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外国口音或外国腔指说话人在说第二语言时由于受到自身母语语音的影响而出现的偏离第二语言语音规范的现象。过往研究表明,外国口音不仅会影响言语的可理解度,较浓重的外国口音甚至会引起听话人语言态度的改变(Fayer & Krasinski, 1987; Kennedy & Trofimovich,2008; Munro,2003; Munro & Derwing,1995; Segrest Purkiss et al.,2006)。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交际可能发生在英语本族语者和非英语本族语者之间,更有可能发生在非英语本族语者之间。因此研究英语的外国口音对促进交流双方的互相理解大有裨益。

本书选取的英语外国口音研究对象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当今社会,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各种英语舞台上操着不同程度的外国口音展现着自我。学习者外国口音的特殊之处在哪?听者是如何感知外国口音的?不同背景的听者对外国口音到底有着怎样的感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清晰地显示出对于外国口音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外国口音研究可从语音产出和语音感知两个视角展开。国内研究主要是从语音产出视角来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音语调特点(如陈桦,2008;吴力菡等,2010;夏志华,2013;杨军,2009等),从语音感知出发的研究比较少见。而国外对外国口音的感知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而言还是就实证来说,成果都较为丰硕。

为此,本书依据语音范畴感知模型,以语音感知作为切入点,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音习得中表现出的外国口音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研究按照英语中的基本句式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数据库(ESCCL)的朗读语料部分选取了12个对话/句子作为感知语料。每个对话/句子都由2位发音人朗读,构成2种不同的语音形式。随后,通过Praat软件调整音高参数,为每个对话/句子合成出2种新的语音形式。这4种语音形式与1位英语母语者的朗读共同构成了同一个对话/句子的5种不同的语音形式。为了方便起见,依据这5种语音形式与英语语音范畴的符合度,研究中把它们分别简称为音好调好、音好调差、音差调好、音差调差和英语原声。研究共获得了60个语音刺激作为感知语料,随后利用E-prime软件设计了口音感知实验,在由英美教师、英美学生、中国教师和中国学生4个组别构成的90名听者中考察了不同背景的听话人对外国口音的感知。具体来说,本书有三个研究问题:①发音和语调在听者对外国口音感知判断中的作用如何?②听者的自身因素(母语、教学经验(在文中主要指与外国口音的接触量)和性别)对其感知口音有何影响?③听者在口音感知中的认知方式以及对口音的语言态度如何?

本研究发现,发音和语调在听者对外国口音的感知中具有一定的效应,其中发音的作用最为显著。发音越符合英语语音规范,听者所感知到的外国口音程度就越低;而在发音符合度一致的情况下,语调越接近于英语语音规范,相应的外国口音程度也会越低。此外,语调的作用存在组别性差异:对英美教师组、英美学生组和中国教师组来说,语调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中国学生组而言,语调在列举句式和主从复合句中对判断“音好”的两种语音形式的口音程度具有显著影响。

就听者的自身因素而言,听者的母语对其感知口音有着显著性影响,英美听者组对口音的敏感度要明显高于中国听者组。教学经验对听者的口音感知没有显著影响,但影响听者对口音的容忍度,具体表现为英美教师组对外国口音的容忍度普遍高于英美学生组,而中国教师组对外国口音的容忍度则低于中国学生组。研究结果在显示听者的母语背景对口音感知影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中国教师组对语言形式准确性的关注和把握力度。此外,就整体来看,听者的性别对其感知两种“音好”语音形式和英语原声的口音程度有显著性影响,且女性对口音的敏感度和容忍度普遍高于男性。

在口音感知的认知方式上,多数听者采用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交互式认知模式,这反映出听者对带有口音言语的可理解度以及对口音的模式化印象会影响他们对口音的感知。口音程度判断的过程是听者把听觉输入的语音信息与自己头脑中的目的语语音原型相比较的过程,不同程度的口音反映的是语音信息与相关语音原型感知距离的差异,而不同的感知距离也能够解释英、汉语听者对口音敏感度的差异。对口音感知所需反应时的考察也揭示出不同程度口音的感知难度差异以及不同母语背景的听者在口音敏感度方面的差异。研究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听者的母语对其语言态度的影响较为明显,英美听者组对口音的容忍度普遍要比中国听者组高;而教学经验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就英美组而言,与英美学生组相比,英美教师组的容忍度普遍较高,而中国组的情况则刚好相反。总体来看,听者对口音轻重程度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对口音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其中敏感度与听者的母语相关,处于第一位,而容忍度与听者的语言态度和语言经验相关,处在第二位。

本书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听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外国口音的感知,定量研究结果得到了定性研究结果的佐证,研究结果可信。本书能够为国内二语语音习得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考察视角,有利于语音习得理论的发展,研究结果对语音教学、语音能力评估以及语音教材编写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首先要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梅老师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在上外求学的三年中给予我很多的关心和帮助,最重要的是梅老师给了我自主择题的机会,也正因如此,我才能继续培养自己的专业研究兴趣。我还要感谢南京大学陈桦教授。虽然她与我素不相识,陈老师在得知我遇到的困难后,欣然把她和她的团队辛苦建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数据库中的相关子库与我分享,并对我的论文选题和写作思路提出了宝贵意见。后来我有幸进入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陈老师成为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在科研和为人处事上对我都有很大影响。

在此项研究过程中,我还要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耶鲁安教授。每次向耶鲁安老师请教时,总能极快地得到回复;感谢耶鲁安老师对我的论文写作思路给予的肯定,增强了我对自己研究的信心。感谢天津外国语大学郭中子副教授为我的论文写作出谋划策,帮我解答疑难问题,并介绍他的师妹王婷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助理教授)帮我熟悉Praat软件的操作;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丁健博士为我的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感谢参与论文实验和调查的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的外籍教师Nick、Ben和Deborah,炎炎夏日中为了不影响录音质量在不能开空调和风扇的教室里帮我录音;感谢我的同学、同事、诸位外籍教师以及留学生在自己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之余参与长达一小时的口音感知实验和访谈;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陈立青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郭义副教授和高歌副教授、山东理工大学于洪华副教授、东南大学李晨博士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周文硕士热心地帮我联系受试;感谢山东理工大学徐南飞、张雷、李宗政、李金凤和刘晓娟五位老师,以及我的大学同窗山东省淄博六中武贞力老师帮我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感谢其他参与问卷调查的多所高校和中学的老师和学生。没有各位的热心帮助,我的研究绝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完成。虽然在此无法将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名字一一列出,但我永远记得各位的全力支持和热心帮助。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幸丹丹老师认真帮我审校全文,处理文字编辑等问题,她的真诚、务实的工作态度让我深深感动。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每当我退缩的时候,是家人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感谢我的爱人王遥副教授,在我试图松懈或放弃的时候,是他不断地督促我,让我做得更好,是他不断地鼓励我,让我变得更强。感谢我们乖巧的女儿暖阳,一两岁的年纪就已经知道妈妈去上班了而不哭不闹,每每想到暖阳,我就会有无限的动力,为自己有时出现的偷懒思想而惭愧。感谢我的婆婆不辞辛苦地精心照顾暖阳,让我能够安心工作,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

当然,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李景娜

中国海洋大学外语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