们应对冲突的能力,而且对经济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和盟友需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谁,我们的敌人是谁。21世纪我们需要调整全球外交政策以及安全政策,并且使其像100年以前的“美国世纪”一样繁荣稳定。
编号:20150629A058
中巴经济走廊煤炭项目[38]
原文标题: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Coal Projects
文章框架:中巴经济走廊概况;中巴经济走廊历史;中巴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煤炭项目。
观点摘要:
1.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它连接巴基斯坦南部瓜达尔港和中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条经济走廊北起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长约3000公里,预计总工程支出将达到460亿美元,计划于2030年完工。该走廊是对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延伸。
2. 除了交通基础设施,中巴经济走廊还将帮助巴基斯坦完善电信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和巴基斯坦希望这项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将巴基斯坦转变为区域经济中心,并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巴基斯坦媒体和政府称,中巴经济走廊是巴基斯坦的“命运改变者”。
3.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4月对巴基斯坦进行了国事访问。他指出:“这是我首次访问巴基斯坦,但我感觉就像到自己兄弟家中探访一样。”在他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伊斯兰堡到处都是布告牌,上边写着“中巴友谊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比钢硬”。
4.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巴基斯坦前总统阿西·阿里·扎尔达里和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是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坚决拥护者。4月20日,巴基斯坦和中国签署了一项价值450亿美元的协议,其中280亿美元用于直接项目,170亿美元用于管道项目。通过巴基斯坦煤炭、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该交易将增加10400兆瓦发电量,并对巴基斯坦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升级。
5. 第一阶段是在2017年之前开发阿拉伯海沿岸的瓜达尔港,并且建设国际机场,预计将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同时还将拓宽通向中国的喀喇昆仑公路,改善南起卡拉奇东至拉合尔北达白沙瓦的铁路网。此外,还计划铺设中巴之间的光纤电缆。
6.2013年2月,巴基斯坦正式向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移交瓜达尔港的经营权。巴基斯坦和中国已经签署协议,拟建设瓜达尔港国际机场,并升级喀喇昆仑公路。
7. 据路透社2014年11月的报道,中国已与巴基斯坦签订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中国政府和银行将提供456亿美元用于巴基斯坦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能源管道建设。在中巴经济走廊的框架下,中国政府承诺将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118亿美元,并在能源项目上投资338亿美元。总体而言,燃煤电厂、风能、太阳能和水电能这些项目将给巴基斯坦增加10400兆瓦发电量。
8.2015年4月20日,中国和巴基斯坦签署了51项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其中主要项目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凯瑞特电力有限公司关于720兆瓦水电项目的融资框架;瓜达尔港4月开始运营,中国获40年经营权;中国电力公司与巴基斯坦政府关于昆新港火力发电厂的合作协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有限公司和巴基斯坦信德省支持的Sindh Engro煤炭矿业公司关于Block II每年3.8万吨的采矿项目条款和条件;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有限公司和巴基斯坦信德省支持Engro Powergen Thar(私人)有限公司关于Block II 2x330MW燃煤发电项目的条款和条件;中国工商银行、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和山东如意集团关于萨西瓦尔火力发电厂项目设备协议;中国国际电力公司与胡布电力公司关于胡布电力工厂项目的合作协议;中国海洋工程学会与旁遮普政府关于巴基斯坦岩盐矿带火电项目的机械设备协议。
编号:20150422B041
乌法夏季:对金砖国家峰会与上合组织峰会的期待
Amy Studdart[39]
原文标题:Summertime in Ufa: What to Expect From the BRICS and SCO Summits
文章框架:双峰会在俄罗斯乌法举行;金砖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的替代品;普京邀请希腊加入新开发银行;俄罗斯对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态度的转变;限制双峰会谈判进程的传统因素;印度对“一带一路”地缘政治基础的态度。
观点摘要:
1. 金砖国家峰会和上合组织峰会将于2015年7月8日至10日先后在俄罗斯联邦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首府乌法举行。直到去年,很多国家认为金砖国家峰会是一种地缘政治工具,它可能有利于建立相关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是却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合作。2014年的金砖国家峰会提出建立新开发银行后,这种观点发生改变。如果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上表现良好的话,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就会日渐凸显。
2. 金砖国家一直在讨论创造一个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总部设在比利时,旨在加快跨境贸易往来的安全信息组织——的替代品。2012年,美国和欧洲将伊朗的金融机构排除在该组织之外。2014年,一些美国议员建议该组织也把俄罗斯排除在外。由于经济制裁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经济战略工具,金砖国家的一些成员国对美国及欧洲对该组织的控制范围表示担忧。印度是伊朗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伊朗的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是中国),它被迫想办法确保对进口商品进行支付。中国国际支付系统(CIPS)的发展早已证明北京急于保护自己免受未来威胁的事实。
3. 俄罗斯邀请希腊成为新开发银行的第六位成员国。希腊总理阿莱克斯·齐普拉斯对这一邀请感到“惊喜”。希腊总理可能尤其对这一条款——希腊不用预缴高额资本,但可以最多借款100亿美元——感到惊喜。莫斯科和雅典的动机十分明显,但是新开发银行的其他成员国同意该提议的原因令人费解。从经济角度而言,将一个意义重大的新全球金融机构与一个财政状况窘迫的国家绑在一起似乎是不明智的。这一邀请可能只是为了虚张声势,以使希腊在与欧洲国家谈判的过程中获得优势,让俄罗斯总统普京有机会看到欧洲领导人坐立不安。
4. 俄罗斯越来越赞成中国建立一个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的提议。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提议于2010年首次提出,莫斯科当时并不赞成该提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俄罗斯一直对中国在东亚地区日渐增强的影响力感到担忧。莫斯科指出,北京应该对俄罗斯主导的欧亚发展银行(EDB)作贡献,而不是建立一个新银行。2014年,俄罗斯的态度发生转变。俄罗斯外交部部长拉夫罗夫提出俄罗斯能够从这样的机构中获得利益,随后提出欧亚发展银行为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奠定基础。此后,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始讨论利用这样一个银行来为一条从俄罗斯到印度的价值300亿美元的能源管道项目融资。
5. 在举行双峰会的前一周内会发生两件事: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的成员国将正式签署万众期待的亚投行协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首任总裁将就职。这些进展意味着双峰会上将会探讨有关亚投行投资项目的具体细节。
6. 然而,双峰会的进展并不会完全顺利,因为限制合作的传统因素依然存在。总体来看,相关国家之间不存在价值观以及利益的统一,而且有些国家之间存在领土纠纷。这就导致上合组织峰会以及金砖国家峰会总是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复杂的地缘政治以及经济紧张局势展开。中亚国家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看到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加的行为所带来的威胁以及机遇。俄中关系更多地被称为竞争而不是合作关系。
7. 相关国家追求中国所说的“双赢”合作的动机越来越强。虽然印度可能对“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基础感到不高兴,但是它很乐意受益于中国投资的能源管道、公路以及铁路项目。对巴西来说,建立一个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的替代品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这对俄罗斯和印度却十分重要。然而,巴西在推进建立这一替代品的过程中也不会有任何损失,而且或许在日后能够从中获益。俄罗斯摇摇欲坠的经济以及与西方国家的斗争意味着,相比与中国进行竞争,俄罗斯可以从与中国扩大合作中获益更多。
编号:201506A194
中国目前已避免股市危机
Scott Kennedy[40]
原文标题:Crisis Averted in China's Stock Markets for Now
文章框架:中国股市的行情;中国当局应对股市风波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一带一路”计划最终可能发挥的作用。
观点摘要:
1. 自6月初,中国股市大跌,股市市值在三周内下跌了29%。中国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缓解中国的股市行情,这些措施包括:暂停所有首次公开募股活动;组织证券公司成立投资基金以吸收股票,并使这些公司承诺在上证综合指数低于4500点时不出售股票;确保基金管理公司购买股票;规定国家社会保险基金不出售任何股票等。结果,上海股市在周一全天下跌,深圳以及香港股票市场也没有好转。然而,中国已经避免了在可预计的未来濒临财政悬崖的风险。
2. 中国当局的干预政策伴随着一些不易克服的实际成本。中国领导层曾宣称,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导向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而为了缓解股市行情所采取的这些措施的规模以及强度使得这类声明成为笑柄。中国确实需要避免危机进一步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却再次证明,在最后关头,北京总是会选择行政干预手段而不是市场手段。对投资者(以及地方官员)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承担过度的风险,因为总会有人(比如体制内的人)来收拾烂摊子。在过去的两年里,北京开始允许企业债券违约,以此来强调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必须意识到真正风险的存在。
3. 第二个窘迫状况是股市的上涨和下跌很可能留下一批需要清理的新债务。为了将资金从房地产转移并刺激产生一个牛市,中国当局扩大了投资保证金(其中大部分的股票是通过贷款融资来购买)的使用范围。现在,超过四分之一的中国股市市值是通过保证金融资金支撑的,股市实际上转变成一个债务市场。股价依然不稳定(上市的国有企业是主要受益方),2015年,首次公开募股仅仅占新融资金额的3%(通过银行贷款的融资金额占80%,债券融资金额占17%)。然而,到了6月中旬,中国股市市值总额超过10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数值,比纳斯达克总市值还高出40%之多。股市危机不再是一个与其他经济层面无关的次要问题。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美国以及其他国家能够进入中国的证券市场,中国的国内问题也会对美国投资者的财富以及美国经济的状况产生某种直接影响。
4. 北京面临的最终挑战是股市的这种波动对其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会产生影响。有报道称,中国的领导人将于本周举行会议,探讨下一个五年计划。该计划预计会纳入过去两年多推出的一揽子计划——缓慢但有效地增长(“新常态”)、城市化、“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等。虽然中国将实施一系列倡议,但是有迹象表明领导层对实施总体计划的承诺力度却在减弱。国有企业改革可能最后只停留在合并现有巨头公司,加强党的管制而不是部分民营化,向私企和外企开放市场准入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等的层面上。“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最后只起到出口过剩生产力的作用,而在帮助其他国家和中国自身推进增值链方面可能起不到实质性作用。
编号:20150706A194
伊斯兰哈里发国遇上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Christina Lin[41]
原文标题:ISIS Caliphate Meets China'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文章框架:中国新疆的恐怖主义;“新丝绸之路”倡议;中东地区的稳定是“新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中国与ISIS(伊斯兰国)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感兴趣;新的历史任务和非战争军事行动。
观点摘要:
1. 中国新疆遭遇21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暴力态势持续了22个月之久。2014年7月,超过100人在恐怖袭击中丧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布下天罗地网来打击恐怖分子,对恐怖主义行动实施“严打”。
2.2014年9月,伊拉克国防部称,一名中国公民在伊拉克加入恐怖组织——I-SIS(伊斯兰国),并被伊军擒获。大约300名中国公民与ISIS(伊斯兰国)一道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战斗,“东突”分子经土耳其进入叙利亚,并加入ISIS(伊斯兰国)。2013年7月,《环球时报》指责新疆恐怖分子在叙利亚和土耳其得到培训和支持。北京指出,“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ETIM)招募维吾尔族人,与伊斯坦布尔的流亡组织“东突教育和互助协会”成员一起被派遣到基地组织叙利亚分支机构进行训练。
3.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反恐专家李伟说:“近来发生的一些恐怖事件表明,‘东突’已经将一些恐怖手段运用到新疆境内。”而公安部副部长孟宏伟称,新疆恐怖主义受到海外“圣战”分子的影响。
4. 澳门大学政府和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陈定定说:“ISIS(伊斯兰国)公开指出,中国是一个重大威胁。如果他们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那么就可能会触及新疆甚至中国其他地区。”2014年12月,《环球时报》进一步强调这种威胁,指出“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和突厥斯坦伊斯兰党(TIP)把“IS”加到其组织的名字中,以此来表明其组织是ISIS(伊斯兰国)的分支机构。
5. 中国正加大在新疆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当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预算上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自从2009年新疆暴动发生以来,中国的国内安全预算已经超过军事预算。
6.2010年,中国的安全预算为870亿美元,而国防预算为846亿美元。2011年,中国的安全预算为990亿美元,而国防预算为956亿美元。2012年的安全预算为1114亿美元,而国防预算为1064亿美元。2013年的安全预算为1236亿美元,而国防预算为1190亿美元。2014年,出于敏感性的考虑,中国政府没有透露安全预算,而国防预算为1315.7亿美元。然而,从过去的趋势来看,安全预算很可能高于国防预算。
7. 根据其预算支出,我们可以发现,比起西太平洋的军事冲突,北京把恐怖主义和不稳定局势视为更大的安全威胁。中国担心无法保障能源供给路线的安全,因为这种危机将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而保持经济增长是巩固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根基。此外,2014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正式担任国家能源局局长一职。《新疆日报》援引官方评论,称赞白克力为新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重要贡献”。事实上,白克力被任命为国家能源局局长,这也发出一个信号,即新疆作为欧亚战略能源中心的重要性及其对于维持中国稳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因此,北京有望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以维护本国的安全利益。
8.2014年5月,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推出“新丝路 新梦想”专题报道,这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对新疆采取的政策。中国政府打算通过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来改变新疆动荡不安的局势。
9. 陆上“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中部的西安市,向西经过甘肃省兰州市、新疆的乌鲁木齐和霍尔果斯市,穿过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到达土耳其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起始于福建,经过印度洋地区,到达地中海,通过亚得里亚海与在威尼斯的“陆上丝绸之路”汇合。因此,“一带一路”将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这使人想起明清两代中国帝王宣称的“中央王国”。
10.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铁路和港口)来促进商品、服务和人员的交流。2009年,新华社提出三条欧亚大陆桥的概念。前两条铁路大陆桥已经开始运行,而第三条南线欧亚大陆桥目前正在谈判中(涉及欧亚大陆的20个国家)。然而,这些国家与ISIS(伊斯兰国)管辖的区域有所重叠。
11. 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朱威烈指出,“丝绸之路”倡议是升级版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阿拉伯之春”之后,保障中国的能源供应和区域稳定以及制止国际恐怖主义对新疆分离主义者的支持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2014年2月,《人民日报》发文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特色。
12. 中国外交学院李海东说:“ISIS(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引起的动荡局势已经危及中国能源项目和人员的安全,并且破坏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愿景。”他强调,中东地区的稳定是“新丝绸之路”项目建设的重要一环,是中国和其他区域国家合作成功的关键,因此中国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维护中东地区的稳定。
13. 自2012年以来,北京调整了石油进口渠道。中国减少了从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总量,而提高了从伊拉克进口石油的总量。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60%来自中东。
14. 与中国一样,ISIS(伊斯兰国)对于宝贵的伊拉克石油也十分感兴趣。通过控制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大量油田并通过黑市卖石油,已经成为其筹集活动经费的一种手段。
15. 事实上,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4年12月,伊拉克外交部部长易卜拉欣透露,通过为伊拉克军队提供空中支援,中国已经加入对抗 ISIS(伊斯兰国)的行列。此外,中国和伊朗将可能就打击在伊拉克的恐怖组织展开合作。
16. 日本《外交官》杂志网站发表了澳门大学政府和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陈定定的文章,该文章指出,中国应该加入打击恐怖组织的行列,以此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与海外经济利益,同时还可以提升本国的国际形象,并发展与美国的关系,而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可以从中获取宝贵的实战经验。
17.2004年12月,中国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要履行保护海外利益的新历史使命。2010年,他又指出,现代战争靠的就是保障,没有强大的全面保障能力,就很难赢得战争的胜利。如果后勤保障到位,那就必定会取得胜利。
18.2013年1月4日,新华社下属的《国际先驱导报》发文指出,中国打算建造18个海外基地。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来说明这些海外基地并非美式军事基地,而是用于物流和补给的“海外战略支援基地”。中国想在地中海沿岸建立“物流和补给”海港,获取航运和物流公司的股权,扩建相关国家的港口,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黎巴嫩的黎波里港以及以色列的阿什杜德港等。中国建造航空母舰也是为了提升其后勤保障能力,以保护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利益,而并非出于威慑美国海上力量的目的。此外,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日益完善,可能在半天之内就可以运输10万大军,而且铁路网也可以用来部署短程导弹。
19. 鉴于中国的第三条欧亚大陆桥将连接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进而到达欧洲市场,ISIS(伊斯兰国)是北京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来实现其“中国梦”的最大障碍。
20. 成立于2001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其目的是打击“三股势力”,即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该组织的两个成员国——中国和俄罗斯——都面临着ISIS(伊斯兰国)的威胁,它们可能会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提升双方的军事合作。此外,中国和俄罗斯都扩大其在地中海东部的军事存在,以维护地区稳定,并保护自身利益。中国也可能会向海外增派反恐部队,以维护其自身利益。随着 ISIS(伊斯兰国)日益壮大,中国可能会向伊拉克部署更多的军事力量。
编号:20150222Z118
超越石油和天然气:哈萨克斯坦将未来赌注下在改革上
Ariel Cohen[42]
原文标题:Beyond Oil and Gas: Kazakhstan Bets Its Future on Reform
文章框架:哈萨克斯坦的油气资源变得更加重要;该国大量的石油储备以及战略地位;该国将实现电力自给;该国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新丝绸之路”项目的提出;该国的发展前景。
观点摘要:
1. 乌克兰最近的行动和俄罗斯的反西方言论以及军事姿态迫使欧洲能源消费者寻求俄罗斯烃类资源以外的其他替代能源,其中一个可能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商是哈萨克斯坦,该国在里海盆地拥有最多的油气资源。
2. 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在世界上排名前15,占世界石油总量的3%。该国经济总量的62%都依赖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发展,并且该国拥有172个油田,其中超过80个未被开发。超过90%的石油储量集中在15个最大的油田,包括田吉兹油田、卡沙干油田和卡拉恰甘纳克油田等。
3. 哈萨克斯坦处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呈楔形状。它正在寻求与俄罗斯单独合作以外的经济发展机会。该国很乐意开发其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资源,但同时也寻求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机会。阿斯塔纳的计算是非常合理的——根据哈萨克斯坦油气部的统计,已探明的陆上和海上油气储量预计已经达到48亿吨(或者说超过300亿桶),但不是所有的油气田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外,很多专家认为,哈萨克斯坦位于里海的区域可能有更多的油气储量,这会给哈萨克斯坦额外增加170亿吨的油气储量(或者是1243亿桶石油)。考虑到巨大的石油储量以及仍在不断增加的产量,哈萨克斯坦在不久的将来可能继续保持其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商之一的地位。
4. 阿斯塔纳正在建设一个统一的跨三个时区的能源系统,以满足全国的电力需求,这将减少其对俄罗斯的依赖,现在俄罗斯仍然为哈萨克斯坦供应部分电力,这是前苏联中央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自从苏联解体之后,哈萨克斯坦的电力能源网一直与俄罗斯相连。该国统一能源系统的实施将在全国范围内带来数以千计的就业机会,并且拉动对天然气的需求。
5. 至于天然气出口,中国是哈萨克斯坦邻国中对天然气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令人印象深刻的合作成果是建设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此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大型能源合作项目。2800千米长的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在2006年正式投入运营,并且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大动脉。
6. 在2013年对哈萨克斯坦的第一次访问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希望建设一个巨大的铁路、能源管道和高速公路网,并且精简通关口岸和通关活动程序,向西穿过前苏联共和国,向南到达巴基斯坦、印度和南亚的其他地区,这就是庞大的“新丝绸之路”工程。如果该工程能够成功,那么即使是建于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界上最大的基础设施体系都不能与之相比,包括著名的跨西伯利亚铁路和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油气管道系统。因此,哈萨克斯坦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和中国市场进行投资项目的很好的选择。
7. 哈萨克斯坦地处全球最大的大陆的心脏地带,它将会成为亚欧大陆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凭借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包括石油、天然气和自然资源)以及年轻、有事业心和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众,哈萨克斯坦对外来投资将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编号:20150623Z118
中国“一带一路”特大工程将增加欧亚大陆天然气开发机会
Ariel Cohen[43]
原文标题:China's "One Belt-One Road" Mega-Project Will Boost Eurasian Natural Gas Opportunities
文章框架:中国提出“新丝绸之路”倡议;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规模以及重要性;中国关注的焦点;天然气项目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陆上天然气管道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其他选择;这一项目对发展中国家及参与方的有利影响;对此项目的建议。
观点摘要:
1. 中国维持其经济发展和优势的努力包括建立“新丝绸之路”——这一庞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体系将从太平洋扩展到大西洋。如果建成,其将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天然气在这一项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带”将从中国的沿海港口穿过中亚和俄罗斯到达欧洲,而“一路”将穿过太平洋和印度洋到达大西洋。批评人士称中国在过去30年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而这一宏伟战略将转移其在此期间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产能过剩,并且将4万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这也是中国最近建立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原因,美国试图以400亿美元的欧亚基金和其他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发展措施来阻碍该银行的建立。
2. 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规模远远大于19世纪北美和俄罗斯跨大陆铁路项目,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加起来也不能与其相比。中国声称其亚欧“丝绸之路”倡议不仅仅是习近平在会议上提出的口号,这一倡议将通过提供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并改善中亚和南亚的安全局势(如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缅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国)以极大地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3. 今天北京关注的焦点是建立铁路、电厂、输电路线、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道、光纤电缆、公路、港口和机场。“一带一路”是中国向西发展的耗资巨大的项目,并且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最先提出。“一带一路”在陆上将穿过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到达西欧,向南将穿过缅甸、巴基斯坦和伊朗。中国通过建设通往巴基斯坦位于阿拉伯海瓜达尔港的喀喇昆仑公路“环绕”印度。这使得新德里的领导层非常担忧,并使其回想到1962年这两个亚洲大国已经在西藏打了一场短暂但激烈的仗。“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部繁忙的港口穿过马六甲海峡,延伸到缅甸、斯里兰卡,然后到达非洲和波斯/阿拉伯海港湾,这将是一条运输货物(包括液化天然气)的通道。
4.“一带一路”尤其突出天然气项目。首先,天然气项目是这一倡议的“骨干”: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长达8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起始于土库曼斯坦,穿过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最后到达中国。目前,这一管道向中国极其缺乏能源和污染严重的城市每年供应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分别起始于西伯利亚的东部线路和起始于阿勒泰的西部线路的这两条到达中国的管道在完全建成后,每年能够为中国提供8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目前阿勒泰管道面临的挑战是价格、地形和储量,现在这些因素都还没有被证实。
5. 然而,中国的需求将会继续增长。土库曼斯坦和伊朗分别拥有世界上第四大和第二大的天然气储量。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管道和伊朗-巴基斯坦-印度(IPI)管道都受到极大关注,而北京将可能使两条管道中的其中一条延伸到中国。然而,攻击伊朗什叶派伊斯兰共和国和巴基斯坦逊尼派的俾路支穆斯林叛军威胁到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管道,同时塔利班也可能破坏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管道。另外,管道所要面临的其他挑战包括崎岖的山地和当地部落对天然气的侵吞。中国和当地运营商将面临极大的安全挑战。然而,一旦陆上管道建设被推迟,“海上丝绸之路”的液化天然气油轮会将澳大利亚、东非和西非以及海湾地区的液化天然气运往中国。
6. 考虑到该地区的能源安全,这一巨型工程的实施将同样使其他发展中国家得到能源资源。另外,建立统一的能源体系将使参与国在能源消耗上互相依赖,从而为区域安全构筑一个“安全网络”。
7. 从长远来看,公平和透明的参与规则将能够吸引利益相关者和资金,从而促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包括港口、油田、气田以及管道、液化天然气和其他港口设施以及石化加工和信息技术产业。如果要真正实施,中国应允许西方国家的公司,包括北美和全球其他地区的公司参与到这一历史性的事业中,从而加强中国自身的安全以及与整个世界的合作。
编号:20150702Z118
上合组织扩展带来的风险与回报
William Piekos; Elizabeth C.Economy[44]
原文标题: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SCO Expansion
文章框架:莫斯科提议将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连接起来;上合组织对连接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的意义;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印巴两国的加入给中国带来的利益;上合组织的扩展对其成员国的影响;上合组织的扩展为该组织带来的风险。
观点摘要:
1. 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将于2015年7月在俄罗斯乌法举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将会首次开启上合组织的扩展进程——启动接受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的程序。成员国数量的增加将使上合组织获得更大的合法性,并为其成员国带来安全和经济利益。然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加入可能为上合组织带来风险——降低这一组织的效率。这导致一些中国和俄罗斯官员质疑扩展上合组织的决定。
2. 中国和俄罗斯常常将上合组织描述为“伙伴关系”而不是联盟。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曾表示,上合组织是新“多中心世界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上合组织由中国和俄罗斯主导。该组织也支持许多与北京一样的外交政策信条,包括互利、互不干涉内政以及不结盟。此外,中国和俄罗斯担心“颜色革命”(民主非暴力起义,在21世纪初推翻了部分后苏联政府)会影响上合组织的主要任务。2014年,中国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上合组织安全会议上指出,外部力量正在利用社会经济矛盾以及问题来推翻政权,它们正试图唤起新的“颜色革命”。
3. 上合组织的关注重点在于加强区域安全。地区反恐机构(RATS)协调包括共享信息以及建立互信等活动以打击“三股势力”(即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以及宗教极端势力)。该组织2014年的峰会在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举行,这次会议强调了各成员国共同的安全担忧。国际维和部队(ISAF)从阿富汗撤离,这可能促使上合组织扩大地区反恐机构作为区域力量努力防止阿富汗的不稳定因素扩散到其他国家这一任务的范围。去年在中国举办的上合组织军演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上合军演,中国和俄罗斯在地中海进行了海上联合军事演习。
4. 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也在加深。莫斯科已经提议将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EEU)——由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构成的贸易集团——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一系列跨越欧亚和南亚地区的投资计划)连接起来。北京和莫斯科已经达成了一项价值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协议,俄罗斯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上合组织成员国也开始扩大与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相关的合作,其中包括解决国与国之间的水事纠纷以及加强文化交流等。然而,去年上合组织峰会取得的最大进展是确定了接受新成员国的议程,这些新成员国将从现观察员国中选择。上合组织现观察员国中的印度、伊朗以及巴基斯坦已经提交了成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的申请。2015年6月,在乌法峰会举行之前,上合组织外长批准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该组织正式成员国的程序。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将阻止伊朗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国。
5. 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国将使它们获得更多利益,而不会失去什么。在安全方面,这两个国家都希望从阿富汗和中东地区获得利益,尤其是巴基斯坦,它能够从其与中国的亲密关系中获益,并利用其极端主义温床的地位向上合组织索求安全和经济支持。东西方研究所学者纳吉·阿巴斯指出,巴基斯坦的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身份能够提升其在该地区开展外交的声望。他也指出,上合组织或许能够加快解决巴基斯坦与印度之间存在的克什米尔纠纷。印度一些人指出,印度加入上合组织是为了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的利益。印巴两国加入上合组织的经济目的十分明确。随着中国继续推进其“西进”政策,印巴将会从北京的慷慨投资以及与能源丰富的中亚紧密联系中获益。加大与中国的互联互通有助于刺激印巴两国的出口和经济发展,加大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也能帮助新德里减轻对北京试图“包围”印度的担忧。
6. 上合组织的扩展给现有成员国带来许多利益。据新华社的报道,上合组织的扩展将为该组织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提升该组织的影响力。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加入将会促进互联互通以及更多区域的一体化。此外,印度作为世界上较大的经济体,它的加入为该组织增添了新层次的国际合法性,而作为区域以及全球恐怖主义温床的巴基斯坦对上合组织来说是个十分重要的伙伴,因为它能够遏制世界恐怖主义浪潮。
7. 俄罗斯希望通过上合组织的扩展来获得全球政治合法性及大国地位。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问题发生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制裁,并被免除了八国集团成员国的身份。俄罗斯存在的人权侵犯现象导致其与西方国家产生外交裂痕。这些都迫使俄罗斯通过其他途径来寻求国际合法性。没有美国参与的组织(如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上合组织等)是聚集非西方国家的理想场所。西方国家的制裁以及石油价格的下跌都迫使俄罗斯在欧洲以外寻求新的市场。过去,莫斯科妨碍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但是现在该组织为莫斯科提供了开发新市场的便捷通道。上合组织当前的轮值主席国是俄罗斯,俄罗斯将在乌法峰会上呈现《上海合作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上合组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期展望。普京总统指出,上合组织将积极努力寻求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汇集点,以此为新的欧亚经济联盟增加合法性和资源。
8. 同样,中国也能够从印巴两国成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中获益。在安全层面,巴基斯坦是中国及其所在的上合组织打击“三股势力”的主要伙伴。北京非常担心中亚地区、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的极端主义扩散到其边境地区。国际维和部队从阿富汗撤军加大了北京的这一担忧。中国国内面临“东突”分裂势力的威胁。北京的利益在于增加上合组织的安全伙伴,并建立一个更为广泛的区域一体化机制。上合组织的扩展有助于中国实现其在中亚以及南亚地区的经济目标。北京已经与中亚地区的国家达成大量的双边投资协议,并继续努力扩大在该地区的多边发展,其中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这些机遇确保中国拥有更多进口中亚石油的通道,也减少了中国对经由南海以及马六甲海峡进口石油的依赖。在南亚,中国计划在中巴经济走廊(CPEC)以及孟中印缅(BCIM)经济走廊项目上大量投资。印巴两国加入上合组织有助于推进这些区域一体化项目的实施。
9. 然而,印巴加入上合组织可能降低该组织的凝聚力。印度的民主治理以及与美国紧密的关系使得其与该组织的其他成员国存在巨大差异。印度可能提倡上合组织在反恐以及情报交流行动中提高监督标准和加强对人权的保障。一个民主国家的加入可能迫使上合组织改变自身的反“颜色革命”姿态。新德里和伊斯兰堡可能将它们之间的宿怨带入上海合作组织之中,这样就破坏了该组织加大区域合作的愿景,迫使北京和莫斯科在它们之间作出选择。
10. 上合组织的扩展也可能弱化北京和莫斯科通过该组织实现各自经济和安全目标的能力。正如巴纳德学院学者亚历山大·库利指出的,扩展会使上合组织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组织,而不是推进实质性区域一体化进程或解决合作问题的工具”。上合组织可能演变成一个清谈场所,就像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一样没有实际成效。
编号:20150708A193
次大陆面临越来越多的危险
Michael Krepon[45]
原文标题:Growing Dangers on the Subcontinent
文章框架: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斗争;印度孟买的恐怖袭击事件;印巴关系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的战略意义。
观点摘要:
1. 当对手抛弃友好关系时,坏消息就会随之而来。印度次大陆正处于这种关键时期。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一些高级官员就发生在双边敏感地区的恐怖袭击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
2. 巴基斯坦将克什米尔问题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近几年来,克什米尔地区局势日益紧张,这可能会给该地区带来核危机。巴基斯坦在选举中选出了新的领导人谢里夫,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想与印度改善关系的意愿。同时,莫迪政府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愿。
3. 巴基斯坦反恐法庭曾批准保释一位名叫扎基-乌尔-拉赫曼·拉赫维的恐怖嫌犯,此人涉嫌策划了2008年印度孟买的恐怖袭击事件,这引起印度官员对巴基斯坦的强烈不满,随后,印度提供了关于拉赫维的罪证,然而,巴基斯坦法庭拒绝受理,而且巴基斯坦在释放该嫌犯时,指责印度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起诉拉赫维。2015年1月5日,巴基斯坦国家安全顾问阿基特在演讲中再次指责印度,随后在1月13日,印度国防部部长马诺哈尔警告巴基斯坦,称“我不能在这里谈论一些特定的事情,但目前对我们国家产生威胁的只有巴基斯坦,当然,我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他还表示,“我们将采取行动对抗在本国边境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
4. 莫迪在2014年5月举办就职典礼时,向谢里夫发出邀请,但谢里夫并没有接受莫迪的邀请,这使得两国恢复关系的希望更加渺茫。巴基斯坦释放了拉赫维,而且谢里夫并没有推动两国贸易的发展,这使得新德里对改善两国关系一直保持冷漠态度。目前,对于巴基斯坦来说,改善两国关系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限制那些与印度对抗的恐怖组织的发展。
5. 莫迪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演讲中提出,目前,巴基斯坦不断扰乱印度,屡发滋扰事件,而且类似事件不断发生。莫迪在达卡签署了一份期待已久的边境协议,新德里与孟加拉国改善关系的愿望要比其与巴基斯坦改善关系的愿望强烈得多。
6.2014年10月,巴基斯坦国家安全顾问阿基特表示,我们愿意通过谈判或对话解决与印度之间的分歧,但似乎每个问题都无法通过对话解决。印度拥有比巴基斯坦更强大的国力,如果印度使用核武器,其将有百害而无一利。
7. 巴基斯坦的拉瓦尔品第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在这里部署的武装力量包括短程武器以及针对印度部队的核武器。最近,新德里的威慑力量也在加强,这就是巴基斯坦反应如此强烈的原因。巴基斯坦明白,印度领导人会尽量避免使用核武器。中国最近宣布建立的基础设施走廊将会通过拉瓦尔品第省,这里的输气管道经常需要中国工人进行维修,因此,需要在这里为中国工人成立一支特别的安全部队。这条通道对于巴基斯坦尤为重要,因为其未来经济发展将依托中国。
编号:20150608A091
中国将引领绿色金融?
Denise Leung[46]
原文标题:Will China Lead the Way on Green Finance?
文章框架:中国进行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和策略;中国缺乏绿色金融的原因;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预测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
观点摘要:
1. 最近,中国政府发动了一场“环境革命”,根据中国银行的估计,进行这场“革命”需要花费几十亿美元来应对水、土地和气候等问题的挑战,也就是说,2015~2020年,中国政府必须每年拿出当年GDP的3%(约3300亿美元)来克服以上所提到的那些障碍。那么,这么大一笔钱要从哪里来呢?大部分资金肯定是来源于私营领域。政府可以制定政策,从公共领域开始涉足民间融资以降低并且最终消除风险。这样政府就可以吸引民间投资,并且变成一个全球绿色金融的领导者。
2. 为什么缺乏绿色金融?中国目前缺乏绿色投资项目是因为没有资金,大量的资金在私营企业手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表明,中国政府和国外投资机构手里拥有的资金在今年年初刚刚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630亿美元),中国的国内储备率在世界上排名第一,而最近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都是中国为其过剩的资本寻找利用途径的标志。国内发展速度的放缓也促使国外投资者寻找回报率更高的项目。不能吸引投资者在像可再生能源这样的绿色领域进行投资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的扭曲。而目前的制度并没有将外部因素考虑进来。比如,使用燃料电池的电动车为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却没有考虑其价格。相反,矿物燃料的燃烧以及化工厂给环境造成的危害也没有被考虑进来。
3. 让民间资本进入绿色领域。绿色金融改革有利于弥补由无效投资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了推进这一议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来为中国政府绿色金融制度的制定出谋划策。这个特别工作组由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执行总裁 Andrew Steer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共同主持,目前该小组正在研究从银行到证券再到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可行性措施。目前收到的排名最靠前的建议是: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公私伙伴关系和碳排放交易体系。特别工作组敲定了三个近期研究的重点问题。
第一,公开环境信息来提高透明度。透明度是一个良好制度及明智投资的基础,当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受影响的团体和民间社会组织——能够进行共同协商并且能够完善像资本流动、环境/社会影响及应对措施、项目开发甚至投资者等关键问题的信息时,那么更好的决策就会产生。特别工作组正在制定具体的方案来提高透明度,包括修改中国《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来要求私营企业公开环境事故的责任人和碳足迹等信息,这可以通过使投资者和公众更加明白他们的投资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大规模推广绿色金融,也可以帮助他们避开那些可能会使其资金在未来发生贬值的企业与工厂。
第二,完善中国海外投资的环境与社会标准。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已经迅速将自己的经济活动延伸到世界各地,随着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中国的海外投资会继续平稳甚至更快地增长。未来国际社会将会关注中国海外投资的环境与社会问题。特别工作组还建议这些新机构建立强有力的环境与社会保障措施以防止对环境的伤害。另外,特别工作组还呼吁这些新机构制定绿色发展战略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
第三,特别工作组建议成立国家及地方的绿色投资银行来对绿色金融转型以及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支持。绿色金融机构专门对从事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公共资本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交通等低碳行业。这些绿色金融机构的建立通常获得法律授权或者行政命令许可,但在日常运营和制定投资决策方面有着高度独立性。一些国家已经成立了绿色银行,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英国绿色投资银行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为594亿美元,全部由政府出资,到目前为止,在可再生能源和废物管理领域已经成功利用1800亿美元的民间资本。美国有些州立绿色银行(如康涅狄格绿色银行)已经实现官方和民间资本10∶1的利用比例。因此,中国成立绿色银行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
4.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情况下重建国家经济和复兴古老文化中的作用。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并且用各种方法来与周边国家建立多边利益关系,其既可以学习国际经验也可以自己设定可持续的金融标准。特别工作组正在帮助中国实现这一目标。小组建议在2016年于中国举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提出自己的政策构想,这样国际和中国自身的良好经验可以被其他国家借鉴。
编号:20150717A112
模糊的边界:东亚国家、地区以及区域秩序
Jacques de Lisle[47]
原文标题:Blurring Borders: National, Subnational and Regional Orders in East Asia
文章框架:新疆对“一带一路”计划的重要性;主权、身份和文化;地区问题和挑战;区域架构;多态联盟和机构;主要国家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与联盟;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再平衡;中韩关系;中日关系;美国在东亚的政策。
观点摘要:
1. 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部与基辛格研究所的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共同召开了会议。在会议的主题演讲上,芮效俭强调了美国和美国支持的东亚地区的秩序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东亚地区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军事力量;新出现的区域组织——许多美国不参与的组织(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金砖国家相关组织),以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他是一个将邓小平式的实用主义、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发展市场经济和寻求中国的领导角色的外交政策结合起来的大胆的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它是否能很快地适应这些发展并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2. 随着中国日渐强大,我们见证了一个多极世界的诞生。在这一环境下,美国必须考虑其惯用的只适合“二战”后两极世界的外交政策,以及冷战后一直依靠的基于共同思想形态和传统军事力量的同盟。美国面临的众多重要问题之一是,中国采用了更为强硬的外交政策(包括习近平提出的“新型的大国关系”、北京向“积极外交政策”的转变、努力建立“中国品牌”以及中国在东海和南海解决领土争端的方式)。中国在亚洲寻求一个等于或大于美国的角色,在定义地区秩序时,它将有能力挑战美国对该地区的长期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有试图且有能力将美国驱逐出该地区。如果美式和平在亚太地区结束,美国不确定是否可以或怎样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秩序,此地区综合国力差距大,尤其是中国与其邻国的差距。但是也不会存在由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因为美国同样也享有对中国的支配优势。中国也不可能重建“后帝国朝贡体系”,因为世界秩序将会继续建立在独立主权国家签订的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上。别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满,中国有限的资源以及邻国对其的担忧,都将使中国陷入“秋后算账的困局”,这将进一步限制中国在构建地区安全秩序中的作用。
3. 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崛起,这是不明智而且错误的做法,中国崛起可以促进地区繁荣,美国应该鼓励中国作为该地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来预防严重事态的发生。为了将此提上日程,美国应该支持东盟国家的团结,从而限制中国追求加深成员之间的分歧的目标,保持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以给予成员国信心;支持地区性机构和法律原则——曾应对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可以阻止中国(以及美国和其他国家)不负责任的行为。反对党在国会和政治两极化中限制了美国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调动必要的资源、支持并适应现有的关键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华盛顿仍没有提出相关政策来应对中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计划以及来自北京的其他举措。
4. 中国正在尽力解决生活在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的问题。中国对维吾尔族的治理是中国努力团结汉族以外的地区(主要是中国西部的中心地带)的例子。从历史上看,这些地区只是断断续续地处在中国的控制下。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和西部其他地区才成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关注的焦点。后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改革浪潮始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在江泽民时期传播到新疆。中国对石油和其他能源快速增长的需求增加了新疆地区在中国的重要性。但是只是在习近平上台以来,新疆和西部其他地区才作为中国发展和制定外交政策的关键因素,这些政策或举措包括“一带一路”计划、“钢铁丝绸之路”的建议(国际铁路穿过西亚地区)以及中国在欧亚大陆追求有更大影响的其他项目。
5. 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团结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主要工具(其中约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北京对新疆和西部其他地区采取的政策并没有阻止“新疆问题”的出现。随着新疆经济需求的增长,是采用“丝绸之路”来为当地经济带来新联系还是追求新疆少数民族与大规模外迁汉族实现更深的团结,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模糊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政府考虑的重要问题,最近几年来发生的几起恶劣的恐怖袭击包括:2013年天安门广场汽车袭击事件、2014年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从中东地区返回的维吾尔族激进失业青年以及民族保守主义将给中国政府带来更多的麻烦,也同样暴露出中国政府“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不足。中国有很强的理由完善其民族政策,特别是在新疆、西藏和内蒙古地区。中国的民族政策还带来很多积极作用,比如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但是对民族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仍是必要的——特别是促进汉族的迁入。如果这些措施不及时制定,那么将会激化民族仇恨。
6. 在东亚地区,韩国关于本国经济对中国高度依赖的风险的关注和争论逐渐增多,而且民意调查显示,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正在逐渐下降,中国已从在大多数韩国人心中最有利于本国的国家下降到只有6%的韩国人对中国持积极态度。但是对高句丽的争议并没有对双边关系产生深刻和持久的影响。尽管烦人的历史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中韩的经济关系以及旅游文化交流仍相对畅通。因为韩国总统朴槿惠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两国关系有所升温。尽管如此,中韩双方仍可能再次发生摩擦。虽然韩国对中国的反应比对日本的反应小,但是高句丽事件表明,韩国仍可能同中国反目。在韩国,其他有关双边关系的担忧来自不对称的经济产生相互依赖的漏洞;中国可能会削弱韩国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韩国的政治制度是否可以应对韩国与中国的政治摩擦。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强烈的民族情绪时(中韩高句丽之争),韩国能否在国内维持一个健全的民主制度。
7.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认为东亚地区会出现很强的两极秩序的征兆。虽然美国和中国在有关重大问题上保持着开放合作的可能性(气候问题、伊朗问题、更加尖锐的南海问题和朝鲜问题),但是中美仍有可能迎来一场新的冷战。中国和俄罗斯是两极秩序中最重要的两个力量组合,美国和日本是另外最重要的两个力量组合。双方力量的象征是最近召开的两个峰会——奥巴马和安倍以及习近平和普京——以美国为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中国在欧亚地区的“一带一路”计划。中国和俄罗斯已经通过出售军备武器、联合演习以及签订一系列战略领域合作的协议,加深了两国的军事合作。因为安全事务问题(如航行自由)以及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的争端,美国和日本的关系走得更近。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虽然与俄罗斯支持的欧亚经济共同体有冲突,但是这两个国家坚持认为“一带一路”计划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密切相关。
8. 美国、中国和日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美学者罗伯特·萨特讲了几个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因素和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优势。因为中国的崛起,地区的权力重心正在转移。多边关系正在拥有疲软国际机构的地区建立。来自朝鲜的安全威胁和恐怖主义依然存在。虽然东亚欢迎华盛顿放弃乔治·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但是奥巴马一直被视为一个不可靠的(尽管更具协作性)合作伙伴。总体而言,虽然大家对美国是否可以遵守承诺持怀疑态度,但是美国的“再平衡”计划在东亚地区还是很受欢迎的。在该地区的盟友中培养一个更强大、更有能力的国家符合美国自身的利益。
9. 尽管美国因中东问题而没有过多参与东亚事务,但是中国并没有抓住美国因分心而留下的机会。中国在实现其议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导致其不太成功或可能处于更加困难的境地。在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之后,中国政府过分自信的行为使中国在邻国间的声誉受损。尽管东亚地区的经济互相高度依赖,但是中国与其邻国在战略和政治问题上(中国东海和南海的海上争端)的分歧越来越大。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华中心主任戴博补充说,由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缺乏话语权以及无法平等地向美国展示其议程,这使中国遭受很多挫折。但是现在有一种趋势,即两国的智库或其他地方都会看到彼此的影子。
10.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学者希拉·史密斯考虑了日本处理亚洲地缘政治变化时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问题。新旧问题的叠加导致两国关系出现一系列令人生畏的问题: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二战”后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东海的海上和领土争端;2010年,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同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相撞;2012年,日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随后发生中日海上对峙事件;从中国进口不安全食品,使得日本更加担忧本国经济的脆弱性和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
11. 虽然中国和日本之间已经恶化的关系在过去几年里呈缓和趋势,但是当前中日关系的困局至少在10年前就开始了。日本处理国际关系的传统框架已不能应对与中国的新摩擦和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日本消费者越来越担心从中国进口的不安全食品。质疑政府是否有能力采取有效的外交手段的日本民众进一步打开了日本民族主义泛滥的大门。但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平常的看法。反华主义在日本日渐泛滥,但是并不广泛而且通常集中于特定的问题。在东北亚出现的当代民族主义一般不是应对西方帝国主义的,而是重新审视“二战”后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12. 美国所实施的政策将面临挑战、机会和限制。美国必须确立和日本的盟友关系,当中国和日本的关系陷入困局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日本和中国发生冲突的风险。美国应该继续寻求区域贸易和海上安全(以及其他事项)的区域规范并进行实践活动,以支持其“再平衡”政策,以及考虑盟友的利益,积极与中国合作。在解决“历史问题”时,美国应该通过非政府渠道(包括由该地区的历史学家设立奖学金)来寻求缓和双方紧张局势的谈话机制。奥巴马的亚洲“再平衡”政策试图将重心从中东地区转移到亚洲,这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但这并不能解决美国亚洲政策中其以“盟友为中心”和以“中国为中心”的矛盾,美国政府在维护美国的利益时需要把握好政策。
编号:201507A083
为什么巴基斯坦指控印度间谍煽动恐怖主义?
Michael Kugelman[48]
原文标题:Why Does Pakistan Accuse Indian Spies of Terrorism?
文章框架:巴基斯坦军方指责印度情报机构煽动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主义;巴基斯坦官员经常指责印度;巴基斯坦军方指责印度的幕后原因;巴印两国之间存在敌意;巴基斯坦军方的印度威胁论。
观点摘要:
1. 几周前,巴基斯坦军方指责印度主要情报机构调查分析局煽动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主义。巴基斯坦指责印度间谍在巴基斯坦境内采取颠覆性的、邪恶的行为由来已久。这些指控是巴基斯坦官员的惯用手段,他们借此避谈国家弊病。然而,这些指责远远超出恐怖主义。巴基斯坦人不断想出阴谋,把各种不幸归咎于印度。
2. 巴基斯坦军方指责印度支持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主义势力,如此严重的指控实属罕见。此外,这只是一系列针对印度对外情报机构而指控的一部分。2015年4月30日,一位与军方有密切关系的警方首长拉奥·安瓦尔(Rao Anwar)召开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新闻发布会,他指责印度调查分析局勾结统一民族运动党(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占主导地位的政党)成员,对统一民族运动党成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卡拉奇开展恐怖活动。
3. 最近,俾路支省内政部部长布格蒂(Sarfaraz Bugti)隐晦地指出,对于5月29日发生在马斯吞(Mastung)行政区的公交袭击事件,印度调查分析局负有一定责任。他说:“出于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敌视,印度调查分析局卷入了此次公交袭击事件。”布格蒂口中的中巴经济走廊指的是北京拟建的连接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新贸易走廊。
4. 最近对于印度调查分析局的指控,可能是巴基斯坦军方为了转移人们对负面消息的注意而有意为之。一些巴基斯坦人认为,巴基斯坦情报机构是2015年4月24日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萨宾·马哈茂德(Sabeen Mahmud)被杀的幕后推手。
5. 虽然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巴基斯坦军方仍然很受欢迎,但它的形象确实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其中的一个事件就是发现本·拉登躲藏在巴基斯坦境内,而且他的躲藏地紧邻一所军事学院。另一事件是巴基斯坦政府内部泄露出一份有关追捕、击毙本·拉登的详细调查报告,最先获取这份报告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这份报告除了披露本·拉登逃亡生活的细节外,还充斥着大量阿伯塔巴德委员会对于巴基斯坦政府“无能、不作为”的严厉谴责。该报告称,本·拉登能在巴基斯坦国内藏匿长达9年而未被发现,又在当局“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美军单方面杀害,这是巴基斯坦政府、军方以及情报部门的一次“集体失败”。对军队声誉的打击还包括军事设施的破坏和广泛流传的杀戮视频。同时,多年来,反政府武装分子经常指责巴基斯坦军方存在变节行为。
6. 另外,巴基斯坦军方指责印度调查分析局的行为纯粹是在虚张声势,它要展示其实力,并表明它完全掌握主动权。巴基斯坦国防部部长赫瓦贾·阿西夫表示,印度调查分析局想要“把巴基斯坦从世界地图上抹去”。巴基斯坦内政部部长乔杜里·尼萨尔·阿里汗(Chaudhry Nisar Ali Khan)认为,印度希望巴基斯坦变得动荡不安,并且千方百计地想使巴基斯坦成为“落后的欠发达国家”。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警告印度,巴基斯坦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打击任何反巴基斯坦的行为”。
7. 上个月,印度国防部部长巴里卡(Manohar Parrikar)宣称:“恐怖分子只能靠恐怖分子来解决。”巴基斯坦认为这是印度支持恐怖主义的证据。许多巴基斯坦人也指出,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Ajit Doval)在2014年曾经暗示,印度可能会为巴基斯坦反政府分子提供支持。
8. 印度国防部部长巴里卡的含糊意见——听起来更像咆哮,而非陈述事实——并不应该成为众矢之的。尽管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的观点略显挑衅,但其危害纯粹是假想出来的。巴基斯坦对于印度调查分析局的恐怖指控往往围绕特定领域展开,如俾路支省的分离主义叛乱(巴基斯坦人不会轻易忘记,印度在1971年支持东巴基斯坦的分裂,导致孟加拉国实现独立)。
9. 鉴于印巴两国之间存在的敌意,不应该完全排除印度支持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叛乱活动的可能性。然而,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印度调查分析局在煽动俾路支省或巴基斯坦其他地区的恐怖主义。然而,巴基斯坦并不死心。据巴基斯坦媒体报道,该国官员声称要在巴基斯坦外交部部长访问华盛顿期间向美国官员提供相关证据。就巴基斯坦军方的关注点而言,它的指控是否真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巴基斯坦军方把这些指控表达了出来,让巴基斯坦公众听到这些声音。毕竟,通过指责印度在巴基斯坦煽动恐怖主义,巴基斯坦军方遵循其一贯的观点,即对巴基斯坦而言,印度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威胁。对巴基斯坦民众来说,这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观点,因为事实是印度人口是巴基斯坦人口的七倍,印度国土面积是巴基斯坦国土面积的四倍,而且印度的军事规模是巴基斯坦军事规模的二倍。另外,考虑到印度政府一直在批评伊斯兰国家,现在是巴基斯坦宣扬印度威胁论的有利时机。
编号:20150609A111
日本会有超越TPP的经济大战略吗?
Shihoko Goto[49]
原文标题:Can Japan Have an Economic Grand Strategy Beyond the TPP?
文章框架:亚洲其他国家关注中国的快速增长;日本在制定亚太经济规则方面具有优势;中国的一系列计划;亚投行阵容改变为日本提供机会;日本官方的一些看法。
观点摘要:
1. 一个应该受到重视的问题是:在中国影响力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东京是否愿意且有能力在快速变化的亚太地区担当经济领导者的角色。这无疑是一种经济权力真空区域,而北京急于填补。与此同时,亚洲国家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抱负”,贸易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 作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第二大创始成员国,东京方面在设置世界经济最强劲地区的未来规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美国需要成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关键玩家,以免北京取而代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强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需要把日本视作全球舞台上的主要经济参与者。
3.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3月宣布了日本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决定,他宣称:“制定亚太地区的新规则……不仅有利于实现日本的国家利益,也一定会给世界带来繁荣。”他还补充说,“新经济秩序”将由两个主要经济大国共同制定,即日本和美国。
4. 在过去的两年中,人们注意到,中国正逐步取代东京和华盛顿,成为亚洲的规则制定者。尽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是最雄心勃勃的和全面的全球贸易规则,但它也并非不可替代。比如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更不用说中日韩三边贸易谈判,这些北京都参与其中。
5.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提出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以支持其“一带一路”倡议。最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的启动,上周中国在首都北京举行50多位成员国的正式签字仪式。对于北京而言,亚投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成功,它吸引了域内外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韩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事实上,最值得注意的两个非成员国就是日本和美国。
6. 然而,亚投行的阵容有一些改变,57个创始成员国中有7个国家没有签署谅解备忘录,它们是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丹麦、科威特、波兰和南非。其他6个国家并没有引起关注,但是菲律宾的行为被认为有更深层的原因。
7. 显然,这样一个基础设施项目能够为亚太地区的发展提供资金,但东南亚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显然也担心中国的雄心。总之,这为日本提供一个机会,使它有机会去取代中国的举措。
8. 日本的政策制定者对于是否应该加入亚投行仍然存在分歧。亚投行将是北京面临的第一个真正的考验——它是否能与那些成立于二十世纪的金融机构相竞争。亚投行的成功,也预示着中国将为其他快速发展地区建立一个更普遍的经济规则。众所周知,亚太地区的现有框架显然不能满足它们日益扩大的需求。
9. 中国争取领土的行为和其快速增长的军事力量,使得日本急需提高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一位日本高级官员认为,当年日本的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提议被美国断然拒绝,就像现在亚投行面临来自华盛顿的强烈反对一样。但与中国的亚投行不同,日本的亚洲货币基金组织提议无疾而终。
编号:20150705A111
丝路博弈
Simon Denyer[50]
原文标题:China Bypasses American "New Silk Road" with Two of Its Own
文章框架:中国和美国的“丝绸之路”计划;习近平访问四个“斯坦”国家的成果;习近平访问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奥巴马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中国媒体对美国未出席亚洲的峰会的看法。
观点摘要:
1. 北京已与其他国家签署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协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过去几个月里一直宣传他提出的两个“丝绸之路”计划,该计划旨在将中国与西方国家连接起来,并确保其能源的安全供应——其中一条是陆上路线,另一条是海上路线。这两条路线已经使得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愿景(两年前,美国当时的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大张旗鼓地提出这一愿景,旨在振兴阿富汗,让其重新作为连接中亚和南亚的枢纽)相形见绌。中美的这两个愿景展现了中国在亚洲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是如何“挑战”美国的。
2. 有专家称,中国领导人已经充分利用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相对下降的影响力以及美国计划从阿富汗撤军的机会,以扩大本国的影响力。华盛顿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的克里斯·约翰逊说:“中国正在大胆行动,习近平现在发现了一个美国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充分利用的贸易和经济方面的优势。”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连接绿洲城镇的贸易路线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产品带到西方。而今,习近平提出“新丝绸之路”倡议,并强调中国保障其能源供应——中国通过陆路,从亚洲有争议的海域以及繁忙的马六甲海峡获得中亚的天然气和石油——的重要性。
3.2013年9月,习近平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并与这些国家签署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协议,这使得中国不仅可以从哈萨克斯坦主要的油田中获得收益,而且可以延长从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的管道。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期间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价值300亿美元的交易协议,并说道:“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习近平谈到2100多年前汉朝使节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但他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更具实质性,该计划旨在提升贸易和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性,并加强区域(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政策协调。显然,中国已经遥遥领先,超过中亚共和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俄罗斯。
4. 习近平是第三位访问前苏联中亚地区国家的中国领导人,而美国总统从未访问过这些国家。美国公司在该地区的电信、石油和公路领域拥有巨大的商业机会。但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一位研究员说,目前中国在该地区名列前茅,而且习近平还把目光转向更远的西部地区。
5. 上周,习近平主席访问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并签署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商业协议,以此加强双方的贸易和军事关系。他还提到15世纪中国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并提出建立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进口的大部分石油要通过马六甲海峡来运输,该海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运通道之一。然而,中国努力与亚洲邻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受到海上纠纷的影响,尤其是中国与日本和菲律宾持续不断的紧张局势。
6. 奥巴马总统“亚洲再平衡”的外交政策被视为通过其盟友——日本、韩国和菲律宾——来极力遏制中国,而北京正在缓慢地向中亚靠近,以此来抵制美国。然而,中国的“丝绸之路”策略将不会取代美国与亚太地区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关系。
7. 中国媒体称,奥巴马未出席亚洲的两个重要峰会,更加证明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是华盛顿和北京的专家称,中国不应该夸大这一问题,因为尽管中国与许多邻国之间明显存在良好的经济关系,这些国家仍然对中国的意图保持谨慎。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院张明亮称,“近年来,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超过美国,但是它仍然不像美国那样强大,而且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欢迎美国加强其在该地区的存在”。
编号:20131015Z003
朴槿惠访问中亚重申其“欧亚大陆倡议”
Richard Weitz[51]
原文标题:Park's Central Asia Tour Reaffirms South Korea's Eurasian Vision
文章框架:韩国在中亚实行政策的发展史;韩国与中亚双边关系的历史及地缘政治联系;朴槿惠在中亚国家的行程以及取得的成果;对韩国在中亚地区未来发展的预测。
观点摘要:
1. 上周,韩国总统朴槿惠对中亚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访问,无疑为其“欧亚大陆倡议”增加了更强劲的动力。她此举的目的是要加强韩国和中亚地区的联系,因为它们的共同点是拥有丰富的能源储备,但是地缘政治不稳定。朴槿惠此次中亚之行也突出韩国对华盛顿的重要性。同时,由于美国在阿富汗地区的军事力量减弱以及美国与在中亚地区最活跃的两个大国——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这导致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日益下降。去年10月,朴槿惠发表声明,提出“欧亚大陆倡议”,这一声明的目的是打破自身以及其他障碍,加强韩国与欧洲以及中亚国家的经济交流。对中亚地区来说,这就意味着需要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并加强地区安全。中国、俄罗斯和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提出过类似的倡议,以此促进中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并帮助中亚重新发挥其在新丝绸之路上连接亚欧两大洲的纽带作用。朴槿惠的访问团包括韩国庞大的商务部代表团,他们急于在中亚地区挖掘经济机会。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国家相继获得独立,并各自与首尔建立了新型外交关系。经过缓慢的起始阶段,韩国与中亚的双边关系在过去十年有了极大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和能源领域。2008~2013年,韩国时任总统李明博推行了两项直接或间接针对中亚的措施,分别是“全球韩国”运动和“新亚洲倡议”,并且他在执政期间曾四次访问中亚地区。
2. 有学者指出韩国与中亚国家在许多非常重要的方面具有相似性。它们都被世界大国包围,并且其中一些大国还有核武器。处在这些大国的包围圈之中,中亚和韩国就成了这些大国用来牵制本国对手的战略棋子。因此,韩国与中亚国家开始寻找区域外的合作伙伴,来削弱周边大国的主导地位。考虑到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一地区潜在的主导地位,中亚五国领导人表示,欢迎韩国在中亚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当年许多朝鲜族人被斯大林强行转移到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从此他们就在这两个地区定居,繁衍生息。尽管存在这些历史和地缘政治联系,韩国在中亚地区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获取该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和铀。韩国也为中亚各国的发展提供一个样本,随着韩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它成功地从一个独裁政府转变成一个拥有公民权利和人权的、更加民主的国家。
3. 朴槿惠此行的第一站是乌兹别克斯坦,该国是韩国在中亚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为20亿美元。在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朴槿惠会见了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以及其他政府官员,并游说乌方同意韩国在布哈塔(乌兹别克斯坦中南部城市)为价值40亿美元的天然气开发项目进行投资。她还视察了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韩国企业,比如乌韩两国的天然气化工投资公司,这家公司在苏尔吉尔共同开发了价值80亿美元的天然气化工厂项目。同时,两国都希望扩大能源领域以外的合作,比如通信、交通、信息技术以及环境友好项目。此后,朴槿惠和卡里莫夫共同签署了一项在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主要领域进行更广泛的合作的联合声明,韩国同意以捐赠和借贷的形式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援助,同样乌兹别克斯坦也承诺为韩国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此作为回报。朴槿惠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她不仅会见了该国领导,还寻求增加对该国的投资。虽然韩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额高于其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额,但是哈萨克斯坦的韩国企业居多,而且哈萨克斯坦也吸引了韩国的大量投资。6月20日,朴槿惠开始访问土库曼斯坦,这是韩国总统第一次对该国进行访问。她会见了该国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并签署了新的经济协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韩国LG公司和现代汽车公司与土库曼斯坦康采恩燃气公司之间签署的价值40亿美元的协议,该协议旨在建设天然气加工厂。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说,韩国企业已经在土库曼斯坦完成9个价值50亿美元的项目。
4. 鉴于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在未来几年,中亚可能成为美韩两国进行合作的重点区域,虽然莫斯科和北京经常抵制美国和欧洲在中亚地区的各种倡议与措施,但是俄中两国已经表示,不反对韩国在这一地区逐步增强其影响力。这可能是由于它们认为韩国的威胁比较小。
编号:20140701Z003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
Patrick M.Cronin[52]
原文标题: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文章框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学者庄建中的观点;许多专家对于中国保证这些新路线安全的疑问;国外学者的观点。
观点摘要:
1. 中国的现代“丝绸之路”会给美国在非洲、亚洲特别是中东的影响力带来挑战。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迎来一个新纪元,中国将成为毫无争议的地缘政治强国。“一带一路”项目将建立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新通道。它包括两部分:一条是将中国和欧洲连接起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另一条是将中国的港口与非洲海岸连接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
2.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3月28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讲话。他指出,中国有意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建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经济,但也有其政治和战略影响,其目的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并保证能源安全。提高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会动摇恐怖主义的根基,有助于稳定中东和中亚局势。庄建中说,作为维护区域稳定的重要力量,美国应该更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
3. 许多专家质疑中国将如何保证这些新路线的安全,因为这些新路线的一部分要经过存在潜在危险的地区,如非洲海岸(存在海盗)和中亚的“狂野西部”(存在伊斯兰极端主义)。这些路线需要物流枢纽、通信网络、机场、铁路、现代化的公路、港口以及能够快速应对危机的军事力量。就军事力量而言,这意味着远程运输机、能在又窄又浅的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航行的濒海战斗舰、医疗船以及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战舰需要提升其战斗能力。
4.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军问题专家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指出,“一带一路”项目仍然处在规划阶段,尚不具有任何直接的军事意义,但它最终会切断美国与其盟国之间的联系,并不断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霍姆斯说,如果中国想要在欧亚大陆打造一个平行的系统,并且让其他国家相信它的系统能够打败美国,那么它就必须履行诺言。一旦这些国家“上钩”,最终中国可能会向其合作伙伴提出更多的要求,比如要求它们限制或拒绝美国对其港口的访问,这才是最直接的安全和军事影响。新美国安全中心亚太安全计划高级顾问和资深总监帕特里克·克罗宁(Patrick Cronin)强调,“一带一路”仍然是一个口号,而非一个可操作的举措。他认为,这是中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克罗宁认为,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有助于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并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这有助于制衡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霍姆斯说:“如果中国想要在对邻国的影响力方面与美国竞争,那么它向邻国提供实实在在的好处是一种合理的方式。”这是一种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方法。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通常给邻国赠送各类礼品和福利,以换取它们对中国的“政治顺从”。
5. 目前,这一计划的海上部分需要加强。美国国防大学学者克里斯托弗·沙曼(Christopher Sharman)说,2013年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强调了要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中国海军正在执行其战略使命,而且“深海防御”日趋符合中国的海上战略。沙曼说:“我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意味着中国海军的深海资产会大幅升级,但是我确实看到中国的深海部署中增加了一些护卫舰、驱逐舰和潜艇,随着中国海军越来越适应此类任务,这些战舰的数量还会增加。”从战略层面来看,这也意味着中国海军必须在深海寻求一些“落脚点”,而不是“基地”。沙曼指出,中国必须为深海的常规后勤工作找到路径,因为在本国和深海之间来回穿梭十分具有挑战性。中国会继续向斯里兰卡、东非以及印度尼西亚寻求帮助。沙曼认为,中国的第二艘航母将作为支援这一计划的平台。作为一个“力量倍增器”,航母为海军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使其可以应对各式各样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并在深海展示中国的军事力量。
编号:20150414Z003
吉尔吉斯斯坦和蒙古国的铁路项目备受争议
Mendee Jargalsaikhany[53]
原文标题:Controversial Railway Projects in Kyrgyzstan and Mongolia
文章框架:吉尔吉斯斯坦和蒙古国的铁路项目备受争议;两国依然支持中国投资其铁路项目。
观点摘要:
1. 尽管吉尔吉斯斯坦和蒙古国都想成为亚洲和欧洲的交通走廊,但是两国均未将新的铁路项目放在优先位置,而哈萨克斯坦却遥遥领先,它正在修建连接中国、伊朗和俄罗斯的新铁路网络。随着2012年建成第二条连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铁路以及2014年建成连接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伊朗的铁路,哈萨克斯坦正在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并使本国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小麦产品)。
2. 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想共同修建一条从中国喀什起,途经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最终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铁路。但是在2005年和2010年,由于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政治和社会暴动,这一铁路修建计划暂时搁置。
3. 除以上原因,还有其他原因阻碍铁路项目的完成。
(1)比什凯克政府对于修建东西方向的铁路十分谨慎,该政府担心铁路的建成会加剧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乌兹别克族与其他地区的冲突,而且政府还担心,铁路的开通会使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受益更多,从而加大它们反对政府的筹码。
(2)铁路的建成会使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受益颇多,因此比什凯克政府对这两国持怀疑态度。因为东西方向的铁路途经吉尔吉斯斯坦南部,中国将额外获得一条横跨欧亚、南亚和中东的内陆铁路。铁路通道将会使中国获得更多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纳伦州的金、铝和铁矿石资源。对于乌兹别克斯坦而言,考虑到塔什干与欧洲、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饱受战乱困扰的阿富汗之间的复杂关系,新的铁路通道对于巩固其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采矿项目的开展、非法劳工的涌入以及铁路项目的实施将会增加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影响力,同时也将提高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
4. 与此同时,乌兰巴托铁路项目的大规模开展也是热门话题。蒙古国政府还在讨论哪条铁路优先开通、采用哪种衡量标准以及铁路的归属权等问题。同样也有人反对开通直接连接蒙古国和中国的铁路,反对者认为,这些线路只对个别矿产公司有帮助,但是会使蒙古国更加依赖中国市场,这种做法只会让蒙古国变成中国的材料供应国,甚至会导致大量中国人涌入蒙古国。因此蒙古国坚持“一个国家,一个标准”的态度,以达到促进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并使出口目的地更加多元化的目标。
5. 吉尔吉斯斯坦和蒙古国是亚洲两个新兴的国家,如果它们继续基于地缘政治担忧来考虑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那么有关比什凯克和乌兰巴托铁路的争论在未来几年可能还会持续。但是这两个国家的债务日益加重,而且易受国际大型商品市场的冲击,所以它们面临被横贯大陆的新兴的铁路网络排除在外的威胁。考虑到以上情况,蒙古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对其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尽管如此,由于俄罗斯在这些地区存在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这些有关铁路建设的讨论将继续复杂化。
编号:20150608A118
“出租土地”案例显示俄罗斯-中国关系的脆弱性
George Voloshin[54]
原文标题:"Land Grab" Case Lays Bare the Frailty of Russian-Chinese Relationship
文章框架: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一系列投资协议;农业是俄罗斯和中国双边关系发展的重点领域;中俄两国媒体对此的相关报道;贝加尔湖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俄罗斯激进的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影响。
观点摘要:
1. 在未解决的乌克兰危机迫在眉睫的时刻,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持续恶化,此时俄罗斯正在寻求加强与中东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伙伴关系,在这方面中国是最重要的国家。6月18~20日在普京的出生地圣彼得堡举办的国际经济论坛为展示俄罗斯-中国伙伴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这一论坛被西方领导人和很多西方公司——除了超级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和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因为这些公司与俄罗斯有战略联系——所冷落,俄罗斯和北京“得意洋洋”地宣布双方将签署投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的29项投资协议。其中一个协议是俄罗斯铁路公司和两个俄罗斯财团与中国一家铁路公司签署184亿美元的合同,合同内容是在莫斯科和鞑靼斯坦共和国首都喀山建设一条高速铁路。这一铁路有望将两地的旅行时间从14小时缩短到3.5小时,并且这也是价值1300亿美元的、旨在以铁路连接莫斯科和北京这一更大交通项目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据称中国将投资2420亿美元以建设连接两国首都的长达7000千米的高速铁路,并且该铁路将穿过哈萨克斯坦。
2. 俄罗斯-中国双边关系发展的另一个优先领域是农业,俄罗斯农业部部长亚历山大·特卡切夫在论坛上表示,“俄罗斯从这份协议中获益良多,并且在中国市场占据可观的份额”,他还表示,“不这样做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俄罗斯当局计划最早在今年8月向中国出售小麦,目前正在等待中国进口禁令的解除。1997年双方开始对彼此实施出口禁令,当时由于安全考虑,俄罗斯禁止从中国进口猪肉。在2014年8月之后莫斯科重新向中国肉类开放其边境市场,仅在俄罗斯向西方禁运粮食几天后。这一举动使得中俄双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使这看起来如田园诗一般,但是迅速发展的俄罗斯-中国双边关系也并不是没有争议。
3.2015年6月10日,《中国日报》报道,深圳证券交易所(一家上市的浙江公司中捷资源投资公司)与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管理部门签署了一份49年的土地租赁合同,该地与中国和蒙古国接壤。该公司的子公司华俄兴邦投资有限公司因此将会租赁至少5万公顷的牧场和另外6.5万公顷的荒地用于种植蔬菜、小麦和其他农作物。《中国日报》称,这一协议的总价值预计达2840万美元,此交易将在所谓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之下实施,这一倡议最初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来的,旨在促进中国西部邻国的经济发展。6月16日,也就是将近一个星期之后俄罗斯报纸才开始报道这一投资事项,当时几家报纸援引来自贝加尔湖管理部门的匿名的消息报道,称在这一租赁协议之下,中国农民每年需要向当地政府支付每公顷250卢布(约合4.6美元)的租金。如果这一项目的初始阶段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在2018年中国农民将有权租赁另外20万公顷土地。与此同时,《俄罗斯商业日报》(Vedomosti)援引该地区行政长官康斯坦丁的话称其地方政府仍与中捷资源投资公司处于谈判之中,主要是针对15万公顷价值3.2亿美元的土地的投资项目。他告诉该报记者:双方仅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而最后的一次谈判将持续到2016年的春天。
4. 尽管双方之间存在差异,但是贝加尔湖地区政府似乎下定决心要推进其农业项目的开展,这将使得他们可以利用一大部分未开发的土地。官方数据显示,该地区有超过80万公顷的土地处于空闲状态,只有2万公顷的土地被用于农业。重新耕作这些土地将能够创造至少1000个工作岗位,其中的75%应该为俄罗斯公民。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和低于平均水平的土地质量,贝加尔湖地区的农业产量一直都不高。然而,中国的投资者将需要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在这方面取得进展。因为俄罗斯法律规定,如果没有取得进展,那么合同必须取消,并且土地必须归还,这表明了这一投资的巨大风险。
5. 然而,很多俄罗斯人仍然警惕中国,尽管2010年官方的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在此地区的人数不到贝加尔湖地区总人数的0.1%。6月22日,俄罗斯自由民主党(LDPR)炽热的民族主义言论出自中亚和北高加索地区的劳工移民,该党表示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其将会要求总理梅德韦杰夫拒绝与中国的这一交易。该党的副主席伊戈尔·列别杰夫是该党主席的儿子,他警告说,“20年内贝加尔湖地区的中国人将会比俄罗斯人还多”,这无异于使得该地区“被中国兼并”。这一例子清楚地表明俄罗斯-中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局限性,也反映了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更为广泛的影响,这使俄罗斯陷入一种极其不利的境地。
编号:20150624A118
中国的足迹在中东日益扩大:以色列的机遇
David P.Goldman[55]
原文标题:China's Growing Middle East Footprint: Israel's Opportunity
文章框架: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红海-地中海”铁路项目;中国正在重新考虑其中东立场;中国对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支持的影响;中国与埃及的合作;“一带一路”给以色列带来的机遇。
观点摘要:
1. 中国的“新丝绸之路”可能成为历史上有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最宏大的计划。一些中国战略学家预测,以色列在该计划中的作用与土耳其的作用相同,甚至可能超过土耳其的作用。中国把这个计划称作“一带一路”,其中“带”是指从中国延伸至西方的铁路、高速公路、能源管道以及宽带通信网络,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从印度洋到地中海地区的海上航线和港口基础设施。
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刘宗义博士于2014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研讨会上指出,以色列的地理位置可能使该犹太国在“红海-地中海”铁路项目中起着桥头堡的作用,他还提到一条价值20亿美元,连接阿什克隆(以色列沿海城市)与红海的全长300千米的铁路线。“红海-地中海”铁路项目是为了从苏伊士运河吸引多余的交通流量,并且可以在政治混乱时期作为替代铁路线。
3. 中国的“一带一路”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印度和非洲建设高速铁路线提供机会。截至2020年,中国计划将其1.2万千米的铁路轨道延长1倍。中国正在修建一张向南经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到达新加坡,向西到达伊斯坦布尔的铁路网络。
4. 一些中国战略家把“红海-地中海”铁路项目看作该地区标志性的大胆设计。例如,中国与以色列的合作旨在反恐、打击海盗以及对阿拉伯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以色列能够为中东国家实现工业化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农业方面。中国甚至向以色列提出,中国的海军正在印度洋和亚丁湾执行打击海盗的任务,以色列可以加入此任务。该项目表明,中国对中东地区区域安全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增加了2倍,从2005年每月1亿吨增加到现在的近3亿吨,而且增加的石油进口大部分来自波斯湾,中国将会继续依赖中东石油。
5. 中国拥有一个新的共识,即中国是世界第二超级大国,而且必须在中东地区扮演一个更为核心的角色。美国突然减少其在该地区的行动,这使得中国措手不及,不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中国加入与伊朗谈判的行列,并被邀请作为中东和平四方集团(联合国、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的第五位成员,然而,这些都是维护中国在该地区利益的提议,而不是政策。过去,中国在联合国为巴勒斯坦投赞成票,而且中国在短期内将不会改变其外交立场。
6. 中国的政策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一主题源于中国的经济实力。中国认为,欧亚大陆升级交通和通信设施将使该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摆脱落后局面,而且也有助于实现该大陆长期的政治稳定。“丝绸之路”的建设要求遏制那些会阻断贸易流通的安全威胁。就这两个方面而言,北京正在考虑将以色列当作自己的战略伙伴。
7. 直到2014年,中国才确定美国将无法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北京试图在其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关系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一位中国分析家评论说,按绝对价值来算,虽然中国向伊朗输送的武器要比向沙特阿拉伯出售的武器多,但是中国给了沙特阿拉伯最先进的中程导弹,这对伊朗构成一个“强大的威慑”。就中国而言,它对进口石油的整体依赖正在加大,从伊朗进口石油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沙特阿拉伯虽然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货商,但是伊拉克和阿曼的石油占据中国石油进口量的一大部分,所以中国不愿意与这两个潜在的对手发生冲突。由于中国正重新思考它在中东的立场,所以以色列就有机会影响中国的想法。在美国不再主导波斯湾地区事务的大背景下,区域战争以及中国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将会不断增大到北京无法接受的程度。
8. 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印度将如何应对“新丝绸之路”,但是印度和中国相互合作的可能性看起来要比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大。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9月访问印度以后,莫迪政府或许会利用中国的技术专长和资金来消除关键的基础设施建设瓶颈。这两个国家正在协商一项价值330亿美元的高速铁路计划。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协议也存在战略层面的意义。对印度来说,中国对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支持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但是这有利也有弊。巴基斯坦政府依然面临被伊斯兰激进分子推翻的风险,而维护政府稳定的主要保障是军队。因为伊斯兰激进分子威胁到中国的新疆以及印度,所以中国想要加强其军队力量以抵抗伊斯兰激进分子。因此,中国这一做法也可能对印度的利益以及中国的政策有利。同时,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崛起令北京感到担忧。据报道,至少有100名,甚至更多的中国维吾尔族人与ISIS(伊斯兰国)一起作战,他们很可能是想获取恐怖主义技能,并把这些技能带回中国。中国分析家对奥巴马政府处理ISIS(伊斯兰国)问题的手段评价很低,但是他们也无法提出其他可行的政策。以色列和中国之间存在意义重大的合作机会。
9. 中国在埃及的角色阐述了北京是如何利用其经济实力来促进该地区稳定的。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于2014年12月下旬访问中国时,与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设想建立第二条苏伊士运河,并且在这条运河的旁边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于2014年12月宣布,中国希望与埃及在基础设施建设、核能、新能源、航空以及金融等其他领域进行合作。正如前面提到的,以色列能够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为推进中东地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持。
10. 中国的政策制定十分谨慎、保守,而且受共识驱动。中国优先考虑的问题是自身的经济。中东地区国家转型的步伐已经使中国感到惊讶,中国正在努力制订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未来中国将会采取怎样的举措是无法预测的。然而,中国的根本利益将不可避免地使其更多地参与这一地区的事务,尤其是在美国撤出该地区的情况下。以色列将依然是美国的盟友,而且这种联盟严格地界定了以色列与中国合作的范围,即使是在这些界限范围内,以色列依然拥有很大的活动空间,也拥有影响中国在该地区实施某种战略的机会。
编号:20150201B061
奥巴马政府失策助伊朗成为区域霸主
David P.Goldman[56]
原文标题:Obama Administration Missteps Crown Iran as Regional Hegemon
文章框架:奥巴马政府对伊朗意图的评估;伊朗与沙特阿拉伯的冲突;巴基斯坦是沙特阿拉伯的保障;中国能源供应的安全问题;逊尼派伊斯兰激进分子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威胁;中国加强与土耳其的关系所面临的困难;中国转向伊朗的原因;ISIS(伊斯兰国)对中国、俄罗斯以及印度的威胁。
观点摘要:
1. 出于各自的原因,世界上的主要大国已经决定接受伊朗成为区域霸权国家。全球关于伊朗霸权的共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点。虽然每个国家的动机都大不相同,但是这一共识是由一个相同的因素驱动形成的,这一因素就是奥巴马政府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与德黑兰方面实现战略和解。所以,美国的竞争对手不得不改善与伊朗的关系,从而与华盛顿竞争。
2. 奥巴马政府对伊朗意图的评估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伊朗甚至把此评估用在对自己的宣传上。杰瑞尔·比尔在《旗帜周刊》(美国的一份政治周刊)发表评论称,美国国家情报局刚刚公布的威胁评估报告没有提及伊朗对恐怖主义的支持,这与前三年的年度报告所阐述的伊朗恐怖主义情况大相径庭。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省略了伊朗恐怖主义活动的内容。然而,这份报告中所提到的内容更加令人不安。该报告是这样评价伊朗的:尽管伊朗的意图是遏制宗派主义,积极与别国建立伙伴关系,并缓和与沙特阿拉伯的紧张关系,但是伊朗领导人,特别是安全部门的领导人,正在推行对区域安全和伊朗有着负面影响的政策。伊朗采取一切手段保护什叶派的行为增加了人们的担忧。
3. 这份报告所说的伊朗尽其所能“遏制宗派主义,积极与别国建立伙伴关系,并缓和与沙特阿拉伯的紧张关系”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伊朗正在对什叶派占多数的沙特阿拉伯东部省份(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最多的省)进行军事渗透,它这么做的目的是动摇沙特阿拉伯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该报告仅仅表明美国对德黑兰政权的善意,以及对其政策(伊朗保护什叶派的行为将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些担忧。在奥巴马政府看来,伊朗的主要动机是成为一个好邻居。
4. 有迹象表明,沙特阿拉伯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小,例如,巴基斯坦在今年3月15日决定拒绝沙特阿拉伯在其与也门的边境地区(现在受亲伊朗什叶派胡塞叛军的控制)部署巴基斯坦军队的请求。上周,在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访问沙特阿拉伯之后,一位巴基斯坦高级官员告诉当地记者:“巴基斯坦不会急于加入反伊朗联盟,我们承担不起把自己卷入伊斯兰国家纠纷的代价。”他又补充道,巴基斯坦没有多余的军队可分配到沙特阿拉伯。
5. 巴基斯坦对利雅得(沙特阿拉伯首都)这一拒绝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据报道,利雅得把对巴基斯坦核武器项目的资助当作其自身安全的最后保障。阿希列什于2015年3月12日在《外交学者》发表文章,指出巴基斯坦可能是沙特阿拉伯长期安全的最大保障:巴基斯坦长期以来与沙特阿拉伯保持密切的联系,也一直参与保护沙特阿拉伯的行动。巴基斯坦与伊朗的关系要比沙特阿拉伯与伊朗的关系好很多,但是巴基斯坦更加依赖沙特阿拉伯,例如,沙特阿拉伯在1998年向巴基斯坦提供石油,以帮助其应对因进行核试验而受到的国际制裁。沙特阿拉伯在1999年救助了被政变推翻下台的纳瓦兹·谢里夫,因此他很感激沙特政府。
6. 巴基斯坦可能一直是沙特阿拉伯最好的“赌注”,而且巴基斯坦似乎永远无法还清沙特阿拉伯的恩惠,巴基斯坦也对美国和中国怀有感激之情。关键的问题是华盛顿是否干预了巴基斯坦对沙特阿拉伯特提议所作的决定。正如我在今年3月2日发表的分析报告中所指的那样,就目前来说,中国认为伊朗区域霸权是最糟糕的事情。中国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其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所以中国不希望该地区发生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大规模战争。2014年年初之前,中国认为它可以依靠美国来保障其在波斯湾地区的能源安全,随着美国从该地区的战略撤退以及ISIS(伊斯兰国)的崛起,中国失去美国这一保障,也没有别国来维护其自身的安全利益。中国转向伊朗反映其对这些问题的考虑。
7. 保罗·纳什和雷扎·阿克拉吉发表文章,称“逊尼派伊斯兰主义激进分子的崛起将使中国的利益与伊朗的利益保持一致”。纳什与阿克拉吉写道,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崛起的ISIS(伊斯兰国)成了关系中国安全的新的因素。北京担心逊尼派伊斯兰激进主义在其边境周围以及中亚邻国的扩散将会煽动新疆地区的激进分子。中国对始于新疆、横跨中亚地区的项目进行巨大的投资,这是北京对未来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展望。而逊尼派伊斯兰激进分子称,他们要成为中国此项目的战略噩梦和意识形态噩梦。逊尼派伊斯兰激进分子可能阻碍北京实施其“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并成为横跨大陆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障碍。为了维护新疆地区的稳定,中国努力加强与土耳其的联系,然而,这不是一项容易完成的任务。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7月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在受调查的中东国家中,对中国最没有好感的国家是土耳其。69%的土耳其人对中国持有消极的看法,57%的土耳其人认为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对土耳其没有好处,所以中国渐渐转向伊朗,因为中国认为伊朗可以作为应对逊尼派伊斯兰激进势力向东蔓延的缓冲地带。
8. 现实情况更加复杂,虽然中国将土耳其设想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终点站,但是它对土耳其秘密支持中国“东突”分裂势力的行为耿耿于怀。中国将继续平衡与伊朗、沙特阿拉伯以及土耳其之间的关系。然而,趁伊朗还能够在对抗ISIS(伊斯兰国)方面起到重大作用时,中国并不想与伊朗发生冲突。伊朗也是中国进口石油的来源。
9. 如果逊尼派伊斯兰激进分子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担忧,那么它对印度和俄罗斯来说都是首要的担忧。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的问题点在于逊尼派穆斯林,而不是什叶派穆斯林。ISIS(伊斯兰国)成功鼓舞了俄罗斯的恐怖主义分子,如“高加索酋长国”恐怖组织。据估计,来自车臣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北高加索联邦管辖区下的一个共和国,地处北高加索山区)以及高加索地区的2500名穆斯林加入ISIS (伊斯兰国)组织,而且ISIS(伊斯兰国)已经宣布要将高加索从俄罗斯的控制中“解救”出来。俄罗斯在一年前警告过西方国家,它要与伊朗结盟,以在乌克兰冲突问题上惩罚西方国家。
10. 对于印度来说,伊朗影响力的增强会使印度的主要对手——巴基斯坦——分散注意力,因为巴基斯坦80%的人是逊尼派,其与伊朗的共同边境是不稳定的俾路支地区。印度可能不希望伊朗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但是它对伊朗的紧张感远比不上以色列对朝鲜核武器的紧张感。虽然中国不希望在波斯湾地区进行核军备竞赛,但是它需要时间来制定出不受美国支配的政策。
编号:20150316B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