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内蒙古卷/第三辑全2册)
- 牧仁 厉声主编
- 3024字
- 2020-08-29 01:16:00
序言
“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是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新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的子课题。内蒙古自治区既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又是中国边疆地区,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子课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课题的整体设计,内蒙古自治区需要调查13个典型村。由于多年合作关系,项目主持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决定依托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委托院长于永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毕奥南研究员共同主持内蒙古自治区的子项目。
接受任务后,根据内蒙古地域辽阔、农村牧区基层社会类型多样的具体情况,在选择典型村时,我们考虑了以下几个标准:第一,选择的典型村应该覆盖内蒙古的东西南北。因为内蒙古东西部经济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存在诸多差别,南北风貌也不尽一致,所以典型村的选择如果集中在一个地区,很难反映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全貌。我们认为应该在内蒙古的各个盟(市)范围内,尽量做到每个盟(市)选择一个村(嘎查)。第二,需要兼顾内蒙古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类型。广袤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有城乡结合地区,还有边境地区;有蒙古族聚居区,有汉族聚居区,有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有蒙汉杂居地区。因此,典型村的选择必须兼顾这些类型差异。
根据上述考虑,我们在内蒙古最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原呼伦贝尔盟)选择了额尔古纳市恩和村。这个村既是中国俄罗斯族聚居区,又是中国东北部与俄罗斯临界的边境村。从该村社会发展可以观察中国边境地区俄罗斯族经济文化变迁轨迹。
在兴安盟选择了科尔沁右翼中旗高力板镇的国光嘎查。这是清末蒙地放垦后形成的村落,经济形态上经历了由游牧到半农半牧的演变,在民族成分上是蒙汉杂居地区。由于地理区位上处于两省区(内蒙古自治区与吉林省)之间,经济发展思路值得关注。
通辽市(原哲里木盟)是全国蒙古族人口聚居比例最大地区。我们在该地区选择了三个村,分别是扎鲁特旗东南部道老杜(原巴彦茫哈)苏木保根塔拉嘎查和扎鲁特旗西北部鲁北镇(原毛都苏木)的宝楞嘎查,以及科尔沁左翼中旗白音塔拉农场二爷府村。这三个村都是蒙古族聚居的农业村落。扎鲁特旗的两个嘎查是清末蒙地放垦以后,在牧业地区逐渐形成的农业村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很多农场,对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白音塔拉农场二爷府村的调查能够让我们对内蒙古地区农场的变迁及其经营现状有一个认识。
赤峰市喀喇沁旗地处燕山山脉深处,是清代前期(康熙)开始农耕化的地区,历经几百年,当地的蒙古族已经汉化,现在是以农业为主业、牧业为副业、汉族人口占多数的蒙汉杂居地区。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富裕沟村是内蒙古的山村,对该村的调查能够开启一个窗口,了解内蒙古南部地区农村社会的基本情况。
锡林郭勒盟地处中国正北方大草原,正蓝旗赛音胡都嘎苏木和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苏木是典型的牧区,这两个地区保留着传统蒙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比较小。正蓝旗是察哈尔蒙古族聚居区,赛音胡都嘎苏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传统牧业经济由于受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已经难以发展。苏尼特左旗地处内蒙古的北部,是紧邻蒙古国的边境旗,因为环境恶化严重,正在执行“围封转移”政策。对这两个牧区嘎查的调查,可以让人们了解到草原生态形势严峻,以及牧业经济发展的困境。进而引发的思考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蒙古族传统文化怎样迎接社会转型的挑战?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窑沟乡老牛湾村,是内蒙古南部地区与山西偏关临界的一个山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区,临黄河和长城,与山西省仅一河之隔,在清代前期即有山西移民进入,是山西移民在内蒙古组成的汉族村落,也是有名的贫困地区。调查者以扶贫挂职方式深入当地生活,与当地干部密切合作,回顾历史发展历程,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尝试揭示这个村的前生今世。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小浑津村是城乡结合部的蒙古族村落,这里蒙古族居民的语言和生产方式已经汉化,但是还保留着浓厚的蒙古族习俗。面临社会转型、生产方式改变,这个蒙古族村落如何保留自己的习俗,调查者希望通过努力,来揭示民族文化变迁的轨迹。
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五家尧村濒临黄河,现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目前,村落社区面临全面转型,既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也有社区治理格局的转变。调查者准备对这种转型进行截面式描绘,展示该村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巴彦淖尔市(原巴彦淖尔盟)杭锦后旗双庙镇继丰村地处河套平原与乌兰布和沙漠交会处,是内蒙古地区近代典型移民村。这里自然环境恶劣,但居民顽强地适应了生存环境,并通过长期奋斗使环境沙化得到遏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调查者拟通过实地走访,入户恳谈,努力勾勒这个村的发展历程。
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明安镇白音杭盖嘎查地处大青山北,是以蒙古族为主的纯牧业区,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根据国家政策已经全部禁牧。但是,如何安置当地牧民,涉及诸多问题,这在内蒙古地区推行城镇化及生态移民的实践中具有典型意义。
在初步择定调查点后,为了保证调查工作顺利实施,为了能够得到真实的调查材料,课题组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选择熟悉典型村的专家学者担任主持人。内蒙古地区13个典型村的负责人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该村生活数年或者十多年,与村民熟悉,对该村的情况比较了解的人员;另一种是在调查村有特别熟悉的人员,能够起到引荐的作用。鄂尔多斯市的五家尧村、巴彦淖尔市的继丰村、赤峰市的富裕沟村、通辽市的三个村、锡林郭勒盟的两个嘎查、呼和浩特市的老牛湾村9个典型村的负责人都属于第一种类型。其他典型村负责人属于第二种类型。
选择熟悉并且与典型村有密切关系的专家学者担任主持人,能够有效地消除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隔膜,消除被调查对象的顾虑,得到调查对象的配合,从而获取真实的信息。所选择的熟悉典型村的专家学者,大都是出生在典型村,高中毕业后因考入大学才离开了所在的村庄。他们在本村生活了近20年,对本村的历史、环境、经济、政治、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都有深切的感性认识,能够准确地表述本村情况。
第二,对参加调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首先认真研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下发的有关本次调查的文件,参考其他省区调查成果。根据调查文件,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多次商讨的基础上,拟定了内蒙古地区调查的大纲、调查问卷、访谈大纲、调查表,请有经验的调查人员介绍了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选择呼和浩特市老牛湾村进行试点调查。老牛湾村距离呼和浩特市比较近,其他各村的主持人首先到该村参与调查,得到一定的锻炼,取得一些调查经验,再开始本村的调查。
第四,对13个村的调查基本上采取线型推进的方式,没有采取平推的方式,目的是先开展调查的村能够给后开展调查的村积累调查的经验。
参与内蒙古地区典型村调查的学者多出身于历史学专业,在调查过程中,他们主要使用了历史学的方法,直接收集典型村的档案资料,通过访谈获得第一手的口述资料,通过调查问卷获得一家一户的数据性资料,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资料。在通过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料后,试图全面客观地描述典型村的现状及历史变化,目的是让读者对典型村的状况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第一次在内蒙古地区做这样一个比较大规模的调查,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尝试,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调查成果肯定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期盼着同行的指正。
于永 毕奥南
2009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