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音感知视角下的英语外国口音研究
- 李景娜
- 2889字
- 2021-03-28 09:12:04
2.1 术语界定
2.1.1 口音
2.1.1.1 口音与方言
口音(accent)与方言(dialect)是两个联系密切的概念,两者的含义容易被混淆。本书要考察听者对口音的感知,因此首先有必要厘清口音和方言的含义。
Arthur Hughes和Peter Trudgill在介绍英国各地口音和方言时对两者做了区分。他们认为口音是语言变体“在语音上的表现”,而方言是这些变体“在语法和词汇上的表现”(Hughes & Trudgill,1979:2)。Roach(1991)认为地域、社会阶层、年龄和教育背景等因素都能够影响人们的发音。口音的不同“仅是语音上的差别”,而方言是一种语言变体,与同一种语言的其他变体“不仅在语音上有差别,在词汇、语法,甚至语序方面也存在差异”(Roach,1991:4)。
综合这些概念和定义,笔者认为口音是方言在语音上的表现形式,与语法、词汇等其他语言要素没有关联。
2.1.1.2 外国口音
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中,accent有三层含义:“①重音;②标示重音、声调,或其他语音变化的符号,如锐音符〈ˊ〉、钝音符〈ˋ〉、长音符〈~〉〈^〉等;③因受到母语语音的影响说话人在说外语时表现出的怪异发音(idiosyncratic pronunciation)”(Bussmann,1996:7)。本书中的accent是指第三个含义。
在二语习得领域,口音也称作外国口音或外国腔(foreign accent)。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对外国口音下过定义。以下是几个比较典型的定义:
外国口音是“本族语者依照自己母语的语音标准给非本族语者的话语贴上的标签”(Chreist,1969:16);
外国口音是“偏离目标语语音的、标示说话人非本族人身份的发音”(Finocchiaro & Bonomo,1973:275);
外国口音是“体现二语学习者不是本族语者的语音特征,反映出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在韵律、音系及音域、语速等副语言特征上的差异”(Jenner, 1976:167);
外国口音是“用来帮助确认说者是否是本族语者的音段和超音段特征”(Scovel,1977:38);
外国口音是“在母语的干扰下,学习者中介语中具有的能够区分其本人母语背景的所有语言特征。母语的干扰作用可表现在语音、句法和语义等方面”(Ioup,1984:2);
外国口音是“听者感知到的本族语说话人和非本族语说话人在语音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某个说话人特有的,也可能带有普遍性”(Flege, 1987a:162);
外国口音即“非本族语式的发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音段音位、音节结构、韵律特征和音质。音段音位上的偏离主要是元、辅音的发音错误,如用一个音素替换另一个音素或将一个音素的发音做部分调整;音节结构上的错误主要表现在音素或音节的增删和音节内音素顺序错置,其中最常见的错误类型是辅音的删减和元音的增添;韵律特征方面的偏离主要在重音和语调模式上,同时还包括停顿和节奏等。音质方面的偏离主要是由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不当造成的语音错误”(Anderson-Hsieh et al.,1992:530-531);
外国口音是“将某一个体归为某一特定语言群体的语音特征规律。一般来说,那些讲外语的说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语音将自己划定为非本族语者”(Arslan & Hansen,1996:354);
外国口音“与语言障碍不同,是二语学习者产出的非病理性发音,与目标语说者语音的区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语音上的偏离,包括音素替换、省略和错发,非本族语式的重音、节奏、语调和音质等”(Munro,1998:139-140);
外国口音是“人们能够感知到的二语学习者的语音与目标语语音的差别度”(Munro & Derwing,1998:160);
外国口音是“本族语者感知到的非本族语者在自己母语的影响下对普遍接受的目标语语音的偏离”(Jilka,2000:9)。
除Ioup(1984)将语义和句法包含在外国口音之内,其他学者都认为外国口音仅与语音相关。这些定义都涉及了母语在外国口音形成中的干扰作用,且通过这些定义可以看出三点:①外国口音的表现形式,②外国口音不是语言障碍,和③外国口音由说者产出,被听者感知。
结合以上定义,笔者认为,外国口音是指在母语的影响下,学习者在二语语音习得中表现出的偏离目标语语音规范的发音。这种偏离可表现在音段特征、音节结构和超音段特征上,且能够被听者所感知。外国口音是二语学习者中介语语音特征的集中反映,具有动态性,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外国口音的程度可能会发生变化。此外,外国口音还可以指语音偏离现象。例如,李艳红、戴曼纯(2014:100)把外国口音定义为“二语学习者往往因为没有充分习得二语语音,使得口头发音带有母语语音特征的现象”。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前者属于汉藏语系,后者属于印欧语系。两种语言在语音上有很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造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语音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汉语语音的影响和干扰,从而带有不同程度的外国口音,可被称为中式口音。一些学者对中式口音的表现做过探讨。
何善芬(2002)在对英汉语音进行对比研究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中式口音的定义,但是认为汉语语音的各个方面都会造成二语语音习得中中式口音的产生。这些方面包括元音、辅音,音节结构,还有语调、重音、音渡、停顿、语流音变等韵律特征。
陆峰(2006:3)将中式口音称为中国腔英语。他认为英汉语音系统在音位、重音、节奏、声调和语调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的“中国腔”。中国腔英语典型的表现是“元音读不准,辅音连缀困难,加音和吞音现象严重,朗读或口语中语调平淡,无节奏感”。
许曦明(2008:253)把中式口音叫作汉腔英语,认为汉腔英语与节奏模式密切相关,而重音是节奏的标记和灵魂。他认为,汉腔英语是国人“英语重音习得不完善的表现,也是汉语节奏模式影响的结果”。
可以看出,虽然语音各要素在中式口音中的权重可能有所差别,但是它们都能促成中式口音。国内学者主要通过介绍中式口音的表现来说明中式口音是什么,而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同时,大部分学者只注意到中式口音的产出,没有从听者感知的角度来研究,这与国外学者对外国口音的定义有很大不同。笔者认为,中式口音是外国口音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听者感知到的说者在说英语时由于受到汉语语音系统的影响而出现的偏离英语本族语语音规范的发音,体现在语音的音段特征、音节结构和超音段特征上。
2.1.2 感知
感知(perception),又称知觉,指“个人利用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检测和解释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信息的过程”(特拉斯克,2000:192)。感知可分为视觉感知(visual perception)、听觉感知(auditory perception)和言语感知(speech perception)。视觉感知是“通过视觉器官来感知光、物体、文字等刺激物”(Matsumoto,2009:592);听觉感知是“对听到的信息进行辨识和理解”(Matsumoto,2009:83);言语感知是“听话人从连续的言语声信号中提取对应的语言学要素的过程”(特拉斯克,2009:244)。本书涉及听觉感知和言语感知,考察听者如何处理言语中的语音信息。
感知和言语听辨联系在一起,对声音和言语感知的过程就是对声音和言语所承载的信息进行听辨的过程。听辨可以分为对孤立声音的听辨和对连续性言语的听辨。孤立声音的听辨需经过三个阶段:听觉(auditory)、语音(phonetic)和音位(phonological)阶段。在听觉阶段,听者在听到的声学信号中找寻出声学提示,例如鼻音、清音、双唇音等;在语音阶段,听者根据声学提示听辨语音切分成分,把它们分成离散的范畴,辨认出一个个的音素;在音系阶段,听者参照一种语言对音段系列的制约,对语音阶段的辨认进行调整(桂诗春,1991、2000)。连续性言语的听辨是在孤立声音听辨的基础上进行的,听者能动地利用各种语言制约,主动合成与听到的单词相匹配的单词(桂诗春,1991)。
口音感知是对带有口音的言语进行的听觉和言语上的感知。本书考察的是听者对外国口音的感知和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听者对言语进行听辨的过程,因此,同样遵循以上的言语听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