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

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2所示,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图1-2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国内外背景,阐述研究的意义,并对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框架、内容、方法、创新点等展开分析。

2.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本章将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热点问题和趋势做出判断。我国对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处于逐步升温的阶段,当前对创新驱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创新驱动的路径选择、新常态背景下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对不同创新驱动模式的分析。

3.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及要义

本章主要围绕全面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重点分析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和内容体系,并且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系统维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全面创新和协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科学高效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动态性、复杂性、长远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从内容维度而言,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中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需求创新为驱动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和方向,制度创新、金融创新、文化创新以及人才创新等为驱动经济增长提供条件保障。创新驱动系统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包含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的复合系统。

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论演进脉络及其哲学探讨

本章主要分国外和国内两个维度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演进脉络,其中国外演进脉络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创新思想史,列宁的创新思想史,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彼得·德鲁克的创新新概念,技术创新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以及增长理论;国内演进脉络重点分析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的创新思想史,并从哲学层面入手探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观、运动观、矛盾观和物质意识观。

5.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现状

本章主要结合在第3章所构建起来的创新驱动发展系统分析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现状。本章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分析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投入产出系统、创新支撑子系统、创新环境子系统的相关指标。

6.基于链式网络SBM-DEA模型的区域创新驱动效率评价

本章主要在第5章的基础上,运用DEA两阶段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效率,分别包括科技研发阶段和经济社会转化阶段的效率评价。经分析得出,我国创新驱动效率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如果以0.6以上作为创新驱动效率及格的标准,我国只有天津、上海、广东、海南、重庆、青海等地区达到此标准,而海南、青海为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这说明创新驱动效率是一个相对值,经济投入大的地区经济效率并不一定就高。

7.基于Tobit模型的我国省域创新驱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主要基于Tobit模型分析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经研究得出,在创新驱动系统中,高校长期单纯以科技论文和科技专利的多寡来衡量科研绩效,忽略了论文和专利的实用性及成果转化,导致了高校与企业联系较差,抑制了创新驱动效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微笑曲线”底端,只负责贴牌、加工和代工生产,通过国际贸易的国际技术溢出抑制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创新支撑子系统中,金融机构贷款没有流向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加上一定程度的地方政府不正当干预,抑制了创新驱动效率的提升。因此,既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灵活运用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又要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运作,减少政府的不正当干预,以此解决前沿科技项目和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我国邮电业务费用较高,科技信息流动受阻,也阻碍了科技研发效率的提升。此外,还要积极发挥政府财政支撑和产业集聚对创新整体效率和经济社会转化效率的促进作用。政府除了继续加大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外,还要注意做好科技投入的后期管理工作,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8. E-PMP分析框架下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比较

本章构建了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演变历程为中心,创新驱动基本格局、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创新驱动发展平台为基本维度的E-PMP分析框架,并对美、德、日三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经验进行比较,总结出三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9.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实践(一)——基于东部沿海六省(市)的比较研究

本章依据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原理,基于结构、功能和效率的SFE分析框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比较分析法评定了东南沿海六省(市)的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结构,并运用相关分析法测算了各创新组织单元对区域创新系统运行功能的影响,进而指出提高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加强对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有效投入,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结构;通过强化特色区域创新高地,增强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整合全省科技资源,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

10.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实践(二)——以福建省九地市为例

本章从创新驱动的内涵出发,构建了包括创新驱动投入、创新驱动支撑和创新驱动绩效3个一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熵值法对福建省九地市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福建省九地市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整体素质和企业创新能力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要实现科技和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驱动,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培养创新型企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对外交流,最后逐步过渡到创新驱动阶段。

11.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本章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短板。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科技资源分散现象严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科技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研发结构仍需大力改善;科学研究过于急功近利,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关键技术设备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体制机制相对滞后,相关法律有待健全。结合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省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路径。具体来说包括: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系统整体效能;优化科技创新投向,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鼓励产学研政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技术创新的内源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科技创新活力;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