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目标和主要任务

2.3.1 总体目标

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扼守“三条红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紧绕南昌市特点,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强化水资源配置与管理;落实用水效率红线,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水资源保护。

通过建立健全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实行水域纳污能力核定与入河总量控制,显著改善南昌市全市范围内水生态环境,实现水功能区达标目标,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实现南昌市水资源安全供给;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并合理布局,切实转变水资源粗放利用方式,实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提升产业结构与水资源供需之间匹配度;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全面建设农业、工业、生活节水工程,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增加区域可用水总量,显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构建节水宣传框架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布局,形成全社会节水风尚,提高节水意识,实现全民节水目标。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建成制度完备、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生态良好、发展科学的节水型社会框架,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总量控制目标

(1)用水总量:试点期末,南昌市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总量控制在40亿m3以内,三产用水比例调整为56.3:38.7:5.0。2015年末,南昌市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总量控制在43亿m3以内,三产用水比例调整为48.9:45.0:6.1。2020年末,南昌市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总量控制在50亿m3以内,三产用水比例调整为38.9:53.4:7.6。

(2)地表水开发利用量:至2013年、2015年和2020年,全市地表水开发利用量分别控制在38亿m3、41亿m3和48亿m3以内。

(3)地下水开发利用量:未来各年严禁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全市地下水用量控制在2亿m3以内。

2.效率控制目标

(1)万元GDP用水量:2009年南昌市万元GDP用水量为182m3/万元,至2013年、2015年和2020年分别控制在111m3/万元、90m3/万元和68m3/万元以内。

(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09年南昌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87m3/万元(不含火电),至2013年、2015年和2020年分别控制在79m3/万元、75m3/万元和66m3/万元以内。

(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009年南昌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4,至2013年、2015年和2020年分别提高至0.48、0.52和0.55以上。

(4)污水处理回用率:2009年南昌市污水处理能力94万m3/d,污水处理回用率7.3%。至2013年、2015年和2020年污水处理回用率分别提高至12%、14.5%和17%左右。

3.纳污控制目标

水功能区达标率:2009年南昌全市水功能区达标率约85%,至2013年、2015年和2020年分别提高至87%、88%和92%以上。

4.试点期具体目标

作为第四批节水型试点城市,南昌市确立了包括总量控制、效率控制和纳污控制等方面的多项总体目标,涵盖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非常规水源利用和节水管理等方面的十余项分项目标。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总体目标见表2—1。

表2-1 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控制指标

2.3.2 主要任务

1.建立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理顺水资源及节水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计划用水、用水计量与监督管理、水功能区和退排水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政策促进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2.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合理配置水资源,调整用水结构,建设与南昌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推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等主要农作物的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大力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重点发展优质米、高附加值米和优质油料作物;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品牌,重点打造绿色大米、水禽、特色蔬菜、特色水产、芝麻、藠头等产业集聚区。通过建设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南昌光伏产业园、LED产业园,动力城、汽车城、航空城,服务外包基地、生物医药基地等“两园三城两基地”,着力培育光伏光电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航空及零部件制造业、服务外包业、生物和新医药等五大产业。严格控制不符合本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项目建设,对于新上的基本建设项目,要严格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把好项目准入关。

3.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

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农业节水工程、工业节水改造、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节水器具普及、非常规水源利用、城市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研发及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强化各业用水计量设施安装和用水过程的监测设施建设,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

4.强化宣传教育与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改变传统单一的运动式宣传模式,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和多种途径,深入持久地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重视宣传的有效性、广泛性和连续性,逐步使公众树立资源稀缺、资源有价、用水有偿以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制作节水公益广告和节水宣传读本,开展“节水型灌区”、“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小区”、“节水家庭”、和“节水模范”等评比活动,促进公众自觉节水和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将节约用水纳入机关干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和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当中,制作节水普及读本,举办社区节水知识讲座,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普及节水教育,倡导和培育节水的文明生活方式。促使公众自律、自觉和自发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