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顾敏:喜欢跳舞的房产经纪
- 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
- 林世钰
- 12979字
- 2018-11-08 15:17:23
履历:1976年出生于中国吉林省吉林市,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在北京宣亚集团工作三年后,赴美留学。2005年毕业于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获MBA学位,现为房产经纪。育有二女,现居住在新泽西州New Providence。
采访时间:2015年3月14日,4月11日
采访地点:新泽西州Westo range
(一)赴美学习
◇“美国人很擅长well present themselves(全面展示自己),但如果你是外国人,又是女生,那么在学校或者职场中声音很容易被淹没。”
1998年我从北师大毕业后,加入北京宣亚集团,主要与媒体打交道,帮助外企做产品上市的市场宣传和路演等准备工作。工作挺好,待遇也不错。
工作两年后,我每个月可以拿到8000元,算是一个小白领了,可以买买名牌,没事去星巴克喝喝咖啡了,但是人并不快乐,工作压力大,总觉得这种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一直很迷茫。
2001年,我的男友准备出国了,前往美国布朗大学读生物医学博士。我们是同班同学,大二暑假开始谈恋爱,如果我不跟他出国,这段感情将来怎么样可不好说了(笑)。于是,我没想太多,就在国内考了GMAT,也跟着出国了。
第一年,生活比起国内是苦了一点,但玩得还挺开心的。因为先生那时是公共课,还没进实验室,周围有一大群从国内来的朋友,所以三天一个小party,五天一个大party,大家经常凑在一起热闹。那时我们也没什么钱,就买最便宜的食物,喝最便宜的酒,夏天去钓鱼,冬天去滑雪,挺开心的。
后来考了托福,成绩出来后,申请到了学校,其中Boston College给的奖学金最多,接下来就开始在这里读MBA了。
刚到美国时,虽说托福什么都考过了,但来到美国还是张不开嘴。那时喜欢逛逛小店,有时推门进去,店主热情地迎上来,问“How are you”或者“Can I help you?”在国内学过的“Fine, thank you, and you?”好像生活里没人这么说,我不知道地道的方式该如何回答,就只能傻傻地微笑。
我英语底子还不错,大学时四级、六级考试都是一次通过,但因为学的一直都是英式英语,和美式口语有很多差别,所以即使现在偶尔说到什么,两个女儿也会问:妈妈,你说得怎么这么奇怪?我只好说:这个说起来话长啦,没法跟你们解释!(笑)
好在当时有一个美国朋友,她教我们英文,我们教她中文。她经常带我们去超市,去CVS,一点点教我们日常用语和日用品怎么说。慢慢地,我就敢开口了。在家里,我也经常看电视,学剧中人物说话,一个假期下来,我的英语提高很多。开学后,因为MBA对于课堂参与很重视,在课堂上发言,课后又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交流,所以进步很快。
上学时我在波士顿,先生在罗得岛,要见一面必须开车来回两三个小时。开学第一天,老师就语重心长地说:“各位,你们准备好了吗?MBA的课程会很累的,不但你们自己要准备好,你们的配偶也要准备好。”我因为当时和先生分开住在两地,所以就和同学说:We are separated!他们一脸同情地看着我,我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在美国人看来,“separated”的意思是“分居”,“分开住”应该是“live apart”。(笑)那几年学习真的很辛苦,所以毕业时还真有同学离婚的。(笑)
刚一入学,全班同学被拉到一个小岛进行团队训练。分成几个group(组),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彼此的共同点,然后进行合作执行任务,蛮有意思。那时班里华人才五个,三个男生,两个女生,所以我这个中国女生是少数中的少数。美国人很擅长全面展示自己,但如果你是外国人,又是女生,那么在学校或者职场中声音很容易被淹没。
记得那一天,大家在讨论一个任务,具体内容我忘了。我提出一个自认为不错的解决方案,但队里没人理睬我。后来,他们想了半天也想不出解决方案,教练就说,你们为什么不试试Maggie的方案呢?他们采纳了,最后顺利把任务成功地完成了。后来同学有什么事经常喜欢问我,说中国人很聪明。(笑)
我们团队一共有四个人,毕业时有三个人(包括我)因为成绩优异,获选进入honor society,相当于国内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的事业都很成功,男同学Matt是公司的总经理,女同学Kristen是一家公司的市场总监。
头一年,MBA的学习特别紧张,分三个学期,从早到晚都有课,每门课都有不同的团队,队员之间互相匿名评分。每天阅读量也很大,要读很多案例,需要写的东西也很多。我认为写东西是一个特别好的整理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可以说,那两年的收获远远大于国内好多年。
2005年,我毕业了,同时也怀孕了,挺着大肚子,在罗得岛一家咨询公司做兼职,老板是华人。我的工作主要是帮助美国公司寻找中国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还有一些和中国相关的咨询项目。这比我在国内的工作容易一些,因为国内往往比较喜欢大场面,注重形式上的东西,但美国更注重内容,注重听众是否从中有收获,所以你不需要把太多精力花在形式上,只要把内容做好就可以了。
老大第二年出生,先生也在那一年毕业了,进入拜耳工作,全家搬到了纽约州。那时我陆陆续续又帮那家咨询公司做了一段时间,公司后来搬到了芝加哥,我们的联系也少了。老大两岁半时,老二出生了。
可以说,毕业这些年,我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照顾家庭和孩子了。工作呢,也就是晃晃荡荡的,没有特别像样地上过班。但是对我来说,带孩子,陪孩子成长的成就感远远大于工作的成就感。是不是特没出息?(笑)
(二)房产经纪不好做
◇“美国对银行、投资、房地产经纪等涉及客户隐私的行业,道德规范要求很高,如果从业者因为道德问题产生纠纷,法律是绝对客户利益至上,竭力保护客户隐私的。”
2011年,我开始做房地产经纪。当时老二上幼儿园了,我有半天空闲时间,就开始琢磨着干点事。不过想找全职是不行了,因为还要顾家。家是女人的责任,这个你是逃不掉的。(笑)所以就开始做房地产经纪,这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商业领域,而且自己也要买房子,也想了解一下。
美国的房产经纪基本是个人创业,但一开始自己不可以开门营业,要挂在某个公司名下,彼此没有雇主和员工的关系,但公司可以提供法律、系统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对我来说,挣钱倒是次要的,找家正规的公司多学点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后来找了纽约一家由华尔街出来的兄妹三个人经营的公司,现在应该是纽约最大的房地产经纪公司了。
我最先在纽约考了房地产执照,后来搬到新泽西后又考了一次,很幸运,每次都是一次通过。有的人考一两次都没通过,我觉得考试还是比较简单的,可能考试对中国人来说都不是问题。(笑)它考的不是你怎样做生意,而是如何不违法,遵守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法律部分比较难,都是与房地产相关的法律词汇,以前我读MBA时也没有接触过。但是我挺感兴趣的,因为它与生活相关,学起来不觉得枯燥。考试通过后,我必须先找一家愿意接收我的公司,然后州里把执照寄到公司,公司按照法律规定监管我,确保我执业时不会违法。我那家公司就有过这种情况:有人做事不违法,只是unethical(不道德),不够规范,最后被开了。小公司一般不会管这么严。
我第一年做了七单,对新人来说还算不错。美国房子交易分买方和卖方,对于买方,我们要帮他找合适的房源,看房子、签合同、房检、讨价还价、协调贷款、过户。对于卖方,我们要帮助找合适的买家,最后以合适的价格卖出。我觉得每次交易就像一个独立的市场项目,从一开始到最后的过户,每个步骤都要逐一完成。因为美国市场交易的一般都是二手房,有的年头比较久,所以要请房检师来检查房子,他们一般会花二到四个小时与买方和代理一起检查房子,里外查个遍,然后就相关问题出具一个报告,代理就拿着这个报告与卖方讨价还价,争取最优惠的价格。当然,有时房子情况太糟糕了,买方干脆就不要了。新泽西的房子,如果是木质结构的,白蚁比较多,有人开玩笑:新泽西的房子分为三类:有过白蚁的;正在处理白蚁的;即将有白蚁的。(笑)
有的房子是结构上的原因,国内叫违章建筑。比如有的房主未经镇里批准,就加盖了一层,这是不允许的。因为按照法律规定,房里的水电煤气以及结构要改变,都要经过镇里批准,他们会派人来检查的,这涉及地税的问题,如果你加盖了,地税要增加的。一旦出现,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拆掉违章建筑,批你两层楼的,只能按照批准内容卖;另一种是重新画图,征求镇里意见,如果批了,要监督你的施工进度,比如封墙时要派人来看。如果是正常的房子,从签合同到过户,一般是一个多月,但如果有这些结构上的问题,少则要两三个月。所以我们做代理的,在签合同前必须很细心,要到镇里去核查地产税和房屋历史,看是否和房主在网上所宣传的相符,比如有的宣传说地产税是一万美元,但实际上是1.3万,那么核实后买方就有可能放弃。还要看手续是否齐全,用途是否符合城市规划等等,工作很琐碎。
那如果是我代表房主卖房子,前期工作会比较多,比如要帮房主收拾房子,拍照片,做宣传单页,放到网上专门的房源系统里,房源、价格、税、交通、学区,大家都能看到。这类似卖一个产品,你要包装它,宣传它,推销它。如果有人看上了哪个房子,是我的单子,就打电话约我看房。
我第一年做的七单,两单是卖房的,三单是买房的,其它是租房的。第一单是一对年轻小夫妇买房子,我忙了几个月,结果才赚了900美元。从夏天就开始忙,但过户时已经是次年一月了,连律师都半开玩笑说要加钱了。但让我高兴的是,我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他们买到房子后,给我写了一个很好的评价放在网上,说自己是很挑剔的人,对其他人一直持怀疑的态度,但通过与我打交道几个月,觉得我很值得信赖,而且感激我的专业和敬业……因为房子总价不到20万美元,5%的佣金,要买方和卖方公司分,分到我手上的只有900美元了。尽管钱少了些,但毕竟业务做成了,成功帮助了一对小夫妻买到了他们的第一个房子,心里还是挺高兴的。(笑)
可能有很多人认为房地产经纪挣钱很容易,跑几次就能挣不少,可是他们不知道我们只能拿到佣金的四分之一,而且时间成本很高,跑很多次才能达成交易,有时可能是白跑。不过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你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帮助寻找不同的房子给他们,每个环节都很重要,营销学、心理学、经济学,学问大着呢。(笑)
第一年,我的最大一笔交易是卖出了一栋40多万的独栋房子。那天我在做open house,就是房子公开让大家去看。我遇到了这个客户,她是40多岁的单身女性,想买套带院子的公寓,可以种花草。我建议她买独栋的,因为独栋的带院子,选择会比较大,而且她需要交通很方便,离火车站要近。然后我领着她从东到西,挨个镇看遍,半年过去了,她看上了一栋19世纪初维多利亚风格的老房子,很快就成交了,而且通过讨价还价还帮她省了四万多美金。
搬到新泽西后,我2014年卖出了一套价值69万的独栋房。那是朋友介绍的,帮助卖方整理好房子,买一些装饰物布好景,然后找最好的摄影师拍照(一次就要500美元,如果加急要600到800美元,这些钱都是我自己掏的,如果卖不出去就白费了,所以是有风险在里面的)。两周内就准备就绪放在了市场上。经历了五家的竞价,很快签订了合同,买方也是中国人。签合同后房主就搬走了,我后期工作很多,找房检师做房检,找搬家公司搬走屋里的东西,以及后来按照买方提出的要求修补,将近两个月后顺利过户。
这几年来,我也带过两批从国内专门过来买房子的中国人看房。去年,北京两家人过来玩,顺便看看房子,他们从东海岸看到西海岸,预算是200万元。在我这里也看了一些房子,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交。
中国人来美国最大的障碍是税收问题。如果以外国人身份买房,将来各种税会很高,维护管理花销也很大,大概是房价的20%。如果未来房子让孩子继承,不管房子多少钱,都要交很高的遗产税。而且最坏的事情是,如果你把房子租出去,万一房客和房东之间有纠纷,不但请律师的花费大,而且新泽西州的法律倾向保护房客,房客不交房租,你去法院起诉他,必须等法院下驱逐令,等警察来了才能把房客赶走,但是这可能要等上半年甚至一年,期间,房东是不能赶走房客的。所以,中国人来美国买房真要掂量掂量,是有风险的,不是广告宣传得那么好的。
做房地产经纪的,每两年要去进修一次,修够学分后才能更新执照,否则执照会到期失效。州里指定几个学校有资格搞培训,培训要17.5个小时,一小时一个学分,其中两个学分是关于法律道德方面的,这是必修课。今年我刚好去培训,还记得其中的六个原则:OLDCAR,即Obedience(遵从)、Loyalty(忠诚)、Disclosure(公开)、Confidentiality(保密)、Accountability(问责)、Reasonable care/Diligence(尽职勤勉)。美国对银行、投资、房地产经纪等涉及客户隐私的行业,道德规范要求很高,如果从业者因为道德问题产生纠纷,法律是绝对客户利益至上,竭力保护客户隐私的。
正因为我这一行也不好做,所以当年一拨上课的十几个同学,现在有好几个已经不做了。我爸经常说,你们这一行我是做不了的,陪别人看半天,别人最后又不买了。以后得规定一下陪看房也要收费。我说买房是人生大事,你当是市场买菜啊(笑)。我承认这一行不容易,但还是蛮喜欢的。将来,等我积攒了一些经验和资源,想做类似顾问那样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提供他不知道的或者有价值的行业信息,不然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
这几年来,我每年都在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每个月都做市场分析,比较附近几个镇的均价、变化趋势等,然后发给朋友,他们都挺感激的,因为这些别处是看不到的。因为我以前是做数据分析的,所以这些对我并不算难。
和中国人一样,美国人也喜欢学区房。我所在的镇叫New Providence,两年前这个镇的高中被评为新泽西州第一。我看到这个评分前就注意到这个镇了,因为中国人在全镇居民中占10%左右,不算多,基本都是白人。我不是虎妈类型的,所以只要中国人超过20%的镇,我就不太会考虑。你知道中国人多的镇孩子竞争是多么的激烈。我在这个镇住了快两年了,非常喜欢。一个是比较小,生活方便,另外一个是邻里关系很好,能找到社区的感觉。
(三)美国是孩子的天堂
◇“我们从小被教育成一是一,二是二,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但美国提倡开放式的思维,希望孩子不断探索,找到自己的答案。”
小时候我在姥姥家长大,三岁时就被送长托的幼儿园,周一到周六都在幼儿园住,周日才回到父母身边。七岁时幼儿园毕业上小学才开始回到家里住,刚开始觉得家里很陌生,看着妹妹在父母面前撒娇,羡慕但是自己做不出那样的举动。(笑)那时自己特别懂事,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但童年确实留下了很多遗憾。所以我自己当了妈妈后,尽量多陪孩子,陪她们慢慢长大,免得将来我和孩子都有遗憾。我现在确实对孩子很上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依赖她们,她们在带着我成长,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2013年,新泽西出现了一种很稀有的红蝉,据说十几年才出土一次。孩子在草坪上发现了一只刚蜕皮的蝉,很惊喜,两个人趴在地上饶有兴趣地观察,看它如何晾干透明的翅膀,快乐地大笑。看着她们,我突然觉得快乐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心里特别感动。
两个女儿都是在美国出生的,但我经常教她们中国文化。我老觉得,人必须要学会接受自己是谁,只有接受了才会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过得安然。孩子小时候,我每年都到她们学校当义工,过年时候给孩子们讲中国春节的习俗,还包了饺子带到学校给他们吃。大女儿2011年开始学古筝,每次我都让她穿上旗袍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表演古筝。大家都对古筝这种古老的中国乐器表示惊叹。女儿还在邻镇的图书馆、老年中心表演过古筝,弹了刚学不久的《纺织忙》。图书馆馆长听了,大为赞叹,说自己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乐器!(笑)我觉得,你越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自信,老外才会越尊重你,欣赏你的文化。
我们家的邻居,和我们大概同时搬过来的,先生是音乐爱好者,曾经辞职一年专门搞音乐,现在有一个乐队,有时在地下室排练。他告诉我说,夏天时,他特别喜欢坐在外面听我女儿弹古筝,说琴声从夜风中传过来太美妙动听了。那句话说得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女儿刚学古筝的头两年挺痛苦的,现在慢慢喜欢上了,因为她从周围人的反馈中觉得古筝让自己变得更特别。(笑)
大女儿目前在Livingston华夏中文学校学中文,她听说读还不错,但写就困难了。前一段她的中文作业要求用“只有”造句,她居然来了句:我只有一个好妈妈?我乐坏了:孩子,你还想要几个妈?(笑)前几天,她从学校回来,得意地说:妈妈,我可以和班上另外一个小朋友用中文聊天了。我一阵激动,问:你们都聊啥了?她回答:我说你的屁股真大,她说,你的屁股真臭!哈哈!(大笑)
小女儿呢,中文基础差一些,几乎什么都不会说,但偶尔也有
神来之笔。比如每次她爸洗澡,她就打了鸡血似地去敲门,她爸问:谁啊?她就回答:老公开门,我是顾敏!这个说得倒是字正腔圆的。(大笑)
女儿所在的小学有课后班,我主动去开了中文班,教美国孩子们学中文,有些美国孩子特别喜欢中文,我就在家里一对一教他们。我做这些,很受以前认识的一个老人家的影响。她来自台湾,几十年来,一到春节,她就坚持把自己家里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拿出来,摆到图书馆给人观赏。她对中国文化的那种自豪感深深打动了我!
因为有两个孩子,所以我对美国社会与孩子相关的事情可能关注和体会比较多。
你不得不承认,美国确实是孩子的天堂,因为几乎所有的地方都会考虑孩子的需求。比如说你旅游要在网上订旅馆,就能清楚看到是否有孩子的泳池,是否有专门的儿童游戏设施等,一目了然。我们一般一年会带孩子出去玩两三次,很少需要事先做攻略的,都是到那里再说,因为大多数地方的设施都是很齐备的,服务也很好,而且不用担心受骗。我们下周春假要去墨西哥坎昆玩五天。
我们这个学区以前没有校车,因为镇很小,教育部门鼓励大家走路到学校。我们家到学校有一英里(相当于1.6公里),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就会走路上学。有的地方以前没有人行横道,路边全是草坪。家长呼吁要铺一个人行横道,镇里立刻派人征用了草坪,铺上了人行横道。在到学校的每个十字路口,都有类似国内交通协管员的人持着“stop”的牌子,看到有孩子过来,立刻手举牌子,让车辆停住,让孩子先过马路。
另外有一些“special need”(特别需求)的孩子,他们有的患自闭症、多动症或学习障碍等,美国就对他们照顾得特别好。我们以前所在学区经费多,每个这样的学生都配有一个专门的老师,他们和正常孩子在一个班学习。如果其他孩子正常完成活动,他没完成会有些烦躁,老师就会把他带出去宽慰一会儿。学区每年会对这类孩子进行评估,老师一直配备到他们不需要照顾为止。每个学区都有这个项目,只要孩子在这个学区出生,住在这个学区,这个学区就要对其负责。如果学区没有这个项目,那么就要由学区出钱,送到特殊学校去接受教育。美国每个学校每年都会对经费预算使用进行投票,但特殊教育的费用总是会保证的。
在孩子的学习上,中国家长习惯管孩子,事无巨细。但美国有的家长则相反,他们有的人完全把孩子扔给学校,孩子写没写作业都不知道。我们老大每个月要做一次project(项目),有reading(阅读),social study(社会学习),science(科学),有的孩子把题目两行的单词拼错了家长都没看出来。孩子小时候我会看着她做作业,二年级后我就基本不管了,如果需要我帮助,我顶多提供点参考建议。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美国人他们也很重视教育,但重视的东西不一样。我在女儿的学校比较活跃,经常帮他们做点事。今年一起做年鉴时,和几个妈妈聊天,一个美国妈妈居然让女儿参加纽约歌舞剧试镜,如果被选上,一年内,妈妈和孩子要离开家,在全美各地甚至游轮上巡回演出。我问她:你确定你先生会同意吗?因为参加演出的话,要一年不在家,她家里还有个儿子。她说没问题,先生已经同意了。美国人就这样,男孩热衷体育,女孩热衷戏剧舞蹈等文艺,他们对成绩不是特别看重,觉得多才多艺更重要。美国名校招人主要是看你做某件事是否有激情,是否全身心投入,这点很重要。
在美国学校,做project是经常的事,我个人认为做这个对孩子特别好。孩子要研究一个问题,必须和自己的团队一起找资料、总结,最后还要用图文等方式表现出来,还要在班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同学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都得到很大锻炼。
我大女儿上的是学校天才班,这个班是从参加州里标准化考试的尖子生中选拔出来的,要接受比同龄孩子难度大点的学习挑战。我记得女儿第一节课是研究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孩子们做完后,老师总结了一句:关于人脑的功能,目前的科学家还没有完全研究出来,还是未知的。你看,这就是中国和美国教育制度最大的区别,我们从小被教育成一是一,二是二,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但美国提倡开放式的思维,希望孩子不断探索,找到自己的答案。
还有一个题目是,列举并研究一个过去一百年间影响人类发展的发明家。女儿不知从哪里看到避孕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就想研究这个。老师说这不是孩子的话题,所以后来只好换了一个。(笑)美国孩子从上幼儿园起,老师就告诉他们泳衣覆盖的地方别人不能碰,因为那是他的个人隐私。还会教遇到坏的陌生人应该怎么办,有人扮演陌生人去抓孩子,孩子怎样大声叫喊。学校里有完整的礼仪教育,形式很活泼,比如会编成儿歌,告诉孩子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眼睛,玩具玩完要收拾,等等。因为学校的教育内容比较齐备,所以很多家长敢撒手不管。
在国内,可能孩子只要成绩好,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但美国不是这样的,老师最喜欢的不是成绩好的学生,而是尽力而为的学生。老师在班上一般不公布成绩,孩子相处也不看成绩,只看兴趣爱好。每次开家长会,老师对每个孩子几乎全是表扬,很少批评,所以美国的孩子一个个都很自信。
自从小布什上台后,美国推行标准化考试,这引起很大争议,我听过一个公共电台专门组织讨论过这个问题。用一个标准化考试结果去衡量不同学校老师的业绩,以此决定给予经费多少,是否继续聘请老师,这似乎有悖公平。因为每个学区的情况都不一样,教材、师资力量、生源都有很大差异。有的老师为了迎合考试,快快地赶完课程,然后调整内容,迎接考试。以前新泽西州是NJASK(New Jersey Assessment of Skills and Knowledge)考试,现在改为PARCC(The Partnership for Assessment of Readiness for College and Careers)考试,全州学校统一考试,但考试结果不公布,只给学校做一个总体评价,对孩子的评价也是很笼统的,只是说在全州的百分之几。从长远来看,这可以作为全区的参考,但就近期来看,起不到对孩子情况进行及时反馈的作用。
我对成绩不是特别重视,平时对孩子比较放手,不把弦绷太紧。美国有很多华人微信群,里面天天都在交流“爬藤”(考常青藤大学)、画画、钢琴、写作等内容,我一个也没有加入。因为哪个群都有牛孩子,我进去后会有压力,然后就对孩子会有所期待,如果孩子达不到,我会失望,然后发脾气,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多不好!(笑)我的孩子只是普通孩子,只要她快乐、幸福就很好了,我从来没有期望她们一定要上常青藤,要多成功。我希望她们作为女孩子,有对爱和美的感知力,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可能和我自己的性格有关系,我是个比较随性的人,一向不喜欢按照别人的模式生活,也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平时我也不讲究什么名牌,更喜欢去淘小店,买点适合自己的、有个性的东西。我特别喜欢那些稀奇古怪、设计感和存在感很强的东西,觉得设计的人特别用心,用一种特殊的媒介传递美,买这样的东西有心有灵犀的感觉。
以前在北京时挣钱挺多,会去买名牌,但一点也不快乐,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到了美国后,我才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简单的快乐。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心里特别踏实,发现生活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我先生经常到欧洲出差,因为汇率低,买东西比较划算,他会问我需要买什么名牌包包,我一想买个包还要配鞋、衣服,算了,还不如拿这钱全家出去玩一趟呢。(笑)
(四)融入美国其实并不难
◇“人类的价值观是相通的。中国人的聪明、善良、勤劳,老外也是很欣赏的。如果你主动参加一些活动,向他人表达你的善意和真诚,性格简单直率些,就能很快融入美国社会。”
一些华人移民过来后觉得很难融入美国社会,我觉得其实没那么难。虽然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但是人类的价值观是相通的,中国人的聪明、善良、勤劳,老外也是很欣赏的。如果你主动参加一些活动,向他人表达你的善意和真诚,性格简单直率些,就能很快融入美国社会。我读MBA时,好朋友中就有美国人,她经常请我去她家里吃饭,我生大女儿时,她还专门跑到罗得岛看我,为我开party庆祝。
当妈妈后,我通过孩子结交了很多朋友。有一天算了一下,搬到这个小镇一年多,我认识了40多个新朋友。平时女儿学校有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相当于国内的家长会),我也参加了,每年帮助学校做year book,每个班有一页,上面有孩子的照片、学校大事记等内容,家长自发编辑、印刷、出售,末页还有孩子的签名。以前老二上学前班时,画画课需要家长帮忙,我经常去。女儿班里每年邀请家长给孩子们读书,我去了好几次。
美国人很喜欢把时间花在孩子学校,因为家长经常参加学校活动,就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从而可以正确引导他。
女儿四岁时候有一次,我到她班里参加一个活动,发现她不敢出去玩,一问,才知道她怕班里的一个男孩。找了老师问明原因,原来男孩玩的时候声音很大,女儿以为是针对她,所以就不敢出去玩。后来老师开了一个小会,告诉孩子们男孩和女孩玩的方式不一样,要互相理解和尊重,之后女儿就没事了。
现在中国慢慢强大起来了,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也挺高兴的,大家应该团结起来,凝聚力量,多组织和参加社区活动。2015年春节,新泽西有很多镇的华人自发举办春晚。我们镇也有,300多人的晚会,20多个节目,全是我们义工自己组织的。每家带一道拿手菜,现场可热闹了。也有老外参加,他们说社区从来没有人办过这么大的晚会,我们听了很骄傲。报名的人很多,但因为场地太小装不下,所以有些人就没法参加。
今年,我们准备自己设计一批“镇衫”,每次有集体活动时大家一起穿上,这样特别有集体的感觉。目前已设计完毕,衣服也出来了(点开手机),你看,红灰两种颜色,挺漂亮的。一共十个尺码,50多家订购了138件。
我目前在华夏中文学校学习国标舞,先生也跟我一起学,我还是班长呢(笑)。我从小跳芭蕾舞,到大学后跳古典舞,老公喜欢足球、跑步,我们没有共同的爱好,很难玩到一起。到美国后,我觉得两个人要培养一个共同爱好,所以就拉着他去跳舞了。第一次上课,他看到男人很少,就问我:我可以走吗?我说,不能,坚持一下吧。在老师的劝说下,他硬着头皮留下来了。现在他坚持下来了,跳了一年多,感觉还不错(笑)。你知道夫妻平时在家里一般是穿着睡衣晃荡,而且蓬头垢面的,但是国标舞讲究礼仪,男的要像个绅士,女的要像个淑女,不管平时什么样,反正跳舞时都要装得人模狗样(笑)。两个人姿势那么一摆,感觉就不一样了。结婚时间长了,夫妻之间需要这种跳出日常生活的新鲜感,觉得又恢复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那种最初的状态,而不是孩子她爹和孩子她妈(笑)。
如果在国内,老公可能忙于工作,忙于应酬,根本不可能和我一起去跳舞。8年前,我第一次回国,在饭店里很少看到夫妻两人一起带着孩子去吃饭,一般都是男人和自己的朋友在喝酒吃饭聊天,感觉女人都在家带孩子,很少出来吃饭。现在国内好了很多,一家子出去吃饭游玩的挺多,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越来越凸显了。
在美国,男人家庭观念是很强的,父亲会分担家务,会帮助带孩子,有的甚至周末自己一个人带好几个孩子,给妻子放一两天假。我老公到美国后,变化也很大,他很关注家庭,也学会表达感情了。有一次,大女儿生日他没赶上,觉得自己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非常遗憾,后来看一部有关父女情深的电影,触景生情地哭了。(笑)
在美国,我们的日子挺普通的,不是大富大贵,但是感觉挺舒服的,我从来没有后悔出国的选择。2011年,先生有个回国工作的机会,想海归,于是我们回北京,为孩子看学校。当时老大上学前班,把她放在一所私校里试上了一天,她上了一天就不去了,说不喜欢,上课双手要背在后面,回答问题要举手,教室里没有玩具。后来我先生工作有点变化,就没有海归了。现在想想,从教育的角度考虑,如果当时回去现在可能会后悔的。我妹妹的孩子才7岁,已经上各种各样的课后班,英语、写作、演讲、钢琴、游泳,几乎没有玩的时间。我可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将来是这样的状态。我希望她们的童年轻松、快乐!
离开家那么远,不是没有遗憾。我2001年出国,直到2007年才第一次回国。当时大女儿已经一岁多了,妈妈见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女儿是她第一个孙子辈的。孩子的衣服她天天手洗,看着衣服挂在屋里,特别满足。我妈是个特别感性的人,我们快走时她天天哭,觉得再也见不到我们了。今年春节,老公带着两个女儿参加学校的Father Daughter Dance(父女跳舞)活动,就我一个人待在家里看国内的春晚。看着看着,突然想家想得不行了,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大哭,是不是特别不成熟?(笑)
虽然出国已经十四五年了,但还是经常想家。其实家是与自己童年记忆有关的那个家,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所谓家了。我小时候是住在姥姥家的,楼房一层。姥姥是满族人,聪明能干,而且对街坊邻居特别好,那时家里都是不锁门的,邻居随时可以进来,寄放个东西,或者和姥姥说个事。吃年夜饭时,舅舅们一边喝酒一边吹牛;夏夜里吃完饭,我就和小朋友们去广场上点篝火,邻居们围着看;舅舅喜欢没事把自行车完全拆开,一样样清洗上油,轴承滚珠散了一地;冬天大家把洗好的被子晾在外面,结成硬硬的冰壳子,然后拿棒槌慢慢锤软再抱回去……现在想来都是这些画面。
离家十五年了,没回去过几次,我妹妹经常用亲情召唤我。今年1月,她还为我写了一首诗呢,读来给你听听:我在东半球/你在西半球/隔着千山万水/隔着十五载似水流年/如花美艳醉红颜/女儿成双家难还/缠缠的亲情/紧紧包裹的依恋/我在阳光下/你在星空下/隔着白昼黑夜/隔着十五载似水流年/年华易老醉红颜/双亲垂暮家难还/缠缠的亲情/紧紧包裹的思念。
多感人哪,我实在没法拒绝她的召唤了。今年夏天,我计划带两个女儿回国,想着能和家人待一段时间,能到处吃喝玩乐,还挺激动的。(笑)
访谈手记:
第一次见到顾敏是在两年前,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硕大的耳坠在她黑发间摇曳着。在我看来,喜欢这种存在感很强的配饰的女子,大都有着自由、奔放的灵魂。
一开始,我以为声音温婉的她,一定是江南女子。慢慢熟识后,我才知道她是东北人,东北女子特有的爽直与大气,在她身上慢慢显出来了。两个月前,当我问她是否可以接受采访时,心里惴惴的,因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敞开自己,是需要勇气和真诚的,没想到她特别痛快地答应了:不就姐们聊聊天嘛,可以!
更让我惊喜的是,我发现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在北京上过大学,生的都是女儿,都喜欢民族风,都喜欢存在感很强的耳坠,都不是虎妈……一时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每次,她带着那两个长得古灵精怪的女儿来上古筝课,我总是想到《诗经》里的那句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她们三个都那么美,往那一站,立刻篷筚生辉,桃李失色。
说着一口标准英文、长得很洋气的两个女儿,却有着东北味十足的小名:大的叫小豆,小的叫小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么接地气的名字啊!小豆会弹古筝,会画画,会跳舞,会写复杂的汉字。而小瓜呢,什么也不用学,天天疯玩,上一年级的她,有事没事就往妈妈怀里钻,妈妈呢,总是乐于把她揽入怀中,任其撒娇。“我特别享受和她们一起的时光,觉得当妈妈的成就感远远大于工作。”顾敏笑着说。
顾敏和先生是大学同学,从大二时两人第一次约会到现在,已经19年了,两人依然甜蜜如初。由于工作关系,先生经常出差,有时一去就是一个多月。而她,静静陪女儿的同时,聊寄相思与明月。一个月圆之夜,良人未归,她在微信朋友圈里晒诗一首:雪霁天晴春风远,月圆星朗人未还。待到莺飞春光旎,良人回返送巨钻。我调侃:晒晒巨钻呀。她答:良人未返,巨钻未到呀。
这么一个有情趣的女子,把略显寂寥的北美生活过得风生水起。雪下得横无际涯时,她猫在家里吃吃睡睡,端出的“腊肉烧二冬”和牛腩汤色味俱佳,让人垂涎欲滴。圣诞节时,他们一家去农场里买新鲜的松枝编花冠,松针的清香顿时在屋里弥漫开来,家里立刻有了圣诞的味道。夏天时,全家一起去休假,妈妈一袭红裙,亭亭立于海边,美貌无双。两个女儿晒得皮肤黝黑,但眼睛却无比晶亮。闲着没事时,她会用掉落的杜鹃花瓣,在白纸上贴出一个跳桑巴舞的女孩,甚是可爱。
最让我惊艳的还是她和先生跳舞的照片。顾敏一袭宝蓝色的长裙,挽着髻子,先生也是宝蓝色上衣,两人架势那么一摆,如一对璧人。似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立刻退去,只剩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美好了。当年两人牵手走过北师大校园的时光,刹那间又回来了,一切宛如初见。
去年先生过生日时,顾敏在朋友圈里说,给你庆祝了18个生日,希望下面18个生日可以继续为你庆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小豆和小瓜的爸妈,你们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