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纵向涉及各个部门,横向遍及多个方面。本书在全面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结构优化理论、公众参与理论以及路径依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比较以美国、荷兰、中国为代表的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演进,得出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启示。在理论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服务农业治理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具体国情,分别从农业产品结构、农业区域结构及农业产业链三个方面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行详尽的阐述。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二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达到研究目的的手段与工具,本书拟采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移植研究方法。

(一)交叉学科研究方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很多领域和多种学科,如人口学,资源学,环境学,历史地理学等,必须运用综合交叉学科来研究。本书结合有关新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现代农业管理学等学科的内容,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策的创新与发展。公众参与理论属于新公共行政学专业领域,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属于经济学专业领域。根据知识交合创新模式,通过将公众参与理论运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交叉边缘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二)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不涉及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仅仅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涉及价值判断,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91]。规范研究是实证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证研究只有建立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9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作为一个有机的体系,既有量的表现又有质的规定性。因此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既要分析它的量又要分析它的质,把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局限于规范研究,虽然也能把握某种规律,但要精确地反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同诸多复杂因素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各种因素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作用程度的强弱与大小,仅仅依靠规范研究是不够的[93]。只有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行实证研究,了解其函数关系,才能够精确地剖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各种要素的数量关系,及其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起多大作用,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寻求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获得最佳的农业产业经济效果。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关系的思维过程。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更谈不上什么分析研究。通过对现象特征进行对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中抽象出一般的科学规律,即得出“同中之异,异中之同”[94]。在空间层面上比较我国、美国以及荷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在时间层面上比较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不同发展时期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得出对我国当前进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的经验启示。

(四)案例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研究国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发展经验,本书在国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部分,以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美国和荷兰为例进行分析研究,探析现象背后的制度原因,挖掘案例背后所隐含的规律,以对相关理论进行检验。

(五)移植研究法

移植研究方法是指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来研究解决本学科具体问题的一种方法。本书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绩效的综合评价”中利用灰色系统决策理论进行综合评价,克服了现有绩效评价方法的不足,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