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路径研究
- 刘凌霄
- 3955字
- 2020-08-29 00:08:41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就是大农业内部农(即种植业)、林、牧、渔四个行业在整个大农业中比例关系的调整优化,以及四行业内部各子行业、子行业的子行业等比例关系的调整优化;同时,在外部环境(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市场因素、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的影响作用下,衍生而来的农业生产方式、规则、制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金融方式等的调整优化。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资源等在农业内部合理的排列组合,即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这样就会使得农业得以健康的发展,就会生产出高质、高量、高效的农业产品,就能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就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妥善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2014年GDP达到63万亿元,人均GDP为7485美元,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与此同时,农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六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农产品供给已由过去长期供给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而且丰年有余,农业进入了买方市场阶段;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农产品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构问题突出;三是农业的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五是农业产业链松散、环节不健全;六是农业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关联程度更加密切[1]。这些特征显示出农村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即农村经济体制、农业增长方式、生产经营方式等没有及时跟上阶段性变化的客观反映。尽管这些年政府也采取了诸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彻底取消农业税以及不断提高对农业的补贴等措施,但这些措施都只是权宜之计,不能根本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困扰。从国际来看,许多国家都走上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农业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从国内来看,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处于传统农业的生产状态,农业生产效率严重低下,农业产品生产成本偏高,外加受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农民收入增加比较困难。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力度,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持续发展。
其实,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也一直被视为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以来,连续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做出重大决策和部署(见表1-1),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自1998年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一直是我国农业工作的重点。“十五”规划中提出,坚持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品结构等方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在第二篇,排在各项工作之首,再次体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
中央政府关注农业生产发展诸多方面的问题,在不同时期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不同的重大决策。在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指引下,许多县市乃至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地对自身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摸索和总结,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策略,也为其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产2业结构的优化与否直接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2]。因此,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也成了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政府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之一[3]。上至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至各级人民政府,都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表1-1 2004~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一览
然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牵涉众多农业品种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影响着许多政策的实施效果,关系整体农业产业的未来走向[4]。一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大规划的出台,毫无疑问必须保证严谨、准确、科学,并对过去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找准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突破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由此提出以下问题。现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策略的绩效如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绩效的形成?应该采取哪些政策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绩效的不断提升?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二 研究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日趋减少,同时农业的产业结构会更加趋于合理。本书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视角,分析我国现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关理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涉及范围很广,几乎涵盖了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以及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因此,深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研究,可以丰富农业经济学、农业管理学等学科内容,以及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理论体系。为了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影响因素及其绩效,本书在总结了与之相关的理论基础上补充和完善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关的理论,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2.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依据。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西方国家,也无法忽视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因此在评价现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策略绩效的基础上,研究产生这种绩效的影响因素,能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战略制定提供依据,为优化这一产业结构提供参考,这对政府制定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合理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为农业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动态的过程[5],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其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社会风俗、消费习惯、思维惯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本书认为农业产业结构应该包括农业产品结构、农业布局结构、农业产业链结构,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分类在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这为农业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4.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是农业资源从边际生产率低的传统产品的生产,向边际生产率4高的新产品生产的转移;农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是农业资源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区域的生产,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区域的生产转移;农业产业链调整优化是农业资源从边际生产率低的链条环节的生产,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链条环节的生产拓展,并向乡镇延伸。这些转移可以改善农业资源,进而提高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速农业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
(二)实践意义
1.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指明方向。科技的进步,随着人类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行为、制度不协调的原因,则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缓慢增长、负增长,甚至衰退的现象,例如,人们对路径依赖行为则会导致经济的衰退。衰退的原因之一,是路径依赖。无论是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技术路径来说,还是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制度路径来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始终受到路径依赖问题的困扰,致使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一定的惰性(刚性、黏性)。因此,评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绩效,以检验现行的农业产业政策是否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找出其制约因素,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以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引入正确的发展路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策的制度变迁,从而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指明方向。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如果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会出现产业结构失衡。而农业产业结构失衡则可能使一部分农产品及其劳务处于短缺状态,而使另一部分农产品及其劳务在经济上得不到实现,这两方面都阻碍了农业增长效率向农业增长效益的转化,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绩效的影响因素,探索建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绩效提升政策的内在机制,提升政府相机抉择的科学性,对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系统论认为,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任何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事物都需要不断优化其结构,而优化的结构并非与生俱来或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优化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也是如此,一部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的历史[6]。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从这个方面来说,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可以提高粮食产量、粮食质量,进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4.为政府提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决策依据。本书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诊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绩效的主要因素,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认识,力求突出针对性,着眼于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对健全农业产业结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进而发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