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两次接任村支书

20世纪50年代,东朱团村的宗族宗派矛盾日益激化,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像走马灯似的,七年八个书记换,换了一茬又一茬。

俗话说:“小村狗横,大村人歪。”

东朱团村算是个大村,能人多,难缠户多,刺头高草也多,一扒拉一大筐,特别难收拾。

在这种情况下,相公公社党委研究决定,调整东朱团大队领导班子,由党支部副书记朱崇敏担任党支部书记。在那个讲成分的年代,朱崇敏是贫下中农出身。公社党委又摆出三条理由:一是品尝过苦辣,磨练过意志,思想纯洁,作风正派,勤劳朴实,诚实可信;二是从农村基层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三是责任心强,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与父老乡亲关系密切,对人的理解非常到位,尤其是贫苦人家。

1959年冬天的一天,天空正飘着大雪,相公公社党委书记任桂祥来东朱团大队找朱崇敏。

任桂祥说:“崇敏,我今天来到东朱团大队,代表公社党委传达一个决定:经公社党委会研究决定,由朱崇敏同志接任东朱团大队党支部书记,党委认为你有农村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强,组织纪律观念强、思想活跃、适应形势变化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致富门路广、思想素质好,今后重任在肩,希望你解放思想,大胆工作,团结支部同志,充分发挥党员先进作用,组织带领广大社员发展经济,让老百姓早日过上好日子,不要辜负党组织的重托,不要辜负老百姓的期盼。”

“任书记,俺村的情况您也知道,这‘七年八个书记换’,人心涣散,情况复杂啊。再说,我年轻又没啥经验,担不起这么重的担子。”说着,朱崇敏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情。

任桂祥见朱崇敏不愿接这个担子,有些生气,狠批道,“朱崇敏,你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怎么能不服组织安排,不听从党的指挥?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要迎难而上,要把为父老乡亲谋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越是困难,越要勇于面对,勇于向前……”

朱崇敏被批得顿时脸上火辣辣的,一时无语,他眼前浮现出站在鲜艳的党旗下,眼望镰刀斧头,举起右手向党宣誓的一幕。

那一刻他的心脏剧烈地跳动着,从此他有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为了东朱团村父老乡亲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都过上好日子,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怕死、不怕苦、不怕吃亏,跟党走一辈子不变心,不回头。”

入党宣誓仪式一结束,朱崇敏就跑到母亲面前跪倒在母亲的膝下,告慰苦水里把自己养育成人的母亲:“娘,我也是党里的人了……”

话未说完,朱崇敏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想到这些,朱崇敏心潮澎湃,坚定地向任桂祥表态:“只要组织上、老百姓信得过我,东朱团村需要我,我就敢挑这副担子,感谢上级公社领导的信任,我向组织表态,尽管我文化水平不高,工作能力有限,对组织的决定,坚决服从,既然让我当村里的‘一把手’,我就要按照上级党委的意图,想着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绝不做坑害乡里百姓的事。”

听了朱崇敏铿锵有力的表白,任桂祥皱着的眉头舒展开了,拍着他的肩膀说:“崇敏,好样的,我就等你这句话。”

任桂祥在告别朱崇敏时,紧紧握住他的手,仿佛是把东朱团村的发展和未来交付给了这个年轻人。这一年,朱崇敏才24岁,是相公公社60多个大队中最年轻的党支部书记。

“在咱穷村,当这个支书受罪。”有的社员劝他说。

“能为老少爷们不再受罪、不再受穷,我义不容辞。”朱崇敏回答。

“咱村土薄地瘠条件差,人心涣散,干群关系不怎么样,不如还干副职省心。”社员说。

“要说只打个人的小算盘,我副职都不干。”朱崇敏回答。

“都怨咱生在了穷地方。”社员说。

“生在哪里自己不能选择,把穷地方变成富地方,咱们应该自己说了算。”朱崇敏说。

朱崇敏接过东朱团村这个烂摊子时,就是一个“空壳”村。

大队穷得叮当响,账上只有一毛四分钱。全村957口人,向外逃荒要饭的就有30多人。

一天,朱崇敏听说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要去东北关外逃荒。

他想,要是年轻人都走了,村里就剩下老弱病残,这日子还能有好吗?留住年轻人才能留住希望。朱崇敏马上跑到几个青年家里做思想工作,想挽留他们不要走。

其中一位青年的母亲拍着儿子骨瘦如柴的身子,老泪纵横地说:“崇敏呀,你让他走吧,留在村里就是等死,你总得给俺家留条根吧!”

老太太流泪,朱崇敏眼圈也红了,他说不出一句话,心里那个疼啊!

他语重心长地对几个青年说,“集体也像一家人过日子,总不能天天都有财神爷守着,都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护着。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天塌下来咱们当被子盖,绝不会让新社会的东朱团村饿死一个人!”

几个青年听了老支书的话,心也慢慢安定下来了。

离春节还有两天。

老支书朱崇敏、大队长朱崇来、副书记朱时太各担了重重的一担白菜,会计朱崇光、朱崇卫各扛了一筐萝卜,他们走得大汗淋漓。

来到大队部,朱崇光放下了肩上的萝卜,顾不得抹去脸上的汗渍,就坐在一张破旧的桌子前,拿出预先造好的花名册,正准备按户头宣布。

这时,老支书擦了一把脸,向朱崇光示意,并说:“我有事要向大家交待,你就等一下吧!”他边说边走到社员中间,显得心情沉重。

良久,老支书才慢慢地说:“大家都来了,请你们稍等等,我要向你们交待两句:今天是腊月二十八,离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日子——‘过年’,只有短短的中间一天了。今天开始发粮,上级指示,每人每天平均半斤原粮。咱们村里讨论,私下给大家增加二两。大家要了解,目前还处在困难阶段,这‘二两’的增加,都来之不易呢!另外,咱们地窖里还有两万多斤地瓜,目前,没有请示领导,从今天起,每天按人发一斤。这些,都是瞒着上面私自干的。所以,我有一个要求,必须为这件事保密。如果被上级查了出来,我在你们面前表态,与大家无关,一切后果全由我承担。我是一名堂堂正正的共产党员,决不连累大家!这是第一。其次,后天,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按咱们农村的习俗,这个日子是应该热闹的:要放鞭炮、大门上挂大红灯笼、给老祖宗们烧香烧纸;小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今年呢?上级多次打了招呼,不但要大家勤俭节约,而且必须按上级的指示办:过个革命化的‘年’。一、不许烧香烧纸,这是旧封建‘迷信’,必须彻底除掉。二、不许放鞭炮,严防引起火灾。三、必须严防阶级敌人的造谣破坏,大家必须提高无产阶级的警惕性。按上级的指示,过年,每人补一斤原粮。下面称粮时,请大家按花名册上的户主姓名顺序,不要拥挤,喊到谁,谁就去。好,开始吧!”

社员们听到这位新上任村支书的心里话,心里踏实不少,觉得东朱团村有希望了。老支书那份不顾及个人安危,只为社员着想的冒险精神,着实让老少爷们感动。有几位年纪大的老人,竟被老支书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社员们提着领到的口粮回家了!

又高又瘦的老支书披着一件褪了色、缝了又补的黄大衣,站在大队部门口,看着社员们被饥饿所折磨成的样子,热泪在眼窝里打转,禁不住心潮翻涌,眼前这冷落阴森的村子,使他想起了大跃进前的“今天”!那时过年,全村那份欢喜热闹的场面,整个村子炊烟缭绕,孩子们追逐嬉戏,社员们忙着张罗置办年货……

这一切,在今天,也在这“大跃进”的号角声中,也在这过一个“革命化”年的指示中,全都消失了!消失得无半点影子!

老支书说得好:“只要能基本上填饱社员的肚子,这也算是一种满足了!”

在大年夜,社员们即使是没有香、纸、烛敬奉列祖列宗,桌上能有一碗“白饭”也应算不错了!只要心诚意真,跪在桌前,向先祖祈祷,说明自己的苦衷。一旦先祖知晓后,也会对自己的子孙们宽恕,也会改变历代相传的封建陋习,而原谅这一代的凡夫俗子。

老支书抽着自卷的旱烟,默默地站了良久,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想不到——真的!这次‘反瞒产风’的政策不知是出于何人之手?党中央,他们如果能亲自目睹农村的这场惨景:这遍地的饥饿,这遍地的哀鸣,不知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毛主席他老人家了解吗?在这要饿死人的时候,还高喊大叫:“单产面积已过千斤关。谁刮缺粮风,谁就是造谣破坏,这就是给共产党脸上抹黑,给社会主义抹黑。对这样的阶级敌人,谁来严加惩办……”这一连串的疑问,像走马灯般在老支书的脑子中萦绕,找不出一个可以解答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朱崇光在屋里叫:“崇敏啊,站在外面不冷吗?进来烤火!”

老支书又仰起脸来,凝视着天际,深有所感地说:“开天了,老天也该有眼,让大家能过上一个‘晴朗’年,也是好的,总比天寒地冻的好!”边说边转过身,向屋里走去。

“什么事……”

“没有什么,想……”

“外面那么冷,会感冒的,这边坐吧!”

“不坐,我得走,出去看看,如果出了问题,今后就麻烦了;如果事情一旦被管理区发现了,那就是偷鸡不成,还要反蚀一把米?所以,我得去做做群众工作,要他们做得越缜密越好,必须把大家的体力恢复起来,待春耕来时,才能有力气!否则,把明年的生产懈怠了,怎么办?”

朱崇光见老支书这副忐忑不安的神情和为了全村人而表现出来的那份赴汤蹈火的豪迈气魄,心里不禁赞许道:“东朱团村人有福了!这朱崇敏有担当,有气魄……是个好支书啊!”

老支书接着说:“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如果一旦‘事发’,这责任,我是应该负的,因为粮食是我发的,当然应由我去承担责任!”

朱崇光坚定地说:“你——朱崇敏,你是全村的顶梁柱,你要照顾全局,我们不能把你扯进去,这点,我早就有了思想准备!”

听朱崇光这么说,老支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敢……承担?!”

朱崇光歪着头,不眨眼地凝视着老支书,良久,斩钉截铁地说:“你说……什么?难道我是胆小鬼!你……怎能这样小看我!”

老支书被朱崇光这既认真,又显得委屈的表情所感动。

“平时倒看不出呢!朱崇光竟有如此胆略,真是不能按常规去判断人啊!”老支书心里想。

老支书略略地点了一下头,用一份惊异的目光在朱崇光脸上扫了一下,说:“我不是说你‘怕’,就是你去向公社‘自首’,说是你独自把大队里的粮仓打开了,在上级指定了的吃粮标准上加了二两……你考虑考虑,上级会信?再说,如果你是管理区书记,你信吗?这个‘自首’人的后面,能说没有阴谋,没有主使的人?否则,你一个会计,敢去冒这样大的风险?!崇光,你去承担,这不是又多赔上一个‘替死鬼’?而对主张多发粮的人的‘罪债’,还能减轻?你——又何必呢?如果有两百斤的重担,我担不上肩,当然,你可以给我担一点!可是,这件事和挑担子不是一回事!”

说到这里,老支书不禁凄然地一笑!老支书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语和淡然的表情,朱崇光都一一听进心里,看在眼里,心想那只好认命了!

“怎么样?想通了吗?”老支书问。

“你全说尽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只是……只是……”朱崇光本来要说:“只是你一人去承担,我们能心安吗?”可这句话却哽在喉间,没有说出口。

“崇光,记住,第一,如果上级有所发现,来追问你,你只是说,我是会计,是按大队书记的指示办,他怎么说,我就怎么发。第二,必须给社员们做好工作,不能透露给外人。这两点,你做到了,就算你为东朱团尽了你应尽的‘贡献’。”

老支书这后面的话说得那样的恳切,那样的动情,使得朱崇光的那颗心也被鼓动起来了!他豪情款款地说:“对,崇敏,我们不管遭到什么样的不幸,也要把现有的人保住,更为了明年的春耕生产,我一定不辜负你的信任,做好你交待的工作。我看,社员们决不会昧着良心去向上级‘告状’。”

老支书带着一份惊奇的目光看着朱崇光,说:“但愿是咱们想象的这样!”

村干部经常更迭、“换马”在东朱团村是常态。

到了1961年春天,宗族宗派矛盾再次激化,东朱团大队党支部面临重新改选。

一天晚上,选举结束后,朱崇敏回家已经10点多了,他进屋点上了油灯,悄悄躺下了,却辗转反侧,彻夜未眠。以往每天晚上,无论多晚回家,他都要到母亲床前,帮母亲掖掖被子,或是陪母亲说会话。

这晚,朱崇敏心里五味杂陈,仔细回顾这些年的点点滴滴。他不愿断定村中的一些党员受了拉拢,而愿把这次下台归于自己的能力不足。

苦思冥想中,天不知不觉亮了。

第二天,公社领导先找到朱崇敏谈话,希望他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

很显然,东朱团村的掌舵人又要换了,朱崇敏是个聪明人,自然明白领导的意思。

朱崇敏很爽快地对公社领导说:“不管谁当选东朱团大队这个党支部书记,只要为老百姓好,我都全力支持。”就这样,东朱团大队党支部书记由朱崇敏换成了朱时太。

我在村里采访时,一位老人告诉我:“时太从春干到秋,只干了仅仅8个月。”

我问:“为什么朱时太才干这么短的时间?”

老人说:“时太这个人心眼好,干活也很卖力。你想想这么大的村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没有方法管理是不好的!时太也感觉干起来很吃力,主动让位给崇敏的。”

又何尝不是呢?就连朱时太自己都经常对别人说:“崇敏他有思想有魄力,东朱团村的这个担子只有他能挑,也只有他才能掌管好这个村庄,带领咱们社员们过上好日子。”

发展是硬道理。广大农村要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靠的就是村党支部,靠的就是能够倾心为民办实事的“领头雁”。

同年秋天,朱时太找到了朱崇敏,他俩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

朱时太语重心长地说:“崇敏,咱村老少爷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我希望你再接过我的这个接力棒,继续干下去!”

朱时太这短短的几句话,让朱崇敏掂出了其中的分量,也看到了朱时太这一位共产党员的宽广胸怀。

朱崇敏说:“你让我干也可以,但咱俩必须搭档,齐心协力,共同把东朱团村治理好。”朱时太没有回答,也许默许就是最好的回答。

这时,从公社到大队,从领导到群众,让朱崇敏再次出山的呼声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朱崇敏曾从心里暗暗发誓再也不干了,但一听到老百姓那些鼓劲的话,心里又活动开了。

是官迷心窍吗?不,朱崇敏认为当官一种是掌权为公,将自己的热能通过所肩负的职责释放出来,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建功立业,当好公仆;一种是为所欲为,把权力变成谋取个人和宗族利益的砝码。

朱崇敏的出发点当然是前者,他愿意为这个村庄洒下一片汗水。

在东朱团村人急切盼望的呼声里,朱崇敏重新掌管东朱团村。

那时,朱时太成了朱崇敏的最忠实的搭档,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从1961年开始,他们一直搭档干到1978年。1978年春天,朱时太查出患了癌症,老支书便带他到省城寻医问诊。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同年秋天,朱时太去世了。

送葬那天,全村老百姓都哭着来送他一程。当着全村老少爷们的面,老支书致悼词,他用手指着一排排漂亮的“四柱青”排房,泪流满面,失声痛哭,“老少爷们,大家看看,咱们能住上这令人羡慕的‘四柱青’排房都是时太的功劳。这些石头都是他带领大伙从东山上打来的。这些年,时太任劳任怨、不怕流血流汗,为东朱团大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思想好、人品好、威信高,是一位优秀合格的共产党员,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现在一提起朱时太,老支书还是感到很痛心惋惜。

一个村庄,往往被人们称为一个“小社会”。

大队党支部就是这个“小社会”的“核心”,而支书又是这个“小社会”的“主心骨”。党支部肩负着传达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肩负着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的责任。“拿钱不多,干活不少,责任挺大。”正如农村流行的顺口溜,“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

再次上任后的朱崇敏在第一次村党员会议上充满激情地说:“我看到咱村今天的现状心里很焦急,我朱崇敏上来,不光是要摘掉东朱团村的穷帽子,而且还要为咱百姓铺就一条致富路。以后,党支部成员看我的,全村党员看支委的,我们全体党员都要向社员叫响‘向我看齐’这个口号。”顿时,掌声、欢呼声,在村里久久回荡。

这无疑成了老支书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6年来的施政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