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风社及其作家群体的文艺救亡活动
一
1936年间,随着华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全面开展,地处抗敌前线的天津文坛一改往日的沉寂,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新生的文艺社团如雨后春笋,新文艺刊物大量涌现,报纸文艺副刊以全新的形式和内容扩大了读者面。尤其是新诗歌创作,走在了最前面。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公开发行的诗歌报刊有:《诗歌月报》《诗歌小品》《诗讯月报》《新诗刊》《铁流月刊》《大公报·新诗》《益世报·新诗专号》《庸报·诗双周》《庸报·新诗周刊》《答中时报·诗刊》等十多种,形成了以青年学生为主的诗歌作者群,邵冠祥、曹镇华、白莹、简戎、徐寿云、周行、田畴、张落英等一批新人脱颖而出,格外引人注目。新诗歌创作的内容密切配合了抗日救国现实斗争的需要,张扬了时代的主旋律,充分发挥了诗歌“快速、灵活、富有鼓动性”的特点,在天津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众多的文艺社团中,海风社是规模最大、最富有号召力和创作实绩颇著的诗歌团体。
海风社成立于1936年9月,邵冠祥发起并主持,主要成员有王余杞、张秀亚、曹镇华、白莹、简戎、许寿云、罗诗汀、张落英、鲁奋、甘运衡、邱野、李灵、赵一莹、征骅等。海风社及其内设事务股、印刷股、发行股、宣传股,分别由白莹、简戎、许寿云、邱野、曹镇华负责。海风社在成立宣言中写道:“这个年头国家遭着如许的不幸,我们难道望着死亡一天一天的近来?我们是太寂寞了,应该需要一些温暖的新鲜的空气,不能让满腔的热忱尽关住腔里。”“我们的社里有着二十多位企求光明的年轻人。”到1937年5月,海风社发展到50余人,成为天津文坛举足轻重的著名的文学团体。海风社虽然存在不足一年的时间,但曾多次展开了关于文艺救亡主题的集会,用生命与诗情为中国现代诗歌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1月10日,海风社同天津草原诗歌会、北平黄沙诗歌会、南京我们诗歌社、苏州诗歌作者协会、联合诗歌杂志社、山东齐飞诗会、上海诗歌青年社、广州今日诗歌社、江阴风沙诗会、青岛诗歌出版社、湖州飞沙诗社、广州诗场杂志社、上海诗歌生活社共14个诗歌团体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作者协会,并由这些团体的代表68人联合发表宣言,呼吁“联合起来”, “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写作“国防诗歌”。
1937年5月30日,海风社发起举办了“天津文艺座谈会”,王余杞、邵冠祥、李天真、张愍言、田涛、刘钟祥、康柔风、余秋阳等不同文艺社团的代表30多人参加。座谈会着重讨论了“在目前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 “怎样巩固天津的文坛”等问题。与会者特别对加强天津各文学社团的联络,巩固和发展天津文坛提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座谈会经过反复讨论后决议,“巩固和扩大海风社,作为将来新组织的基础”,并推举白莹、曹镇华、余秋阳、简戎、邵冠祥5人为筹备委员。这次座谈会实际上标志着天津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成。
同年7月初,以海风社为主体的中国诗歌作者协会天津分会在北宁公园召开了成立大会。鉴于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严峻的现实,中国诗歌作者协会天津分会在执委会执委邵冠祥、曹镇华、白莹的领导下,向天津市各界民众发表了长篇宣言:“我们要毫不犹豫地肩负起民族兴亡的责任!我们更将以笔代口地高声呐喊,在广大的读者群中散播下救亡的种子,集合起我们微弱力量,担当起一份实际工作……”
1937年7月中旬,海风社主持人邵冠祥和主要成员曹镇华相继被日本驻津特务机关逮捕,不久便惨遭杀害。月底天津沦陷,海风社的成员陆续离开天津,有的奔赴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这个爱国文学团体遂终止了活动。
编辑刊物是海风社的主要文学活动之一。《诗歌小品》创刊于1936年10月10日,天津北方文化流通社发行,全国各大书局经销。刊物为十六开本,月刊,每月十日准时出刊,邵冠祥、徐寿云、张秀亚、罗诗汀编辑。《诗歌小品》第四期更名《海风》,因第四、第五期合刊出版,第一卷仅出版五期。作为《诗歌小品》的补充,海风社还创办了纯诗歌刊物《诗讯月刊》。《诗歌小品》第二期《编者的话》中写道:“十二月我们预备出一个《诗讯月刊》,因为本刊收到的诗篇太多,每期积下不少,这样我们非特对不起作者的心血,而且更对不起许多读者的,所以我们想尽量把所有的佳作在《诗讯月刊》发表,但编辑是完全分开的。”《诗讯月刊》于1936年12月15日创刊,张落英、邵冠祥、李灵、鲁奋等编辑,北方流通社发行,刊物共出版五期。
《诗歌小品》的宗旨在创刊号《我说的话》中明确写道:“在目前关于诗歌小品的刊物很少见,其实这两种在文学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不但本身优美,而且最接近社会,是文学中最基础的产物,文学的各部分都是由这两点发展出来的。”“我们见到以上的重要性,这里除了一些抒情的优美的诗和小品文外,我们极欢迎对于有生活反映的现实作品,内容取材应该自由与广阔。当这国情危重的时代,除了救亡的声音外,我们也得去暴露时代的苦闷。”《诗歌小品》的撰稿人除海风社的成员外,还有著名作家、诗人田汉、王统照、蒲风、臧克家、刘白羽、徐钦文、王亚平和雷石榆、万曼、孟英、董秋芳、陈北欧、袁勃、木以圭、白炎、李雷、王博习、温流、江岳浪、徐中玉、虹飞、林林、史轮、田涛、刘西蒙、周行、吴云心、艾等。作为海风社的主要刊物,《诗歌小品》中刊发了大量关于抗日救亡主题的作品,以及关于诗歌主题的讨论。其所刊刘白羽的《国防底主题并没有激动诗人们》认为,“在艺术上作为最能发挥情感的诗歌,对这如火如荼的现实并没有达到强有力的反映。虽然现实的主题是被注意到了”, “然而还没有产生出配得我们的时代和我们事业的诗歌”。文章以果轩的《塞上篇》、柳倩的《怒吼吧!祖国,这该是你的时候了》、立波的《可是我们的中华》、舒群的《故乡》等诗歌为例,指出,“诗人的情感是如火一般的燃烧着了,但是这情感缺乏组织的力量,不能发挥诗的艺术底战斗性”。因此,“我们对于祖国的爱,对于防护我们诗歌的伟大家乡,在战争威胁的时候,我们的诗人为能结合在一条统一的战线上,为这捍卫我们土地的共同的唯一的主题——国防——而工作”。可以说《诗歌小品》发表的诗歌作品很好地契合了抗日救国这一时代主题,是一支革命旗帜鲜明的文艺团体。
二
《诗歌小品》发表的大多数诗歌作品契合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内容坚实而充满朝气,为繁荣和发展天津的新诗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石榆《咱们要冲出敌人的烟幕》、天佑《火花》、王亚平《致死者》、白炎《把血和肉的堡垒筑起》与《写给南国的朋友》、孟晓东《雾》、张文麟《战场夜》、李雷《八月的满洲》、贝贝《北宁线上》、邵冠祥《白河》《号声》、董秋芳《跑进危城去》、赵树棠《一个大的屠场》、王超敏《抢险》、王余杞《抗敌!进攻!》、白莹《悼高尔基》等一系列作品都以满腔热忱歌颂了中华儿女不畏流血牺牲,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民族精神和战斗场面。
白炎的诗《把血和肉的堡垒筑起》,犹如时代的号角,激励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建立起坚固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诗歌写道:
如今可要靠我们自己!
兄弟们!
紧紧的挽起手来,
用力!
把我们血与肉的堡垒筑起。
遍世界刮起正义的风暴,
到处都把鲜明的旗帜树立;
兄弟们!
紧紧的挽起手来,
用力!
把我们血和肉的堡垒筑起。
未来的世界属于我们自己。
作为海风社的发起者和主持者,邵冠祥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日救国题材的优秀诗歌作品。1937年5月,邵冠祥的第二部诗集《白河》作为海风丛书第三种由天津北方文化流通社出版发行,诗集收入诗人近期发表的诗作《我记得》《号声》《拓荒者》《白河》《旅歌》《信心》《集》《绰》《骆驼》《夜的叫卖声》《卜》《端午节》《塘沽三月的雨天》《吊海上孤魂》《五月的季节》 《天下第一关》等。诗人在《白河·自序》中说:“这里一共收集了二十二首短诗,完全是在风沙夜之后写成的。由于所取得题材,证明我另一倾向的开始。”
《白河》所收集的诗作大都取材于抗日斗争。《号声》是诗人献给绥东抗日将士的,歌颂勇士们前仆后继奋勇杀敌的精神。那“一阵阵悲壮的号声”,像“江河也起了波涛”,像“凶猛的山洪”,这是绥东将士向侵略者反击的号声。“看,我们的英雄披起了征衣”, “哪!这是我们的枪支”! “悲壮的号声高涨在夜里……”《信心》则表达了诗人对抗日斗争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我有一个信心,
永恒向光明飞奔,
不怕目前的困难,
为自由而战争。
久炼我们的骨骼,
坚韧此刻的苦难。
我们要提起通红的火把,
结成大队,向敌人冲杀!
我们的血快给吸净,
帝国的爪牙爬过我们的周身,
我们不能再图安详的好梦,
快荷起枪刀,争取生存!
祖先没生我们做奴隶,
我们要承受这笔遗产!
从外蒙一直到海南,
尽都是我们的河山!
这个时代不容你分辨,
真理就是一条铁鞭;
我们只有一个信心,
为光明、自由而战。
诗歌《白河》以天津海河浮尸案的真实事件为背景,声泪俱下地控诉了侵略者草菅人命、滥杀无辜的暴行。诗人在诗后注中写道:“二五年七月报载,每日有无名尸首由白河上游而来。均系短衣之青年工人模样,闻为××人正建一秘密工程,现已大部告成,将此等工人杀死。”诗歌共十二节,前六节侧重描述了这惨不忍睹的景象,让人不寒而栗:
你有如飞的狂流,
让一片荒岸落在你的身后。
你挟着泥沙你跑,
你吐着白沫你走。……
多少伤痕已坎在你周身,
多少鲜红的血淌入你腰怀,
那些依偎于你的丘野与山林,
也都变了色在抱头痛哭!
难道你没有知晓,
横过你身旁的那些风暴?
多少无辜而死的奴隶的死尸,
像石块一样向你怀里抛!
后六节,诗人的愤怒犹如火山爆发似的喷射出来,谴责侵略者滥杀无辜的暴行,呼唤人们行动起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
死亡,毁灭在你的周身波动,
从都市,山林每个村庄,
呻吟,呐喊,咆哮,
在每个被压迫的奴隶嘴里动荡!
你看着那些残酷的凶杀,
默默的,一只大手按住你的喧哗,
你不息的波动,奔流,
等着机会你将有万丈的泛滥!
诗歌《白河》倾注了诗人对人民全部的热爱,对侵略者满腔的愤怒,字字血,声声泪,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
海风社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革命诗人白莹,1936年10月创作的诗歌《镇风》大气磅礴,振聋发聩,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精神世界。诗歌反映了革命者改天换地,埋葬旧社会,创建美好新中国的伟大志向:
我们不在是软弱的华夏子孙!
我们不在是牛马般的黑奴!
我们不在是独裁者的驯民!
……
我们跋涉在冰天雪地,
我们疾行在椰子林间,
无一丝恐惧,
无毫发的惊惶。
伟大的钢铁先锋队啊!
飓风撼摇山岳了,
群之潮流在大地奔腾了。
奋起啊!有铁血的同志,
我们要扫荡起,
洗刷宇宙的狂飙。
白莹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一是朴实、通俗、明了,在诗句中经常运用经过锤炼的大众语言,使作品始终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大众化,是白莹坚持的创作方向,他主张诗歌“用最通俗,接近大众的、新鲜的、与大众有关的词句写作”, “我们不愿意所产生的诗歌,长久地停滞在上层的社会里”。二是在情感中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以振奋和希望。白莹初期的诗作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虽然画面是凄惨、悲凉的,语句也很沉重,但没有悲观的情绪,使人感触到其中蕴藏的生机。他后期的诗作,充满着朝气蓬勃的精神,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日本驻津特务机关残暴地杀害了白莹的诗友邵冠祥、曹镇华,诗人以无比愤怒的心情,创作了诗歌《没有自由的地带——给华、谦、祥》,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他在这首诗歌的前面特意写了一段说明:“在这不是属于中国管理、还有中国旗帜飘扬的地带——天津,我们实际上已经成了没有祖国的孩子,敌人随时去捕人。……我是怎样被这残酷的事件痛苦着。然而这苦痛不是屈服,不是消极,这打击更加强了我们反抗的决心。”1937年8月,天津沦陷以后,白莹南下参加了八路军,曾任山东泰东地区宣传部副部长。1941年春,在肥城西南莲花峪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24岁。
随着天津的沦陷,海风社主要成员邵冠祥、曹镇华惨遭日寇的杀害,其他部分成员也陆续离开天津,海风社不复存焉。海风社的存在虽然不足一年的时间,但它不畏强暴、坚持斗争,用鲜血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唱出了抗日救亡的时代悲歌,值得我们铭记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