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目的、原则与内容

1.3.1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的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核心就是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物流的各个功能进行优化整合,从而保障物流系统的良性、健康、有序发展。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三大一小”四个方面:最大服务、最大利润、最大竞争优势、最小的资产配置。每个目标战略通常要求独特的物流系统设计。

1.最大服务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具有更高运行效率的配送服务,以确保用户需求。该战略虽然服务较好,但对降低成本不利,多是用于某些特殊的商品,如价格极高,而体积和面积均很小,或是为某些产品开拓市场空间时加以采用。最大服务战略很难实施,原因是提供最大服务的系统试图每2~4小时持续地发送商品,这样的系统将设计重点从成本转移到可用性和发送绩效。最大服务每个节点服务的面积取决于所要求发送的能力,受运输线路布局的影响。服务于同一个客户的最小成本和最大服务系统之间的总成本变化是相当大的。

2.最大利润

以追求物流系统利润的最大化为努力目标,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中达到利润最大化。理论上,每个仓库的服务领域是由向距节点不同距离的客户提供的最小利润决定的。如果客户得到改进的服务,客户有可能购买更多的由公司提供的产品类别。概念上,附加的服务将被引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上。在这一理论的平衡点上,没有附加的服务被认为是合理的。需要的服务最好是由利用直接或双重分销的补发系统提供的。

3.最大竞争优势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最优良的战略也许是寻求最大的竞争优势,要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保障最有利的用户,使之得到最好的服务。同时,必须考虑物流服务成本的合理性,协调物流节点能力与市场营销要求之间的关系,降低成本,以获取最大的竞争优势。

4.最小的资产配置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是期望投入物流系统的资产最小化。如果该系统能力基本稳定,系统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客户满意服务的前提下,力图使物流系统总成本最小,达到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1.3.2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必须以物流系统整体的目标作为中心。物流系统整体的目标是使人力、物力、财力和人流、物流、信息流得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配置和安排,即要确保物流系统的各方面参与主体功能,并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指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系统分析所有对规划有影响的因素,以获得优化方案。首先,从宏观上来看,物流系统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物流系统与其他社会经济子系统不但存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关系。因此,在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把各种影响因素考虑进来,达成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最优。其次,物流系统本身又由若干个子系统(如运输系统、存储系统、信息系统等)构成。这些物流子系统之间既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即存在着大量的“背反”现象,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时对物流系统内部也要系统考虑。因此,在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全盘考虑、系统最优的系统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指的是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使各规划要素满足既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也就是说,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必须考虑现有的可支配资源情况,必须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经济上都可以实现。为了保证可行性原则,在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时,要与总体的物流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总体水平及经济规模相适应,既要体现前瞻性和发展性,又不能超越企业本身的整体承受能力,以保障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实现。

3.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在物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水平一定的前提下,追求成本最低,并以此实现系统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显然,经济性也是物流系统规划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经济性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系统的连续性。良好的系统规划设计和节点布局应该能保证各物流要素在整个物流系统运作过程中流动的顺畅性,消除无谓的停滞,以此来保障整个过程的连续性,避免无谓的浪费。

(2)柔性化。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变化对系统带来的影响,便于以后的扩充和调整。

(3)协同性。在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时,要考虑物流系统的兼容性问题,或者说是该物流系统对不同物流要素的适应性。当各种不同的物流要素都能够在一个物流系统中运行时,该物流系统的协同性好,能够发挥协同效应,降低整体物流成本。

(4)资源的高利用率。物流系统的主体投资在于基础节点与设备,属于固定资产范畴,也就是说,不管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固定成本是不变的。因此,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就可以降低物流成本。

4.社会效益原则

社会效益原则是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社会资源节约等因素。一个好的物流系统不仅在经济上是优秀的,在社会效益方面也应该是杰出的。物流的社会效益原则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中国目前正倡导循环经济,绿色物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政府在法律、法规上将会对物流系统的社会效益问题做出引导和规定。例如,要求生产某些电子产品的厂家回收废旧产品,就是一个逆向物流的问题。

1.3.3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

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为了更好地配置系统中的各种物流要素,形成一定的物流生产能力,使之能以最低的总成本完成既定的目标。因此,在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时,有必要考察分析影响物流系统绩效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做出合理的物流规划设计方案。影响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物流服务需求

物流服务项目是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物流服务需求包括服务水平、服务地点、服务时间、产品特征等多项因素,这些因素是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基础。由于物流市场和竞争对手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必须不断地改进物流服务条件,以寻求最有利的物流系统支持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物流服务项目。

2.行业竞争力

为了成为有效的市场参与者,应对竞争对手的物流竞争力做详细分析,掌握行业基本服务水平,寻求自己的物流市场定位,从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筑合理的物流系统。

3.地区市场差异

物流系统中物流节点的结构直接同客户的特征有关,如地区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影响着物流节点规划设计的决策。

4.物流技术发展

信息和网络技术等对物流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及时、快速、准确的信息交换可以随时掌握物流动态,不但改进了物流系统的实时管理控制及决策,而且为实现物流作业一体化、提高物流效率奠定了基础。

5.流通渠道结构

流通渠道结构是由买卖产品的关系组成的。一个企业必须在渠道结构中建立企业间的商务关系,而物流活动是随着一定的商务关系而产生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支持商务活动,物流系统的构筑应考虑流通渠道的结构。

6.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物流服务需求的内容、数量、质量。集货、运输、配载、配送、中转、保管、倒装、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是构成现代物流活动的主要内容。为此,物流系统应适应物流服务需求的变化,不断拓展其功能,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7.法规、财政、工业标准等

运输法规、税收政策、行业标准等都将影响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

1.3.4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内容

1.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

管理系统是指物流系统的计划、控制、协调、指挥与作业等所组成的系统,它是整个物流系统的支柱。

管理系统规划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物流系统战略目标的规划设计

物流系统战略目标的规划设计主要根据所服务的对象、顾客的性质与地理位置等,对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进行规划与设计。在规划设计前,常采用网上调研、图书资料调研与现场调研等方法,收集物流系统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及潜在客户信息,调查物流服务的供需状况、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等。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研究确定出物流系统的战略目标。

2)物流能力的规划设计

物流能力的规划设计主要确定物流系统所达到的目标,而物流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投入的人、财、物数量及管理水平等。因此,这一阶段主要考察人员能否胜任,财力、物力是否充足等。

3)物流需求预测的规划设计

管理系统的另一个主要职能是对市场进行预测分析,以掌握和了解未来客户物流需求的规模及种类,做好物流工作。另外,是通过网络广泛收集用户的需求,开展促销业务,以提供高效率、低成本和高质量的系统服务满足物流需求。

4)物流过程管理规划设计

物流过程管理规划设计是对物流过程管理的关键要素进行规划与设计,并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这些关键要素包括物流过程管理中的任务说明、培训、设施设备、书面程序、商品养护、记录、信息管理、顾客的意见、评估与完善、合同商等事项。

5)作业管理规划设计

作业管理规划设计是指对物流作业运行的组织与管理进行规划设计,主要包括货物的接收、装卸搬运、存货、运输、配送等。

6)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是指对信息的接收、传输与处理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规划设计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信息系统的构建。

(1)电子订货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即利用企业内终端电脑、依据货架或台账输入欲订购的货物,经网络传送到总部物流中心或供应商,完成订购手续,验收货物。

(2)仓储配送管理系统。仓储配送管理系统即用来管理储存仓库或配送中心内部的人员、库存、工作时间、订单和设备的软件系统。

(3)运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即对运输单元的所有资源进行实时的调度和跟踪,并能够合理安排驾驶员、车辆、任务三者间的关系,提供对货物的分析、配载的计算以及最佳运输路线的选择。

(4)销售时点管理系统。销售时点管理系统即通过自动读取设备在销售商品时直接读取商品销售信息,并通过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传递至有关部门或企业(包括物流与生产部门或企业)进行分析加工以提高经营效率的系统。

(5)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即在不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依据标准文件格式交换商业单证信息。对于物流企业以及需要进行物流的企业来说,在互联网上进行物流单证信息的传输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通信费用,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6)附加价值通信网。附加价值通信网即利用电信通信业的线路,将不同企业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构成共同的信息交流中心。

2.设施系统的规划设计

物流设施系统的规划设计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货场、码头、集装箱中转站等物流节点的规划设计。

(1)物流中心是为了实现物流系统化、效率化而设置的开放型的物品储存、运输、包装、装卸等综合性的物流业务基础设施,是组织、衔接、调节、管理物流活动的较大的物流据点。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包括物流中心的选址、设计方案的优化等。

(2)配送中心是接受供应者所提供的多品种、大批量的货物,通过储存、保管、分拣、配货以及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作业后,将按需要者订货要求配齐的货物送交顾客的组织机构和物流设施。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包括配送中心总体规模设计、配送中心作业功能规划、配送中心设施规划等。

(3)仓库是保管、存储物品的建筑物和场所的总称。仓库设计的内容包括仓库选址、仓库类型选择、仓库的结构设计、存货分类方法和合理库存量的确定与管理等。

(4)集装箱中转站是暂时堆存和保管集装箱的场所。根据集装箱堆存量的大小,集装箱中转站可分为混合型和专用型两种形式。集装箱中转站的设计包括站区选址、结构和布局设计等。

3.输入输出环境系统分析

任何一个系统都处于一个比它更大的环境系统中。外界环境通过向系统提供劳动力、劳动手段、指令、资源、信息对系统发生作用(影响),这一作用为外部环境对该系统的“输入”。系统以其本身所拥有的各种手段和特定功能,在外部环境的某种影响下,对环境的输入进行必要的转化处理活动,使之成为对环境有用的产品,提供给外部环境使用,即所谓的系统的“输出”。因此,物流系统的输入输出环境即物流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即行业环境。其中,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水平、人口与消费状况;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度等;物流基础环境;区位环境;通信环境、网络环境等。微观环境包括供应商与商品供应情况、用户与商品的销售状况、竞争环境等。

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一个物流系统设计对象的内部条件,包括人、财、物以及物流战略与模式;现有设施;物流各作业环节;物流费用与物流效率;客户服务与产品等。

物流环境对物流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物流环境对物流系统的影响范围、程度,这样才不至于因为设计的盲目,带来物流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