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武丁中兴成就泱泱大国

本章提要 武丁是盘庚之后的第三代商王。面对长期衰落的国势,他继位后冷静思考三年,从草根中起用人才,又有文武兼备的妻子妇好鼎力相助,四方征战,拓展疆域,使商王朝成为当时的世界一流强国。

积弊:小辛之衰

小辛死时由其弟小乙继位。小乙在位十年,死时由其子武丁继位。小乙在位期间政绩如何,无考。

俗话说“手指头也有长短”,各民族的发展更是千差万别。古罗马是文明古国,不甚发达的邻居如北方的日耳曼人,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凯尔特人,东方的波斯人和帕提亚人,东南部的阿拉伯人等,被他们统称为“野蛮人”或“蛮族”(Barbarian)。“蛮”在汉语中有粗野、凶恶、不通情理之意。先秦时,对非华夏民族、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少数民族仍然泛称“蛮”或“南蛮”。当时蛮族主要有朔方、土方、大彭等,他们经常侵扰,商朝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

新政:征战四方

小乙显然没什么政绩,不过他培养了一个好太子武丁。他让武丁小时候就“久劳于外”,生活于平民之中,知稼穑之艰难,而不至于说“没饭吃就喝肉粥”的胡话。

武丁更重要的品质是善于用人。与一般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同,武丁继位后“三年不鸣”。有人说是为父丧守孝,其实他在为治国深思熟虑。他求贤若渴,有次梦见圣人,身穿红衣,面貌如何如何。醒来,他命画家画出这梦中人,然后命官员到各地去寻。结果找到一个叫傅说的奴隶,正在建筑工地做苦工。这样的农民工会是治国能臣吗?武丁自己也生疑,便微服私访,到工地跟傅说一边搬砖块,一边畅谈国家大事,发现他果然有真知灼见。那么,该怎样让朝中大臣也相信呢?武丁说是根据先帝托梦找到的人才,没人敢反对,便破格提拔他为宰相,同时任用的还有甘盘等十位贤臣。正是在众多能人的辅佐下,武丁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诸方面推出一系列新政,国家很快复兴,百姓皆欢,“小大无怨”。

针对外敌的威胁,武丁用兵四方,进行了一系列征战:

——土方,卜辞记载有一次土方入侵,五日报告多次,可见敌情之急。但在武丁后期的卜辞中再不见土方的名字,由此推测土族被消灭。

——鬼方比土方更北,是后来强大匈奴族的祖先,战争特别激烈,时间也更长。武丁将他们击败,但只是暂时驱出,没能彻底击溃。

——羌方位于西部,地广人众,十分强大。卜辞记载,武丁对羌方的战争一次就调动13000人,被俘羌人有的被强制生产劳动,有的作为祭祀中敬献给神灵的牺牲。

武丁通过战争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成为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实际上奠定了秦始皇之前华夏族的大体疆域。《诗经·殷武》开篇描述: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罙入其阻,裒荆之旅。

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荆楚”即楚国。这诗描述:武丁多么威武啊,奋力讨伐那南方的楚国,深入它险阻的内地,将他们俘虏,占领它领土,成汤子孙功勋卓著!这表明:武丁时期商朝势力已达到南方的荆楚之地。

武丁有60位妻子,其中一位叫“妇好”。1976年,在安阳小屯西发掘出了妇好的墓,从出土的器物看,她是一位有着较高军权的王后,也是执掌神权的“巫”。巫是当时代表人类与上帝通话者,因此拥有相当的权力。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她多次带兵出征。出土的甲骨文表明,她多次率军征伐土方、羌方、巴方等国。在一次征羌方的战争中,她统兵多达13000人,是迄今所见商代用兵最多的一次。在对巴方作战中,妇好领兵布阵设伏,断敌退路,等待武丁在东面击溃敌军,逐入埋伏圈,予以全歼。这是中国战争史上记载的最早的伏击战。此外,她还曾率军镇压奴隶反叛,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

武丁每次征服后,在那里筑城邑,实行最直接也最有效的统治,播撒文明的种子。为此,武丁把自己的妻、子、功臣以及臣服的少数民族首领分封在外地,称为侯或伯,开分封制先河。这是商朝的极盛时期,也有人称“武丁盛世”。

后续:兴不过三代

武丁在位59年去世,由其子祖庚继位。祖庚在位11年,政绩不详。其弟祖甲在位33年,初期尚能“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末年则“重作汤刑”,淫乱,商朝国势又衰退。

反思:人才在哪里

我简直想给武丁改个名:什么“武之兵丁”,分明是“文之人主”嘛!虽然父辈没留下什么盛世,想必也留下一些相对好些的文官武将。武丁如果满足于做个守成之君,在现成班子当中选些人才,未必一定就糟。问题是他想得更远,所以不像一般人那样“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不鸣三年”,深思熟虑,不拿朝廷当实验室。当时可不比现代,全国也没几个人识字,那么除贵族之外还可能会有栋梁之材吗?当时的迷信气氛非常浓,不然不会给我们留下大堆甲骨文。武丁也信神信梦,根据梦去寻找人才。但傅说毕竟太草根,武丁不能过于“迷信”,便亲自去工地。“面试”满意了,这才决定破格重用。为了更具说服力,也为了傅说在今后工作当中更具威信,武丁又编了个梦,说是先帝推荐,用心良苦。傅说不负众望,很快征服失国,并在北海筑了一座城,武丁便提拔他为地位最高的“三公”之一。甘盘是位文士,武丁“劳于外”时发现的,继位后予以重用。还有武丁之妻妇好,能文能武,能主持祭坛也能征战疆场,实属难得。有这样一批文官武将辅佐,何愁不中兴?

古代用人没什么年龄、文凭、性别、户口、党派、资历之类的条条框框,令人感慨!李斯在《谏逐客令》一文中指出:“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多。”秦地欠发达,被视为野蛮之地,没什么人才。但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敢于破除门第之见,善于选用出身卑微的不同国籍的人才。相反,一些朝代虽然人才多,却武大郎开店,埋没人才,糟蹋人才,甚至将人才逼到敌国去。政治越腐败,越缺乏信任,才越需要条条框框。

中国历史上关于“求贤若渴”之类的佳话颇多,但我想武丁求傅说还是有些与众不同,不可忽略。到工地去找傅说,好比刘邦月下追韩信,不必多言。可贵的是武丁还为傅说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不至因出身卑微(有的还说是囚犯)让人轻视;更重要的是立有战功之后,让他享受“三公”最高礼遇,而不是“狡兔死,走狗烹”。