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的现代影像艺术
- 周清平
- 1421字
- 2020-06-24 14:35:18
序言
刚刚看了新近的好莱坞大片《生化危机6——结局》,没得说,热闹、刺激,难怪在中国内地头一天首映就收走了两亿的票房。但是,看各方面的评论,大家又几乎一致认为,这部电影的故事,可以说是愚蠢之极,毫无道理。为什么一部故事极其愚蠢,或者说按照传统的电影逻辑根本不及格的影片却能够取得如此佳绩呢?我以为,那是因为它有另一套自己的逻辑,就是电子游戏的逻辑。
如果追溯一下《生化危机》系列片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当初在2002年上映的第一部《生化危机》,虽然也是由电子游戏改编而来,也有火爆的动作桥段,但影片大体上还是遵循了基本的电影逻辑,有一个讲得通而且层层深入又惊险悬疑迭出的故事。后来的第二部、第三部大体上也还是这个路数。但从2010年的《生化危机4——战神再生》起,这个系列就开始进入闯关打怪的游戏模式,故事越来越粗糙,情节越来越不合理,但打斗模式和剪辑节奏却越来越向电子游戏靠拢,单纯的感官刺激度大为提高。问题在于,当今的观众对于这类只遵照电游逻辑而全然不顾传统电影逻辑的所谓“大片”,已经完全没有接受障碍了。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宽一些,看看另外一些好莱坞爆米花大片,看看国内流行的一些爆笑喜剧电影,看看电视上风靡的一些真人秀表演,看看大家在手机上常看的网剧网综,也许就会突然发现:大概不过才几年功夫,我们周围的视听影像似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但在形态上与传统大相径庭,面对的受众也有了全然不同的欣赏态度。
这种全新的情况,就是周清平博士在其新作《“互联网+”时代的现代影像艺术》中所要讨论的内容。
我们好像都没有察觉,手机就悄悄地由一种稍显奢侈的便携通讯工具变成了几乎无所不包的生活必需品。在我看《生化危机6》这部电影的时候,斜前方一位姑娘几乎一直不停地在翻看她的手机,弄得我很想问一下,她为什么要花钱大老远跑到电影院里来,却不好好看电影。但这也许正是一些年轻人目前的生活状态,他们真是须臾不能离开自己的手机。这也就是所谓“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
当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时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艺术,特别是影像艺术,势必会做出回应,出现变化。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在短短十来年里,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各类影像艺术,在传播方式上不断变迁,类型模式和表现方式也是日新月异。这些剧烈的变化,让艺术理论工作者多少有些猝不及防之感,而且还产生出一个操作悖论:急于对刚刚产生的内容进行文本梳理和理论解释不免显得过于匆忙;但与此同时,即使是有些匆忙的总结工作却也总是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速度——你的总结才出来,就可能已经过时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影像艺术研究者也许是命中注定了要处于这种一路紧赶慢赶却还有点赶不上的凄惶状态之中。
不过,面对这样的两难局面,总还是有些勇敢的开拓者。周清平博士在他的这部著作中,就尽可能紧跟潮流,对几乎就是当下的大量网络、影视艺术文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试图做出逻辑严密的理论阐释。他从“文化基因”这样一个理论假设出发,从主题、角色、故事、视听语言、风格等五个方面分析多种媒介中呈现出的影像艺术叙事,以及各种媒体间的融通与相互作用。由于不可避免的匆忙,这些论述也许不够周全,不够严谨,但做为开辟之作,却已经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帮我们理清了许多头绪。
我也希望,还会有更多的学者走在这条匆匆忙忙的道路上。因为时代的发展和艺术的发展,总是需要梳理、总结和阐释,发展越迅速,需求就越迫切。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